《清史演義》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李鴻章只得自請議處,又把海軍敗績的緣由,推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演義》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

清史演義

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

卻說葉志超既逃歸遼東,丁汝昌又敗回旅順,警報迭達北京,光緒帝大為懊惱,即命將葉志超、丁汝昌革職,衛汝貴、方伯謙拿問,並嚴責北洋大臣李鴻章。

李鴻章只得自請議處,又把海軍敗績的緣由,推在方伯謙等身上。

奉旨令將方伯謙軍前正法。

遲早一死,為何要逃?李鴻章咎亦難辭,拔去三眼翎,褫去黃馬褂,改命提督宋慶出兵旅順,提督劉盛休出兵大連灣,將軍依克唐阿出兵黑龍江。

三路兵駐守遼東,防堵日本。

嗣又命宋慶統制各路人馬。

各路統領,與宋慶資格多是不相上下,忽接朝廷旨意,要歸他節制,免不得鬱鬱寡歡。

又是敗象。

宋慶到了九連城,收集平壤敗兵,倚城下寨。

九連城瀕鴨綠江口,為遼東第一重門戶,這重門戶不破,遼東自可無恙。

宋慶把守此處,也算是因地設險。

當下傳集各統將,分守泛地,叫他努力防禦。

各統將雖是面從,心中很是不悅,出了大營,滿肚裡都受著委曲,你也不願盡力,我也不肯效命,勉強起程,按著所派泛地,率軍進行。

那邊的日本兵,確是勇迅,聞鴨綠江西岸,清軍未曾嚴守,當即率兵飛度。

過了鴨綠江,浩浩蕩蕩,殺奔九連城。

這時劉盛休、依克唐阿、馬玉昆、豐伸阿、聶士成諸將,沿途抵敵,都殺不過日兵。

清軍退一里,日兵進一里,清兵退十里,日兵進十里,待日軍進薄九連城,各路統將,統已遠遠的避去,只剩了城中一個老宋。

老宋聞諸軍皆潰,獨力難支,沒奈何棄城出走,退守鳳凰城。

嗣又因鳳凰城孤懸嶺外,不便扼守,復棄城西遁。

統帥一走,各將愈聞風而逃,日本兵遂進佔鳳凰城,復分三路。

一路出西北,撲連山關;一路出東北,攻岫巖州;一路出東南,窺金州大連灣。

不到數日,各路都已得手,只連山關一路,被依克唐阿與聶士成兩軍,南北夾攻,得而復失,並傷斃中尉一員。

鳳凰城日軍來援,又被依軍殺退。

依將軍是久敗思奮,所以尚得一二回勝仗,聶軍門本是個出色當行的人材,當中國初次發兵時,已擬率陸軍進搗韓城,調海軍進扼仁川港口。

這是先發制人的妙計,可惜當時不用。

嗣因空言無補,沒人見用,到了牙山,又為葉提督所制,憤憤而退。

此次見清軍連潰,彼此不相照應,連自己也只得節節退步。

後來得了依將軍一臂之力,遂得轉敗為勝。

隨又行文各帥,願自率部下人馬,抄襲敵軍後面,斷他餉道,令他不久自亂,那時首尾夾攻,定能克敵。

此計亦妙,可惜又不見用。

各路將帥,有一半說是危計,有一半簡直不答。

適廷旨又調他入關,保護畿輔,將行的時候,還殺敗日兵數次,所以鳳凰城東北一帶,尚沒有名城失陷。

東路自岫巖州陷落,日兵又連陷海城,清軍都退到遼西,靠了遼河,作為防蔽,總算暫時敷衍過去。

獨東南一隅,既無良將,又無重兵,只有旅順口向稱天險,內闊外狹,層山環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入的形勢。

丁汝昌反認作絕地,且因戰艦待修,轉入威海衛,暫避敵焰,只留了總辦龔照嶼居住旅順。

日兵既陷了金州大連灣,擬乘勢攻旅順,但恐旅順險峻,不易攻入,遂先勾一引漢一奸一,令他混入口內,四貼日人告示,聲言日兵於某日取旅順,居住的兵士,應及早投降,否則大兵一到,玉石俱焚,無貽後悔。

明明是虛聲恫喝。

龔照嶼得著此信,嚇得魂不附體,忙坐了魚雷艇,順風逃去。

還有一班駐守的人員,見照嶼已遁,個個慌亂,帶了槍械,各自逃生。

一個重大的要口,變作杳無人影的空谷。

至日兵入港,清軍已逃去兩日了。

日兵不費一彈,不發一槍,把北洋第一個軍港,唾手而得,真是絕大的喜事。

這時候日本兵艦,已縱橫遼海,北面的蓋平營口,已在囊中,南面的榮城登州,又彷彿握在掌內。

狼狽不堪的丁汝昌,方困守威海衛外的劉公島,只望日兵饒恕了他,不來作對。

誰知日兵偏不許他獨生,鼓著大艦,駕起巨炮,又向劉公島進攻。

可憐汝昌手下,只有幾片敗鱗殘甲,一陣轟擊,定遠、威遠、來遠三艘,又被打沉,丁汝昌亦受了彈傷,劉公島勢處孤危,萬不能守。

日兵還是接連開炮,四圍攻打。

汝昌到此,垂頭喪氣,飭兵士豎一起白旗,一面致書日將,約不得傷害地方民命,自己哭了三四次,仰藥自盡。

還是好漢。

日兵遂據劉公島,併入威海衛,於是北洋第二個軍港,亦被日本奪去。

所有敗殘軍艦,統歸日兵佔領。

清廷還起恭親王弈,總理海軍事務,其實遼海沿岸大小兵輪,只有旭日旗招颭,並沒有龍旗片影,還要管理什麼海軍?

光緒帝迭聞敗報,召王大臣會議,從前銳意主戰,慷慨激昂的諸人物,至此都俯首無言。

獨有二個滿員,上書言事,煞是可笑。

一個滿御史,請起用檀道濟為大將,檀道濟是劉宋時人,死了一二千年,為什麼奏請起用?他因同僚擬用董福祥,假名檀道濟以示意。

他即問檀道濟三字,如何寫法?經同僚書示,遂冒昧照奏。

又有一個滿京堂,奏稱日本東北,有兩個大國,一是緬甸,一是交趾,日本畏他如虎,請遣使約他夾攻,必可得志。

想是做夢。

光緒帝見了這等奏章,又氣又恨,只得與恭王等商議,定了一個請和的計策,命侍郎張蔭桓、邵友濂,赴日本議和。

日本很是厲害,拒絕兩使。

他說這等小辟,不配講和。

弄得張邵二人,垂頭喪氣,踉蹌歸來。

清廷方議改派,惱了一個安御史維峻,抗詞上奏,雖不似滿員的荒謬,也多牽強附會,都下偏傳誦一時,小子將原奏詳錄,以供看官一粲,道:

奏為疆臣跋扈,戲侮朝廷,請明正典刑,以尊主權而平眾怒,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北洋大臣李鴻章,平日挾北洋以自重,當倭賊犯順,自恐寄頓倭國之私財,付之東流,其不欲戰,固系隱情。

及詔旨嚴切,一意主戰,大拂李鴻章之心,於是倒行逆施,接濟倭賊煤米軍一火,日夜望倭賊之來,以實其言。

而於我軍前敵糧餉火器,故意勒掯之。

有言戰者,動遭呵斥。

聞敗則喜,聞勝則怒。

淮軍將領,望風希旨。

未見賊,先退避,偶遇賊,即驚潰,李鴻章之喪心病狂,九卿科道亦屢言之,臣不復贅陳。

惟葉志超、衛汝貴均系革職拿問之人,藏匿天津,以督署為逋逃藪,人言嘖嘖,恐非無因。

而於拿問之丁汝昌,竟敢代為乞恩,並謂美國人有能作霧氣者,必須丁汝昌駕馭。

此等怪誕不經之說,竟敢陳於君父之前,是以朝廷為兒戲也,而樞臣中竟無人敢為爭論者。

良由樞臣暮氣已深,過勞則神昏,如在雲霧之中。

霧氣之說,入而俱化,故不覺其非耳。

張蔭桓、邵友濂為全權大臣,未明奉諭旨,在樞臣亦明知和議之舉,不可對人言,既不能以死生爭,復不能以去就爭,只得為掩耳盜鈴之事,而不知通國之人,早已皆知也。

倭賊與邵友濂有隙,竟敢索派李鴻章之子李經方為全權大臣,尚復成何國體?李經方為倭賊之婿,以張邦昌自命,臣前劾之。

若令此等悖逆之人前往,適中倭賊之計。

倭賊之議和,誘我也。

我既不能激厲將士,決計一戰,而乃俯首聽命於倭賊,然則此舉非議和也,直納款耳,不但誤國而且賣國。

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欲食李鴻章之肉。

而又謂和議出自皇太后意旨,太監李蓮英實左右之,此等市井之談,臣未敢深信。

何者?皇太后既歸政皇上矣,若猶遇事牽制,將何以上對祖宗,下對天下臣民?至李蓮英是何人斯?敢干預政事乎?如果屬實,律以祖宗法制,李蓮英豈復可容?惟是朝廷被李鴻章恫喝,未及詳審利害,而樞臣中或系李鴻章私一黨一,甘心左袒,或恐李鴻章反叛,姑事調停。

初不知李鴻章有不臣之心,非不敢反,實不能反。

彼之淮軍將領,皆貪利小人,無大伎倆,其士卒橫被剋扣,則皆離心離德,曹克忠天津新募之卒,制一服李鴻章有餘,此其不能反之實在情形,若能反則早反耳。

既不能反,而猶事挾制朝廷,抗違諭旨,彼其心目中,不復知有我皇上,並不知有皇太后,而乃敢以霧氣之說戲侮之也。

臣實恥之,臣實痛之!惟冀皇上赫然震怒,明正李鴻章跋扈之罪,佈告天下,如是而將士有不奮興,倭賊有不破滅,即請斬臣以正妄言之罪。

祖宗監臨,臣實不懼。

用是披肝膽,冒斧鑕,痛哭直陳,不勝迫切待命之至!謹奏。

奏上,有旨「安維峻呈進封奏,肆口妄言,著即革職,發往軍台效力!」是日恭親王適請假。

次日入朝,始知這事,斥同僚道:「這等奏折,不值一噱,付諸字麓內,便好了事。

諸公欲令豎子成名麼?」

恭親王尚是有識。

正議論間,朝旨又下,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速赴日本議和。

恭王即飭軍機處辦事人員,電達天津。

李鴻章接著此旨,明知戰敗求和,還有什麼光采?但事已如此,欲救眉急,不得不硬著頭皮,指日前往。

方就道時,先電商各國駐華公使,請為臂助。

俄使喀希尼,慨然答覆,願保全中國疆土,代拒日本。

言太甘者心必苦。

李鴻章始航行而東,到日本山一陽一道海口,地名馬關,日本已遣專使伊籐博文,及陸奧宗光,在馬關守候。

鴻章在途中,屢接中國警耗,日本北據營口,南占澎湖,心中正焦灼,見了伊籐、陸奧兩人,寒暄已畢,便請停戰。

伊籐、陸奧不允,必欲先訂和約,方許停戰,經鴻章再三磋商,才提出停戰條件。

看官!你道條件是什麼要約?他說要山海關、大沽口及天津三處,作了抵押品。

這三處乃是京畿要口,押與日本,簡直是引狼入室,叫這位李欽差如何答應?沒奈何把停戰問題,暫時擱起,先把和款商量起來。

伊籐、陸奧煞是厲害,要索各款,統是不堪忍受。

鴻章與他辯論,他卻絕不理會,反將冷語諧詞,調侃鴻章。

鴻章此時,既不敢反唇相譏,又不便屈意俯就,只得熬了一肚子氣悶,拿出遷延手段,敷衍他們。

今朝說,明朝再議,明朝說,後日再議。

未免有情,誰能遣此?一日,自會所返寓,鴻章因連日會議,毫無效果,坐在馬車中,正自忐忑不定,突聽得槍聲一發,忙從左邊一顧,不防劈面來了一顆彈子,正中左顴。

鴻章忍著痛,急呼日本警察,日警過來,見鴻章顴血直噴,忙去捉拿刺客。

鴻章也不及問刺客情狀,匆匆回寓。

病了好幾日,警聞直達歐美,各國新聞紙,爭說日人無理,大有攘臂直前,代鳴不平的意見。

日本始自知理屈,遣使謝罪,並飭日醫替他調治。

伊籐、陸奧亦至李寓道歉,隨允轉圜和議。

鴻章即要約停戰,伊籐、陸奧亦即照允。

日本刺客,恰是清國功臣。

嗣後申定和議,伊籐、陸奧終究不肯多讓,李鴻章無可如何,勉依條約十一款。

大綱如下:

一認朝鮮為自主國。

二償日本兵費二百兆兩。

三割讓遼東半島,及台灣澎湖。

四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五中日舊訂之約章,一律廢止,嗣後日貨進口,運往內地,得暫行租棧,免納稅鈔。

並於通商各口,得自一由製造。

日本全權大使伊籐博文、陸奧宗光,中國全權大使李鴻章,於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簽約。

國恥!兩江總督張之洞,憑著書生意見,諫阻和議,內有「賂倭不如賂俄,所失不及一半,就可轉敗為勝,懇請飭總署及出使大臣,急與俄國商定條約,如肯助我攻倭,脅倭盡廢全約。

即酌量劃分新疆,或南路數城,或北路數城」等語。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張之洞讀書有素,難道轉忘此說麼?這奏雖留中不發,王大臣等多以為是,紛紛主張親俄政策。

俄使喀希尼,居然請政一府仗義責言,聯合德法二國,替清廷索還遼東,先用三國聯名公文,直致日本外部,迫他把遼東還清,日皇睦仁,本是全球著名的英主,到手的遼東,哪裡肯歸還中國?免不得直言抗駁。

俄德法三國,遂各派艦隊東來,有幾艘寄泊遼海,有幾艘直薄長崎,聲勢洶洶,要與日本決戰。

日本自與中國開釁後,雖連戰連勝,勢如破竹,究竟勞師糜餉,傷亡了若干人,耗費了若干銀子,也弄得財力兩竭。

況俄德法統是有名強國,不似中國的空虛,大丈夫能屈能伸,只好暫時抱屈,允還遼東,惟增索贖遼東費一百兆兩。

嗣經三國公斷,減至三十兆兩成議。

日使林董至北京,與李鴻章訂還遼東半島約,中日戰事,至此才了。

只日本收領台灣時,台民大駭,懇請收回成命。

清廷不答,台民推巡撫唐景嵩為總統,駐守台北,拒絕日人。

日本發兵赴台灣,景嵩方擬抵敵,不意撫署兵叛,焚署劫庫,擾得景嵩手足無措,倉猝內渡。

台北既失,台南系總兵劉永福駐紮,厲兵秣馬,亦思與日本一戰。

終因寡不敵眾,棄台奔還。

台灣版圖,遂長被日兵佔領了。

得易失亦易。

中國經此大挫,方歸咎李鴻章,罷直督職,令他入閣。

俄使喀希尼,欲來索謝,因李閒居,暫緩申請。

越年春,俄皇行加冕禮,各國都派頭等公使往賀,中國亦擬派王之春作賀使。

喀希尼入見總署,抗言:「俄皇加冕,典禮最崇,王之春人微望淺,出使我國,莫非藐視我國不成?」

總署王大臣,嚇得面色如土,急問喀希尼,須何等大員,方配賀使?喀希尼道:「非資望如李中堂不可。」

朝旨乃改派李鴻章。

喀希尼復賄通宮禁,轉稟太后,說是還遼義舉,必須報酬,請假李鴻章全權,議結這案。

鴻章出使時,由慈禧太后特別召見,密談半日,方辭別出都。

一到俄都聖彼得堡,加冕期尚未至,俄大藏大臣微德,佯與李鴻章格外交一歡,時常過談,暗中恰利誘威迫,提出條約數件,令鴻章畫押。

鴻章方恨煞日人,自思聯俄拒日,也是一策,遂草草定議。

俄國不用外務大臣出頭,反差了大藏大臣,與鴻章密議,實是避各國的耳目。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不怕李伯相不墮計中。

巧極狡極!

等到加冕期過,李鴻章遊歷歐洲,俄使喀希尼,竟將俄都所定的草約,遞交總署,要中國皇上親鈐御寶。

全署人員,統是驚愕,不得不進呈御覽。

光緒帝龍目一瞧,見草約中所列條件,開口是中俄協力御日六字,頗也心慰。

彷彿是釣魚的紅曲鱣。

看到後面,乃是吉林、黑龍江兩省鐵路,許俄國專造,復准俄駐兵開礦,暨借俄員訓練滿洲軍隊並租借膠州灣為軍港。

光緒帝不禁大怒道:「照這幾條約文,是把祖宗發祥的地方,簡直賣與俄國了。」

便將草約擱過一邊,不肯鈐印。

俄使喀希尼,聞光緒帝拒絕草約,不肯鈐印,日來總理衙門脅迫。

一連幾天,還沒有的確的回報,即告總署王大臣道:「此約若不批准,當即日下旗回國。」

王大臣聽了這語,好似雷劈空中,驚惶萬狀,忙即稟報太后,說俄使要下旗回國,明明示決裂的意思。

中國新遭敗衄,哪堪再當強俄?慈禧後已與李鴻章,密定聯俄政見,至是命交軍機處,與俄使定約,不由總理衙門,也是掩耳盜鈴。

並親迫光緒帝簽押。

光緒帝逆不過太后,勉強蓋印,眼中恰忍不住淚,好像珍珠一般,纍纍下垂。

獨慈禧後面色如常,毫不動容。

印已蓋定,草約變作真約,由軍機處發交俄使,俄使似得了活寶,即日攜約就道,親自送還俄都。

東三省的幅員,輕輕斷送,遂釀成日俄戰爭的結果。

法國亦得了滇邊陸地,及廣西鎮南關至龍州鐵路權,並辟河口思茅為商埠,與中國訂了專約,也算有了酬報。

獨德國未得謝禮,隱自銜恨,中國亦絕不提起。

三國牽率而來,獨令德國向隅,必要待他開口,也是憒憒。

過了一年,山東曹州府地方,偏偏出了教案,殺傷德國教士二人。

總理衙門得著此信,方慮德使出來要索,又有一番大交涉,不料德使海靖,雖是行文詰責,倒也沒有甚麼嚴厲,總署還道是德使有情,延挨了好幾天。

忽接山東電報,德國兵艦突入膠州灣,把炮台佔據去了。

正是:

漏屋更遭連夜雨,破船又遇打頭風。

欲知中德和戰的結局,小子已寫得筆禿墨乾,俟下回分解。

馬關議和為合肥一生最失意事,敦請再四,毫無成效,至被刺客所擊,始得以顴血博和議,可為痛心!然果以此事為足辱,則應返國圖強,日申儆討,臥薪嘗膽,苦心焦思以為之,安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不能如范大夫之霸越沼吳乎?乃受日本之壓迫,憤而求逞,反欲丐俄人以為助,張之洞等書生管見,尚不足責,合肥名為老成,顧亦作此拒虎進狼之計,殊不可解!俄索遼東,糾合德法,三國何一愛一於清室,肯作此仗義執言之俠舉,此寧待智者而始知之耶?與日本和,割地償金,所患者猶僅一日本,至俄德法牽率而來,名為助我,實則愚我,我得遼東半島,而仍費三萬萬兩之巨款,受惠不多,而索酬者已踵相接,種種要挾,貽害無窮,此則合肥最大之咎;而中日一役,全軍皆沒,其為失固猶淺也。

觀於此,可知恃人不恃己之失計。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致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征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巖下表雙忠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后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計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第二十四回 兩親王因敗為功 諸藩鎮束手聽命第二十五回 僭帝號遘疾伏冥誅 集軍威破城殲叛孽第二十六回 台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第二十七回 三部內哄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第二十八回 爭儲位塚嗣被黜 罹文網名士沉冤第二十九回 聞寇警發兵平藏衛 苦苛政倡亂據台灣第三十回 暢春園聖祖賓天 乾清宮世宗立嗣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驅除叛酋 頒朱諭慘戮同胞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驕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第三十三回 畏虎將准部乞修和 望龍髯苗疆留遺恨第三十四回 分八路進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華齡第三十五回 征金川兩帥受嚴刑 降蠻酋二公膺懋賞第三十六回 御駕南巡名園駐蹕 王師西討叛酋遭擒第三十七回 滅准部餘孽就殲 蕩回疆貞妃殉節第三十八回 游江南中宮截發 征緬甸大將喪軀第三十九回 傅經略暫平南服 阿將軍再定金川第四十回 平海島一將含冤 定外藩兩邦懾服第四十一回 太和殿受禪承帝統 白蓮教倡亂釀兵災第四十二回 誤軍機屢易統帥 平妖婦獨著芳名第四十三回 撫賊寨首領遭擒 整朝綱權相伏法第四十四回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第四十五回 撫叛兵良將蒙冤 剿海寇統帥奏捷第四十六回 兩軍門復仇慰英魄 八卦教煽亂鬧皇城第四十七回 聞警迴鑾下詔罪己 護喪嗣統邊報驚心第四十八回 愚慶祥敗死回疆 智楊芳誘擒首逆第四十九回 征浩罕王師再出 剿叛傜欽使報功第五十回 飲鴆毒姑婦成疑案 焚鴉片中外起兵端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第五十三回 效尸諫宰相輕生 失重鎮將帥殉節第五十四回 弈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第五十五回 江甯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第五十六回 怡制軍巧結台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第五十八回 欽使迭亡太平建國 悍徒狡脫都統喪軀第五十九回 駱中丞固守長沙城 錢東平獻取江南策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第六十一回 創水師衡陽發軔 發援卒岳州鏖兵第六十二回 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第六十三回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圓明園四春爭寵第六十四回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第六十五回 瓜鎮喪師向營失陷 韋楊斃命洪酋中衰第六十六回 智統領出奇制勝 愚制軍輕敵遭擒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第六十八回 戰皖北諸將立功 退丹陽大營又潰第六十九回 開外釁失律喪師 締和約償款割地第七十回 聞國喪長悲國士 護慈駕轉忤慈顏第七十一回 罪輔臣連番下詔 剿劇寇數路進兵第七十二回 曾國荃力卻援軍 李鴻章借用洋將第七十三回 戰浙東包團練死藝 克江甯洪天王覆宗第七十四回 僧親王中計喪軀 曾大帥設謀制敵第七十五回 潰河防捻徒分竄 斃敵首降將陞官第七十六回 山東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嚴渠魁自盡第七十七回 戮權閹丁撫守法 辦教案曾侯遭譏第七十八回 大婚禮成坤闈正位 撤簾議決乾德當陽第七十九回 因歡成病忽報彌留 以弟繼兄旁延統緒第八十回 吳侍御尸諫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約第八十一回 朝日生嫌釀成交涉 中法開釁大起戰爭第八十二回 棄越疆中法修和 平韓亂清日協約第八十三回 移款築園撤簾就養 周齡介壽聞戰驚心第八十四回 葉志超敗走遼東 丁汝昌喪師黃海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第八十六回 爭黨見新舊暗哄 行新政母子生嫌第八十七回 慈禧後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畢命第八十八回 立儲君震驚匕鬯 信邪術擾亂京津第八十九回 袒匪殃民聯軍入境 見危授命志士成仁第九十回 傳諫草抗節留名 避聯軍蒙塵出走第九十一回 悔罪乞和兩宮返蹕 撤戍違約二國鏖兵第九十二回 居大內聞耗哭遺臣 處局外嚴旨守中立第九十三回 爭密約侍郎就道 返欽使憲政萌芽第九十四回 倚翠偎紅二難競爽 剖心刎頸兩地招魂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第九十六回 二顯官被譴回籍 眾黨員流血埋冤第九十七回 爭鐵路蜀士遭囚 興義師鄂軍馳檄第九十八回 革命軍雲興應義舉 攝政王廟誓布信條第九十九回 易總理重組內閣 奪漢陽復失南京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