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多爾袞、多鐸等,因不敢違命,只得率領兵士,仍取道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演義》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

清史演義

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

卻說清兵屢次得勝,正擬進取,忽由太宗寄諭,命回本國。

多爾袞、多鐸等,因不敢違命,只得率領兵士,仍取道青山口而歸;歸國後,問太宗何故班師?太宗道:「欲奪中原,必須先奪山海關,欲奪山海關,必須先奪寧、錦諸城。

否則我兵深入中原,那關內外的明兵,把我後路塞斷,兵餉不繼,進退失據,豈不是自討苦吃麼?」

多爾袞、多鐸等,即奏請出攻寧、錦,太宗准奏,即令發兵,直抵錦州。

錦州守將,還是祖大壽,多方抵禦,屢卻清兵,相持兩年,仍屹然不動,反傷亡了清朝大將岳托。

崇德五年,太宗親征,攻錦州不下,遺書責大壽欺罔之罪,大壽不答。

太宗把錦州城外四面的禾稼,盡行刈獲,捆載而歸。

即是釜底一抽一薪之計。

六年,太宗大發兵攻錦州,大壽聞知,急向薊遼總督處乞援。

薊遼總督洪承疇,巡撫邱民仰,帶了王樸、唐通、曹變蛟、吳三桂、白廣恩、馬科、王廷臣、楊國柱八個總兵,統兵十三萬,馬四萬匹,由薊州東指,直到寧遠,所帶糧草,足支一年。

探馬飛報清太宗,太宗即令拔營,向松山進發,不多日已到松山。

原來松山在錦州城南十八里,西南一座杏山,兩峰相對,作為錦州城的犄角,向有明兵屯紮,保護錦州。

太宗率範文程等,上山瞭望,見岡巒起伏,曲折盤旋,遙望杏山的形勢,與松山也差不多,只有杏山後面,還有一層隱隱的峰巒。

太宗把鞭遙指,問範文程道:「杏山外面的峰巒,叫什麼山?」

文程答道:「便是塔山。」

太宗望了許久,又俯瞰山麓,見遠遠的有旗幟飄揚,料是明軍大營,便下山回帳,令全軍擺成長蛇一般,自松山至杏山,接連紮寨,橫截大道。

明軍見清營擋住去路,忙來衝突,被清兵一陣炮箭出退。

次日,清兵亦去衝突明營,明軍照例對敵,也將清兵射回。

是夜太宗復與範文程等商議軍務,太宗道:「我兵依山據險,立住營寨,盡可無慮,只是彼此相持,曠日持久,如何是好?」

文程道「何不前去襲他輜重。」

這一番把太宗提醒,便道:「他的糧草,我想定在杏山後面,莫非就在塔山這邊。」

回應上文,方知上文不是閒筆。

文程道:「據臣所料,也是如此。」

太宗道:「此去塔山,未知有無間道?」

文程把遼西地圖,仔細審視,尋出一條僻徑,乃是從杏山左首,曲折繞出,可通塔山,忙將地圖呈閱。

太宗閱過地圖,見有間道,心下大喜,便召多爾袞、阿濟格入帳,令率領步卒,夤夜去襲明軍輜重,並將地圖付給,囑他按圖覓路,不得有誤。

二人領命,急選健卒數千名,靜悄悄的出營,靠著杏山左側,盤旋過去。

可巧星月雙輝,如同白晝,疾走數十里,到了塔山,正交四鼓,昂頭四望,並沒有什麼糧草。

故作一折。

阿濟格道:「這都是老范主使出來,叫咱們白跑了許多路程。」

多爾袞道:且待上山一望,再定行止。

二人便令軍士停住山下,只帶親兵數十名,上山探視,見前面復有一岡,岡上林木蓊翳,辨不出有無輜重,只岡下有七個營盤紮住,寂靜無聲。

多爾袞對阿濟格道:「我看前面七營,定是護著糧草的人馬,正好乘他不備,殺將過去。」

遂即下山把部兵分作兩翼,阿濟格率左,多爾袞率右,向明營撲入。

這明營內軍士,因有松山大營擋住敵兵,毫不防備,正是鼾聲四起的時候,猛被清兵搗入,人不及甲,馬不及鞍,連逃走都是無暇,哪裡還能抵敵?霎時間七座營盤,統已潰散,清兵馳至岡上,見有數百車輜重,立即搬運下山,從原路馳回。

至洪承疇聞報,率兵追趕,已是不及,急得洪承疇面如土色。

承疇之才,已可概見。

當承疇出師時,頗小心謹慎,不肯鹵莽,既到寧遠,又由祖大壽遣卒縋城,傳語切勿一浪一戰,只宜步步立營,逐漸出境。

誰知兵部尚書,已換了陳新甲,屢遣人促承疇出戰,承疇只得出師松山,把糧草運至筆架岡,留兵七營守護,此次聞被劫去,安得不惱?安得不悔?遲了。

沒奈何進一逼一清營,擬與清兵大戰一場,分個勝負。

清太宗料知明軍前來,必捨命衝突,只飭部下堅壁不動。

承疇率將士衝殺數次,毫不見效,想出一個偷營的法子,故意的退兵十里下寨。

隨令軍士飽了夜餐,扎束停當,靜待中軍號令。

是夕天色微黑,談月無光,到了三鼓,傳令王樸、唐通為第一隊,白廣恩、王廷臣為第二隊,馬科、楊國柱為第三隊,曹變蛟、吳三桂為第四隊,依次進發,後先相應,自己與巡撫邱民仰守住大營。

也算持重。

王樸、唐通,率兵到清營附近,先敘第一隊。

只見清營中裹一著一股殺氣,一陰一森一逼一人。

王樸素來膽怯,向唐通道:「我看清營有備,不如退歸。」

唐通道:「奉命前來,有進無退,安可中道折回?」

於是唐通在前,王樸在後,整隊望清營撲入。

猛聽得一聲號炮,骨轆轆的彈子,豁喇喇的箭桿,從清營齊射一出來,把前隊衝鋒的明軍,一半打倒。

王樸、唐通,急令軍士退回,行不數步,兩邊突出兩支清兵,左系多爾袞,右系多鐸,以兩將對兩將。

將明軍沖作兩截。

唐通、王樸忙奪路逃走,清兵隨後趕來。

正危急間,白廣恩、王廷臣已到,明軍第二隊出現。

放過唐通、王樸,把清軍截住。

兩邊酣鬥起來,互有殺傷。

忽刺斜裡又殺到一支人馬,為首的有三員大將,紅頂花翎,乃是清降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

以明將攻明將,是清軍二次接應。

白廣恩、王廷臣,見有清兵續至,無心戀戰,遂且戰且走,清兵不住的追趕,幸虧馬科、楊國柱兵到,明軍第三隊出現。

得了援應,方得走脫。

那時曹變蛟、吳三桂一軍,本是明營內的後應兵,待三隊兵馬統行出發,方率兵出營。

約里許,見唐通、王樸,率領殘兵回來,兩下晤談,始知清營有備。

第一隊軍已經敗還,二將急策馬前進,接應第二、三隊人馬。

敘明軍第四隊,另換筆法。

忽聽後面鼓角聲喧,炮聲迭發,吳三桂回頭一望,向曹變蛟道:「莫非清兵攻我大營。」

曹變蛟道:「如何我們一路行來,並不見有清兵?」

語尚未畢,忽一卒從背後趕到,氣喘吁吁的報說大帥有令,請二將軍速回。

吳三桂問他情由,答說清兵闖入大營,所以調回二將軍,速去救應。

吳、曹二人,忙令軍士轉身馳歸。

到了大營相近,見有無數清兵,往來衝陣,洪承疇親自督戰,唐通、王樸等,亦協力抵禦,左阻右攔,尚是招架不住。

曹變蛟一馬當先,殺入清兵隊裡,吳三桂率兵繼入,與清兵馳戰多時,清兵尚是氣勢蓬勃,不肯退回。

待白、王、馬、楊四將齊到,方併力將清兵殺退。

這一場惡戰,明軍損傷多人,方識得清兵厲害,人人畏懼。

原來清太宗料明營未敗而退,必有詐謀,令豪格、阿濟格等,從間道繞出明軍背後,襲擊明營,一面令多爾袞、多鐸,伏一在寨外,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接應兩邊,所以明軍不能得手,反被清兵前後攻擊,受了損失。

迤邐寫來,至此方一歸宿。

太宗又料明軍經此一挫,勢必退走,當令得勝諸將,於次夜抄出杏山、塔山,分路埋伏,並一一授以密計;自己卻親督大軍,嚴陣以待。

一朝易過,漸漸天昏,約值初更時候,探報明營已動,太宗即率軍馳向明營,明洪承疇、邱民仰,率領曹變蛟、王廷臣兩總兵,當即迎戰。

那時唐通、白廣恩、馬科、楊國柱、王樸、吳三桂六總兵,因營中餉絕,奉命退回寧遠。

六總兵更番斷後,陸續退去,將到杏山,忽山側衝出一彪清軍,截住去路。

明軍因前次劫營,受了苦惱,至此復見清兵在前,都嚇得一毛一發直豎,勉強上前衝突,方交戰間,這膽小如鼷的王樸,已率部隊扒過山頭,逃入杏山城去了。

剩下五個總兵,與清兵相持,但見清兵刀削劍剁,勇悍異常,不由的心驚膽戰,爭先逃走,當即旗一靡一轍亂,無復行列。

驀聽山腰裡鼓聲如雷,馳出一支人馬,高扯明軍旗號,五總兵各自驚異,還疑是寧遠救兵,前來接應,誰知到了面前,這支人馬,不殺清兵,專殺明軍,前授密計,至北始覺。

弄得五總兵茫無頭緒,叫苦不住。

霎時間七零八落,眼見得不能馳回寧遠,只得同王樸一般思想,奔入杏山城內。

清兵見他們奔入杏山城,也不追趕,只將明兵所棄的甲冑炮械,搬運一空,向別處去了。

不回清營,暗伏下文。

且說洪承疇邱民仰等,向清兵混戰許久,清兵有增無減,明軍有減無增,方思向西退走,誰知清兵厚集西面,無從殺出;營盤又站立不住,沒奈何退入松山城,鱉入甕中了。

清兵將松山城圍住。

過了一日,從杏山回來的清兵,都到御營報功,說是杏山兵欲奔寧遠,被我軍殺得四散,由杏山到塔山,積一屍一無數,一逼一入海裡的,也不可勝計。

吳三桂、王樸等人,只帶了幾個殘兵,落荒逃去。

此處恰從虛寫,免與上文重複。

太宗大喜,命範文程一一記功,隨道:「此番洪承疇已中我計,恐插翅也難飛去,現請先生寫一招降書,令他來降。」

文程道:「招降洪承疇,恐還沒有這般容易,現只有多寫數書,分致他部下各將,先擾惑他的軍心,方可下手。」

太宗稱善,即連寫招降書,逐日射進城去。

城中只是堅守,毫不回答。

太宗令軍士猛攻,也未見效。

這日,李永芳上帳獻計道:「城內有副將夏承德,與臣向系故交,不如臣去一書,餌他高官厚祿,令他獻城。」

太宗道:「既有此人,速即修書為是。」

永芳寫就書信,呈上太宗。

太宗欲召人射入城中,永芳道:「這且不便,須要秘密行一事方好。」

太宗道:「這是又費周折了。」

範文程在旁道:「這也不難。」

太宗問他何計?文程道:「臣料松山現已食盡,應想突圍出走,只因我軍四面圍住,無隙可鑽,所以閉城固守,現請暫開一面,令他出來突圍,我即伏兵堵截,不許放出,他定然走回城中,趁此開城的機會,令幹員假扮漢裝,混入城內,便可致書夏承德,暗中行一事。」

太宗道:「好好!依計而行。」

立命豪格授計城西將士,令他遵辦。

是夜,松山城西面圍兵,撤去一角,果然曹變蛟開城出走,被伏兵截住,仍然回城。

當時投書的幹員,乘隙混入。

次夜幹員回營,報稱與夏承德之子,縋城同來,當於明日夜間獻城。

太宗喜甚,命將承德子留住營內,專待明日破城。

是時松山城內,糧食已盡,洪承疇等束手無策,只待一死,何不便死?是日上城巡閱一周,因清兵圍攻略懈,到了傍晚,下城晚餐,到了黃昏時候,忽報清兵已經登城,承疇急命曹變蛟、王廷臣,率兵抵截。

自己方思上馬督戰,驀見軍士來報道:「王總兵陣亡。」

承疇大驚。

少頃,邱民仰又踉蹌趨入,說是:「曹變蛟亦已戰死,公宜自行設法,邱某一死報君便了。」

道言未絕,拔一出佩刀自刎。

可敬。

承疇此時,亦拔劍向項,轉思我死亦須保全一屍一首,不如投繯為是,要死就死,全一屍一何用?就解下腰帶,掛在樑上。

不防背後來了一人,將他一把抱住,旁邊又轉出數人,把承疇捆縛而去。

這抱住承疇的人,便是夏承德,捆縛承疇的人,便是李永芳等。

承疇知己身被擒,閉目無語,被夏承德等牽到清太宗前。

太宗忙令範文程代為解縛,並勸令歸降。

承疇道:「不降!不降!」範文程即接口道:「洪先生既到此地,徒死無益,不如歸順清朝,圖後半生的事業。」

承疇道:「我知有死,不知有降。」

此時恰是滿懷忠義。

旁邊惱了多鐸、豪格等,齊說道:「他既要死,賞他一刀就是,何必同他絮聒。」

文程以目示意,多鐸、豪格等全然不睬,想拔刀來殺承疇。

太宗喝令出帳。

即將承疇交與範文程,令他慢慢勸降。

原來承疇頗有威望,素為孔、耿諸人所推重,稟明太宗,此次太宗費盡心機,方將承疇擒住,必欲降他以資臂助,所以把他交付文程。

文程引承疇到自己營中,把什麼時務不時務,俊傑不俊傑,足足的談了半夜。

偏這洪老先生垂著頭,屏著息,像死人一般,隨你口吐蓮花,他終不發一語。

次日,仍自閉目危坐,飯也不吃,茶也不喝。

範文程又變了一套言語,與他談論許久,他總是一個沒有回答,文程也不覺懊惱起來。

惟御營內接連報捷,錦州下了,祖大壽投降了,數年倔強,又出此著。

如何對得住何可綱?杏山塔山但已攻克了。

太宗命拔營回國,範文程帶了洪承疇,同到國都,又勸了承疇一回,只是不理,回報太宗,太宗也無可如何。

但因得勝回來,文武百官,上朝稱賀,原是照例的規矩,宮裡各妃嬪,亦打扮得花枝招展,迎接太宗,一齊的賀喜請安。

太宗最一愛一的,是永福宮莊妃,生得輕一盈娥媚,聰明伶俐,她本是科爾沁部貝勒寨桑的女兒,姓博爾濟吉特氏,大書特書。

自獻與清太宗後,列為西宮,生下一子,就是入關定鼎的世祖章皇帝福臨。

是夕,太宗便宿在永福宮。

次日辰刻,太宗出宮視事,問範文程道:「洪承疇如何?」

文程答道:「此老固執太甚,看來是無可曉諭了。」

太宗道:「且慢慢再商。」

忽報明朝遣職方司郎中馬紹愉等,持書乞和,現在都城二十里外。

太宗道:「明朝既來乞和,理應迎接。」

便命李永芳、孔有德、祖大壽三人出城,迎接明使。

李永芳等去訖,太宗亦退入便殿。

才過午牌,有永福宮太監入見,跪報洪承疇已被一娘一娘一說下了。

太宗驚喜道:

「果有此事麼?」

連我也自驚異。

原來洪承疇人本剛正,只是有一樁好色的奇癖。

這日正幽在別室,他是立意待死,毫無他念,到了巳牌,紅日滿窗,幾明室淨,正是看花時節。

聽門外叮噹一聲,開去了鎖,半扉漸辟,進來了一個青年美一婦,裊裊婷婷的走近前來,頓覺一種異香,撲入鼻中。

承疇不由的抬頭一望,但見這美一婦真是絕色,髻雲高擁,鬟鳳低垂,面如出一水芙蕖,腰似迎風楊柳,更有一雙纖纖玉手,豐若有餘,柔若無骨,手中捧著一把玉壺,映著柔荑,格外潔白。

妖耶仙耶。

承疇暗訝不已,正在胡思亂想,那美一婦櫻一口半開,瓠犀微啟,輕輕的呼出將軍二字。

承疇欲答不可,不答又不忍,也輕輕的應了一聲。

這一聲相應,引出那美一婦問長道短,先把那承疇被擄的情形,問了一遍。

承疇約略相告。

隨後美一婦又問起承疇家眷,知承疇上有老母,下有妻妾子女,她卻佯作淒惶的情狀,一雙俏一眼,含淚兩眶,虧她裝得像。

頓令承疇思家心動,不由的酸楚起來。

那美一婦又設詞勸慰,隨即提起玉壺,令承疇喝飲。

承疇此時,已覺口渴,又被她美色所迷,便張開嘴喝了數口,把味一辨,乃是參湯。

美一婦知已入彀,索一性一與他暢說道:「我是清朝皇帝的妃子,特憐將軍而來。

將軍今日死,於國無益,於家有害。」

承疇道:「除死以外,尚有何法?難道真個降清不成?」

其心已動。

美一婦道:「實告將軍,我家皇帝,並不是要明室江山,所以屢次投書,與明議和,怎奈明帝耽信邪言,屢與此地反對,因此常要打仗。

今請將軍暫時降順,為我家皇帝主持和議,兩下息爭,一面請將軍作一密書,報知明帝,說是身在滿洲,心在本國。

現在明朝內亂相尋,聞知將軍為國調停,斷不至與將軍家屬為難。

那時家也保了,國也報了,將來兩國議和,將軍在此固可,回國亦可,豈不是兩全之計麼?」

娓娓動人,真好口才。

這一席話,說得承疇心悅誠服,不由的歎息道:「語非不是,但不知汝家皇帝,肯容我這般舉動否?」

五體投地了。

美一婦道:「這事包管在我身上。」

言至此,復提起玉壺,與承疇喝了數口,令承疇說一允字,遂嫣然一笑,分花拂柳的出去。

看官!你道這美一婦是何人?便是那太宗最一寵一愛一的莊妃。

因聞承疇不肯投降,她竟在太宗前,作一自薦的一毛一生,不料她竟勸降承疇,立了一個大大的功勞。

只小子恰有一詩諷洪承疇道:

浩氣千秋別有真,殺身才算是成仁。

如何甘為娥眉劫,史傳留遺號貳臣?

從此清太宗益一寵一愛一莊妃,竟立她所生子福臨為太子,以後遂添出清史上一段佳話。

諸君試看下回,便自分曉。

楊鎬率二十餘萬人山塞,洪承疇率十三萬人赴援,兵不可謂不眾,乃一遇清軍,統遭敗衄。

清軍雖強,豈真無敵?咎在將帥之非材。

且鎬止喪師,洪且降清,洪之罪益浮於鎬矣,讀《貳臣傳》,可知洪承疇之事跡,讀此書,更見洪承疇之心術。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致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征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巖下表雙忠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后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計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第二十四回 兩親王因敗為功 諸藩鎮束手聽命第二十五回 僭帝號遘疾伏冥誅 集軍威破城殲叛孽第二十六回 台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第二十七回 三部內哄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第二十八回 爭儲位塚嗣被黜 罹文網名士沉冤第二十九回 聞寇警發兵平藏衛 苦苛政倡亂據台灣第三十回 暢春園聖祖賓天 乾清宮世宗立嗣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驅除叛酋 頒朱諭慘戮同胞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驕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第三十三回 畏虎將准部乞修和 望龍髯苗疆留遺恨第三十四回 分八路進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華齡第三十五回 征金川兩帥受嚴刑 降蠻酋二公膺懋賞第三十六回 御駕南巡名園駐蹕 王師西討叛酋遭擒第三十七回 滅准部餘孽就殲 蕩回疆貞妃殉節第三十八回 游江南中宮截發 征緬甸大將喪軀第三十九回 傅經略暫平南服 阿將軍再定金川第四十回 平海島一將含冤 定外藩兩邦懾服第四十一回 太和殿受禪承帝統 白蓮教倡亂釀兵災第四十二回 誤軍機屢易統帥 平妖婦獨著芳名第四十三回 撫賊寨首領遭擒 整朝綱權相伏法第四十四回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第四十五回 撫叛兵良將蒙冤 剿海寇統帥奏捷第四十六回 兩軍門復仇慰英魄 八卦教煽亂鬧皇城第四十七回 聞警迴鑾下詔罪己 護喪嗣統邊報驚心第四十八回 愚慶祥敗死回疆 智楊芳誘擒首逆第四十九回 征浩罕王師再出 剿叛傜欽使報功第五十回 飲鴆毒姑婦成疑案 焚鴉片中外起兵端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第五十三回 效尸諫宰相輕生 失重鎮將帥殉節第五十四回 弈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第五十五回 江甯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第五十六回 怡制軍巧結台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第五十八回 欽使迭亡太平建國 悍徒狡脫都統喪軀第五十九回 駱中丞固守長沙城 錢東平獻取江南策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第六十一回 創水師衡陽發軔 發援卒岳州鏖兵第六十二回 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第六十三回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圓明園四春爭寵第六十四回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第六十五回 瓜鎮喪師向營失陷 韋楊斃命洪酋中衰第六十六回 智統領出奇制勝 愚制軍輕敵遭擒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第六十八回 戰皖北諸將立功 退丹陽大營又潰第六十九回 開外釁失律喪師 締和約償款割地第七十回 聞國喪長悲國士 護慈駕轉忤慈顏第七十一回 罪輔臣連番下詔 剿劇寇數路進兵第七十二回 曾國荃力卻援軍 李鴻章借用洋將第七十三回 戰浙東包團練死藝 克江甯洪天王覆宗第七十四回 僧親王中計喪軀 曾大帥設謀制敵第七十五回 潰河防捻徒分竄 斃敵首降將陞官第七十六回 山東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嚴渠魁自盡第七十七回 戮權閹丁撫守法 辦教案曾侯遭譏第七十八回 大婚禮成坤闈正位 撤簾議決乾德當陽第七十九回 因歡成病忽報彌留 以弟繼兄旁延統緒第八十回 吳侍御尸諫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約第八十一回 朝日生嫌釀成交涉 中法開釁大起戰爭第八十二回 棄越疆中法修和 平韓亂清日協約第八十三回 移款築園撤簾就養 周齡介壽聞戰驚心第八十四回 葉志超敗走遼東 丁汝昌喪師黃海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第八十六回 爭黨見新舊暗哄 行新政母子生嫌第八十七回 慈禧後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畢命第八十八回 立儲君震驚匕鬯 信邪術擾亂京津第八十九回 袒匪殃民聯軍入境 見危授命志士成仁第九十回 傳諫草抗節留名 避聯軍蒙塵出走第九十一回 悔罪乞和兩宮返蹕 撤戍違約二國鏖兵第九十二回 居大內聞耗哭遺臣 處局外嚴旨守中立第九十三回 爭密約侍郎就道 返欽使憲政萌芽第九十四回 倚翠偎紅二難競爽 剖心刎頸兩地招魂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第九十六回 二顯官被譴回籍 眾黨員流血埋冤第九十七回 爭鐵路蜀士遭囚 興義師鄂軍馳檄第九十八回 革命軍雲興應義舉 攝政王廟誓布信條第九十九回 易總理重組內閣 奪漢陽復失南京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