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當楊鎬四路出塞的時候,朝鮮曾出兵相助。應第四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演義》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

清史演義

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

且說朝鮮國地濱東海,古時是殷箕子分封地,後來沿革不一,到了明朝,朝鮮國王李成桂,受明太祖冊封,累年進貢,世為藩屬。

當楊鎬四路出塞的時候,朝鮮曾出兵相助。

應第四回。

楊鎬敗還,朝鮮兵多被滿洲擒獲,滿洲太祖釋歸朝鮮部將十數人,令他遺書國王,自審去就。

此番太祖逝世,朝鮮國亦未嘗差人弔問,太宗即位半年,方欲出兵報復,適值朝鮮人韓潤、鄭梅,得罪國王,逃入滿洲,願充嚮導。

虎倀可恨!太宗遂命二貝勒阿敏為征韓大元帥,當日點齊軍馬,逐隊出發。

臨行時,阿敏入辭太宗。

太宗道:「朝鮮得罪我國,出師聲討,名正言順。

只是明朝總兵一毛一文龍,蟠踞東江,遙應朝鮮,不可不慮!」阿敏道:「依奴才愚見,須兩路出師。」

太宗道:「這且不必。」

就向阿敏耳邊,授了密計,虛寫。

阿敏領命去了。

探子報到東江,說是滿洲兵入犯,這東江是登萊海中的大島,一名叫作皮島,島闊數百里,頗踞形勢。

自從明都司一毛一文龍,招集遼東逃民,隨時教練,建寨設防,遂成了一個重鎮。

明朝封他為平遼總兵,他心中也自得意。

有時出攻滿洲,互有勝負,他卻屢報勝仗。

取死之由。

此次聞滿兵入犯,急忙發兵出防,一面向寧遠告急。

其實滿兵此來,並非欲奪東江,不過是聲東擊西的計策。

點明太宗密授之計。

文龍只知固守東江,嚴防海口,不料滿洲軍已紛紛渡過鴨綠江,直攻朝鮮的義州。

及袁崇煥調發水師,到了東江,滿洲太宗恐明兵窺破虛實,就親自出巡,到遼河左岸,紮了好幾天的營寨,實在也是虛張聲勢,牽制寧遠的援兵。

太宗確是能手。

那時滿洲軍入攻朝鮮,勢如破竹,初陷義州,府尹李莞被殺,判官崔明亮自盡;隨後又攻破定州,佔據漢山城,任情殺戮,到處搶劫,嚇得朝鮮兵民,屁滾尿流。

微詞。

這朝鮮國王李倧,一向靠著明朝的威勢,偷安半島,靠人終歸無益。

此次聞滿軍進攻,邊要盡失,正驚慌得了不得,忽有一大臣來報,安州又失,滿軍已長驅到國都,急得李倧目瞪口呆,如死人一般。

還是這位大臣有點主見,一請遣使求和,一請國王速奔江華島。

原來這江華島在朝鮮內海中,四面環水,稱作天險。

李倧聞了此言,忙召集妃嬪,踉蹌出走;隨命大臣修好國書,遣使求和。

朝鮮使到滿營,被阿敏訓斥一頓,不允和議。

嗣經貝勒濟爾哈朗等,與阿敏密商,以明與蒙古兩路相伺,國兵不應久出,彼既乞和,不若就此修好,收兵回國。

阿敏迫於眾議,方語朝鮮使臣,令他謝罪訂約。

朝鮮使才應命而去。

阿敏又發令進攻都城,諸貝勒復入帳諫阻,阿敏不從。

帳後來了李永芳,也抗言進諫,被阿敏拍案大罵,斥他降臣走狗,不配與議,該罵!說得永芳面紅耳赤,啞口無言。

良心發現了。

當下將令如山,莫敢違拗,便拔寨前進,直指平山。

看官!你道這阿敏執意進兵,是為何故?他自領兵攻入朝鮮,戰無不克,沿途擄掠,得了許多子女玉帛,金銀財寶,他想朝鮮都內,總還要繁華一點,趁此攻入,搶一個飽,豈不是大大的一樁利市麼?畫龍點睛。

滿軍既到平山,離朝鮮國都不遠,阿敏擬夤夜入城,忽報朝鮮國王,遣族弟李覺求見。

阿敏召入,見李覺獻上禮單,內開馬百匹,虎豹皮百張,棉紬苧布四百匹,布萬五千匹,不由的喜動眉睫,令軍士檢收。

便遣副將劉興祚,偕李覺同往,並囑興祚道:「若要議和,總須待我入都。」

念茲在茲。

興祚告辭出帳,帳外已立著貝勒濟爾哈朗,與興祚密談許久。

興祚點頭會意,遂隨李覺赴江華島去了。

故作疑一團一,惹人索解。

且說阿敏自遣劉興祚後,仍飭軍士攻城,軍士雖不敢不去,卻只在城下鼓噪,並沒有什麼大舉動。

接連好幾日,仍未攻入,惱得阿敏一性一起,日夕詈罵不休。

濟爾哈朗等婉言解勸,沒奈何耐住一性一子。

一日,又擬親督攻城,適值劉興祚回來,先見了濟爾哈朗,說明朝鮮已承認貢獻,現偕李覺同來訂約。

濟爾哈朗道:「如此便好訂盟。」

興祚道:「須稟過元帥。」

濟爾哈朗說是不必。

興祚道:「倘元帥詰責,奈何?」

濟爾哈朗微笑道:「有我在,不妨。」

胸有成竹。

便召李覺進見,與他訂定草約,隨後入見阿敏,說已定盟。

阿敏怒道:「我為統帥,如何全未報知?」

濟爾哈朗道:「朝鮮已承認貢獻,理應許和,何苦久勞兵眾?」

阿敏道:「你許和,我不許和。」

銅氣攻心。

濟爾哈朗仍是微笑。

忽帳下來報道:「聖旨到,請大帥迎接!」阿敏急令軍士排好香案,率大小辟員出帳跪迎。

差官下馬讀詔,內稱:「朝鮮有意求和,應即與訂盟約,剋日班師,毋得一騷一擾。」

阿敏無奈,起接聖旨,餞送差官畢,方把盟約簽字;暗中卻埋怨濟爾哈朗,料知此番旨到,定是他秘密奏聞;從阿敏意中想出,以便回應上文。

他要硬做名譽,鉗制咱們,咱們偏要擄掠一回。

就暗暗囑咐親信軍隊,四出搶奪,又得了無數子女玉帛,金銀財寶,滿載而歸。

只苦了朝鮮百姓。

李覺隨了滿兵入朝。

滿主太宗出城犒軍,與阿敏行抱見禮,便賜阿敏御衣一襲,諸貝勒馬一匹;李覺隨即叩見,命他起坐,並賞他蟒衣一件,大開筵宴,封賞各官。

過了數天,李覺回國去了。

太宗既征服朝鮮,遂一意攻明,傳令御駕親征,命貝勒杜度阿巴泰居守,自己帶領八旗,由貝勒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岳托、薩哈廉、豪格等作為前隊,攻城諸將,攜著雲梯盾牌,並橐駝負著輜重,作為後隊。

前呼後擁,渡過遼河,向大小凌河進發。

是時遼東經略王之臣,與崇煥不睦,明廷召還之臣,命崇煥統領關內外各軍。

崇煥聞滿兵又來犯邊,急令趙率教率師往援。

率教到了錦州,由探馬報說:「大凌河已陷。」

率教急命軍士濬濠掘塹,多運矢石上城;復遣人向寧遠告急。

次日,忽來明兵一二千人,在城下大叫開門。

率教上城探視,問所自來?城下兵士,答稱從大凌河逃至。

率教見彼無狼狽情形,竟喝聲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難道叫汝等臨陣逃走麼?汝等既負了朝廷豢養之恩,還有何顏入城見我?」

義正詞嚴。

說畢,城下兵士,尚嘩噪不已。

率教拈弓搭箭,射倒兵目一人,並厲聲道:「汝等再如此喧嚷,教你人人這般。」

於是城下兵士,一哄而散。

原來這等兵士,有一半是被滿兵獲住的明軍,有一半是滿兵偽服漢裝,冒充明軍來賺錦州,幸虧率教窺破,不中他計。

寫趙率教機智。

率教下城,暗想:「滿主詭計,雖已瞧破,然明日必來猛攻,現在守兵不足,援師未至,倘有疏虞,如何是好。」

躊躇良久,忽猛省道:「有了。」

當命親卒請欽差紀用商議。

紀用本是明廷太監,因鑽入魏Yan門路,得了巡視錦州的差使,太監也預軍事,實是明朝氣數。

不料滿兵前來,一時不能出城,正在著急,聞率教相請,勉強出來應酬。

率教與他耳語一番,紀用本來沒用,只好答道:「遵命!」率教大喜,遂修好文書,由紀用署名,差人繼往滿營。

滿洲太宗閱畢,問道:「爾是紀欽差遣來的麼?」

明使答道:「是。」

太宗道:「紀欽差既欲求和,可出城面陳衷曲。

爾邊將平日欺我,正思與爾欽差言明,轉奏爾主,就使攻破爾城,我亦不妄加殺害。

紀欽差可自立記號,別居他所,免致誤傷。」

說罷,令差官回報。

率教聞知,命差官再往滿營,傳說:「明日當出城議和。」

明日紀用不出。

又次日,滿營遺書詰責,率教令紀用優待來人,設詞延約。

接連三日,太宗未免動疑,夜睡時輾轉不寐;忽心中猛悟,披衣起坐道:「錯了,錯了!我中他計了!」到底聰明,然亦晚矣。

原來率教令紀用求和,分明是緩兵之計,他要紀用出名,一面是一陽一為推崇,使紀用心歡,一面因太監署名求和,易使敵人相信,待至滿洲太宗窺破兵謀,援師已到城下,這正是趙率教的機智。

極力褒獎。

是夕,滿洲太宗即傳集軍士,夤夜薄城,一聲觱栗,三軍齊動,直向錦州城撲來。

遲了。

趙率教也曾防著這一層,日夜留心,猛聽得遠遠角聲,料是滿營出發,忙上城指麾守兵,四面防守。

霎時間滿軍已到,急麾眾齊擲矢石。

滿軍受傷頗多,忽向城西聚集,抵死猛攻。

城上守兵,亦分隊來援,滿兵少卻。

此時天色黎明,兩造軍士,都有倦容,驀見滿軍後面,隊伍自亂,隱約露出明軍旗幟。

率教見援軍已到,一聲號炮,開城出攻,滿軍前後受敵,只得突圍而退,且戰且走。

明軍趁勢會合,併力追殺,約五里許,方鳴金收軍而去。

這一陣,殺得滿軍七零八落,幸虧太宗素有約束,不致全軍潰散。

語有分寸。

太宗見明軍已退,紮住了營,遣人至沈一陽一調發軍隊,報恨洩忿。

不多日,沈一陽一兵到,太宗令新軍作了前鋒,乘夜間寂靜時候,偷越錦州,去襲寧遠。

也是妙計。

此時正是仲夏天氣,草木一陰一濃,蟲聲嘈雜,滿軍銜枚疾進,直達寧遠城北岡,太宗先上岡瞭望,見城上旌旗不整,刁斗無聲,便命軍士倚岡下寨。

眾貝勒請速攻城,太宗道:「這是袁蠻子駐守的城池,難道沒有防備麼?此中必有詭計。」

也自一精一細。

立營未定,忽西北來了一彪人馬,掛著袁字旗號,疾驅而至。

太宗命軍士迎敵,兩邊混戰起來。

不一時,明軍望後而退,太宗乘勢追趕,將到城下,忽刺斜裡殺出一員大帥,手執令旗,指揮殺敵。

這人非別,正是統轄關內外的袁崇煥。

此老又復出現。

他自錦州開仗,便防著滿軍分襲寧遠,是日由密探報知,便令城內掩旗息鼓,誘引滿兵攻城,他卻分兵兩路,埋伏左右,俟滿軍一到,出來夾擊。

偏偏太宗倚岡立寨,逗軍不進。

崇煥見此計不中,就暗令左翼兵上前挑戰,自己尚埋伏城右。

此次太宗卻上他的當,追趕前來,他就從右側殺出,橫截滿軍。

被追的明軍,又轉身奮鬥,太宗忙分兵抵禦,可奈明軍越戰越勇,看看有些支持不住;猛見袁崇煥帶領諸將,衝入中軍,太宗急命阿濟格、薩哈廉等,上前抵敵,阿、薩二人,正奉命出戰,不防一矢前來,正中阿濟格右肩,險些兒落下馬來,幸虧薩哈廉猛力救護,阿濟格方逃入軍中。

太宗見阿濟格受傷,別令部將瓦克達,率一精一兵接應薩哈廉,一面令軍士向後漸退。

崇煥被薩、瓦二人牽制,不及追趕。

太宗退軍數里,檢點軍士,已喪失不少。

只薩、瓦二人未回,待了好多時,始見二人身負重創,帶著殘兵,踉蹌奔還。

太宗咬牙切齒道:「這個袁蠻子,真正厲害!敝不得先考在日,也吃一場大虧。

此人不除,哪裡能奪得明朝江山?」

為後文伏筆。

當下令濟爾哈朗斷後,把敗軍徐退錦州。

滿軍雖敗,仍有節制,寫太宗,亦是寫袁崇煥。

崇煥聞滿軍退去,料想太宗定有準備,也收兵不追。

太宗過了錦州,仍令後隊猛攻一番,這是假作攻勢,以進為退之計。

自己卻排齊隊伍,一隊一隊的退歸沈一陽一。

話分兩頭,單說袁崇煥逐退滿軍,遣使告捷,滿望明廷降旨敘功,不料朝旨下來,反斥他不救錦州之罪。

真正發昏。

崇煥接旨大憤,即上表乞休。

聖旨准奏,仍命王之臣代崇煥。

滿洲太宗探得此信,方額手稱慶,意圖再舉,只因兵士新敗,不得不休養一年,擬至來歲出兵。

到了冬季,探報明熹宗崩,皇五弟信王嗣位,魏忠賢伏誅,太宗尚不介意。

至明崇禎元年四月,探報袁崇煥復督師薊遼,太宗頓足道:「我剛想發兵攻明,如何這袁蠻子又來了?」

看官!你道袁崇煥如何再出督師?原來崇煥免官,都由魏忠賢暗中反對,至崇禎帝嗣位,開手便放戮魏Yan,召用袁崇煥。

崇煥陛見時,崇禎帝問他治遼方略,他卻奏稱假臣便宜,五年可復全遼。

未免自誇。

當時給事中許譽卿,已說他言過其實。

崇煥復奏稱五年以內,戶部發軍餉,工部給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遣將,須中外事事相應,方能濟事。

但恐一出國門,便成萬里,忌能妒功的人,即不明掣臣肘,亦能暗亂臣謀云云。

崇煥之言,雖確中時弊,然語近要挾,後來動帝之疑,實伏於此。

崇禎帝為之動容,援為兵部尚書,賜尚方劍,命他即日啟行。

崇煥到了關上,復繕折奏稱恢復之計,應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法在漸不在驕,在實不在虛,願至尊任而勿貳,信而勿疑,毋偏聽左右,毋墮敵反間等語。

崇煥所慮在末二語,乃後文偏如所料,令人長歎!奏上,復由崇禎帝優詔褒答。

崇煥方漸漸放心,遂將關內外緊要地方,修城增堡,置戍屯田,不到一年工夫,已有成效,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入。

那時滿洲太宗聞了這信,不敢輕動,只自嗟歎不已,光一陰一易過,轉眼間便是明崇禎二年,滿洲國天聰三年,編年亦不可少。

太宗無聊已甚,並恐軍心懈怠,時常出獵校閱,既便消遣,又資搜討。

到了初秋,太宗正出獵回來,有親卒報道:「明朝來了兩員將官,說是到我國投降,現有名單在此。」

太宗接單一閱,寫著孔有德、耿仲明二名。

太宗遲疑一回,便召貝勒多爾袞,及內閣學士範文程入帳,將名單與他傳閱,多爾袞道:「恐是明朝一奸一細。」

範文程道:「聞他不帶兵馬,只有兩個光身一子,何必懼他?不如召他進來,一問便知。」

太宗點頭稱善,即命手下召入。

二人入見太宗,即伏地大哭。

正是:

窺遼方慮名臣在,作倀偏逢降將來。

未知二人何故願降,且看下回便知。

滿洲太宗確係能手,觀其聲東擊西,征服朝鮮,其兵謀不亞乃父。

朝鮮一失,明之左臂已斷,袁崇煥雖智,至此亦窮於應付,然滿軍出攻寧、錦,袁、趙二將,計卻強敵,滿洲太宗亦遭敗衄,可見明有袁崇煥,遼西未易動也。

是故國家不可無良將。

至五年復遼之語,雖近虛誇,要不得為崇煥咎。

滿洲所畏者惟崇煥一人而已。

本回寫滿洲太宗處,即是寫袁崇煥處。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致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征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巖下表雙忠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后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計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第二十四回 兩親王因敗為功 諸藩鎮束手聽命第二十五回 僭帝號遘疾伏冥誅 集軍威破城殲叛孽第二十六回 台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第二十七回 三部內哄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第二十八回 爭儲位塚嗣被黜 罹文網名士沉冤第二十九回 聞寇警發兵平藏衛 苦苛政倡亂據台灣第三十回 暢春園聖祖賓天 乾清宮世宗立嗣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驅除叛酋 頒朱諭慘戮同胞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驕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第三十三回 畏虎將准部乞修和 望龍髯苗疆留遺恨第三十四回 分八路進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華齡第三十五回 征金川兩帥受嚴刑 降蠻酋二公膺懋賞第三十六回 御駕南巡名園駐蹕 王師西討叛酋遭擒第三十七回 滅准部餘孽就殲 蕩回疆貞妃殉節第三十八回 游江南中宮截發 征緬甸大將喪軀第三十九回 傅經略暫平南服 阿將軍再定金川第四十回 平海島一將含冤 定外藩兩邦懾服第四十一回 太和殿受禪承帝統 白蓮教倡亂釀兵災第四十二回 誤軍機屢易統帥 平妖婦獨著芳名第四十三回 撫賊寨首領遭擒 整朝綱權相伏法第四十四回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第四十五回 撫叛兵良將蒙冤 剿海寇統帥奏捷第四十六回 兩軍門復仇慰英魄 八卦教煽亂鬧皇城第四十七回 聞警迴鑾下詔罪己 護喪嗣統邊報驚心第四十八回 愚慶祥敗死回疆 智楊芳誘擒首逆第四十九回 征浩罕王師再出 剿叛傜欽使報功第五十回 飲鴆毒姑婦成疑案 焚鴉片中外起兵端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第五十三回 效尸諫宰相輕生 失重鎮將帥殉節第五十四回 弈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第五十五回 江甯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第五十六回 怡制軍巧結台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第五十八回 欽使迭亡太平建國 悍徒狡脫都統喪軀第五十九回 駱中丞固守長沙城 錢東平獻取江南策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第六十一回 創水師衡陽發軔 發援卒岳州鏖兵第六十二回 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第六十三回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圓明園四春爭寵第六十四回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第六十五回 瓜鎮喪師向營失陷 韋楊斃命洪酋中衰第六十六回 智統領出奇制勝 愚制軍輕敵遭擒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第六十八回 戰皖北諸將立功 退丹陽大營又潰第六十九回 開外釁失律喪師 締和約償款割地第七十回 聞國喪長悲國士 護慈駕轉忤慈顏第七十一回 罪輔臣連番下詔 剿劇寇數路進兵第七十二回 曾國荃力卻援軍 李鴻章借用洋將第七十三回 戰浙東包團練死藝 克江甯洪天王覆宗第七十四回 僧親王中計喪軀 曾大帥設謀制敵第七十五回 潰河防捻徒分竄 斃敵首降將陞官第七十六回 山東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嚴渠魁自盡第七十七回 戮權閹丁撫守法 辦教案曾侯遭譏第七十八回 大婚禮成坤闈正位 撤簾議決乾德當陽第七十九回 因歡成病忽報彌留 以弟繼兄旁延統緒第八十回 吳侍御尸諫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約第八十一回 朝日生嫌釀成交涉 中法開釁大起戰爭第八十二回 棄越疆中法修和 平韓亂清日協約第八十三回 移款築園撤簾就養 周齡介壽聞戰驚心第八十四回 葉志超敗走遼東 丁汝昌喪師黃海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第八十六回 爭黨見新舊暗哄 行新政母子生嫌第八十七回 慈禧後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畢命第八十八回 立儲君震驚匕鬯 信邪術擾亂京津第八十九回 袒匪殃民聯軍入境 見危授命志士成仁第九十回 傳諫草抗節留名 避聯軍蒙塵出走第九十一回 悔罪乞和兩宮返蹕 撤戍違約二國鏖兵第九十二回 居大內聞耗哭遺臣 處局外嚴旨守中立第九十三回 爭密約侍郎就道 返欽使憲政萌芽第九十四回 倚翠偎紅二難競爽 剖心刎頸兩地招魂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第九十六回 二顯官被譴回籍 眾黨員流血埋冤第九十七回 爭鐵路蜀士遭囚 興義師鄂軍馳檄第九十八回 革命軍雲興應義舉 攝政王廟誓布信條第九十九回 易總理重組內閣 奪漢陽復失南京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