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第七十六回 山東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嚴渠魁自盡:會清軍營內又添了一員郭松林,郭向隸李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演義》第七十六回 山東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嚴渠魁自盡

清史演義

第七十六回 山東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嚴渠魁自盡

卻說捻眾自任柱死後,推賴文洸為首領,文洸激厲眾捻,為任柱復讎,自贛榆縣奔至海州,收拾餘燼,再圖大舉。

會清軍營內又添了一員郭松林,郭向隸李督麾下,平蘇常有功,應七十二回。

任福建陸路提督,前時因病乞假,此番病癒來營,由李鴻章派撥馬步二十營,交他統帶,令赴前敵。

松林與劉銘傳是老同寅,自然竭力幫助,會泮昇新至海州,擊敗賴文洸於上莊鎮,降捻一黨一五營頭目李宗詩,復追入山東諸城縣境,途次遇邊馬游弋,亟飭將士前進,步步為營;行不數里,果見捻眾數百騎,如飛而至,被鼎軍一陣痛擊,都拍馬逃去。

鼎新向步軍各統領道:「這是捻匪慣技,明明誘我,使我中伏,我恰偏要追去,汝等須步步留意,倘或伏賊齊來,不要驚惶,只教立定腳跟,靜待號令。」

捻匪慣技,已被清將瞧破,這叫作鼯鼠技窮,安能不斃?諸將齊聲答應,鼎新即自率馬隊,分東西兩路追入,步軍隨後徐進,一聲胡哨,捻眾從岡嶺三路壓下,好像風捲潮湧,飆忽而來,鼎新恰從容指揮,令前後馬步兩隊,各自嚴列,用槍對敵,不得妄動,違令者斬。

此令一出,各軍士屹立不動,憑捻眾如何衝突,只用槍彈對付,捻眾無法可施,所有銳氣,已自不戰而挫。

鼎新見捻眾已怠,鳴鼓進軍,前馬隊,後步兵,縱橫馳突,銳不可當,殺得捻眾叫苦連天,一霎時跑得一精一光。

自是賴文洸一籌莫展,只向壽光,昌邑,濰三縣交界處,往來盤旋,到濰縣東北安堌地方,又想抄襲陳文,從海灘竄渡內地。

突見清軍大隊,搖旗而來,旗上都大書一劉字,不是舊日的王心安。

文洸到此,逃已不及,倉皇整隊,迎拒銘軍。

方交戰間,但聞四面八方,都是清軍殺到,口口聲聲的呼殺賴賊,文洸不免慌張,忙衝開血路,向東狂奔,一口氣馳至杞城,旗一靡一轍亂,毫無紀律。

驀聞前面有炮聲槍聲,振響空中,清軍隨聲而出,當頭攔截,為首一員大將,紅頂花翎,躍馬突入。

這位大將是誰?就是郭軍門松林。

文洸尚不知他厲害,呼眾迎戰,被郭松林手刃數人,方曉得不是等閒,正思回走原路,誰知銘軍又復趕到。

文洸勢成死地,不得不力戰求生,遂令步隊居中,馬隊分兩翼,翕張凶焰,惡狠狠的相撲,究竟弱不敵強,被銘、松各軍,追至河曲,群捻自相殘踏,一屍一橫狼藉,後路的捻眾多鳧水逃去,賴文洸也總算幸脫。

想還有幾日好活。

各官軍復跟蹤追剿,直至膠州縣的小南溝,趁他未備,又盡力掩殺一陣,只剩了幾個老捻子,及七八千殘眾隨著賴酋,竄至壽光縣界。

官軍四路相一逼一,蹙至海隅,圈入南北洋河巨彌河中間,河水甚深,捻眾背水死戰,松林、鼎勳兩軍,從東面攻入,銘傳率大軍從西面攻入,把捻眾沖得四分五裂。

文洸死鬥一日,看看支撐不住,索一性一把馬匹輜重,盡行棄掉,輕騎東奔。

銘軍令兵士不得妄取,專力追趕,由洋河追至彌河,捻眾已零星四散,文洸還想衝突運防,奔至沭一陽一,遇著皖軍程文炳,略戰數合,當即折回,復至淮安,有李昭慶、劉秉璋、黃翼升水陸各軍駐紮,眼見得不能過去,再竄揚州。

適道員吳毓蘭,奉李督檄,統帶淮勇防戍,聞捻徒突至,出隊迎擊,文洸不敢戀戰,仍且戰且奔,追殺至瓦窯鋪,天大風雨,昏黑莫辨,戰至五鼓,斃捻數百名。

此時文洸已入圍中,無路可竄,竟縱火焚燬民屋,想借此搖惑官軍,以便漏網。

毓蘭正防這一著,麾軍冒火搜剿,但見火光中有一巨酋,騎著黃馬,手執黃旗,指揮殘捻,料知是賴文洸,疊發數槍,擊中文洸馬首,文洸隨馬仆地,毓蘭急督親卒突進,生生的將他擒住。

審訊是實,就地正法,余捻不過數百人,擒斬殆盡,就使有幾個逃出,也被各軍搜殺無遺。

東捻各股,一律蕩平,朝達捷書,夕頒賞典。

李鴻章蒙賞加一騎都尉世職,提督劉銘傳以下,均沐厚賚,曾國藩籌餉有功,已升授體仁閣大學士,至此亦加一雲騎尉世職。

清廷待遇功臣,也算不薄了。

紅頂子都從人血染出。

就中一位勾通捻匪的張七先生,占踞山東省肥城縣的黃崖山,也被官軍入山窮剿,殺得一個不留。

這位張七先生名叫積中,本江南儀征縣人,少時曾讀過詩書,應試不雋,他窮極思遷,竟去投贄周星垣門下,拜他為師。

周稱太谷先生,素講修煉採補術,門徒頗盛。

積中學了五六年,盡得師承。

太谷被江督百齡,拿去正法,門徒統行逃匿,積中也避至山東,尋聞禁緝漸寬,遂借傳教為名,不論男一女,盡行收錄。

有時占候風角,推測晴雨,頗覺有驗,因是被惑的人,日多一日;連一班莫名其妙的官僚,也有些將信將疑,遠近遂稱他為張聖人。

不知是文聖人,是武聖人。

事有湊巧,捻匪一騷一擾山東,他恰托詞籌防,佔住黃崖山,疊石為砦,依山作壘,引一誘愚民,說是北方將亂,只此間可以避兵。

鄉民越加信從,趨之若騖。

他偏裝腔作勢,不輕易見人,平日講授教旨,無非叫他高徒趙偉堂、劉耀東等,作為代表,他自己只同兩個女弟子,深居密室,也不知研究什麼經典。

大約是閨門秘術戲圖之類。

這兩個女弟子的芳名,一名素馨,相傳是太谷孫婦;一名蓉裳,系一個吳家新孀。

山中每月必設祭一二次,每祭必在深夜,香煙繚繞,滿室皆馨。

積中仗劍居中,兩女盛裝夾侍,莊嚴的了不得。

非教中人,不能入窺,鄉里都稱為張聖人夜祭。

誰知後來竟約會捻徒,揭竿起事。

捻徒失敗,一座孤危的黃崖山,哪裡還保得住?被官軍一陣亂殺,覆巢下無完一卵一,不特積中就戮,連素馨、蓉裳兩女侍,也沒有著落,大約不是逃,就是死,一場好因緣,都化作劫灰了。

死則同一穴一,可以無恨。

話分兩頭,且說東捻失勢的時候,正西捻蔓延的日子。

西捻首領張總愚,自河南竄入陝西,適值叛回一騷一擾陝甘,遂與他聯絡一氣。

陝回的頭目,叫作白彥虎,甘回的頭目,叫作馬化隆。

他因發捻肇亂,亦乘機擾清,清廷曾赦勝保舊罪,令他往討,師久無功,逮問賜死,應第七十一回。

更調多隆阿往代。

多隆阿迭破回砦,嗣後亦傷重身亡,再命楊岳斌督師,又因病乞歸。

西警頻聞,惱了這位恪靖伯左宗棠,自請往討,為國效力。

兩宮太后,欣然批准,立命移督陝甘。

宗棠到了陝西,聞捻回勾結,上疏剿捻宜急,剿回宜緩,朝旨自然照辦。

宗棠即令提督劉松山,及總兵郭寶昌、劉厚基等,率軍驅捻,不令捻回合勢。

張總愚遂自秦入晉,自晉入豫,自豫入燕,直擾保定、深州等處,京畿戒嚴。

盛京將軍都興阿,奉命赴天津,嚴行防堵;並調李鴻章督師北上,會剿西捻。

鴻章不敢遲慢,即檄各路兵馬,啟程前進。

惟劉銘傳創疾驟發,不能乘騎,乞假養痾,因此未與。

鴻章既到畿南,以河北平原曠野,無險可守,只得堅壁清野,令捻徒無處掠食,然後再用兜剿的法子。

於是勸令就地紳民,趕築圩寨,一遇寇警,即收糧草牲畜入寨內,免為匪掠。

紳民倒也遵諭籌辦,無如張捻已四處竄突,連築堡也來不及。

第一次接仗,郭松林、潘鼎勳各軍,破張捻於安平城下;第二次接仗,河南陝西各軍亦到,與郭松林等會合,躡捻至饒一陽一縣境,襲斬捻一黨一邱德才、張五孩;第三次接仗,捻偷渡滹沱河,松林、鼎勳兼程追到,陝軍統領劉松山,豫軍統領張曜、宋慶,亦先後踵至,各路截擊,渡河各捻,殺斃甚眾,張捻向南竄逸;第四次接仗,捻自直隸竄河南,復自河南回直隸,各軍截剿於滑縣的大伾山,又獲大勝;第五次接仗,仍在滑縣,捻用誘敵計引一誘官軍,記名提督陳振邦陣亡,其餘各軍,也傷失不少。

討東捻用詳敘,討西捻用簡述,並非詳東略西,實因東西捻之情勢,大略相同,為避重複計,不得不爾。

朝旨遂易寬為嚴,左宗棠先已被譴,至是李鴻章亦罣吏議,連直隸總督官文,及河南巡撫李鶴年,統革職留任。

左宗棠向負盛氣,督軍前敵,親至畿聲,與李鴻章會商軍務,決議嚴守運防,蹙賊海東。

統是抄襲曾文。

規畫方定,張捻已直走天津,虧得郭松林等冒雨忍饑,日夜馳數百里,抄出敵前,擊敗張捻,捻始折回。

從前張捻的計策,很是厲害,他從陝西到京畿,飆疾異常,本擬馬到成功,立奪津沽,不期淮勇亦倍道來援,日夕爭逐,未能逞志。

他又故意竄至河南,牽掣淮軍南下,然後疾捲回犯津沽,出人不意,掠奪奧區。

偏這郭松林等,與捻眾角逐已久,熟悉狡謀,防他回襲,與之並趨而北,且比他趕向上風。

一場酣鬥,竟得勝仗,自此敵謀乃沮,折入運東。

總敘數語,申明上文。

李鴻章遂力主防運,擬先扼西北運河,聯築長牆,絕捻出路。

適郭松林等追捻南下,道出滄州,滄州南有捷地壩,在運河東岸,當減河口,以時啟閉,蓄洩濟運,減河水深,足限敵騎竄津之路。

鴻章飛飭郭松林,騰出潘鼎新、揚鼎勳兩軍,築減河長牆八十餘里,分兵扼守,津防以固。

再調淮直豫陝皖楚各軍,各守運河泛地,運防亦因是告成。

鴻章又親率周盛波行隊,由德州沿運河,察勘形勢,尚未回轅。

張捻果率眾撲減河長牆,見淮軍整隊出迎,料不可敵,不戰即走;至鹽山附近,突遇兩支大軍,一支是湘軍劉松山,一支是豫軍張曜、宋慶,由陝督左宗棠統率前來。

兩下對壘,張捻大吃其虧,由鹽山遁去,走入荏平高唐境內。

嗣是捻中無一步隊,專恃馬軍,每人備馬三四,倏忽易騎,勢如飄風疾雨,遇敵即奔,追亦難及。

鴻章只飭各軍添築長牆,一層緊一層,一步緊一步,圈地益蹙,捻勢亦益衰。

嗣至沙河左近,被松林等探悉行蹤,乘雨潛襲,列陣而進,行十餘里,渡過沙河。

捻方起隊欲走,行列未定,驀見官軍突至,不覺大驚,急思策馬前奔,怎奈泥淖載途,騎不能聘,此時前有松林,後有鼎新,前後夾擊,馬步連環迭進,無不以一當百,槍丸如雨而下,呼聲雷動。

捻眾大衄,官軍乘勢壓追,直抵商河城下。

自沙河至商河三十里,沿途伏一屍一,頂趾相接,張總愚尚親率黑旗隊,回戰數次,被官軍排槍齊放,著了彈子數粒,墜一落馬下。

旁有騎卒數十名,忙將總愚扶起,翼之而遁。

這一場大戰,斃捻徒二三千名,生擒千餘名,還有五千餘騎,向東馳脫。

鴻章復奏調劉銘傳赴軍,聯絡各路,一逼一捻入山東省,至濟一陽一境內,斬尾捻二百餘級,生獲捻一黨一鄭文起,余捻折向南遁,竄入黃河沿岸的老海窪,鳧水狂奔。

各官軍亦鳧水進一逼一,由水登陸,把捻中最悍頭目程二老坎、程三老坎、張錦泗、週六等,統共殺死。

張捻輾轉至德州,連番搶渡運河,都由炮船民一團一擊潰。

著名悍捻張正邦、張正位、張可師、張九臨、尹湯成、李老懷、邱麻子等,率舊夥繳械乞降。

張總愚再竄商河,已零零落落,不能成隊。

劉銘傳等復率隊來追,迫總愚於黃河運河間,八面圍攻,生擒總愚一愛一子張葵兒,及其兄宗道、弟宗先、侄正江,並悍目程四老坎、馬老三、樊大等,統就陣前梟首。

總愚於亂軍逸出,東北走至徒駭河濱,顧手下只有八騎,不禁涕泗橫流,下馬與八人永訣,投水而逝。

全一屍一而死,還是張捻之幸,看官莫以項羽相比。

及官軍追至,六騎死矛刃下,兩騎被擒,西捻亦就此肅清。

當由六百里馳驛奏捷,李鴻章、左宗棠等,自然官還原職,其餘得力將弁,亦獎敘有差。

軍機大臣恭親王弈,暨文祥、寶鋆、沈桂芬諸人,也因贊襄機務,昕夕慎勤,得邀特賞。

就是親郡王貝勒貝子公,及內外文武,大小臣工,概蒙賞加一級。

撥一開雲霧,重睹承平,又是一番好景象了。

語中有刺。

只陝甘叛回,尚未平靖,由左宗棠入覲,奏稱五年以後,定可報績。

兩宮太后非常欣慰,令他即日還陝。

宗棠受命,風馳電掣而去。

左公好大喜功,言下自見。

還有雲南一帶,亦有叛回滋擾,雲貴總督潘鐸,被叛回馬榮殺死,虧得代理藩司岑毓英,密撫回酋馬如龍,合擊馬榮,一鼓殲除。

毓英本粵西諸生,帶勇入滇,累著戰功,潘鐸死後,朝命勞崇光繼任。

崇光一見毓英,大加賞識,遂將雲貴軍事,委任毓英。

會黔苗陶新春兄弟,無端倡亂,毓英又出省討平。

師出未歸,迤西回酋杜文秀,聚眾數十萬,連陷二十餘城,直犯省會。

勞制軍急檄毓英回援,毓英倍道返省,戈矛耀日,旌旆迎風,叛回聞他威名,先已股慄,待至交戰,岑軍果個個勇一猛,大小回壘數十,被岑軍一一踹破。

文秀回踞大理府,毓英遂晉陞雲南巡撫。

兩宮皇太后,及同治皇上,料知陝甘雲貴一帶,不日可以蕩平,遂將平日宵旰憂勞的心思,改作安閒自在的態度。

慈安太后素一性一貞淑,倒也沒甚變一態,獨這花容月貌,聰明伶俐的慈禧後,未免放一蕩起來,一寵一了一個安得海,鬧出一場招搖撞騙的笑話。

正是:

安者危之機,逸者欲之漸;

宵小伏宮闈,怪象從此現。

欲知安得海招搖情形,待下回再行表明。

東西捻同一一性一質,所以制東捻者在圈地,則制西捻應亦如之。

本回敘東捻事較詳,述西捻事少略,為省繁避復起見,細評中已言及之,閱者應自默會也。

或謂洪氏子有帝王思想,與著書人寓意不同,故特加貶筆,東西捻則來去飆忽,未嘗踞一城,占一地,似較洪氏為可原。

不知洪氏為大盜,東西捻為流寇,大盜不可恕,流寇其可恕乎?同一病一柄一,同一殃民,何分之有?著書人仍深斥之,所以遏亂萌,防流弊也。

張積中言祇行詭,惡似較淺,而心更可誅,故特附入篇中,以垂炯戒。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致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征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巖下表雙忠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后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計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第二十四回 兩親王因敗為功 諸藩鎮束手聽命第二十五回 僭帝號遘疾伏冥誅 集軍威破城殲叛孽第二十六回 台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第二十七回 三部內哄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第二十八回 爭儲位塚嗣被黜 罹文網名士沉冤第二十九回 聞寇警發兵平藏衛 苦苛政倡亂據台灣第三十回 暢春園聖祖賓天 乾清宮世宗立嗣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驅除叛酋 頒朱諭慘戮同胞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驕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第三十三回 畏虎將准部乞修和 望龍髯苗疆留遺恨第三十四回 分八路進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華齡第三十五回 征金川兩帥受嚴刑 降蠻酋二公膺懋賞第三十六回 御駕南巡名園駐蹕 王師西討叛酋遭擒第三十七回 滅准部餘孽就殲 蕩回疆貞妃殉節第三十八回 游江南中宮截發 征緬甸大將喪軀第三十九回 傅經略暫平南服 阿將軍再定金川第四十回 平海島一將含冤 定外藩兩邦懾服第四十一回 太和殿受禪承帝統 白蓮教倡亂釀兵災第四十二回 誤軍機屢易統帥 平妖婦獨著芳名第四十三回 撫賊寨首領遭擒 整朝綱權相伏法第四十四回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第四十五回 撫叛兵良將蒙冤 剿海寇統帥奏捷第四十六回 兩軍門復仇慰英魄 八卦教煽亂鬧皇城第四十七回 聞警迴鑾下詔罪己 護喪嗣統邊報驚心第四十八回 愚慶祥敗死回疆 智楊芳誘擒首逆第四十九回 征浩罕王師再出 剿叛傜欽使報功第五十回 飲鴆毒姑婦成疑案 焚鴉片中外起兵端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第五十三回 效尸諫宰相輕生 失重鎮將帥殉節第五十四回 弈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第五十五回 江甯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第五十六回 怡制軍巧結台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第五十八回 欽使迭亡太平建國 悍徒狡脫都統喪軀第五十九回 駱中丞固守長沙城 錢東平獻取江南策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第六十一回 創水師衡陽發軔 發援卒岳州鏖兵第六十二回 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第六十三回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圓明園四春爭寵第六十四回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第六十五回 瓜鎮喪師向營失陷 韋楊斃命洪酋中衰第六十六回 智統領出奇制勝 愚制軍輕敵遭擒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第六十八回 戰皖北諸將立功 退丹陽大營又潰第六十九回 開外釁失律喪師 締和約償款割地第七十回 聞國喪長悲國士 護慈駕轉忤慈顏第七十一回 罪輔臣連番下詔 剿劇寇數路進兵第七十二回 曾國荃力卻援軍 李鴻章借用洋將第七十三回 戰浙東包團練死藝 克江甯洪天王覆宗第七十四回 僧親王中計喪軀 曾大帥設謀制敵第七十五回 潰河防捻徒分竄 斃敵首降將陞官第七十六回 山東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嚴渠魁自盡第七十七回 戮權閹丁撫守法 辦教案曾侯遭譏第七十八回 大婚禮成坤闈正位 撤簾議決乾德當陽第七十九回 因歡成病忽報彌留 以弟繼兄旁延統緒第八十回 吳侍御尸諫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約第八十一回 朝日生嫌釀成交涉 中法開釁大起戰爭第八十二回 棄越疆中法修和 平韓亂清日協約第八十三回 移款築園撤簾就養 周齡介壽聞戰驚心第八十四回 葉志超敗走遼東 丁汝昌喪師黃海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第八十六回 爭黨見新舊暗哄 行新政母子生嫌第八十七回 慈禧後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畢命第八十八回 立儲君震驚匕鬯 信邪術擾亂京津第八十九回 袒匪殃民聯軍入境 見危授命志士成仁第九十回 傳諫草抗節留名 避聯軍蒙塵出走第九十一回 悔罪乞和兩宮返蹕 撤戍違約二國鏖兵第九十二回 居大內聞耗哭遺臣 處局外嚴旨守中立第九十三回 爭密約侍郎就道 返欽使憲政萌芽第九十四回 倚翠偎紅二難競爽 剖心刎頸兩地招魂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第九十六回 二顯官被譴回籍 眾黨員流血埋冤第九十七回 爭鐵路蜀士遭囚 興義師鄂軍馳檄第九十八回 革命軍雲興應義舉 攝政王廟誓布信條第九十九回 易總理重組內閣 奪漢陽復失南京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