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孝思維則。延至三十年正月,病勢加重,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演義》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

清史演義

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

卻說道光帝身一體違和,起初尚勉強支持,日間臨朝辦事,夜間居圓明園慎德堂苫次。

孝思維則。

延至三十年正月,病勢加重,自知不起,乃召宗人府宗令載銓,御前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尚阿,何汝霖,陳孚恩,季芝昌,內務府大臣文慶,入圓明園苫次,諭令諸大員到正大光明殿額後,取下秘匣,宣示御書,乃是「皇四子弈詝」五字,遂立皇四子弈詝為太子。

道光帝時已彌留,遂下顧命道:「爾王大臣等,多年效力,何待朕言。

此後夾輔嗣君,總須注重國計民生,他非所計。」

諸臣唯唯聽命。

一息殘喘,延到日中,竟爾賓天去了。

皇四子遂率內外族戚,及文武官員,哭臨視殮,奉安入宮,不煩細敘。

這皇四子弈詝,本是孝全皇后所出,前文已經敘過。

道光帝早欲立為皇儲,嗣後又鍾一愛一皇六子弈詝,漸改初意,不過孝全崩逝,疑案未明,道光帝始終悲悼,倘若不把皇四子立為太子,總有些過意不去,因此逡巡未決。

是時濱州人侍讀學士杜受田,在上書房行走,授皇子讀書,他與皇四子感情最深,滿擬皇四子入承宗社,將來穩穩是個傅相。

旋因道光帝意有別屬,未免替皇四子捏一把汗。

一日,皇四子到上書房請假,適值左右無人,只一位杜老先生,兀坐齋中,皇四子便向他長揖,並說請假一日。

杜老先生問他何事?皇四子答稱奉父皇命,赴南苑校獵。

杜老先生便走至皇四子前,與他耳語道:「四阿哥至圍場中,但坐觀他人馳射,萬勿可發一槍一矢;並當約束從人,不得捕一生物。」

皇四子道:「照這麼說,如何覆命?」

杜老先生道:「覆命時,四阿哥須如此如此,定能上邀聖眷。

這是一生榮枯關頭,須要切記!」筆下半現半隱,令人耐讀。

皇四子答應而去。

行到圍場,諸皇子興高采烈,爭先馳逐,獨他一人呆呆坐著,諸從人亦垂手侍立。

諸皇子各來問道:「今日校獵,阿哥為什麼不出手?」

皇四子只說是身一子未快,所以不敢馳逐。

獵了一日,各回宮覆命,諸皇子統有所得,皇六子弈詝,獵得禽一獸,比別人更多,入報時,尚露出一種得意模樣。

偏偏皇四子兩手空空,沒有一物。

道光帝不禁怒道:「你去馳獵一鎮日,為何一物沒有?」

皇四子從容稟道:「子臣雖是不肖,若馳獵一日,當不至一物沒有。

但時當春和,鳥獸方在孕育,子臣不忍傷害生命,致干天和;且很不願就一日弓馬,與諸弟爭勝。」

道光帝聽到此語,不覺轉怒為喜道:「好!好!看汝不出有這麼大度,將來可以君人。

我方放心得下哩。」

於是遂密書皇四子名,緘藏金匣。

道光帝崩,皇四子為皇太子,即皇帝位,以明年為咸豐元年,是謂文宗。

即位後,尊謚道光帝為宣宗成皇帝。

又因生母孝全皇后,早已崩逝,咸豐帝素受靜皇貴妃撫養,至此尊為康慈皇貴太妃,奉居壽康宮;後尊為太后,奉居綺春園,就是宣宗頤養太后的住所。

以七阿哥弈詝生母琳貴妃,溫良賢淑,亦尊為琳貴太妃,奉居壽安居西所,統格外敬禮,一體孝養。

隨封弟弈誴為惇親王,弈詝為恭親王,弈譞為醇郡王,弈詥為鍾郡王,弈譓為孚郡王;且追念杜師傅的擁戴大功,立擢為協辦大學士。

知恩報恩,確不愧君人之度。

杜師傅更力圖報稱,所有政務,時常造膝密陳,因此求賢旌直的詔旨,連篇迭下。

起擢故雲貴總督林則徐,漕督周天爵,總兵達洪阿,道員姚瑩等,多是杜協揆暗中保薦,中外翕然稱頌。

還有一種最得人心的上諭,由小子錄述如下:

任賢去邪,誠人君之首務。

去邪不斷,則任賢不專。

方今天下因循廢墜,可謂極矣。

吏治日壞,人心日澆,是朕之過。

然獻替可否,匡朕不逮,則二三大臣之職也。

穆彰阿身任大學士,受累朝知遇之恩,不思其難其慎,同德同心,乃保位貪榮,妨賢病一柄一;小忠小信,一陰一柔以濟一奸一回,偽學偽才,揣摩以逢主意。

從前戎務之興,穆彰阿傾排異己,深堪痛恨。

如達洪阿、姚瑩之盡忠宣力,有礙於己,必欲陷之。

耆英之無恥喪良,同惡相濟,盡力全之。

似此之固一寵一竊權者,不可枚舉。

我皇考大公至正,惟知以誠心待人,穆彰阿得以肆行無忌,若使聖明早燭其一奸一,則必立寘重典,斷不姑容。

穆彰阿恃恩益縱,始終不悛,自本年正月,朕親政之初,遇事模稜,緘口不言。

迨數月後,則漸施其伎倆,如英船至天津,伊猶欲引耆英為腹心,以遂其謀,欲使天下群黎,復遭塗炭。

其心一陰一險,實不可問。

潘世恩等保林則徐,伊屢言林則徐柔一弱病軀,不堪錄用;及朕派林則徐馳往粵西,剿辦土匪,穆彰阿又屢言林則徐未知能去否。

偽言熒惑,使朕不知外事,其罪即在於此。

至若耆英之自外生成,畏葸無能,殊堪詫異。

伊前在廣東時,惟抑民以媚外,罔顧國家。

如進城之說,非明驗乎?上乖天道,下逆人情,幾至變生不測。

賴我皇考洞悉其偽,速令來京,然不即予罷斥,亦必有待也。

今年耆英於召對時,數言及如何可畏,如何必應事周旋,欺朕不知其一奸一,欲常保祿位,是其喪盡天良,愈辯愈彰,直同狂吠,尤不足惜。

穆彰阿暗而難知,耆英顯而易著,然貽害國家,厥罪維鈞。

若不立申國法,何以肅綱紀而正人心?又何以使朕不負皇考付託之重歟?第念穆彰阿系三朝舊臣,若一旦竟寘之重法,朕心實有不忍,著從寬革職,永不敘用。

耆英雖無能已極,然究屬迫於時勢,亦著從寬降為五品頂戴,以六部員外郎候補。

至伊二人行私罔上,乃天下所共見者,朕不為已甚,姑不深問。

辦理此事,朕熟思審度,計之久矣,實不得已之苦衷,爾諸臣其共諒之!嗣後京外大小文武各官,務當激發天良,公忠體國,俾平素因循取巧之積習,一旦悚然改悔,毋畏難,毋苟安,凡有益於國計民生諸大端者,直陳勿隱,毋得仍顧師生之誼,援引之恩,守正不阿,靖共爾位,朕實有厚望焉。

佈告中外,鹹使知朕意,欽此。

原來咸豐帝即位時,天津口外,突來英船兩艘,只說是赴京弔喪。

直隸總督據事奏聞,咸豐帝召問穆彰阿及耆英兩人,統答稱英人請助執紼,無非為修好誠意,不如命他入京。

獨咸豐帝心中不以為然,隨命直隸總督婉言謝卻。

英船亦起椗退去。

於是咸豐帝因英人恭順,回憶前次海疆肇釁,實由議撫諸臣,未戰先怯,釀成種種失敗的結果,遂追論前罪,將穆、耆二人,分別譴責。

穆、耆二人,罪無可逭,但為英人弔喪起見,亦未免近於周內,兩國通好,弔賀固宜,乃以卻之使去,即目為恭順,因追論疆事失敗之罪,揆情度理,殊嫌失當。

穆、耆二人,雖因新主當一陽一,未免有些寒心。

然一年還沒有過得,就使上頭變臉,也不至這般迅速。

誰料迅雷不及掩耳,革職奪級的上諭,陡然下來,穆彰阿欲想挽回,已經沒法,只得除下了紅寶石頂子,脫一下了一品仙鶴補服,沒情沒緒的領了一班妻妾子婦,回入自己的旗籍去了。

還算運氣。

耆英做過大學士,一落千丈,降到五品頂戴,自想也沒有臉面在朝打諢,也謝職而去。

這且不必細表。

但咸豐帝諭旨中,有派林則徐馳赴粵西,剿辦土匪等語,小子敘到這事,竟要大大的費一番筆墨了。

先是道光二十八年,兩廣歲饑,盜賊蜂起,廣西的東南一帶,做了強盜窠,變成一個強梁世界。

慶遠府有張家福、鍾亞春,柳州府有陳亞葵、陳東興,潯州府有謝江殿,像州有區振祖,武宣縣有劉官生、梁亞九,統是著名的盜魁,四處劫掠,橫行鄉里。

巡撫鄭祖琛年老多病,很是怕事,偏偏這強盜東馳西突,沒有一日安靜,百姓苦的了不得,到各處地方官稟報。

地方官差了幾個衙役,下鄉查緝,捕風捉影,簡直是一個沒有拿到。

還有一班猾吏,與強盜多是同一黨一,外面似奉命緝盜,暗裡實坐地分贓,百姓越加焦急,又推了就地紳士,向撫院呈訴。

這位吃飯不管事的老撫台,見了數起呈文,都是詳報盜案,免不得叫出幾位老夫子,令他寫好了幾角公文,飭府州縣嚴行捕盜。

公文發出,鄭老撫台又退入內室,吃著睡著,享那自在的閒福。

筆筆成趣。

這班府州縣各官,早知鄭撫台沒甚嚴峻,也學那鄭撫台模樣,糊糊塗塗的過去,憑他什麼申飭,仍舊毫不在意。

百姓沒法,不得已自辦一團一練,守望相助。

從此百姓自百姓,官吏自官吏,官吏不去過問百姓,百姓也不去倚靠官吏。

自鄭老撫台以下各官,樂得在署中安享榮華,擁著嬌一妻美妾,吸盡民膏民脂。

不意桂平縣金田村中,起了一個天空霹靂,直把那四萬萬方里的中國,震得蕩搖不定,鬧到十五六年,方才平靖,這也是清朝的大關煞,中國的大劫數。

敘入洪楊亂事,應具這副如椽大筆。

金田村內,有個大首領,姓洪名秀全,本系廣東花縣人氏,生於嘉慶十七年。

早喪父母,年七歲,到鄉塾中讀書,念了幾本四書五經,學了幾句八股試帖,想去取些科名,做個舉人進士,便也滿願,怎奈應試數場,被斥數場。

文字無靈,主司白眼。

他家中本沒有什麼遺產,為了讀書趕考,更弄得兩手空空,沒奈何想出救急的法子,賣卜為生,往來兩粵。

把洪氏歷史,敘得格外明白,就可定實洪氏一生行誼。

忽聞有位朱九濤先生,創設上帝教,勸人行道,自言平日嘗鑄鐵香爐,鑄成後就可駕爐航海。

秀全疑信參半,就邀了同邑人馮雲山,去訪九濤。

見面勝於聞名,便拜九濤為師,誠心皈依。

九濤旋死,鐵香爐曾鑄成否?秀全繼承師說,仍舊布教。

適值五口通商,西人陸續來華,盛傳基督教義,基督教推耶穌為教主,也尊崇上帝,有什麼《馬太福音》,及《耶穌救世記》等書。

秀全購了一二部,暇時瞧閱,與自己所傳的教旨,有些相像,他就把西教中要義,採了數條,羼入己意,匯成一本不倫不類的經文。

謬稱上帝好生,在一千八百年前,見世人所為不善,因降生了耶穌,傳教救世。

現在人心又復澆薄,往往作惡多端,上帝又降生了我,入世救人。

上帝名叫耶和華,就是天父,耶穌乃上帝長子,就是天兄。

異想天開。

這派說話,已是戛戛獨造了。

後來與雲山赴廣西,居桂平、武宣二縣間的鵬化山中,借教惑民,結會設社,會名叫作三點會,取洪字偏旁三點水的意義。

桂平人楊秀清,韋昌輝,貴縣人石達開、秦日綱,武宣人蕭朝貴,爭相依附。

秀全與蕭朝貴,最稱莫逆,就把妹一子許嫁了他。

洪妹名叫宣嬌,倒有三分色藝,朝貴很是畏服;為此一段姻緣,越發鞠躬盡瘁,幫助秀全。

秀全得親這幾個一黨一羽,遂差他分投各邑,輾轉招集,運動了桂平富翁曾玉珩,入會輸資,信教受業。

秀全趁這機會,開起教堂,更立會章,不論男一女,皆可入會傳教,更不論尊卑老幼,凡是男人,統稱兄弟,凡是婦女,統稱姊妹。

越是混帳。

每人須納香鐙銀五兩,作為會費。

這樁是第一要緊。

起初被誘的人,尚是寥寥,秀全與馮雲山、蕭朝貴等,密議了一個計策,裝成假死。

外面不知是假,聽說洪先生已死,都來弔唁。

蕭朝貴因是妹婿,做了喪主,受吊開喪。

秀全便直一挺一挺的仰臥在靈一床一上,但見靈幃以外,有幾個上來拜奠,有幾個焚化紙錢,有幾個會中婦女,還對著靈幃,嬌滴滴的發作哀聲,你也哭聲洪哥哥,我也哭聲洪哥哥,這位洪哥哥,聽到此處,暗中笑個不了,勉強忍住了數日。

倒也虧他。

日間裝作死一屍一模樣,夜間與幾個知己,仍是飲酒談心。

過了七天,突把靈幃撤去,靈一床一抬出外面焚掉。

當下驚動無數鄉民,都來探問。

蕭朝貴答稱洪先生復生,因此人人傳為異事。

洪先生復遍發傳單,說要講述死時情狀,叫鄉民都來觀聽。

看官!你道這等愚夫愚婦,能夠不墮他術中麼?當下就在堂中設起講壇,擺列桌椅,專等鄉民聽講。

到開講這一日,遠近趨集,齊入教堂,比看戲還要鬧熱。

只見上面坐著一位道冠道服,氣宇軒昂,口中叨叨說法,這個不是別人,就是已死復生的洪秀全。

但聽秀全說道:「我死了七日,走遍三十三天,閱了好幾部天書,遇了無數天神天將,並朝見天父,拜會天兄,真是忙的了不得。

世間一年,天上只有一日,列位試想這七日內,天上能有多少時候?我見天上的仙闕瓊宮,正是羨煞,巴不得在天父殿下,充個小差使,做個逍遙自在的仙人。

怎奈天父說我塵限未滿,仍要回到凡間,勸化全國人民,救出全國災厄,方准超凡歸仙。

余外還有無數訓辭,都是未來的世事。

天機不可洩漏,我所以不便詳告。

最要緊的數句,不能不與列位說明:「清朝氣數將盡,人畜都要滅絕,只有敬拜天父,尊信天兄,方可免災度厄。

我前時設會傳教,還是憑著理想,今到天上見過天父天兄,才信得真有此事。

列位如願入會懺悔,定能趨吉避凶,我可與列位做個保人,不要錯過機會。」

說到此處,即由馮雲山、蕭朝貴等,取出一本名簿,走到壇下,朗聲呼道:「列位如願入會,趕緊前來報名。」

於是聽講的人,統願報名入會,只愁會費沒有帶來,與馮、蕭諸人商量暫欠。

馮雲山道:「暫欠數日不妨,但已經報過了名,會費總當繳納,限期七日一律繳清,如或延宕,要把姓名除沒,將來災難萬不能逃呢。」

那班愚民齊聲答應,一一報名,登錄會簿,隨退出堂外。

有錢的即刻去繳,沒有錢的就典衣鬻物,湊足五兩數目,趕至堂內繳訖。

愚民可憐。

秀全開講數日,入會的人,累千盈萬。

一黨一徒也多了,銀子也夠了,留住便西,秀全遂蓄著異謀,想乘機發難,遂令馮雲山募集同志,自己返到廣東,招徠幾個故鄉朋友,共圖起事。

秀全已去,雲山且招兵買馬,日夕籌備,漸被地方官吏察覺,出其不意,將雲山拿去。

雲山入獄,富翁曾玉珩等,費了無數銀錢,上下納賄,減輕罪名,遞解回籍。

此時秀全已招了好幾個朋友,方想再赴廣西,巧遇雲山回來,仍好同行。

轉入廣西省平南縣,遇著土豪胡以晃,意氣相投,又聯作臂助,各人在以晃家一住數日。

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諸人,聚居金田村,日俟秀全到來,望眼將穿。

旋探得秀全寄居在以晃家內,忙率眾迎至金田。

秀全見金田寨內,多了幾個新來的豪客,互通姓名,一個系貴縣人林鳳祥,一個系揭一陽一縣人羅大綱,一個系衡山縣人洪大全,談吐風一流,一性一情豪爽,喜得洪秀全心花怒開,傾肝披膽的講了一會,當下殺牛宰豕,歃血結盟,誓做異姓弟兄,大有桃園結義,梁山泊拜盟的氣象。

當下第一把椅子,就推了洪秀全,第二把椅子,推了楊秀清。

洪、楊慨然不辭,竟自承諾,隨令眾人蓄髮易服,托詞興漢滅胡,竟就金田村內,豎一起大元帥洪的旗幟來了。

小子記得石達開有一詩云:

大盜亦有道,詩書所不屑。

黃金似糞土,肝膽硬如鐵。

策馬度懸崖,彎弓射胡月。

人頭作酒杯,飲盡仇讎血。

這一首詩中,已寫盡這班人物粗莽豪雄的狀態。

但推那洪秀全作為首領,也未免擇錯主子,小子不欲細評,且至下回敘述洪楊起事的戰史。

高宗用一和珅,釀成川、楚、陝之亂凡九年。

清宣宗用一穆彰阿,釀成洪楊之亂凡十五年。

養一奸一之禍,若是其甚歟!曰:一一奸一人進,群一奸一亦連類而升,內而公卿庶尹百執事,外而督撫道府州縣,皆一奸一黨一也。

無在非一奸一黨一,即無在非亂源,掊克聚斂,激成民怨,伏處草澤者,乘間而起,天下無寧日矣。

迨至一奸一謀敗露,菑害已至,雖誅奪元兇,亦覺其晚。

齊王氏一婦人耳,猶能擾攘四五省,洪秀全傳會西教,詐死惑民,一發而不可收拾。

非跳梁者之果有異能,殆權一奸一當道,小民鋌走之所由致也。

本回可與五十一回參看,而用筆則詳略褒貶,具見苦心。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致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征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巖下表雙忠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后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計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第二十四回 兩親王因敗為功 諸藩鎮束手聽命第二十五回 僭帝號遘疾伏冥誅 集軍威破城殲叛孽第二十六回 台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第二十七回 三部內哄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第二十八回 爭儲位塚嗣被黜 罹文網名士沉冤第二十九回 聞寇警發兵平藏衛 苦苛政倡亂據台灣第三十回 暢春園聖祖賓天 乾清宮世宗立嗣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驅除叛酋 頒朱諭慘戮同胞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驕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第三十三回 畏虎將准部乞修和 望龍髯苗疆留遺恨第三十四回 分八路進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華齡第三十五回 征金川兩帥受嚴刑 降蠻酋二公膺懋賞第三十六回 御駕南巡名園駐蹕 王師西討叛酋遭擒第三十七回 滅准部餘孽就殲 蕩回疆貞妃殉節第三十八回 游江南中宮截發 征緬甸大將喪軀第三十九回 傅經略暫平南服 阿將軍再定金川第四十回 平海島一將含冤 定外藩兩邦懾服第四十一回 太和殿受禪承帝統 白蓮教倡亂釀兵災第四十二回 誤軍機屢易統帥 平妖婦獨著芳名第四十三回 撫賊寨首領遭擒 整朝綱權相伏法第四十四回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第四十五回 撫叛兵良將蒙冤 剿海寇統帥奏捷第四十六回 兩軍門復仇慰英魄 八卦教煽亂鬧皇城第四十七回 聞警迴鑾下詔罪己 護喪嗣統邊報驚心第四十八回 愚慶祥敗死回疆 智楊芳誘擒首逆第四十九回 征浩罕王師再出 剿叛傜欽使報功第五十回 飲鴆毒姑婦成疑案 焚鴉片中外起兵端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第五十三回 效尸諫宰相輕生 失重鎮將帥殉節第五十四回 弈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第五十五回 江甯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第五十六回 怡制軍巧結台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第五十八回 欽使迭亡太平建國 悍徒狡脫都統喪軀第五十九回 駱中丞固守長沙城 錢東平獻取江南策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第六十一回 創水師衡陽發軔 發援卒岳州鏖兵第六十二回 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第六十三回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圓明園四春爭寵第六十四回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第六十五回 瓜鎮喪師向營失陷 韋楊斃命洪酋中衰第六十六回 智統領出奇制勝 愚制軍輕敵遭擒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第六十八回 戰皖北諸將立功 退丹陽大營又潰第六十九回 開外釁失律喪師 締和約償款割地第七十回 聞國喪長悲國士 護慈駕轉忤慈顏第七十一回 罪輔臣連番下詔 剿劇寇數路進兵第七十二回 曾國荃力卻援軍 李鴻章借用洋將第七十三回 戰浙東包團練死藝 克江甯洪天王覆宗第七十四回 僧親王中計喪軀 曾大帥設謀制敵第七十五回 潰河防捻徒分竄 斃敵首降將陞官第七十六回 山東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嚴渠魁自盡第七十七回 戮權閹丁撫守法 辦教案曾侯遭譏第七十八回 大婚禮成坤闈正位 撤簾議決乾德當陽第七十九回 因歡成病忽報彌留 以弟繼兄旁延統緒第八十回 吳侍御尸諫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約第八十一回 朝日生嫌釀成交涉 中法開釁大起戰爭第八十二回 棄越疆中法修和 平韓亂清日協約第八十三回 移款築園撤簾就養 周齡介壽聞戰驚心第八十四回 葉志超敗走遼東 丁汝昌喪師黃海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第八十六回 爭黨見新舊暗哄 行新政母子生嫌第八十七回 慈禧後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畢命第八十八回 立儲君震驚匕鬯 信邪術擾亂京津第八十九回 袒匪殃民聯軍入境 見危授命志士成仁第九十回 傳諫草抗節留名 避聯軍蒙塵出走第九十一回 悔罪乞和兩宮返蹕 撤戍違約二國鏖兵第九十二回 居大內聞耗哭遺臣 處局外嚴旨守中立第九十三回 爭密約侍郎就道 返欽使憲政萌芽第九十四回 倚翠偎紅二難競爽 剖心刎頸兩地招魂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第九十六回 二顯官被譴回籍 眾黨員流血埋冤第九十七回 爭鐵路蜀士遭囚 興義師鄂軍馳檄第九十八回 革命軍雲興應義舉 攝政王廟誓布信條第九十九回 易總理重組內閣 奪漢陽復失南京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