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第八十七回 慈禧後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畢命:含糊得妙。榮祿抵京這一日,正值慈禧後還宮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演義》第八十七回 慈禧後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畢命

清史演義

第八十七回 慈禧後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畢命

卻說袁世凱上午赴津,榮祿下午抵京,此中隱情,不煩小子說明,看官當一目瞭然。

含糊得妙。

榮祿抵京這一日,正值慈禧後還宮,親祭蠶神。

祭畢,退入西苑。

照清朝故例,外省辟員入京,非奉有召見特旨,不得入宮。

榮祿不管禁令,他不用人引導,逕至西苑叩謁。

當由守門人阻住,榮祿忙道:「咱們有機密要事,入稟太后,懇迅速引見。」

守門人本是太后心腹,與榮祿聯同一氣,且榮祿系太后親戚,倉猝入宮,必有特別大事,便引了榮祿直至太后前。

榮祿急忙下跪,磕頭如搗蒜,太后忙問何故?榮祿泣道:「求老佛爺救命!」老佛爺三字,乃是滿人尊稱帝后的徽號。

榮祿因乞命要緊,所以不稱太后,直呼老佛爺。

太后道:「禁城裡面,你有什麼事要我救命?這裡沒有甚麼危險?宮裡也不是你避難的地方,你如何冒昧前來?」

榮祿請屏去左右,太后即令內監退出,只留李蓮英一人。

榮祿即將皇帝密謀,一一陳奏。

太后問:「此事可真麼?」

榮祿從靴中取出小箭一支,作為確證。

這支小箭,系光緒帝親授袁侍郎,如何落在榮祿手中?太后大怒,立命榮祿傳集滿親貴數人,並守舊一黨一首領世鐸、剛毅等俱到,又有懷塔布、許應騤二人,亦蒙特召,皆會集太后前,黑壓壓的跪滿一地,叩請太后速出訓政,挽救危機。

太后准議,飭榮祿帶兵入衛。

榮祿答稱親兵已有數千人來京,大約此時可到。

榮祿確有智識,無怪太后一寵一任。

太后道:「甚好,甚好!」隨令榮祿召兵進來,將禁城內的侍衛,一律調出。

再命榮祿仍回天津,截住康一黨一,毋任狡脫。

榮祿奉命而去。

不防會議的時候,有個孫姓太監,素為光緒帝所親信,得了這個消息,忙去報知光緒帝。

光緒帝知事已洩漏,恐康有為必遭逮捕,忙自草一諭,令孫太監密遞康主事。

其諭道:

諭工部主事康有為:前命其督辦官報局,此時聞尚未出京,實堪詫異!朕深念時艱,思得通達時務之人,與商治法。

康有為素日講求,是以召見一次,令其督辦官報,誠以報館為開民智之本,職任不為不重,現籌有的款,著康有為迅速前往上海,毋再遷延觀望!欽此。

康主事瞧罷,見確是皇帝手筆,且諭中有召見一次的話兒,亦系掩飾耳目,暗伏機關,明人不用細說,便謝了孫太監,送別出門,自己匆匆隨出,不暇通報同志,連阿弟廣仁,也不及詳告。

行至車站,天已微明,當即乘火車出京,一抵塘沽,忙搭輪直往上海。

及榮祿到京,康有為已乘輪南下。

榮祿忙電飭上海道速即查拏。

這時候,光緒帝已被撤政一柄一,幽禁瀛台。

原來八月初六日清晨,光緒帝登太和殿,方閱禮部奏折,預備秋祭典禮,忽由宮監傳出懿旨,宣召帝至西苑。

帝出殿,宮監已在殿門外佇候,引帝入西苑內,即由李蓮英帶領Yan一黨一,簇擁光緒帝登舟,直達瀛台。

瀛台系西苑湖中一個小島,環島皆水,光緒帝到了此間,料知沒有好結果,不禁淚下。

李蓮英厲色道:「太后即來,皇后亦至,難道萬歲爺還怕寂靜麼?」

言畢自去,留內監守衛。

約一時許,太后已到,皇后珍妃等亦在後相隨。

光緒帝忙即跪接,太后怒目視帝,戟指叱道:「你入宮時,年只五歲,立你為帝,撫養成一人,今已將二十年,不是我一力保護,你哪得有今日?你要變法維新,我也不來阻你,你為什麼聽人唆弄,忘我大德,還要設計害我?你試細想一想,應該不應該的?」

光緒帝跪伏地上,戰慄不能出聲。

我為光緒帝道,此後願生生世世,勿生帝王家。

太后又歎道:「我想你的薄命,有何福氣做皇帝,現在親貴重臣,統請我訓政,沒有一人向你。

就使漢大臣中,有幾個助你為惡,你還道是好人,其實統是一奸一臣,我自然有法處治。」

說至此,恨恨不已,似乎有即行廢立的形狀。

惱了一個珍妃,突出皇后前面,向太后跪下,籲請太后寬恕帝罪,勿加斥責。

太后怒道:「像你這種狐媚子,也配著與我講話麼?」

珍妃憤極,不覺大膽道:「皇帝系一國共主,聖母亦不能任意廢黜。」

這句話尚未說完,面上已撲的一聲,受著一個嘴巴,粉靨陡起桃花,不禁垂首。

但聽太后厲聲道:「快與我將這狐媚子,牽了出去,圈禁宮內。」

當由內監請珍妃起來,帶領回宮,引到一個密室,把她幽閉。

長門寂寂,誰慰寂寥,免不得珠淚瑩瑩,長此愁苦,這且慢表。

單說慈禧後尚在瀛台,痛責光緒帝,經李蓮英從旁解勸,只有他還配講話。

方命還蹕,令皇后留住帝處,監視皇帝言動,此外不准擅召一人。

太后回宮,飛飭步軍統領,逮捕維新一黨一人,當時拿住楊深秀、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等六人,下刑部獄中,一面密議廢立事件。

王大臣等都不敢決議,慈禧後究屬聰明,暗想驟然廢立,恐惹起中外干涉,乃即以帝名降諭道:

現在國事艱難,庶務待理,朕勤勞宵旰,日綜萬幾,兢業之餘,時虞叢脞。

恭溯同治年間以來,慈禧端佑康頤昭穆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兩次垂簾聽政,辦理朝政,弘濟時艱,無不盡美盡善。

因念宗社為重,再三吁懇慈恩訓政,仰蒙俯如所請,此乃天下臣民之福。

由今日始在便殿辦事,本月初八日,朕率諸王大臣,在勤政殿行禮,一切應行禮儀,著各該衙門敬謹預備!欽此。

這諭下後,眼見得光緒皇上,與廢立無異了。

只是維新一黨一首康有為未曾拿獲,太后哪裡肯饒恕他?再飭步軍統領,挨戶搜查,務期拿獲嚴辦。

十日大索,仍無影響。

時康已乘輪赴滬,全然不知京內消息,輪船上又毫無風聲,自己更不便探聽,只好悶坐房艙中,消磨時日。

過了三四天,輪船已到吳淞口,有為正開窗瞭望,但見有小火輪一艘,迎面而來。

小輪上站著西人,喝令大輪停止,他即駛近大輪,一躍而上。

手中持有照相片一紙,向艙內四處尋人,尋到康有為,將照片對證。

形容畢肖,便將他一把扯住。

有為未免著忙,隨問何事?這個西人已通華語,便道:「你在京中闖什麼禍,由上海道嚴密捉拿。」

有為頗諳西國法律,便說:「奉旨來辦官報局,出京時,並沒有這般消息,現在不知何故被逮。

想因康某倡行新政,被舊一黨一挾嫌的緣故。」

西人道:「你便是維新一黨一首康先生麼?據你說來,也不過是政治犯,西國律例上不便引渡,你且放心,快隨我前去!」有為不便多說,即隨著西人,換坐小輪。

吳淞口本是西人範圍,哪個敢來過問?有為一走,大輪自然放汽進口,到了碼頭,見滬兵已布列岸上,遇客登岸,加意偵察。

誰知這位康先生,早隨西人到關上,改坐英國威海司軍艦,直赴香港去了。

命不該死,總有救星。

還有梁啟超聞風尚早,逃出塘沽,逕投日本兵船,由日本救護,直往日本,至橫濱上岸,借宿旅館,專探康先生下落。

歇了好幾天,康自香港到來,師弟重逢,好如隔世。

談起諸同志被拿,不勝歎息,淚下沾襟。

從此師弟兩人,逋亡在外,遊歷各地,組織報館,倒也行動自一由,言論無忌。

直到宣統三年,革命軍起,方才歸國,這是後話。

且說八月八日,清廷大集朝臣,請出這位威靈顯赫的皇太后三次臨朝,光緒帝也暫出瀛台,入勤政殿,向太后行三跪九叩禮,懇請太后訓政。

太后俯允,仍命遵昔時訓政故例。

退朝後,光緒帝仍返瀛台。

嗣後雖日日臨朝,卻是不准發言,簡直同木偶一般。

這班頑固老朽的守舊一黨一,統是欣欣得意,喜出望外。

太后又借了帝名,屢次下諭,託言朕躬有恙,令各省徵求名醫。

當有幾個著名醫生,應徵入都。

診治後,居然有醫方脈案,登錄官報。

實在光緒帝並沒有病,不過悲苦狀況,比生病還要厲害。

醫生視病時,又由太后監視,拜跪禮節,繁重得很,已弄得頭昏腦暈,還有甚麼診視心思?況醫生視病,不外望聞問切四字,到了這處,四字都用不著。

臨診時不好仰視,第一個望字,是抹掉了。

屏氣不息,系臣子古禮,醫官何得故違?第二個聞字,又成沒用。

醫官不能問皇帝病,只由旁人代述,第三個問字,也可除去。

名為切脈,實是用手虛按,不敢略重,寸關尺尚不可辨,何況臟腑內的病症?第四個切字,有什麼用處?諸名醫視病後,未免得了賄賂,探出帝病形狀,遂模模糊糊的寫了脈案,開了醫方,把無關痛癢的藥味,寫了幾種,上呈軍機處轉奏帝前,也不知光緒帝曾否照服,這也不在話下。

只是海內的輿論,儒生的清議,已不免攻擊政一府,隱為光緒帝呼冤。

有幾個膽大的,更上書達部,直問御疾。

一手不能掩天下目,奈何?其時上海人經元善,夙具俠忱,聯絡全體紳商,頒發一電,請太后仍歸政皇上,不必以區區小病,勞動聖母。

倘不速定大計,恐民情誤會,一旦一騷一動,適召外人干涉,大為可慮。

這樣激烈的話頭,確是得未曾有,到了太后眼中,頓時大怒,降旨嚴斥。

還有密旨令江蘇巡撫拿辦。

元善恰預先趨避,走匿澳門。

太后又密電各省督撫下詢廢立事宜。

兩江總督劉坤一守正不阿,首先反對。

高岡鳴鳳。

各督撫遂多半附和。

各國使臣,聞著這信,亦仗義力爭,於是二十多年的光緒帝,實際上雖已失政,名義上尚具尊稱。

太后還欲臨幸天津,考察租界情形,兼備遊覽,經榮祿力阻,乃收回天津閱一操一的成命。

召榮祿入都,授軍機大臣,節制北洋軍隊,兼握政治大權。

直隸總督一缺,著裕祿出去補授。

隱伏拳匪禍亂。

太后遂與榮祿商議,處置維新一黨一事,榮祿力主嚴辦,遂由刑部提出楊深秀、譚嗣同等六人,嚴加審訊,六人直供不諱,又在康寓中抄出文件甚多,無非攻訐太后隱情。

六人寓中,亦有排議太后案件。

太后聞報,非常震怒,不待刑部復奏,已將六人處斬,並於次日借帝名下諭道:

近因時事多艱,朝廷孜孜圖治,力求變法自強,凡所設施,無非為宗社生民之計。

朕憂勤宵旰,每切兢兢,乃不意主事康有為,首創邪說,惑世誣民,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變法之際,隱行其亂法之謀,包藏禍心,潛圖不軌。

前日竟有糾約亂一黨一,謀圍頤和園,劫制皇太后,陷害朕躬之事,幸經覺察,立破一奸一謀。

又聞該亂一黨一私立保國會,言保中國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實堪發指。

朕恭奉慈闈,力崇孝治,此中外臣民之所共知。

康有為學術乖僻,其平日著述,無非離經叛道,非聖無法之言。

前因講求時務,令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上行走,旋令赴上海辦理官報局,乃竟逗留輦下,搆煽一陰一謀,若非仰賴祖宗默佑,洞燭幾先,其事何堪設想?康有為實為叛逆之首,現已在逃,著各省督撫一體嚴密查拿,極刑懲治。

舉人梁啟超與康有為狼狽為一奸一,所著文字,語多狂謬,著一併嚴拿懲辦。

康有為之弟康廣仁,及御史楊深秀、軍機章京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等,實系與康有為結一黨一,一陰一圖煽惑,楊銳等每於召見時,欺蒙狂悖,密保匪人,實屬同惡相濟,罪大惡極。

前經將各該犯革職,拿交刑部訊究,旋有人奏,若稽時日,恐有中變,朕熟思審慮,該犯等情節較重,難逃法網,倘語多牽涉,恐致株累,是以未俟覆奏,於昨日諭令將該犯等即行正法。

此事為非常之變,附和一奸一黨一,均已明正典刑,康有為首創逆謀,罪惡貫盈,諒亦難逃法網。

現在罪案已定,允宜宣示天下,俾眾咸知。

我朝以禮教立國,如康有為之大逆不道,人神所共憤,即為覆載所不容。

鷹鸇之逐,人有同心。

至被其誘一惑,甘心附從者,一黨一類尚繁,朝廷亦皆察悉,朕心存寬大,業經明降諭旨,概不深究株連。

嗣後大小臣工,務當以康有為為炯戒,力扶名教,共濟時艱,所有一切自強新政,胥關國計民生,不特已有者,亟應實力舉行;即尚未興辦者,亦當次第推廣,於以挽回積習,漸臻上理,朕實有厚望焉。

將此通諭知之!

看官讀這上諭,似除六人正法,嚴拿康梁外,不再株連,並言新政亦擬續行,表面上很是明恕,不想假名的上諭,又是聯翩直下。

尚書李端棻、侍郎張蔭桓、徐致靖、御史宋伯魯、湘撫陳寶箴,或因濫保匪人,或因結連亂一黨一,輕罪革職,重罪充軍,及永遠官報,罷撤小學,規複製藝,撤銷經濟特科,所有各種革新機關,一概反舊,這便是戊戌政變,百日維新的結果。

後人推譚嗣同等六人,為殺身成仁的六君子,並有詩吊他道:

不欲成仁不殺身,瀏一陽一千古死猶生。

即人即我機參破,斯溺斯饑道見真。

太極先天周茂叔,三閭繼述楚靈均。

洞明孔佛耶諸教,出入無遮此上乘。

東漢前明殷鑒在,輸君巨眼不推袁。

一愛一才豈竟來黃祖,密詔曾聞討阿瞞。

十日君恩嗟異數,一朝緹騎遍長安。

平戎三策何多事?抔土今還濕未干。

太后既盡除新一黨一,力反新政,遂貌托鎮靜,安定了一年。

這一年內所降諭旨,不是說母子一體,就是說母子一心,再加幾句深仁厚澤的套語,撫一慰百姓。

百姓倒也受他籠絡,沒甚變動。

不意到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中,竟立起大阿哥溥俊來,究竟是何理由,待至下回再說。

維新諸子之功過,已見上回總評。

至若慈禧太后之所為,一經敘述,並未周內深文,而已覺強悍潑辣,彷彿呂武,非經紳商之電爭,江督之抗議,各國使臣之反對,幾何而不如呂後之私立少帝,武後之擅廢中宗也。

夫慈禧以英明稱,初次垂簾,削平大難,世推為女中堯舜,胡為歷年愈久,更事益多,反不顧物議,倒行逆施若此?意者其亦由新一黨一之過於一操一切,激之使然乎?密謀被發,全局推翻,幸則竄跡海邦,不幸則殺身燕市,自危不足,且危及主上,危及全國,一操一切之害,一至於此,吾不能為維新諸子諱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致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征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巖下表雙忠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后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計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第二十四回 兩親王因敗為功 諸藩鎮束手聽命第二十五回 僭帝號遘疾伏冥誅 集軍威破城殲叛孽第二十六回 台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第二十七回 三部內哄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第二十八回 爭儲位塚嗣被黜 罹文網名士沉冤第二十九回 聞寇警發兵平藏衛 苦苛政倡亂據台灣第三十回 暢春園聖祖賓天 乾清宮世宗立嗣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驅除叛酋 頒朱諭慘戮同胞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驕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第三十三回 畏虎將准部乞修和 望龍髯苗疆留遺恨第三十四回 分八路進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華齡第三十五回 征金川兩帥受嚴刑 降蠻酋二公膺懋賞第三十六回 御駕南巡名園駐蹕 王師西討叛酋遭擒第三十七回 滅准部餘孽就殲 蕩回疆貞妃殉節第三十八回 游江南中宮截發 征緬甸大將喪軀第三十九回 傅經略暫平南服 阿將軍再定金川第四十回 平海島一將含冤 定外藩兩邦懾服第四十一回 太和殿受禪承帝統 白蓮教倡亂釀兵災第四十二回 誤軍機屢易統帥 平妖婦獨著芳名第四十三回 撫賊寨首領遭擒 整朝綱權相伏法第四十四回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第四十五回 撫叛兵良將蒙冤 剿海寇統帥奏捷第四十六回 兩軍門復仇慰英魄 八卦教煽亂鬧皇城第四十七回 聞警迴鑾下詔罪己 護喪嗣統邊報驚心第四十八回 愚慶祥敗死回疆 智楊芳誘擒首逆第四十九回 征浩罕王師再出 剿叛傜欽使報功第五十回 飲鴆毒姑婦成疑案 焚鴉片中外起兵端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第五十三回 效尸諫宰相輕生 失重鎮將帥殉節第五十四回 弈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第五十五回 江甯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第五十六回 怡制軍巧結台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第五十八回 欽使迭亡太平建國 悍徒狡脫都統喪軀第五十九回 駱中丞固守長沙城 錢東平獻取江南策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第六十一回 創水師衡陽發軔 發援卒岳州鏖兵第六十二回 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第六十三回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圓明園四春爭寵第六十四回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第六十五回 瓜鎮喪師向營失陷 韋楊斃命洪酋中衰第六十六回 智統領出奇制勝 愚制軍輕敵遭擒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第六十八回 戰皖北諸將立功 退丹陽大營又潰第六十九回 開外釁失律喪師 締和約償款割地第七十回 聞國喪長悲國士 護慈駕轉忤慈顏第七十一回 罪輔臣連番下詔 剿劇寇數路進兵第七十二回 曾國荃力卻援軍 李鴻章借用洋將第七十三回 戰浙東包團練死藝 克江甯洪天王覆宗第七十四回 僧親王中計喪軀 曾大帥設謀制敵第七十五回 潰河防捻徒分竄 斃敵首降將陞官第七十六回 山東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嚴渠魁自盡第七十七回 戮權閹丁撫守法 辦教案曾侯遭譏第七十八回 大婚禮成坤闈正位 撤簾議決乾德當陽第七十九回 因歡成病忽報彌留 以弟繼兄旁延統緒第八十回 吳侍御尸諫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約第八十一回 朝日生嫌釀成交涉 中法開釁大起戰爭第八十二回 棄越疆中法修和 平韓亂清日協約第八十三回 移款築園撤簾就養 周齡介壽聞戰驚心第八十四回 葉志超敗走遼東 丁汝昌喪師黃海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第八十六回 爭黨見新舊暗哄 行新政母子生嫌第八十七回 慈禧後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畢命第八十八回 立儲君震驚匕鬯 信邪術擾亂京津第八十九回 袒匪殃民聯軍入境 見危授命志士成仁第九十回 傳諫草抗節留名 避聯軍蒙塵出走第九十一回 悔罪乞和兩宮返蹕 撤戍違約二國鏖兵第九十二回 居大內聞耗哭遺臣 處局外嚴旨守中立第九十三回 爭密約侍郎就道 返欽使憲政萌芽第九十四回 倚翠偎紅二難競爽 剖心刎頸兩地招魂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第九十六回 二顯官被譴回籍 眾黨員流血埋冤第九十七回 爭鐵路蜀士遭囚 興義師鄂軍馳檄第九十八回 革命軍雲興應義舉 攝政王廟誓布信條第九十九回 易總理重組內閣 奪漢陽復失南京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