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第四十四回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嘉慶帝命軍機大臣等,審問三槐,供稱「官一逼一民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演義》第四十四回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

清史演義

第四十四回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

卻說和珅伏誅之日,正王三槐押解到京之時。

嘉慶帝命軍機大臣等,審問三槐,供稱「官一逼一民反」四字。

嗣經嘉慶帝親訊,三槐仍咬定原供。

嘉慶帝道:「四川的官吏,難道都是不法麼?」

三槐道:「只有劉青天一人。」

三槐被劉清誘擒,仍然不怨,供出劉青天行狀,可見良心未泯,公論自存,貪一官污吏,不如盜賊遠甚。

嘉慶帝道:「哪個劉青天?」

三槐道:「現任建昌道劉清。」

嘉慶帝又道:「只有一個劉青天麼?」

三槐道:「劉青天外,要算巴縣老爺趙華,渠縣老爺吳桂,雖不及劉青天,還算是個好官,另外是沒有了。」

嘉慶帝聽了此言,不由的感慨起來,隨命將三槐下獄,暫緩行刑。

又下諭道:

國家深仁厚澤百餘年,百姓生長太平,使非迫於萬不得已,安肯不顧身家,鋌而走險?皆由州縣官吏朘小民以奉上司,而上司以饋結和珅。

今大憝已去,綱紀肅清。

下情無不上達,自當大法小廉,不致復為民累。

惟是教匪迫脅良民,及遇官兵,又驅為前行以膺鋒鏑,甚至剪髮刺面,以防其逃遁,小民進退皆死,朕日夜痛之。

自古惟聞用兵於敵國,不聞用兵於吾民,其宣諭各路賊中被脅之人,有能縛獻賊首者,不惟宥罪,並可邀恩;否則臨陣投出,或自行逃出,亦必釋回鄉里,俾安生業。

百姓困極思安,勞久思息,諒必一見恩旨,翕然來歸。

其王三槐所供川省良吏,自劉清外,尚有知巴縣趙華,知渠縣吳桂,其量予優擢以從民望。

至達州知州戴如煌,老病貪劣,胥役五千,借查邪教為名,遍拘富戶,而首逆徐天德、王學禮等,反皆賄縱,民怨沸騰,及武昌府同知常葵,奉檄查緝,株連無辜數千,慘刑勒索,致聶人傑拒捕起事,其皆逮京治罪。

難民無田廬可歸者,勒保即督同劉清,熟籌安置,或仿明項忠原傑,招撫荊襄流民之法,相度經理。

遍諭川楚陝豫地方,使咸知朕意。

自此諭下後,內外官吏,方知嘉慶帝平日實是留心外事,並非沒有知覺。

且諭旨中含有慈祥惻怛意思,頗不愧廟號仁宗的仁字。

仁宗二字,就此補出。

但當時統兵的將帥,一時不能全換,嘉慶帝逐漸改易,另有數道諭旨,並錄於後。

和珅壓閣軍報,欺罔擅專,致各路領兵大臣,恃有和珅蒙庇,虛冒功級,坐糜軍餉,多不以實入奏。

姑念更易將帥,一時乏人,勒保仍以總統授為經略大臣,其川陝湖北河南督撫,及領兵各大將鹹受節制,以一事權。

明亮額勒登保,均以副都統授為參贊大臣,別領官軍,各當一路,有不遵軍令者,指名參奏。

川楚軍需,三載經費,至逾七千餘萬,為從來所未有,皆由諸臣內恃和珅護庇,外踵福康安和琳積習,在軍惟笙歌酒肉自娛,以國帑供其浮冒,而各路官兵鄉勇,餉遲不發,致枵腹無褌,牛皮裹足,跌行山谷。

此弊始於畢沅在湖北,而宜綿英善在川,相沿為例。

今其嚴行察核,毋得再蹈前愆,致干重咎!

宜綿前後奏報,皆屯駐無賊之處,從未與賊交鋒,且已老病,令解任來京。

惠齡曠久無功,為賊所輕,著即回京守制。

景安本和珅族孫,平日趨奉阿附,每於奏事之便,稟承指使,恃為奧援,剿堵皆不盡力,駐軍南一陽一,任楚賊犯豫,直出武關,惟尾追,不迎截,致有迎送伯之號。

甚至民裹糧請軍,拒而不納,武員跪求擊賊,不發一兵,為參將廣福面誚,反挾憤誣劾,其獲封伯爵,亦攘道員完顏岱捕浙川邪教功,張皇入奏,欺君罔上,誤國病民,著即拿解來京,照律懲辦!

數道上諭,真似雷厲風行,統兵各官,不寒而慄。

勒保也只得打疊一精一神,悉心籌畫,令額勒登保德楞泰,剿徐天德冷天祿,明亮剿張漢潮,自己駐紮梁山,居中調度。

自嘉慶四年正月至六月,只額勒登保一軍,斬了冷天祿,德楞泰一軍,與徐天德相持,追入鄖一陽一,明亮一軍,徒奔走陝西境內,未得勝仗。

勒保雖有所顧忌,不敢全行欺詐,然江山可改,本一性一難移,終究是見敵生畏,多方諉飾。

新任湖廣總督倭什布,據實參奏,嘉慶帝復下諭道:

勒保經略半載,莫展一籌,惟匯報各路情形,按旬入告。

近據倭什布奏,川賊接踵入楚,不下二萬,有北趨荊襄之勢,既不堵截,又不追剿,是勒保竟擇一無賊之處,駐營株守,罪一;且屢奏均言不必增兵,而附奏又請撥餉五百萬,若迫不及待,自相矛盾,意圖浮冒,罪二;各路奏報,多王三槐余一黨一,勒保止將首逆誘擒,而置餘匪於不問,罪三;軍營報奏,大半親隨之人,而兵勇錢糧,並不按期給發,以致枵腹跣行,凍餒山谷,幾同乞丐,士馬何由飽騰,罪四。

勒保上負兩朝委任之恩,下貽萬民倒懸之苦,著即令尚書魁倫,副都御史廣興,赴川逮問治罪!其經略事務,暫由明亮代理。

欽此。

勒保逮回京師,永保偏出署陝撫,這也奇怪。

因明亮剿辦張漢潮,遲延無功,陝西未能肅清,於自己方面,大有不便,因劾明亮觀望,明亮亦劾永保推諉,雙方互訟,嘉慶帝命陝督松筠密查。

松筠上疏,大略言:「經略明亮素號知兵,所言似合機宜,究無實效。

將軍恆瑞前在湖北,戰跡稱最,但年近六旬,一精一力大減,恐不勝任。

提督慶成,身先士卒,頗有膽量,奈中無主見,只能帶領偏師,不能出謀發慮。

署陝撫永保無謀無勇,專圖利己,過輒歸人,獨額勒登保英勇出群,其次惟德楞泰,若要平賊,非用此二人不可。」

松公頗有知人之識。

於是朝旨命尚書那彥成,佩欽差大臣關印,赴陝監明亮軍,兼會同松筠勘問。

那彥成到陝後,細探情實,兩人俱有不合,遂與松筠聯銜奏參。

明亮永保褫職逮問,連慶成也在其內。

適明亮追斬張漢潮,朝旨以挾嫌僨事,功不蔽罪,仍令逮解至京,命額勒登保代任經略。

額勒登保系滿洲正黃旗人,舊肅海蘭察麾下,討台灣,征廓爾喀,嘗隨海公建功立業,每戰必策馬當沖,爭先陷陣。

海公曾對他道:「你真是個將材,可惜不識漢字。

我有一冊兵書,叫你熟讀,他日自然會成名將。」

額勒登保得了贈書,遂日夕揣摩,居然熟練,能出奇制勝。

看官!你道這兵書是甚麼典籍?原來是一冊《三國演義》,由漢文譯作滿文,海公也曾作為枕中秘本,贈了額勒登保,無非是傳授衣缽的意思。

彷彿范仲淹授狄青《左氏春秋》。

額勒登保手下,且有漢將兩員,統是姓楊,一名遇春,四川崇慶州人,一名芳,貴州松桃廳人。

遇春一夢神授黑旗,故以黑旗率眾,敵望見即知為楊家軍。

楊芳好讀書,通經史大義,應試不售,乃出充行伍,為遇春所拔識。

陣斬冷天祿,實出二楊的功勢。

額勒登保為經略時,遇春已授任總兵,楊芳尚只一都司官,額公特保舉遇春為提督,楊芳為副將。

二人得額公知遇,尤為出力。

就是羅思舉桂涵兩鄉勇,亦因額公做了統帥,有功必賞,願效驅馳。

可見為將不難,總在知人善任呢。

話休敘煩,單說額勒登保受了經略的印信,大權在手,不患掣肘,便統籌全局,令文案員修好奏折,獨自上疏道:

臣數載以來,止領一路偏師,今蒙簡任經略,當通籌全局,教匪本內地編氓,原當招撫以散其眾,然必能剿而後可撫,且必能堵而後可剿。

從前湖北教匪多,脅從少,四川教匪少,脅從多,今楚賊盡一逼一入川,其餘川東巫山大寧接壤者,有界嶺之險可扼,是湖北重在堵而不在剿;至川陝交界,自廣元至太平千餘里,隨處可通,陝攻急則折入川,川攻急則竄入陝,是漢江南北,剿堵並重;川東川北,有嘉陵江以阻其西南,余皆崇山峻嶺,居民大半依山傍水,向無村落,懲賊焚掠,近俱扼險築寨,大者數千人,小亦數百名,一團一練守禦,而川北形勢,更便於川東,若能驅各路之賊,一逼一歸川北,必可聚而殲旃,是四川重在剿而不在堵;雖賊匪未必肯一逼一歸一處,但使所至俱有堡寨,星羅棋布,而官兵鼓行隨其後,遇賊即迎截夾擊,所謂以堵為剿,寧不事半功倍?此則三省所同。

臣已行知陝楚,曉諭修築,並定賞格,以期兵民同心蹙賊。

至從征官兵,每日遄征百十里,旬月尚可耐勞,若閱四五年之久,無冬無夏,即騾馬尚且踣斃,何況於人?而續調新募之兵,不習勞苦,更不如舊兵之得力,臣之一軍所以尚能得力者,實以兵士所到之處,亦臣所到之處;兵士不得食息,臣亦不得食息。

自闔營將弁,無不一心一力,而各路不能盡然。

近日不得已將臣所領之兵,與各提鎮互相更調,以期人人一精一銳,足以殲敵。

恐勞聖慮,特此奏聞。

據這奏牘看來,確是老成謀畫,不比凡庸,自是軍務方有起色。

會德楞泰追逐徐天德,轉戰陝境,與高均德等相遇,德楞泰乘著大霧,襲擊高均德,把他擒住,有旨授德楞泰為參贊大臣。

高均德死後,不料復有冉天元,收集均德殘眾,與徐天德合,非常厲害。

額勒登保親自督剿,令楊遇春領左翼,穆克登布領右翼,穆克登布也是一員驍將,但與楊遇春不甚相合。

遇春因天元善戰,非他賊比,須先用全力相搏,殺敗了他,方好分隊追擊。

額公亦贊成此議,獨穆克登布意不為然。

到了蒼溪,聞與冉天元相近,穆克登布竟恃勇先進,繞出冉天元前面,忽伏兵齊起,前後夾攻,將穆克登布圍住。

穆克登布猛力衝突,不能出圍,幸虧山寨鄉勇,出壘救應,始拔一出穆克登布,將士傷了不少。

穆克登布經此大創,別人料他總要小心,誰知他依然如故,仍力追冉天元,馳至老虎堊,旁有大山,穆克登布躍馬徑上,直據山巔。

楊遇春據山腰,天元正伏山中,先出攻楊遇春軍。

遇春堅壁不動,天元無可奈何。

轉身攻穆克登布,冒死突上,山巔促狹,恁你穆克登布如何驍勇,也施展不出什麼伎倆。

天元進一步,穆克登布退一步,愈一逼一愈緊,穆克登布的營帳,自山巔墜下,頓時軍中大亂,陷死副將十餘名,兵士不能悉計。

右翼軍敗潰,天元再攻左翼軍,乘高下壓,遇春抵死力戰。

自傍晚殺到天明,天元始退。

遇春部下,也傷亡了若干名。

師克在和,不和必敗。

額勒登保大憤,檄德楞泰夾擊冉天元,不防川北的王廷詔一股,竟由川北入漢中,西窺甘肅,額勒登保聞報,又引軍星夜赴援,並令德楞泰隨後策應。

冉天元復東渡嘉陵江,分犯潼川錦州龍安,將北合甘肅諸寇。

川陝甘一帶,同時告警。

清廷不得已,再用明亮為領隊大臣,赴湖北,赦勒保罪,授任四川提督,赴四川,屢黜屢陟,清廷可謂無人。

並詔德楞泰回截冉天元,命為成都將軍。

德楞泰奉命回南,探得冉天元在江油縣,急由間道邀擊。

天元層層設伏,德楞泰步步為營,十蕩十決,連奪險隘,轉戰馬蹄岡。

時已薄暮,德楞泰見伏兵漸稀,正思下馬稍憩,偶見東北角上,赤的的一枝枝號火騰起,直上雲霄,德楞泰驚道:「我兵已陷入伏中了。」

一急。

話言未絕,西北角上,又見起了兩支號火,再急。

德楞泰忙令眾兵排開隊伍,分頭迎敵。

轉身一望,西南角及東南角上,都是閃閃火光,沖天四起,馬聲雜亂,人聲鼎沸。

三急。

德楞泰料知伏兵不止一、二路,亟分作四路抵禦,佈置才畢,敵兵已由遠及近,差不多有七、八路。

四急。

德楞泰傳令齊放矢銃,放了一陣,敵兵毫不退怯,反圍裹攏來。

德楞泰見敵兵各持竹竿,竿上纏繞濕絮,矢中的箭鏃,銃中的彈丸,多射在濕絮上,不甚傷敵,所以敵仍前進,於是傳令人自為戰。

五急。

官兵知身入重圍,也不想什麼生還,惡狠狠的與他鏖鬥,血戰一一夜,天色黎明,敵兵仍是不退。

六急。

再戰一日,方漸漸殺退敵兵。

官兵埋鍋造飯,蓐食一餐,餐畢,四面喊聲又起,忙一齊上馬,再行廝殺,又是一日一一夜。

七急。

是日官兵又只吃了一頓飯,夜間仍是對敵。

八急。

德楞泰暗想道:「敵兵更番迭進,我乒尚無援應,若再同他終日廝殺,必至全軍覆沒呢。」

遂下令且戰且走。

官兵陣勢一動,冉天元料是敗卻,麾眾直進,行得稍慢的,多被悍目自行殺死,此時敵眾不得不捨命窮追。

官兵戰了三日三夜,氣力已盡,肚子又饑,沒奈何紛紛潰散。

九急。

德楞泰亦覺得人困馬乏,便帶了親兵數十名,躍上山巔,下馬喘一息,自歎道:「我自從軍以來,從沒有遇著這等悍賊,看來此番要死在此地了。」

正自言自語間,猛聽得一聲大叫道:「德楞泰哪裡走?」

這一句響徹山谷。

德楞泰忙上馬瞭望,見山下一人,揮著鞭,舞著刀,衝上山來。

這人為誰?正是冉天元。

十急。

德楞泰胸中已橫著一死字,倒也沒甚驚恐,且因走上山來,只有一冉天元,越發膽壯,便也大呼道:「冉賊!你來送死麼?」

一面說話,一面拈弓搭箭,颼的一聲,正中冉天元的馬。

那馬負著痛,一俯一仰,把冉天元掀落背後,骨碌碌滾下山去。

德楞泰拍馬下山,親兵亦緊隨而下,見冉天元正擱住斷崖籐上,德楞泰忙從親兵手中,取了鉤頭槍,將冉天元鉤來,擲在地上,親兵即將他縛住。

山下的兵,正上山接應冉天元,見天元被擒,拚命來奪,德楞泰復與交戰,忽山後又有一支人馬,逾山而至,從山頂衝下。

又為德楞泰一急。

德楞泰連忙細瞧,認得是山後的鄉勇,德楞泰大喜。

此中真是天幸。

敵兵見鄉勇馳到,轉身復走。

德楞泰偕鄉勇下山招集余兵,逐北二十里。

這一場惡戰,自古罕有,德將軍三字驚破敵膽,另外帶兵官,多冒德將軍旗幟,教徒不辨真假,一見輒逃。

川西肅清,川東北雖有餘孽,不足為患。

適勒保至川,遂將肅清余一黨一事,交付勒保,自赴額勒登保軍。

額勒登保追王廷詔,沿途屢有斬獲,王廷詔復自甘返陝,那彥成堵剿不力,有旨嚴譴,會河南布政使馬慧裕,緝獲教主劉之協於葉縣,檻送京師,立正典刑。

並諭軍機大臣道:

前據馬慧裕奏寶豐郟縣地方,有匪徒焚掠之事,旋據葉縣稟,緝獲首犯劉之協,本日馬慧裕馳奏,已收寶豐等處,白蓮教匪徒千餘名,悉數殲除,並提到眼目,認明劉之協屬實,劉之協為教匪首逆,勾連蔓延,荼毒生靈,乃該犯仍敢在豫省糾結,潛謀起事,並欲為陝楚教匪接應,實堪痛恨。

仰賴昊穹垂慈,皇考默佑,俾豫省新起教匪一千餘人,立時剿捕淨盡,擒獲首逆,明正刑誅,可見教匪劫數已盡,從此各路大兵,定可刻期蕆事。

朕於欣慰之餘,轉覺惻然不忍,蓋教匪本屬良民,只因劉之協首先簧鼓,附從日眾,徵兵剿辦,已閱數年,無論百姓無辜,橫遭殺戮,被脅多人,迫於不得已,即真正白蓮教,皆我大清赤子,只因一時愚昧,致罹重罪。

至各股賊首,先後就誅者,無不身受極刑,全家被戮,雖孽由自作,亦系聽從劉之協倡教而起。

白蓮教獲罪於天,自取滅亡,其頑梗可惡,其愚蠢可憐。

朕仰體上天好生之仁,於萬無可貸中,寬其一線,著經略額勒登保,參贊德楞泰,及各路帶兵大員,與各督撫等,將劉之協擒獲一事,廣為宣傳,並傳諭賊營,伊等教首,已就誅戮,無可附從。

至於裹脅之人,本系良善百姓,何苦為賊所累,自破一身家,如能幡然悔悟,不但免誅,並當妥為安置。

即實系同教,畏罪乞命,棄械歸誠,亦必貸其一死。

若經此番曉諭之後,仍復怙惡不悛,則是伊等甘就駢誅,大兵所到,誅戮無遺,亦氣數使然,不能復加矜貸。

額勒登保等鼓勵將士,務期迅歸賊氛,奠安黎庶,同膺懋賞,將此通諭知之。

嘉慶帝又親制一篇邪教說,有「但治從逆,不治從教」的意旨。

自是教徒失所倚靠,逐漸變計,化作良民。

此時劇寇,只有王廷詔在陝西,徐天德在湖北,德楞泰由川赴陝,與額勒登保合軍,追襲王廷詔。

楊遇春為先鋒,至龍池場,分兵埋伏,誘廷詔追來,一鼓擒住,並獲散頭目十數人,餘眾走湖北,由德楞泰引兵追剿,與明亮夾擊、圈一逼一徐天德、樊人傑於均州。

天德、人傑,先後投水溺死。

川楚陝三省的悍目,斬俘殆盡,不過還有餘孽未靖了。

此時已是嘉慶六年的夏季。

正是:

萬丈狂瀾爭一霎,七年征伐病三軍。

諸君欲知後事,且待下回再閱。

仁宗初政,頗有黜佞崇忠扶衰起敝之象。

和珅一誅,而軍務已有起色,勒保一黜,而寇氛以次肅清,可見立國之道,全恃元首,元首明則庶事康,元首叢脞則萬事隳,彼額勒登保德楞泰之得建奇功,莫非元首知人之效,然七年勞役,萬眾遭殃,不待洪楊之變,而清室衰兆見矣。

故善讀滿史者,皆以高宗之末為清室盛衰關鍵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致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征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巖下表雙忠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后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計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第二十四回 兩親王因敗為功 諸藩鎮束手聽命第二十五回 僭帝號遘疾伏冥誅 集軍威破城殲叛孽第二十六回 台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第二十七回 三部內哄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第二十八回 爭儲位塚嗣被黜 罹文網名士沉冤第二十九回 聞寇警發兵平藏衛 苦苛政倡亂據台灣第三十回 暢春園聖祖賓天 乾清宮世宗立嗣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驅除叛酋 頒朱諭慘戮同胞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驕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第三十三回 畏虎將准部乞修和 望龍髯苗疆留遺恨第三十四回 分八路進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華齡第三十五回 征金川兩帥受嚴刑 降蠻酋二公膺懋賞第三十六回 御駕南巡名園駐蹕 王師西討叛酋遭擒第三十七回 滅准部餘孽就殲 蕩回疆貞妃殉節第三十八回 游江南中宮截發 征緬甸大將喪軀第三十九回 傅經略暫平南服 阿將軍再定金川第四十回 平海島一將含冤 定外藩兩邦懾服第四十一回 太和殿受禪承帝統 白蓮教倡亂釀兵災第四十二回 誤軍機屢易統帥 平妖婦獨著芳名第四十三回 撫賊寨首領遭擒 整朝綱權相伏法第四十四回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第四十五回 撫叛兵良將蒙冤 剿海寇統帥奏捷第四十六回 兩軍門復仇慰英魄 八卦教煽亂鬧皇城第四十七回 聞警迴鑾下詔罪己 護喪嗣統邊報驚心第四十八回 愚慶祥敗死回疆 智楊芳誘擒首逆第四十九回 征浩罕王師再出 剿叛傜欽使報功第五十回 飲鴆毒姑婦成疑案 焚鴉片中外起兵端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第五十三回 效尸諫宰相輕生 失重鎮將帥殉節第五十四回 弈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第五十五回 江甯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第五十六回 怡制軍巧結台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第五十八回 欽使迭亡太平建國 悍徒狡脫都統喪軀第五十九回 駱中丞固守長沙城 錢東平獻取江南策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第六十一回 創水師衡陽發軔 發援卒岳州鏖兵第六十二回 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第六十三回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圓明園四春爭寵第六十四回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第六十五回 瓜鎮喪師向營失陷 韋楊斃命洪酋中衰第六十六回 智統領出奇制勝 愚制軍輕敵遭擒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第六十八回 戰皖北諸將立功 退丹陽大營又潰第六十九回 開外釁失律喪師 締和約償款割地第七十回 聞國喪長悲國士 護慈駕轉忤慈顏第七十一回 罪輔臣連番下詔 剿劇寇數路進兵第七十二回 曾國荃力卻援軍 李鴻章借用洋將第七十三回 戰浙東包團練死藝 克江甯洪天王覆宗第七十四回 僧親王中計喪軀 曾大帥設謀制敵第七十五回 潰河防捻徒分竄 斃敵首降將陞官第七十六回 山東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嚴渠魁自盡第七十七回 戮權閹丁撫守法 辦教案曾侯遭譏第七十八回 大婚禮成坤闈正位 撤簾議決乾德當陽第七十九回 因歡成病忽報彌留 以弟繼兄旁延統緒第八十回 吳侍御尸諫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約第八十一回 朝日生嫌釀成交涉 中法開釁大起戰爭第八十二回 棄越疆中法修和 平韓亂清日協約第八十三回 移款築園撤簾就養 周齡介壽聞戰驚心第八十四回 葉志超敗走遼東 丁汝昌喪師黃海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第八十六回 爭黨見新舊暗哄 行新政母子生嫌第八十七回 慈禧後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畢命第八十八回 立儲君震驚匕鬯 信邪術擾亂京津第八十九回 袒匪殃民聯軍入境 見危授命志士成仁第九十回 傳諫草抗節留名 避聯軍蒙塵出走第九十一回 悔罪乞和兩宮返蹕 撤戍違約二國鏖兵第九十二回 居大內聞耗哭遺臣 處局外嚴旨守中立第九十三回 爭密約侍郎就道 返欽使憲政萌芽第九十四回 倚翠偎紅二難競爽 剖心刎頸兩地招魂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第九十六回 二顯官被譴回籍 眾黨員流血埋冤第九十七回 爭鐵路蜀士遭囚 興義師鄂軍馳檄第九十八回 革命軍雲興應義舉 攝政王廟誓布信條第九十九回 易總理重組內閣 奪漢陽復失南京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