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第五十四回 弈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其時裕謙經家人救出,舁奔寧波,聞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演義》第五十四回 弈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

清史演義

第五十四回 弈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

卻說英兵入鎮海城,懸賞購緝裕謙,因裕謙在日,嘗將英人剝皮處死,且掘焚英人一屍一首,所以英人非常忿恨。

其時裕謙經家人救出,舁奔寧波,聞到這個信息,又由寧波奔余姚,裕謙一息餘生,至此方才瞑目。

進至蕭山縣的西興壩,浙撫劉韻珂差來探弁,接著裕欽差一屍一船,替他買棺入殮。

當由劉韻珂據事入奏,奏中並敘及余步雲心懷兩端等情。

看官!你道這余步雲究往何處去呢?步雲自入城見裕謙後,回到招寶山,見英兵正向山後攀登,他竟不許士卒開炮,即棄炮台西走,先到寧波,繼走上虞。

生了三隻腳,還假稱有病。

英兵攻入寧波,復犯慈溪,還恐內地有備,焚掠一回,出城而去。

清廷聞警,特旨授弈經為揚威將軍,侍郎文蔚,都統特依順為參贊,馳赴浙江防剿;粵撫怡良為欽差大臣,移駐福建,調河南巡撫牛鑒,總督兩江,分任南北沿海的守禦。

弈經奏調川、陝、河南新兵六千,募集山東、河南、江淮間義勇,及沿海亡命徒數萬。

下手便錯。

以道光二十二年元旦至杭州,大小辟員,出城迎接,不消細說。

弈經格外起勁,留參贊特依順駐守杭州,自己偕參贊文蔚,督兵渡江,進次紹興。

沿途頗也留意招徠,故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願至軍前投效,弈經嫌他年老,勸他回籍。

前泗州知州張應雲,入營獻計,弈經虛心下問。

應雲道:「英人深入內地,都由漢一奸一替他導引,其實漢一奸一所為,不過貪圖賄賂,並沒有什麼恩義相結。

現聞寧波紳民,統延頸盼望大軍,那班漢一奸一,又都是本地百姓,若大帥亦懸重賞招撫,漢一奸一可變作洋諜,大軍出剿,使他作為內應,定卜成功。

這便是兵法上所說的『因間』二字,敢乞大帥明鑒!」張應雲因間之計,並非全然紕謬,但亦視乎善用不善用耳。

弈經道:「這策恰是很妙,但叫誰人去招呢?」

應雲道:「卑職不才,願當此任。」

弈經大喜,遂議定進兵方略:令參贊文蔚率兵二千,出屯慈溪城北的長溪嶺;副將朱貴,參將劉天保,率兵二千,出屯慈溪城西的大寶山,專圖鎮海;總兵段永福率兵勇四千,偕張應雲出襲寧波;故總兵鄭國鴻子鼎臣,統率水勇東渡,規復定海;海州知州王用賓,出駐乍浦,雇漁舟渡岱山,策應鼎臣;弈經自率兵勇三千,駐紮紹興東關鎮,接運糧餉,調度兵馬。

計劃已定,各路同時出發,只望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誰知鄭鼎臣航海東去,遇著大風顛簸,先蕩得七零八落,沒奈何收兵回來,帆檣已損破不少,總算數千名水勇,還幸生全。

王用賓出渡岱山,因鼎臣遇風回航,反致孤軍深入。

到定海附近,被英人偵悉,放炮的放炮,縱火的縱火,連忙逃回,漁船已一半被毀了。

一路完結。

段永福與張應雲居然招集許多義勇,又收買漢一奸一,令為內應,先由段永福伏兵城外,約期正月晦日攻城,偏這漢一奸一反覆無常,一陽一與張應雲聯絡,暗中卻把師期通報英將。

兩面賺錢,不愧漢一奸一二字。

英將巴爾克,忙與濮鼎查商議。

濮鼎查是英國有名的謀士,便定了一個將計就計的法子,先期佯開城門,誘段永福入城。

虧得永福刁猾,只令前隊五百人進去,一入城中,兩旁火彈雨下,英兵左右殺出,段軍轉身就逃。

腳長的人,逃出了一半一性一命,還有一半,統做了寧波城中的炮灰。

永福、應雲,不敢再戰,先後奔回東關。

兩路完結。

還有出屯慈溪的兩將,素稱驍勇,劉天保欲立首功,先自發兵,甫至鎮海城外,就大聲呼噪。

英兵聞警登城,接三連四的開放大炮,招寶山上的英兵,又發炮相應,憑你劉天保如何勇力,究竟血肉一身一子,敵不過兩邊炮彈,只得退回大寶山。

朱貴接著埋怨他不先通知,以致敗退,劉天保尚倔強不服。

不想英兵反水陸並進,來攻大寶山。

劉天保紮營山左,朱貴率長子昭南,紮營山右。

英兵自右攻入,朱貴麾兵迎擊,前隊用抬炮數十,更迭激射,擊斃英兵三四百名,英兵前仆後繼,只是不退。

朱貴父子,亦拚命相搏,從辰時戰到申時,朱軍饑一渴交加,單望天保軍相救,天保軍竟鎮日不到。

忽來了一支人馬,衝陣而入,朱貴還道是天保軍至,誰知他一入陣中,倒戈相向,才識是洋人賣通的鄉勇,前來抗拒官軍。

朱貴怒極,下令搜殺,奈隊伍已被衝亂,洋人乘間抄襲,後面導引水師登岸,巨炮火筒,射燒營帳,煙焰蔽天。

這時候,天保軍亦受衝擊,反從山左竄到山右,弄得朱軍越亂。

朱貴見勢不支,猶誓死格鬥,把手中所執大旗,插在地上,搶著一一柄一大刀,拍馬馳赴敵陣,見一個,殺一個,大約殺了幾十個英人,身上亦著了數創,馬亦受傷。

朱貴被馬掀下,英兵統用著長矛,來戳朱貴,不防朱貴突然躍起,把敵矛奪住兩桿,左右衝蕩,嚇得英兵紛紛倒退。

英將見戰朱貴不下,暗中攜著手槍,乘朱貴殺入,陡發一彈,可憐蓋世英雄,倒斃沙場上面。

長子昭南,見父已倒地,忙衝出父一屍一前,猛力抗拒,意中想保護父一屍一;怎奈英兵攢聚,雙拳不敵四手,雖格殺英兵數名,已是身無完膚,大叫一聲而亡。

父忠子孝,朱氏有光。

手下親兵二百五十人,沒一個不殉難。

還有知縣顏履敬,在後面督糧,距大寶山二里,聞報朱軍鏖鬥,登高觀戰,遙見朱軍危急,奮然道:「我與朱協台交好多年,理應出去幫助。」

忙脫了外衣,拔一出佩刀,下山馳赴,僕從上前諫阻,履敬道:「我此去明知一死,但能上報君恩,下全友誼,死亦甘心,何足懼哉?」

僕從見主子不允,也只得隨著,馳入陣中,死鬥一場,統中炮身死。

死友義僕,足垂千古。

劉天保奔回長溪嶺,促文蔚往援朱貴,文蔚不允,部下亦代為力請,始許發兵二百。

時已薄暮,傳報朱軍覆沒,慌得面如土色,急令截回二百兵,夤夜逃走。

我不解道光帝何故專用這等人物,想總由平時會拍馬屁。

到了東關,那位揚威將軍弈經,早已接得敗耗,遁到杭州去了。

先是兩江總督伊裡布,奉旨回任,因家人張喜往來英船,事涉通番,被逮入都,按律遣戍。

浙撫劉韻珂,與伊裡布素有感情,上了一道奏章,說他因公得罪,心實無他。

英人向來器重伊裡布,就是伊僕張喜,亦素得洋人傾服,倘令伊裡布來浙效力,該英人不復內犯,亦未可定,伏望俯賜採納等語。

保薦伊裡布,無非叫他議和。

道光帝竟言聽計從,赦伊裡布罪,賞他七品頂戴,令赴浙營效力。

並授宗室尚書耆英署杭州將軍,連宗室都任命出來,道光帝之心如揭。

與參贊齊慎,一同赴浙。

又密諭弈經,叫他注意防堵,暫勿出戰,靜俟機會。

英將見浙省不敢發兵,遂欲轉略長江,斷絕南北交通,威嚇中國,先勒索寧波紳士,犒軍銀一百二十萬圓,才許退兵。

紳士無奈,東湊西借,方得如數交去。

英艦乃退,只留兵千餘名,輪船四艘,駐守定海。

弈經忙奏陳收復寧波,劉韻珂亦照樣馳奏。

奏折才發,乍浦的警報又到。

乍浦系浙西海口,向屬嘉興府管轄,駐有漢兵六千三百人,滿兵千七百人,副都統長喜,及同知韋逢甲,率兵抵禦,遙見英艦列陣而來,好像山阜一般,滿漢兵先已氣索,弄得腳忙手亂。

英艦尚未近岸,他卻亂放槍炮,一顆兒都沒有放著。

等到英艦攏岸,彈藥已經用盡。

那邊英兵,蓬蓬勃勃,炮彈如雨點般打來,岸上的官兵,赤手空拳,焉能抵擋?自然敗北而逃。

長喜、韋逢甲禁喝不住,也只得退回城中。

英兵登陸進攻,猛撲東門,城上炮石齊發,擊傷英兵多名,英兵繞攻南門,長喜亦由東至南,奮力督守。

忽見城中火起,煙塵抖亂,長喜料知漢一奸一內應,欲下城搜捕,那時英兵已緣梯登城,長喜左攔右阻,致受重傷,遂下城投水。

經親兵救出,隔宿乃亡。

韋逢甲力戰多時,炮傷左脅,亦即斃命。

佐領隆埃額特赫,翼領英登布,驍騎校該杭阿等,統同殉難。

佐領果仁布妻塔塔拉氏,懼城陷被辱,與二女投井死。

生員劉楙被虜,由英人一逼一寫告示,不從被殺。

傭工陸貴,遇著英兵,叫他抬炮,他反大罵,被英兵一槍戳死。

木工徐元業,也被英人執住,令他引搜婦女,他卻自刎而盡。

還有庠生劉東藩女,年二十二,尚未出嫁,英兵見她生有姿色,用刀脅劉,令女受污,女不從,也投入井中。

劉進女鳳姑,年十九,出城避難,遇英兵尾追,不能急走,反回身痛詈,甘心受刃。

余外殉難的人,多不知名姓,無從紀載,相傳共七百多人。

揚忠表節,是好稗官。

自從英人犯浙,別處城邑百姓,多望風先避,獨乍浦猝遭失陷,趨避不及,罹禍最酷。

上自官弁,下至工役婦女,寧為玉碎,毋為瓦全,也算是歷史上光榮呢。

古道猶存,今亡矣夫。

適值伊裡布至浙,巡撫劉韻珂,亟令赴英艦議款,英將巴爾克未許。

還是家人張喜下船一談,巴爾克只索還俘虜十數名,揚帆退去。

張喜有這般能力,真也奇怪。

當由劉韻珂一一奏明,伊裡布遂由七品銜,升至副都統了。

承蒙家人抬舉。

英艦自乍浦退出,轉入江蘇,駛至吳淞口,江南提督陳化成,夙具將略,本系福建同安縣人,清廷鑒他忠勇,特破迴避本鄉的故例,超擢廈門提督。

嗣因江防緊急,調任江南。

方才到任,即迭接定海、鎮海敗耗。

江、浙是毗連省分,浙省遇警,江南應該戒嚴。

吳淞又是長江南面的要口,向設東西兩炮台,互為犄角,化成督兵把守,三閱寒暑,與士卒同甘苦,就使風霜雨雪,他也同將弁們,在營住宿,軍中感他惠一愛一,呼他作為陳佛,及英兵進一逼一吳淞,總督牛鑒,也到寶山縣督防。

牛鑒膽氣很小,忙召化成熟商。

寶山距吳淞只六里,一召便到,牛鑒見了,別事不聞提起,單問保全生命的法兒。

化成道:「大帥不要驚慌!吳淞口向設炮台,用炮扼險,可決勝仗。

只叫大帥坐鎮寶山,不可輕出輕入!那時化成自能退敵。」

牛鑒道:「可靠得住麼?」

化成道:「兵家勝負,雖是不能預料,但一夫拚命,萬夫莫當。

總叫上下將弁,戮力同心,何愁不勝?」

牛鑒道:「全仗!全仗!」化成告退,仍回吳淞。

參將周世榮接著,問制軍有無對敵方略?化成微笑道:「老哥別問!只我與你的福氣,統是不薄。」

世榮不覺驚訝,化成道:「明日與英人開戰,得了勝仗,我與你同受上賞;萬一戰敗,死且不朽,非福而何?」

當夜,遣別將守東炮台,自與周世榮守西炮台。

次日,化成手執紅旗,登台揮戰。

英艦先發炮射來,化成亦發炮出去。

一邊仰攻,一邊俯擊,兩下裡喊殺震天,煙霧蔽日。

相持多時,化成走到最大的炮門後面,親自動手,望准英艦,放將出去,不偏不歪,正中英艦的煙囪,一聲炸裂,沉下海底去了。

台上的官兵,齊聲歡呼。

化成又開第二炮,這一炮,卻沒有前時的准,只擊斷了英艦的桅桿,放到第三炮,仍不過擊斷船桅;第五六回放炮,卻是射不著;接連打了數十回,雖擊死英兵數百名,終不能打沉英船。

化成一性一急起來,把住錨頭,仔細窺著,適有一艦鼓輪駛入,化成連擊兩炮,一炮擊著敵艦的汽鍋,一炮擊著敵艦的輪葉,那艦向下一沉,又望上一躍。

一躍一沉,鑽入水底,只剩了桅桿的頭梢,微露海面。

筆筆曲折,真好筆仗。

這邊台上鼓噪如雷,比第一炮越發歡躍。

化成亦欣喜非常。

這位牛大帥,聞知官兵得勝,也想到軍前揚威,跨上寶馬,馳出南門。

不要他輕出,他偏輕出。

徐州兵亦隨著前來,由總兵王志元押陣。

牛大帥意氣揚揚,只道英艦已退出口外,他來虛張聲勢,托詞策應。

縱著馬上了海塘,見兩邊正在酣戰,你一炮,我一槍的轟擊,他已驚得目瞪口呆;突然面前落下一顆流彈,險些兒把靈魂飛去,轉身就跑。

這一跑,跑出大禍祟來了。

不要他輕入,他偏輕入。

原來台上兵弁,聞制台親來督戰,正格外奮勇,忽見牛制台奔回,徐州兵統同駭散,海塘上杳無人跡,還道後面伏著英兵,不禁慌亂;心中一慌,手中漸漸疏懈。

這時英兵攻西炮台不下,方轉攻東炮台,東炮台守兵,聞西炮台炮聲漸稀,錯疑西炮台已經失守;又經牛大帥一逃,不由的魂銷魄喪,棄台而走。

英兵乘勢登岸,踞了東炮台,復來夾攻西炮台。

化成前後受敵,危急萬分,周世榮請化成退兵,化成拔劍叱道:「庸奴,庸奴!我誤識汝。」

世榮易服潛逃。

這位陳提台化成,尚竭力支撐,手燃巨炮,猛擊英兵,怎奈顧前不能顧後,後面的炮彈,接連打來,化成受了數彈,噴下幾口狂血,捨生取義去了。

守備韋印埃,千總錢金玉、許林、許攀桂,外委徐大華、姚雁字等,見提台陣亡,感他平時的恩惠,情願隨死,乃與英兵鏖戰許久,究竟眾寡不敵,先後戰歿。

武進士劉國標,趁這血戰的時候,奪出陳化成一屍一身,背負而出,藏在蘆葦裡面,嗣經嘉定縣令練廷璜,遣人舁至關帝廟殯殮。

百姓多扶老攜幼,爭來哭奠,生榮死哀,陳提台也好瞑目。

隻牛制軍奔回寶山,未曾喘一息,忽報東西兩炮台,統已失陷,提督以下,多半殉難,英兵已來攻寶山了。

牛鑒不待聽畢,忙帶親兵若干,拚命出走。

英兵勢如破竹,直入寶山,轉陷上海,又揚帆入長江口,去追這位牛大帥。

江浙有幾句童謠道:

一戰甬江口,制台死,提台走;

再戰吳淞口,提台死,制台走;

死的死,走的走,沿海碼頭多失守。

究竟牛鑒能逃得一性一命否,容待下回再表。

弈經、牛鑒,平時本無功績可言,乃用以作折衝之選,其致敗也宜矣。

朱貴父子,及陳提台化成,皆驍勇善戰,一誤於文蔚之不救,一誤於牛鑒之猝逃,弈經於無可諉之中,猶可強諉,牛鑒則膽小如鼷,聞炮驚走,坐亂軍心,徒委陳化成於敵手,為國家失一良將,其罪殆不可勝誅矣。

本回於朱、陳戰狀,極力形容,即所以甚弈經、牛鑒之罪。

旁及死事諸將弁,及殉節諸工役婦女,尤足愧煞庸奴。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致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征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巖下表雙忠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后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計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第二十四回 兩親王因敗為功 諸藩鎮束手聽命第二十五回 僭帝號遘疾伏冥誅 集軍威破城殲叛孽第二十六回 台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第二十七回 三部內哄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第二十八回 爭儲位塚嗣被黜 罹文網名士沉冤第二十九回 聞寇警發兵平藏衛 苦苛政倡亂據台灣第三十回 暢春園聖祖賓天 乾清宮世宗立嗣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驅除叛酋 頒朱諭慘戮同胞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驕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第三十三回 畏虎將准部乞修和 望龍髯苗疆留遺恨第三十四回 分八路進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華齡第三十五回 征金川兩帥受嚴刑 降蠻酋二公膺懋賞第三十六回 御駕南巡名園駐蹕 王師西討叛酋遭擒第三十七回 滅准部餘孽就殲 蕩回疆貞妃殉節第三十八回 游江南中宮截發 征緬甸大將喪軀第三十九回 傅經略暫平南服 阿將軍再定金川第四十回 平海島一將含冤 定外藩兩邦懾服第四十一回 太和殿受禪承帝統 白蓮教倡亂釀兵災第四十二回 誤軍機屢易統帥 平妖婦獨著芳名第四十三回 撫賊寨首領遭擒 整朝綱權相伏法第四十四回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第四十五回 撫叛兵良將蒙冤 剿海寇統帥奏捷第四十六回 兩軍門復仇慰英魄 八卦教煽亂鬧皇城第四十七回 聞警迴鑾下詔罪己 護喪嗣統邊報驚心第四十八回 愚慶祥敗死回疆 智楊芳誘擒首逆第四十九回 征浩罕王師再出 剿叛傜欽使報功第五十回 飲鴆毒姑婦成疑案 焚鴉片中外起兵端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第五十三回 效尸諫宰相輕生 失重鎮將帥殉節第五十四回 弈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第五十五回 江甯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第五十六回 怡制軍巧結台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第五十八回 欽使迭亡太平建國 悍徒狡脫都統喪軀第五十九回 駱中丞固守長沙城 錢東平獻取江南策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第六十一回 創水師衡陽發軔 發援卒岳州鏖兵第六十二回 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第六十三回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圓明園四春爭寵第六十四回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第六十五回 瓜鎮喪師向營失陷 韋楊斃命洪酋中衰第六十六回 智統領出奇制勝 愚制軍輕敵遭擒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第六十八回 戰皖北諸將立功 退丹陽大營又潰第六十九回 開外釁失律喪師 締和約償款割地第七十回 聞國喪長悲國士 護慈駕轉忤慈顏第七十一回 罪輔臣連番下詔 剿劇寇數路進兵第七十二回 曾國荃力卻援軍 李鴻章借用洋將第七十三回 戰浙東包團練死藝 克江甯洪天王覆宗第七十四回 僧親王中計喪軀 曾大帥設謀制敵第七十五回 潰河防捻徒分竄 斃敵首降將陞官第七十六回 山東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嚴渠魁自盡第七十七回 戮權閹丁撫守法 辦教案曾侯遭譏第七十八回 大婚禮成坤闈正位 撤簾議決乾德當陽第七十九回 因歡成病忽報彌留 以弟繼兄旁延統緒第八十回 吳侍御尸諫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約第八十一回 朝日生嫌釀成交涉 中法開釁大起戰爭第八十二回 棄越疆中法修和 平韓亂清日協約第八十三回 移款築園撤簾就養 周齡介壽聞戰驚心第八十四回 葉志超敗走遼東 丁汝昌喪師黃海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第八十六回 爭黨見新舊暗哄 行新政母子生嫌第八十七回 慈禧後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畢命第八十八回 立儲君震驚匕鬯 信邪術擾亂京津第八十九回 袒匪殃民聯軍入境 見危授命志士成仁第九十回 傳諫草抗節留名 避聯軍蒙塵出走第九十一回 悔罪乞和兩宮返蹕 撤戍違約二國鏖兵第九十二回 居大內聞耗哭遺臣 處局外嚴旨守中立第九十三回 爭密約侍郎就道 返欽使憲政萌芽第九十四回 倚翠偎紅二難競爽 剖心刎頸兩地招魂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第九十六回 二顯官被譴回籍 眾黨員流血埋冤第九十七回 爭鐵路蜀士遭囚 興義師鄂軍馳檄第九十八回 革命軍雲興應義舉 攝政王廟誓布信條第九十九回 易總理重組內閣 奪漢陽復失南京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