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悔已無及。於是再召鮑鵬密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演義》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

清史演義

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

卻說琦善聞家產籍沒,頓時昏絕,經家人竭力施救,方漸漸甦醒,垂著淚道:「早知英人這樣厲害,朝局這樣反覆,穆中堂這樣坐視,我也不出來了。」

悔已無及。

於是再召鮑鵬密議。

鮑鵬道:「大人不必著急!總叫得英人歡心,不與大人為難。

後事歸後人處置,大人即可脫然無累了。」

琦善思前想後,亦沒有救急法子,只得搜羅歌女,擺列盛筵,時常請英使享宴,遷延時日,這英領事義律,及英將伯麥等抱著始終不讓的宗旨,外面卻與琦善周旋,大飲大吃,酒酣耳熱,還抱著歌女取樂。

廣東鹹水妹,想是從此而起。

正在花天酒地時候,朝旨已下,琦善接讀朝旨,方悉家產籍沒的原因,實是怡良一奏而起。

小子先錄登當時的上諭道:

香港地方緊要,前經琦善奏明,如或給與,必致屯兵聚糧,建台設炮,久之覬覦廣東,流弊不可勝言;旋又奏請准其在廣東通商,並給與香港泊舟寄住。

前後自相矛盾,已出情理之外;況此時並未奉旨允行,何以該督即令其公然占踞。

覽怡良所奏,曷勝憤憾!朕君臨天下,尺土一民,莫非國家所有,琦善擅予香港,擅准通商,膽敢乞朕格外施恩,且伊被人恐嚇,奏報粵省情形,妄稱地理無要可扼,軍器無利可恃,兵力不堅,民心不固,摘舉數端,危言要挾,不知是何肺腑?如此辜恩誤國,實屬喪盡天良。

琦善著即革職拿問,所有家產,即行查抄入官!欽此。

琦善讀畢,眼淚復如泉水湧下,隨道:「我與怡良,無仇無隙,如何把我參奏?且他的奏稿中,不知說的什麼說話,真是可恨!」責人不責己。

當下著人到撫署中,抄出怡良奏稿,回報琦善,由琦善接瞧道:

自琦善到粵以後,如何辦理,未經知會到臣,忽外間傳說:「義律已在香港出有偽示,一逼一令彼處民人,歸順彼國」等語。

方謂傳聞未確,盅惑人心,隨據水師提督轉據副將稟抄偽示前來,臣不勝駭異。

惟大西洋自前明寄居香山縣屬之澳門,相沿已久,均歸中國之同知縣丞管轄,而議者猶以為非計,今該夷竟敢脅天朝士民,占踞全島,該處去虎門甚近,片帆可到,沿海各州縣,勢必刻刻防閒,且此後內地犯法之徒,必以此為藏納之藪,是地方既因之不靖,而法律亦有所不行;更恐犬羊之一性一,反覆無常,一有要求不遂,必仍非禮相向,雖欲追悔從前,其何可及?伏思聖慮周詳,無遠不照,何待臣鰓鰓過計。

但海疆要地,外夷公然主掌,並敢以天朝百姓,稱為英國之民,臣實不勝憤憾!第一切駕馭機宜,臣無從悉其顛末,惟於上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欽奉諭旨,調集兵丁,預備進剿,並令琦善同林則徐、鄧廷楨妥為辦理,均經宣示。

臣等晤見時,亦請添募兵勇,以壯聲威,固守虎門炮台,防堵入省要隘。

今英夷窺伺多端,實有措手莫及之勢。

現既見有夷文偽示,不敢緘默,謹照錄以聞。

琦善瞧完,又氣又懼,急得手足冰冷。

忽有水師提督關天培,遞來急報,說:「英艦復來攻虎門,請派兵速援!」琦善此時,已如死人一般,還有什麼心思去顧虎門?隨把急報擱起,一概不管。

原來英領事義律,已聞清廷主戰消息,與伯麥定議續攻,趁奕山、楊芳、隆文等未曾到粵,即調齊兵艦,高扯紅旗,向虎門進發。

水師提督關天培,正守靖遠炮台,一面飛速請援,一面督軍防禦;遙見英艦如飛而至,天培督令軍士開炮,炮聲數響,倒也擊著英艦數艘,可恨未中要害,只把鐵甲上面,打破了幾個窟窿。

英艦冒險衝入,兩下裡炮聲震天,轟個不住。

天培手下,多中炮倒斃,只望援軍前來接應,誰知相持多時,毫無援音。

英艦得步進步,所發炮彈,越加接近,宛如雨點雷聲,沒處躲避,驀然間一顆飛彈,從天培頭上落來,天培把頭一偏,那彈正中左臂,接連又是數顆彈丸,把天培身邊幾個親兵,大半擊倒。

兵士便嘩亂起來,你逃我走,個個要管自己的一性一命。

天培左臂受傷,已忍痛不住,又見兵士紛紛潰敗,大呼道:「英人可惡,琦善可恨!天培從此殉國了。」

一恨千古。

就將手中的劍,向頸上一抹,一道魂靈,直升天府。

英人乘勝登岸,佔據了靖遠炮台,轉攻威遠、橫檔兩炮台。

兩炮台上的守兵,已自聞風奔潰,總兵李廷鈺,副將劉大忠,禁止不住,也只得退走。

眼見得兩炮台盡陷,虎門失守,英人將虎門各隘,所列大炮三百餘門,及上年林則徐購得西洋炮二百餘門,統行奪去;並且長一驅一直一入,進薄烏湧。

烏湧距省城只六十里,鎮守員是總兵祥福,率同游擊沈占鰲,守備洪連科,竭力拒戰。

殺了一兩日,寡不敵眾,彈藥又盡,祥總兵及麾下二將,臨敵捐軀,同時畢命,大帥怕死,裨將雖死無益。

省城大震。

幸虧參贊大臣楊芳,率湖南兵數千至城內,楊參贊素有威名,人心賴以少安。

是時畏懦無能的琦善,已由副都統英隆,奉旨押解進京,只怡良尚任巡撫,即與楊芳相見。

當下談起琦中堂議撫事情,怡良道:「琦中堂在任時,單信任漢一奸一鮑鵬,墮了英領事義律詭計,一切措置,力反林制台所為。

林制台處處籌防,琦中堂偏處處撤防,所以英人長一驅一直一入。

現在虎門險要,已經失去,烏湧地方,又復陷落,省城危急異常。

幸逢參贊馳至,還好仗著英威,極力補救。」

楊芳道:「琦中堂太覺糊塗,撫議未成,如何就自撤藩籬?現在門戶已撤,叫楊某如何剿辦?看來只好以堵為剿,再作計較。」

怡良道:「英兵已入烏湧,海面不必講了,現只有堵塞省河的辦法。」

楊芳道:「省河有幾處要隘?」

怡良道:「陸路的要隘,叫作東勝寺;水路的要隘,叫作鳳凰岡。」

楊芳道:「這兩處要隘,有無重兵防守?」

怡良道:「向來設有重兵,被琦中堂層層撤掉,琦中堂被逮,兄弟方籌議防守。

但陸兵尚敷調遣,水師各船,被英人毀奪殆盡,弄到無艦可調,無炮可運,兄弟正在焦急哩。」

楊芳道:「艦隊已經喪失,且扼守河岸要緊。」

遂派總兵段永福,率千兵扼東勝寺;總兵長春,率千兵扼鳳凰岡。

兩將才率師前去,探馬已飛報英艦闖入省河。

楊芳擬自去視師,遂起身與怡良告別,帶了親兵數百名,親到河岸督戰;行近鳳凰岡,遙聞炮聲不絕,知已與英兵開仗,忙拍馬前進到鳳凰岡前,見總兵長春,正在岸上耀武揚威,督兵痛擊,英艦已向南退去。

楊芳一到,長春方前來迎接,由楊芳下馬慰勞一番,再偕長春沿河巡視,遠望南岸河身稍狹,頗覺險要,便向長春道:「那邊卻是天然要口,為什麼不見守兵?」

長春答道:「河身稍狹的區處,便是臘德及二沙尾,聞林制軍督師時,曾處處駐兵,後來都由琦中堂撤去,一任英使出入,所以空空蕩蕩,不見一兵。」

楊芳剛在歎息,忽見南風大起,潮水陡漲,忙道:「不好!不好!」急傳令守兵,一齊整隊,排列岸上。

楊果勇,不愧將材,可惜大勢已去。

長春問是何意?楊芳向南一指,便道:「英艦又乘潮來也。」

長春望將過去,果見一大隊輪船,隱隱駛入,比前次更多一二倍,連忙令軍士擺好炮位,灌足火藥,準備迎擊。

頃刻間,英艦已在眼前,即令開炮出去,撲通撲通的聲音,接連不斷,河中煙霧迷濛,彈丸跳擲。

那英艦仗著堅厚,只管沖煙前進,還擊的飛炮火箭,亦很猛烈。

楊芳、長春兩人,左右督戰,不許兵士少懈。

兩邊轟擊許久,潮亦漸退,英艦方隨潮出去。

楊芳道:「真好厲害!外人這般強悍,中國從此無安日了。」

知幾之言。

是夜,即在鳳凰岡營內暫宿。

次晨,美國領事,到營求見,由兵弁入報。

楊芳道:「美領事有什麼事情,要來見我?」

遲了半晌,方命兵弁請美領事入營。

兩下相見,分賓主坐定,各由通事傳話。

美領事先請進埔開艙。

楊芳道:「我朝與貴國,本沒有失好意見,上諭原准貴國通商,只是英人猖獗異常,與我尋釁,所以連累貴國。

這是英人不好,並非我國無情。」

美領事道:「聞英人亦不欲多事,只因天朝不准通商,兩邊誤會,才有此戰。

竊想通商一事,乃天朝二百年來恩例,何妨一例通融,仍循舊制。」

楊芳道:「我朝原許各國通商,寧獨使英人向隅?奈英人私賣違禁的鴉片,不得不與他交涉。

且英人很是刁狡,今朝乞撫,明朝挑戰,如何可以通融?」

美領事道:「這倒不妨。

英領事義律,已有筆據呈交呢。」

隨取出義律筆據,交與楊芳。

楊芳瞧著,乃是幾行漢文,有「不討別情,惟求照常貿易,如帶違禁貨物,願將船貨入官」等語,便道:「照這筆據,似還可以商量。

但英商再有販運違禁貨物,那便怎麼處置?」

美領事道:「英國商人,並未隨同茲事,若准他通商,貨船便即入口,就使英兵要戰,英商也是不肯,反可制一服兵船,豈不是斂兵息爭的好事麼?」

楊芳道:「貴領事既與他說情,本大臣就替他奏請便是。

只英艦不得無故闖入,須等上諭下來,或和或戰,再行答覆。」

美領事應諾而去。

楊芳回省與怡良商議,彼此意見相同,遂聯銜會奏,大旨以敵入堂奧,守具皆乏,現由美領事為英緩頰,姑借此羈縻,為退敵收險之計。

此奏很是。

這奏一上,總道廷旨允從,失之東隅,還可收之桑榆,誰知道光帝偏偏不依,真正氣數。

竟下旨嚴斥道:

覽奏,憤懣之至!現在各路徵調兵丁一萬六千有餘,陸續抵粵,楊芳乃遷延觀望,有意阻撓,汲汲以通商為請,是復蹈琦善故轍,變其文而情則一,殊不可解。

若如此了結,又何必命將出師,徵調官兵。

且提鎮大員,及陣亡將弁,此等忠魂,何以克慰?楊芳、怡良等,只知遷就完一事,不顧國家大體,殊失朕望,著先行交部嚴議。

弈山、隆文經朕面諭一切,必能仰體朕意,現已到粵,兵多糧足,自當協力同心,為國宣勞,以膺懋賞,斷不准提及通商二字,坐失機宜,此次批折,著發給閱看。

欽此。

是時靖逆將軍弈山,及參贊隆文,還有總督祁,俱已到粵,楊芳接見,便與敘起戰事利害,及奏請羈縻緣由。

弈山道:「皇上的意思是決計主剿,所以參贊出奏,致遭嚴斥。

兄弟亦知粵東空虛,但難違上命,奈何?」

祁道:「聞得前時林制軍,辦理的很是嚴密,何妨請他一議!」弈山點頭稱善,當由祁取出名刺,去請林則徐。

原來林則徐雖已被譴,尚未離粵,聞祁相邀,隨即入見。

祁引他見了弈山,弈山便問防剿事宜。

則徐道:「現在寇入堂奧,剿堵兩難。

省城又是卑薄得很,無險可扼,欲要挽回大局,很不容易。

只有暫時設法羈縻,計誘英艦,退至獵德二沙尾外面,連夜下樁沉船,用重兵大炮把守,令他無從闖入。

一俟風潮皆順,葦筏齊備,再議乘勢火攻,方出萬全。」

弈山默然不答。

意中還不以為然,想總要吃個敗仗,方覺爽一快。

祁道:「聞省河一帶,都有英船出沒,如何誘他出去?」

則徐道:「那總有法可想。」

祁道:「這卻還仗大力。」

則徐道:「林某在粵待罪,恨不將英人立刻驅逐,奈因琦中堂處處反對,無能為力,負罪愈深。

今日得公等垂青,林某敢不效死。」

忠忱貫日。

言未畢,外面報聖旨下來,要林公出接。

則徐忙出去接旨,系授則徐四品京堂,馳赴浙江會辦軍務。

則徐束裝即行,粵東失了臂助。

義律待了多日,未見楊芳復音,復來催索煙價。

弈山叱回,即欲發兵出戰。

楊芳諫道:「兵船未備,水勇未集,此時不宜一浪一戰,還請固守為是!」弈山道:「各省兵士,已調集一萬七千名,粵兵亦有數萬,若再頓兵不戰,上頭亦要詰責,只好與他拼一死戰便了。」

若能與他拼一死戰,也不失為忠臣,只怕是空說大話。

於是令提督張必祿,屯西炮台,出中路,楊芳由泥城出右路,隆文屯東炮台,出左路;並遣四川客兵,及祁所募水勇三百名,駕著小舟,攜火箭噴筒,駛出省河,突攻英船。

英船不及防備,被焚桅船二隻,舢舨船二隻,小船五隻,英兵亦斃了數百名,並誤傷美人數十。

又開罪美國了。

弈山聞報,正欣喜過望,慢著!忽遞到敗耗,說是英兵來打回復陣,把我兵輪三艘毀去,我兵敗退,英艦已闖入十三洋行面前,弈山又憂慮起來。

忽喜忽憂,活繪出一個庸帥。

次日,探馬又飛報英兵大至,天字炮台守將段永福敗走,炮台被陷,炮台上面的八千斤大炮,都被英人奪去;接著又報泥城炮台守將岱昌及劉大忠,亦已敗退。

弈山一搓一手道:「不得了!不得了!」何不出去死戰?忙檄兩參贊及張必祿回守省城。

自己不敢出戰,到也罷了,還要調回別人保護自己,真是沒用的東西!

公文才發,又接到緊急軍報,據稱:「港內筏材油薪船,並水師船六十多艘,統被英兵及漢一奸一燒盡。

現在英兵已進攻四方炮台了。」

弈山此時,好像兜頭澆下冷水,一盆又一盆身一子都冷了半截,免不得上城瞭望。

目中遙見火光燭天,耳中隱聞炮聲震地,他在城上踱來踱去,急得愁腸百結,突見東南角上有旗號展出,後面隨著許多人馬,不覺大驚,險些兒跌下城來,仔細一瞧,乃是自己兵隊,方略定了一定神。

等到兵馬已到城下,後隊乃是兩參贊押著,忙即下城,開門延入。

楊芳道:「四方炮台,據省城後山,為全城保障,現聞英兵進攻,參贊等正思馳援,因奉調回來,不敢違命。

好在城中尚無要事,待楊某出去救應。」

奕山道:「不,不必。

昨日閩中到有水勇,已由祁督遣調往援,此刻城中吃緊,全仗諸公保護,千萬不要離城。」

正議論間,探報四方炮台,又被英人奪去。

楊芳著急道:「怎麼如此迅速!楊芳都著急起來,我知這位弈將軍,恐怕連話都說不出了。

四方炮台一失,敵兵據高臨下,全城軍民,如坐阱中,奈何奈何?」

弈山道:「這這這,全仗楊楊果勇侯,出出力保全。」

楊芳不暇答應,急率軍士登城固守,佈置才畢,城北的火箭炮彈,已陸續射來。

楊芳親至城北督防,兀坐危樓,當著箭彈,終日不退。

老天恰也憐他忠心,鎮日裡大雨傾盆,把英人射來的火器,沾濕不燃。

城中人心,稍稍鎮定。

看官!你道英人何故這麼強?粵兵何故這麼弱?小子細查中外掌故,方知英領事義律,雖是求撫,暗中卻屢向本國調兵。

水軍統帥伯麥,早到中國,經過好幾次戰仗,上文統已敘明;陸軍統帥加至義律,亦到粵多日;這時候復來了陸軍司令官臥烏古,帶了好幾千雄兵,來粵助陣,所以英兵越來得厲害。

這邊粵中將弁,因海口已失,心中早已惶懼;弈山又是個紙糊將軍,名目新鮮。

並不敢出去督戰。

大帥安坐省城,將弁還肯盡力麼?因此英兵進一步,粵兵退一步;英兵越進得猛,粵兵越退得遠。

炮台失了好幾個,兵船軍械,奪去無數,將弁恰是一個不傷。

應為將弁賀喜。

弈山住在圍城中,既不敢戰,又不敢逃,只好虛心下氣,向屬員問計。

苦極!還是廣州知府余保純,獻了一個救急的妙法子,無非是「議和講款」四字。

當由余保純出去議款,經了無數口舌,復由美利堅商人,居中調停,定了四條款子,開列如下:

第一條廣東允於煙價外,先償英國兵費六百萬圓,限五日內付清。

第二條將軍及外省兵,退屯城外六十里。

第三條割讓香港問題,待後再商。

第四條英艦退出虎門。

余保純回報弈山,弈山唯唯聽命。

遂搜括藩運兩庫,得了四百萬圓,還不夠二百萬圓,由粵海關湊足繳付英人。

一面又下令出城,退屯六十里外的小金山。

楊芳敢怒而不敢言,只請留城彈壓,弈山也沒有工夫管他,逕自出去。

隆文隨著出城,心中也憤恚萬分。

到了小金山,隆文生起病來,竟爾逝世。

小子敘到此處,也歎息不置,隨筆成一七絕道:

主和主戰兩無謀,庸帥何能建遠猷?

城下乞盟太自餒,西江難濯粵中羞。

和議已定,英人曾否退兵?且待下回再詳。

去了一個琦善,又來了一個弈山。

清宣宗專信滿人,以致專閫諸帥,多屬庸駑,雖以老成歷煉之楊芳,屢建奇績,洊膺侯爵,至此發言建議,猶不能邀宣宗之信用;彼關天培輩,寧尚值宸衷一顧?忠憤者徒自捐軀,狡黠者專圖倖免,邊事之壞,自在意中。

觀琦善之被逮,為之一快;繼任者為一弈山,又為之一歎。

關天培等之殉難,為之一慟;楊芳、怡良會奏之被斥,尤為之一惜。

至城下乞盟,願允四款,更不禁涕淚交垂矣。

書中自成波瀾,閱者心目中,應亦轆轤不置。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致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征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巖下表雙忠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后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計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第二十四回 兩親王因敗為功 諸藩鎮束手聽命第二十五回 僭帝號遘疾伏冥誅 集軍威破城殲叛孽第二十六回 台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第二十七回 三部內哄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第二十八回 爭儲位塚嗣被黜 罹文網名士沉冤第二十九回 聞寇警發兵平藏衛 苦苛政倡亂據台灣第三十回 暢春園聖祖賓天 乾清宮世宗立嗣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驅除叛酋 頒朱諭慘戮同胞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驕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第三十三回 畏虎將准部乞修和 望龍髯苗疆留遺恨第三十四回 分八路進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華齡第三十五回 征金川兩帥受嚴刑 降蠻酋二公膺懋賞第三十六回 御駕南巡名園駐蹕 王師西討叛酋遭擒第三十七回 滅准部餘孽就殲 蕩回疆貞妃殉節第三十八回 游江南中宮截發 征緬甸大將喪軀第三十九回 傅經略暫平南服 阿將軍再定金川第四十回 平海島一將含冤 定外藩兩邦懾服第四十一回 太和殿受禪承帝統 白蓮教倡亂釀兵災第四十二回 誤軍機屢易統帥 平妖婦獨著芳名第四十三回 撫賊寨首領遭擒 整朝綱權相伏法第四十四回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第四十五回 撫叛兵良將蒙冤 剿海寇統帥奏捷第四十六回 兩軍門復仇慰英魄 八卦教煽亂鬧皇城第四十七回 聞警迴鑾下詔罪己 護喪嗣統邊報驚心第四十八回 愚慶祥敗死回疆 智楊芳誘擒首逆第四十九回 征浩罕王師再出 剿叛傜欽使報功第五十回 飲鴆毒姑婦成疑案 焚鴉片中外起兵端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第五十三回 效尸諫宰相輕生 失重鎮將帥殉節第五十四回 弈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第五十五回 江甯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第五十六回 怡制軍巧結台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第五十八回 欽使迭亡太平建國 悍徒狡脫都統喪軀第五十九回 駱中丞固守長沙城 錢東平獻取江南策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第六十一回 創水師衡陽發軔 發援卒岳州鏖兵第六十二回 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第六十三回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圓明園四春爭寵第六十四回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第六十五回 瓜鎮喪師向營失陷 韋楊斃命洪酋中衰第六十六回 智統領出奇制勝 愚制軍輕敵遭擒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第六十八回 戰皖北諸將立功 退丹陽大營又潰第六十九回 開外釁失律喪師 締和約償款割地第七十回 聞國喪長悲國士 護慈駕轉忤慈顏第七十一回 罪輔臣連番下詔 剿劇寇數路進兵第七十二回 曾國荃力卻援軍 李鴻章借用洋將第七十三回 戰浙東包團練死藝 克江甯洪天王覆宗第七十四回 僧親王中計喪軀 曾大帥設謀制敵第七十五回 潰河防捻徒分竄 斃敵首降將陞官第七十六回 山東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嚴渠魁自盡第七十七回 戮權閹丁撫守法 辦教案曾侯遭譏第七十八回 大婚禮成坤闈正位 撤簾議決乾德當陽第七十九回 因歡成病忽報彌留 以弟繼兄旁延統緒第八十回 吳侍御尸諫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約第八十一回 朝日生嫌釀成交涉 中法開釁大起戰爭第八十二回 棄越疆中法修和 平韓亂清日協約第八十三回 移款築園撤簾就養 周齡介壽聞戰驚心第八十四回 葉志超敗走遼東 丁汝昌喪師黃海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第八十六回 爭黨見新舊暗哄 行新政母子生嫌第八十七回 慈禧後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畢命第八十八回 立儲君震驚匕鬯 信邪術擾亂京津第八十九回 袒匪殃民聯軍入境 見危授命志士成仁第九十回 傳諫草抗節留名 避聯軍蒙塵出走第九十一回 悔罪乞和兩宮返蹕 撤戍違約二國鏖兵第九十二回 居大內聞耗哭遺臣 處局外嚴旨守中立第九十三回 爭密約侍郎就道 返欽使憲政萌芽第九十四回 倚翠偎紅二難競爽 剖心刎頸兩地招魂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第九十六回 二顯官被譴回籍 眾黨員流血埋冤第九十七回 爭鐵路蜀士遭囚 興義師鄂軍馳檄第九十八回 革命軍雲興應義舉 攝政王廟誓布信條第九十九回 易總理重組內閣 奪漢陽復失南京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