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到了聖壽前一日,偕御史鹿善繼,同到通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演義》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

清史演義

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

卻說孫承宗在遼,因朝中Yan宦用事,刑賞倒置,心中懊悵異常;適屆熹宗壽期,意欲借祝賀為名,入朝面劾Yan豎。

到了聖壽前一日,偕御史鹿善繼,同到通州,忽兵部發來飛騎三道,止其入朝。

承宗知計不成,急急回關,不意朝右Yan一黨一,已劾其擅離職守,交章論罪。

承宗大憤,遂累疏求罷,熹宗便糊糊塗塗的許他免官,改任高第為經略。

高第一到山海關,就把關外守具,盡行撤去。

自弛守備,適啟戎心,又請他滿洲太祖出來了。

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且說滿洲太祖自聞孫承宗守遼,數載不敢犯,但派兵丁至沈一陽一營造城池,招募良匠,建築宮殿,把沈一陽一城開了四門,中置大殿,名篤恭殿,前殿名崇政殿,後殿名清寧宮,東有翔鳳樓,西有飛龍閣,樓台掩映,金碧輝煌,雖是塞外都城,不亞大明京闕。

太祖定議移都,遂率六宮后妃,滿朝文武,齊至沈一陽一,犒飲三日。

後來改名盛京,便是此地。

移都事畢,專著人探聽明邊消息,嗣聞孫承宗免職,改由高第繼任,正思發兵犯邊,旋接到守備盡撤的實信,頓時投袂而起,立宣號令,飭大小軍官,召集兵隊,出發沈一陽一;途中一無阻擋,渡過遼河,直達錦州,四望無營壘城堡,私幸關外可以橫行,遂命軍士倍道前進。

到了寧遠城,遙見城上旗幟鮮明,戈矛森列,中架大炮一具,更是罕見之物,太祖不覺驚異起來,命軍士退五里下寨。

次日,太祖率部眾攻城,將到城下,但聽城樓上一聲鼓角,豎一起一面大旗,旗中繡著一個大大的袁字,點出袁字,已有聲色。

旗下立一員大將,金盔耀目,鐵甲生光,面目間隱隱露著殺氣,描寫威容,不可一逼一視。

太祖見了此人,卻暗暗稱讚。

英雄識英雄。

旁有一貝勒呼道:「你是守城的主將麼?」

城上大將答道:「我是東莞人袁崇煥,大名鼎鼎。

逐節敘來,至此始現姓名,愈為崇煥生色。

現任殿前參政,為國守城,不畏強敵。」

二語雄壯。

貝勒道:「關外各城,已成平地,只有區區寧遠,成什麼事?我勸你不如獻了城池,降我滿洲,到不失高官厚祿,否則督軍圍攻,立成虀粉。

請你三思!」崇煥厲聲道:「爾滿洲屢次興兵侵我邊界,無理已甚,吾奉天子命,來治此土,誓死守城,寧肯降你韃子麼?」

語語成金石聲。

說畢,梆聲一響,矢石雨下。

太祖急率軍隊,一齊回寨。

眾貝勒請就此進攻,太祖道:「我看這袁蠻子,不是好惹的,我等且休養一天,來日誓拔此城。」

是夕,袁崇煥與總兵滿桂,會集軍士,泣血立誓。

軍士見主將如此忠誠,莫不感憤。

崇煥即與滿桂分陴固守,坐待天明。

雞聲初唱,東方漸白,百忙中敘此閒文,格外生采。

遙聽敵營中吹起畫角,隨發炮聲,料知敵軍將來攻城,越發一抖擻一精一神,指麾軍士。

不多時,敵騎蔽野而來,將近城濠,城上的矢石,如飛蝗般射去,滿軍前隊,傷亡多名,後軍復一擁而上,又受一陣矢石,傷亡無數,只是抵死不退。

剛相持間,忽見滿軍中擁出一隊盾牌兵,把盾牌護住頭顱,躍過城濠,城上射下的矢石,被盾牌隔住,不生效力。

這盾牌兵便聚集城腳,架起雲梯,攀援而上。

崇煥急命軍士縋下大石,雜以火器,把雲梯拆毀殆盡。

盾牌兵不能登城,復在城腳邊用器鑿一穴一。

崇煥命開大炮。

這大炮,是西洋人所造,初入中國,當時崇煥手下,只有閩卒羅立,頗能開放,聞崇煥命,隨即燃炮,轟然一聲,炮彈立發,把滿洲前隊的兵士,彈向空中,隨彈飛舞。

可憐這滿洲韃子,未曾遇著這等利器,霎時間煙霧蔽天,血肉遍地。

太祖急揮眾逃走,腳長的方逃了一半一性一命。

奇語。

眾貝勒經此厲害,不願再攻,各勸太祖返駕,再圖後舉。

太祖無法,只得應允。

到了沈一陽一,檢點軍士,喪失數千,不禁歎息道:「我自二十五歲起兵,戰無不勝,攻無不取,不料今日攻一小小寧遠城,遇著這袁蠻子,偏吃了一場大虧,可恨可惱!」處順境者,最忌逆風。

眾貝勒雖百般勸慰,無奈這滿洲太祖好勝,終自納悶。

古語道:「憂勞所以致疾。」

滿洲太祖又是六十多歲的老人,益發耐不起憂勞,因此遂懨懨成病。

到天命十一年八月,一代雄主,竟爾長逝,傳位於太子皇太極。

皇太極系太祖第八子,狀貌奇偉,膂力過人,七歲時,已能贊理家政,素為乃父所鍾一愛一。

滿俗立儲,不論嫡庶長幼,因此遂得立為太子。

家法未善,故卒有康、雍之變。

大貝勒代善等,承父遺命,奉皇太極即位,改元天聰,清史上稱他為太宗文皇帝。

詳清略明,所以標示清史也。

太宗嗣位後,仍遵太祖遺志,把八旗兵隊,格外簡練,候命出發。

一日,適與諸貝勒商議軍務,忽報明寧遠巡撫袁崇煥,遣李喇嘛等來弔喪,並賀即位。

看官!你想明、清本是敵國,袁崇煥又是志士,為什麼遣使弔賀?這卻有一段隱情,待小子敘明底細。

原來袁崇煥自擊退滿軍後,疏劾經略高第撤去守備、擁兵不救之罪,朝旨革高第職,命王之臣代為經略,升崇煥為遼東巡撫,仍駐寧遠,又命總兵趙率教鎮守關門。

崇煥欲復孫承宗舊制,與趙率教巡視遼西,修城築壘,屯兵墾田,正忙個不了,會聞滿洲太祖已歿,遂思借弔賀的名目,窺一探滿洲虛實;又以滿俗信喇嘛教,並召李喇嘛偕往。

李喇嘛等既到滿洲,由滿洲太宗召入,相見後遞上兩道文書,與弔賀禮單。

太宗披閱一周,見書中有釋怨修和的意思,便向李喇嘛道:「我國非不願修好,只因七恨未忘,失和至今。

今袁撫書中,雖欲斂兵息怨,尚恐未出至誠,請喇嘛歸後,勸他以誠相見為是。」

李喇嘛亦援述教旨,請太宗慈悲為念,免動兵戈。

太宗乃令範文程修好答書,交與部下方吉納,命率溫塔石等,偕李喇嘛赴寧遠,同見袁崇煥,當由方吉納遞上國書,崇煥展開讀之,其書云:

大滿洲國皇帝,致書於大明國袁巡撫:爾停息兵戈,遣李喇嘛等來弔喪,並賀新君即位,既以禮來,我亦當以禮往,故遣官致謝。

至兩國和好之事,前皇考至寧遠時,曾致璽書,令爾轉達,尚未見答。

汝主如答前書,欲兩國和好,當以誠信為先;爾亦無事文飾。

崇煥讀到此語,將書一擲,面帶怒容,對方吉納道:「汝國遣汝等獻書,為挑戰麼?為請和麼?」

方吉納見他變色,只得答言請和。

崇煥道:「既願請和,何故出言不遜?余且不論,就是書中格式,汝國欲與我朝並尊,謬誤已甚。

今著汝回國,借汝口傳告汝汗,欲和宜修藩屬禮,欲戰即來。

本撫寧畏汝等麼?」

聞其聲,如見其人。

說畢,起身入內。

方吉納等怏怏退出,即日東渡,回報太宗。

太宗即欲發兵,眾貝勒上前進諫,說是:「國方大喪,不宜動眾,現不若一陽一與講和,一陰一修戰備,俟明邊守兵懈怠,然後大舉未遲。」

話雖中聽,其實是怕袁崇煥。

太宗乃自草國書,命範文程修飾謄寫,仍差方吉納、溫塔石等投遞。

方、溫二人,迫於上命,硬著頭皮,再至寧遠,先訪著李喇嘛,邀同進見袁崇煥,捧上國書。

崇煥復展讀道:

大滿洲國皇帝,致書明袁巡撫:吾兩國所以構兵者,因昔日爾遼東廣寧臣高視爾皇帝,如在天上,自視其身,如在雲漢,俾天生諸國之君,莫能自主,欺藐陵轢,難以容忍,用是昭告於天,興師致討。

惟天不論國之大小,止論事之是非,我國循理而行,故仰蒙天祐。

爾國違理之處,非止一端,可與爾言之:如癸未年,爾國無故興兵,害我二祖,一也。

癸巳年,葉赫哈達烏拉輝發與蒙古會兵侵我,爾國並未援我,後哈達復來侵我,爾國又未曾助我;己亥年,我出師報哈達,天以哈達畀我,爾國乃庇護哈達,一逼一我復還其人民,及已釋還,復為葉赫掠去,爾國則置若罔聞;爾既稱為中國,宜秉公持平,乃於我國則不援,於哈達則援之,於葉赫則聽之,偏私至此,二也。

爾國雖啟釁,我猶欲修好,故於戊申年勒碑邊界,刑白馬烏牛,誓告天地,云:「兩國之人,毋越疆圉,違者殛之。」

乃癸丑年,爾國以衛助葉赫,發兵出邊,三也。

又曾誓云:「凡有越邊境者,見而不殺,殃必及之。」

後爾國之人,潛出邊境,擾我疆域,我遵前誓殺之,爾乃謂我擅殺,縲系我使臣綱吉禮、方吉納,索我十人,殺之邊環,以逞報復,四也。

爾以兵備助葉赫,俾我國已聘葉赫之女,改適蒙古,五也。

爾又發兵焚我累世守邊廬舍,擾我耕耨,不令收穫,且移置界碑於沿邊三十里外,誇我疆土,其間人參貂皮五穀財用產馬,我民所賴以生者,攘而有之,六也。

甲寅年,爾國聽信葉赫之言,遣我遺書,種種惡言,肆我侮慢,七也。

我之大恨,有此七端,至於小忿,何可悉數?陵一逼一已甚,用是興師。

今爾若以我為是,欲修兩國之好,當以金十萬兩,銀百萬兩,緞百萬匹,布十萬匹,為和好之禮。

既和之後,兩國往來通使,每歲我國以東珠十顆,貂皮千張,人參千斤饋爾;爾國以金十萬兩,銀十萬兩,緞十萬匹,布三十萬匹報我。

兩國誠如約修好,則當誓諸天地,用矢勿渝。

爾即以此言轉奏爾皇帝,不然,是爾仍願兵戈之事也。

崇煥覽畢,不由的心中愈憤;轉思遼西一帶。

守備尚未完固,現且將計就計,婉詞答覆,待一二年後,無懈可擊,再決雌雄。

筆法變換,然必如此互寫,方顯得有膽有謀。

若說得一味粗莽,便不成為袁崇煥矣。

遂命左右取餅筆硯,伸紙疾書道:

遼東提督部院,致書於滿洲國汗帳下:再辱書教,知汗漸息兵戈,休養部落,即此一念好生,天自鑒之,將來所以佑汗而昌大之者,尚無量也。

往事七宗,抱為長恨者,不佞寧忍聽之。

但追思往事,窮究根因,我之邊境細人,與汗家之部落,口舌爭競,致起禍端,今欲一一辨晰,恐難問之九原。

不佞非但欲我皇上忘之,且欲汗並忘之也。

然十年苦戰,為此七宗,不佞可無一言乎?今南關北關安在?遼河東西,死者寧止十人?仳離者寧止一老女?遼沈界內之人民,已不能保,寧問田禾?是汗之怨已雪,而志得意滿之日也,惟我天朝難消受耳。

今若修好,城池地方,作何退出?官生男婦,作何送還?是在汗之仁明慈惠,敬天一愛一人耳。

天道無私,人情忌滿,是非曲直,原自昭然。

一念殺機,啟世上無窮劫運,一念生機,保身後多少吉祥,不佞又願汗圖之也!若書中所開諸物,以中國財用廣大,亦寧靳此,然往牒不載,多取違天,亦汗所當酌裁也。

我皇上明見萬里,仁育八荒,惟汗堅意修好,再通信使,則懍簡書以料理邊情,有邊疆之臣在,汗勿憂美意不上聞也。

汗更有以教我乎?為望!

寫畢,視李喇嘛在旁,令他亦作一書,勸滿洲永遠息兵。

兩書一併封固,遣使杜明忠,偕方吉納同去沈一陽一。

過了數日,去使未回,警信紛至:一角文書,是平遼總兵一毛一文龍來報,說滿洲入犯東江,一角文書,是朝鮮國王李倧,因滿軍入境,向明乞援。

崇煥一一閱畢,立命趙率教等,領了一精一兵,駐紮三岔河,復發水師往救東江。

方調遣間,見杜明忠入帳,呈上滿洲復書。

崇煥約略一閱,大約分作三條:不敘原書,免與上文重複。

第一條,是畫定國界;山海關以內屬明,遼河以東屬滿洲。

第二條,是修正國書;滿洲國主讓明帝一格,明諸臣亦當讓滿洲主一格。

第三條,是輸納歲幣;滿洲以東珠、參、貂為贈。

明以金銀布緞為報。

崇煥道:「他犯我東江,並出兵朝鮮,一味蠻橫,還有什麼和議可言?」

遂置之不答,但飭水陸各軍,趕緊出發。

無奈朝鮮路遠,一時不及馳救,崇煥至此,也覺焦急,眼見得朝鮮要被兵禍了。

正是:

玉帛未修,殺機又促;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畢竟朝鮮能抵擋滿洲否?且看下回分解。

本回全為袁崇煥一人寫照。

崇煥善戰善守,較諸熊廷弼、孫承宗,尤為出色。

初為殿前參政,誓守寧遠,繼為遼東巡撫,遺書議和,非前勇而後怯,蓋將藉和以懈滿軍,為修復遼西計也。

讀《明史袁崇煥傳》,曾奏稱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可知崇煥之心,固非以議和為久計者。

然清太宗亦一英雄,與崇煥不相上下,書牘往還,無非虛語,讀其文,可以窺其心。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致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征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巖下表雙忠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后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計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第二十四回 兩親王因敗為功 諸藩鎮束手聽命第二十五回 僭帝號遘疾伏冥誅 集軍威破城殲叛孽第二十六回 台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第二十七回 三部內哄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第二十八回 爭儲位塚嗣被黜 罹文網名士沉冤第二十九回 聞寇警發兵平藏衛 苦苛政倡亂據台灣第三十回 暢春園聖祖賓天 乾清宮世宗立嗣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驅除叛酋 頒朱諭慘戮同胞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驕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第三十三回 畏虎將准部乞修和 望龍髯苗疆留遺恨第三十四回 分八路進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華齡第三十五回 征金川兩帥受嚴刑 降蠻酋二公膺懋賞第三十六回 御駕南巡名園駐蹕 王師西討叛酋遭擒第三十七回 滅准部餘孽就殲 蕩回疆貞妃殉節第三十八回 游江南中宮截發 征緬甸大將喪軀第三十九回 傅經略暫平南服 阿將軍再定金川第四十回 平海島一將含冤 定外藩兩邦懾服第四十一回 太和殿受禪承帝統 白蓮教倡亂釀兵災第四十二回 誤軍機屢易統帥 平妖婦獨著芳名第四十三回 撫賊寨首領遭擒 整朝綱權相伏法第四十四回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第四十五回 撫叛兵良將蒙冤 剿海寇統帥奏捷第四十六回 兩軍門復仇慰英魄 八卦教煽亂鬧皇城第四十七回 聞警迴鑾下詔罪己 護喪嗣統邊報驚心第四十八回 愚慶祥敗死回疆 智楊芳誘擒首逆第四十九回 征浩罕王師再出 剿叛傜欽使報功第五十回 飲鴆毒姑婦成疑案 焚鴉片中外起兵端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第五十三回 效尸諫宰相輕生 失重鎮將帥殉節第五十四回 弈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第五十五回 江甯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第五十六回 怡制軍巧結台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第五十八回 欽使迭亡太平建國 悍徒狡脫都統喪軀第五十九回 駱中丞固守長沙城 錢東平獻取江南策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第六十一回 創水師衡陽發軔 發援卒岳州鏖兵第六十二回 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第六十三回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圓明園四春爭寵第六十四回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第六十五回 瓜鎮喪師向營失陷 韋楊斃命洪酋中衰第六十六回 智統領出奇制勝 愚制軍輕敵遭擒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第六十八回 戰皖北諸將立功 退丹陽大營又潰第六十九回 開外釁失律喪師 締和約償款割地第七十回 聞國喪長悲國士 護慈駕轉忤慈顏第七十一回 罪輔臣連番下詔 剿劇寇數路進兵第七十二回 曾國荃力卻援軍 李鴻章借用洋將第七十三回 戰浙東包團練死藝 克江甯洪天王覆宗第七十四回 僧親王中計喪軀 曾大帥設謀制敵第七十五回 潰河防捻徒分竄 斃敵首降將陞官第七十六回 山東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嚴渠魁自盡第七十七回 戮權閹丁撫守法 辦教案曾侯遭譏第七十八回 大婚禮成坤闈正位 撤簾議決乾德當陽第七十九回 因歡成病忽報彌留 以弟繼兄旁延統緒第八十回 吳侍御尸諫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約第八十一回 朝日生嫌釀成交涉 中法開釁大起戰爭第八十二回 棄越疆中法修和 平韓亂清日協約第八十三回 移款築園撤簾就養 周齡介壽聞戰驚心第八十四回 葉志超敗走遼東 丁汝昌喪師黃海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第八十六回 爭黨見新舊暗哄 行新政母子生嫌第八十七回 慈禧後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畢命第八十八回 立儲君震驚匕鬯 信邪術擾亂京津第八十九回 袒匪殃民聯軍入境 見危授命志士成仁第九十回 傳諫草抗節留名 避聯軍蒙塵出走第九十一回 悔罪乞和兩宮返蹕 撤戍違約二國鏖兵第九十二回 居大內聞耗哭遺臣 處局外嚴旨守中立第九十三回 爭密約侍郎就道 返欽使憲政萌芽第九十四回 倚翠偎紅二難競爽 剖心刎頸兩地招魂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第九十六回 二顯官被譴回籍 眾黨員流血埋冤第九十七回 爭鐵路蜀士遭囚 興義師鄂軍馳檄第九十八回 革命軍雲興應義舉 攝政王廟誓布信條第九十九回 易總理重組內閣 奪漢陽復失南京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