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當由軍士扶起,不禁捶胸大哭。想是不見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演義》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

清史演義

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

卻說吳三桂見城上擲下首級,拾起一看,正是他父母妻子的首級,驚得面色如土,從馬上墜下。

當由軍士扶起,不禁捶胸大哭。

想是不見陳圓圓首級,故尚未曾暈倒。

恰好清兵亦趕到城下,聞報三桂家屬被害,多爾袞即下了馬,勸三桂收淚,並安慰他一番。

三桂謝畢,清兵乘著銳氣,攻了一回都城,到晚休息。

城內的李闖王,聞滿洲兵也到城下,急得屁滾尿流,忙與部下商議了一一夜,除逃走外無別法。

遂命部下將所索金銀,及宮中帑藏器皿,夤夜收拾,鑄成銀餅數萬枚,載上騾車,用親卒拖著,出後門先發,自率妻妾等開西門潛奔。

臨走時,放了一把火,將明室宮殿,及九門城樓,統行燒燬,這是何意?並把那明太子囚挾而去。

時已黎明,清兵方出寨攻城,忽見城內火光燭天,烈焰飛騰,城上的守兵,已不知去向;隨即緣城而上,逾入城內,把城門洞一開。

吳三桂一馬衝入,軍士亦逐隊進城。

外城已拔,內城隨下,皇城已開得洞穿。

三桂率兵到宮前,只見頹垣敗瓦,變成了一個火堆。

三桂遂令軍士撲滅余焰,自己恰急急忙忙的,到了家內。

故廬尚在,人跡杳然。

轉了身,向各處搜尋一番,只有鳩形鵠面的愚夫愚婦,並沒有這個心上人兒。

我亦替他一急。

他亦無心去迎多爾袞,竟領兵出了西門,風馳電掣般追趕李闖。

到了慶都,見李闖後隊不遠,便憤憤的追殺過去。

李闖急令部將左光先、谷大成等,回馬迎戰,不數合,已被三桂軍殺敗,勒馬逃走。

拋棄甲仗無數,擁積道旁,三桂軍搬不勝搬,移不勝移。

等到撥一開走路,眼見得闖軍已去遠了。

三桂尚欲前進,祖大壽、孔有德等,已從京城趕到,促令班師。

三桂道:「逐寇如追逃,奈何中止?」

大壽道:「這是范老先生意見,說是窮寇勿追,且回都再議。」

三桂猶自遲疑,大壽言:「軍令如山,不應違拗。」

三桂無奈,偕大壽等回見多爾袞。

多爾袞慰勞一番,三桂道:「闖賊害我故君,殺我父母,吳某恨不立誅此賊。

只因軍命難違,姑且從歸,現請仍行往追!」口頭原是忠孝。

多爾袞道:「將軍原不憚勞,軍士已經疲乏,總須休養幾天,方可再出。」

三桂無言可答,只得辭別到家,仍密遣心腹將士,探聽陳圓圓消息。

念念不忘此人。

接連兩日,毫無音信,三桂短歎長吁,悶悶不樂。

忽有一小民求見,三桂召入。

那小民叩見畢,呈上一書,三桂即展讀道:

賤妾陳沅謹上書於我夫主吳將軍麾下:妾以陋姿,猥蒙一寵一愛一,為歡三日,遽別征旌,妾雖留滯京門,魂夢實隨左右。

陌頭之感,不律難宣。

三月終旬,闖賊東來,神京失守,妾以隸於將軍府下,遂遭險難,以國破君亡之際,即以身殉,夫亦何惜?第以未見將軍,心跡莫明,不敢遽死。

闖賊屢圖相犯,妾以死拒。

幸闖賊猶畏將軍,未下毒手,令妾得以瓦全。

妾之偷息以至於今者,皆將軍之賜也。

及闖賊舉兵西走,妾得乘間脫逃,期一見將軍之面,捐軀明志。

乃聞將軍復出追寇,不得已暫寓民家,留身以待。

今幸將軍凱旋,將別後情形,謹陳大略。

伏維垂鑒,書不盡意,死待來命。

看官!這陳圓圓既被李闖擄去,如何李闖西奔,恰把圓圓撇下呢?前未提起,閱者早已懷疑。

原來圓圓秉一性一聰明,聞三桂來追,李闖欲走,她思破鏡重圓,故意的向李闖面前,說明三桂心跡。

李闖以留住圓圓,可止追軍,並因妻妾多與相嫉,一陰一阻其行,故圓圓猶得留京,流徙民家。

三桂得了圓圓書,不禁大喜,忙賞小民二百金,這小民恰得了一注橫財。

今兵役肩輿至民家,接回圓圓。

不一時,圓圓已到,款步而入,三桂忙起身相迎。

文姬歸來,丰姿如舊。

圓圓方欲行禮,三桂已將她一把掖住,擁入懷中,與她接了一回吻,真是活寶貝。

才對圓圓道;「不料今日猶得見卿。」

圓圓道:「妾今日得見將軍,已如隔世,惟妾身雖幸保全,左右不無疑慮,請今日死在將軍面前,聊明妾志。」

說畢,已垂下珠淚數滴,把三桂雙手一推,意圖自盡。

一哭一死,這是婦女慣技。

三桂將她緊緊抱住,便道:「我為卿故,間關萬里,日不停馳,今日幸得重會,卿乃欲捨我而死。

卿死,我亦不願再生。」

比君父何如?圓圓嗚咽道:「將軍知妾,未必人人知妾。」

三桂急忙截住道:「我不疑卿,誰敢疑卿!」圓圓道:「將軍如此憐妾,妾不死,無以自白,妾死,又有負將軍,正是生死兩難了。」

三桂著急道:「往事休提,今日是破鏡重圓的日子,當與卿開樽暢飲,細訴離情。」

於是命侍役安排酒餚,到了上房對酌,敘這數月的相思。

妾貌似花,郎情如蜜,金缸影裡,半嚲雲鬟,秋水波中,微含一春一色。

既而夕一陽一西下,更鼓隨催,攜手入帳,重療相如渴病,含羞薦枕,長令子建傾心。

此時三桂的心中,全把君父忘卻,未知這位陳圓圓,還記念李闖否?過了數日,少不得從宜從俗,替吳襄開喪受吊。

白馬素車,往來不絕。

嗣聞多爾袞保奏為王,又是改吊為賀,小子也不願細敘了。

且說清攝政王多爾袞入京後,一切佈置,都由範文程、洪承疇酌定。

特志兩人,是《春秋》書法。

范、洪二人,擬就兩道告示,四處張貼。

一道是揭出「除暴救民」四字,羈縻百姓,一道是為崇禎帝發喪,以禮改葬,籠絡百姓。

那時百姓因李闖入京,縱兵為虐,受他一奸一婬一擄掠的苦楚,飲恨的了不得,一聞清兵入城,把闖賊趕出,已是轉悲為喜。

又因清兵不加殺戮,復為故帝發喪,真是感激涕零,達到極點,還有哪個不服呢?小信小惠,已足服人。

多爾袞見人心已靖,急召集民夫,修築宮殿。

武英殿先告竣工,多爾袞升殿入座,擺設前明鑾駕,鳴鐘奏樂,召見百官。

故明大學士馮銓,及應襲恭順侯吳維華,亦率文武群臣,上表稱賀。

富貴固無恙也。

是日,即繕好奏摺,今輔國公屯齊喀和托,及固山額真何洛會,到沈一陽一迎接兩宮。

兩大臣去訖,多爾袞退了殿,忽由部將呈上密報。

多爾袞一瞧,即召入範文程、洪承疇遞閱。

二人閱畢,範文程道:「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監國,將來定與我為難,這事頗要費手。」

洪承疇道:「朱由崧是個酒色之徒,不足深慮,只是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素具忠誠,未知他曾任要職否?」

多爾袞道:「洪先生諒識此人。」

承疇道:「他是祥符縣人,素來就職南京,所以不甚熟識。

唯他有一弟在京,日前已會晤過了。」

多爾袞道:「最好令伊弟招降了他。」

承疇道:「恐他未必肯降。

但事在人謀,當先與商議便是。」

多爾袞點頭,二人隨即退出。

過了數日,迎鑾大臣飭人回報,兩宮准奏,擇於九月內啟鑾。

多爾袞遂派降臣金之俊為監工大臣,從京城至山海關,填築大道,未竣工的宮殿,加緊築造;又招集侍女太監,派往各宮承值,宮中需用的器一具物件,特遣專員往各處採辦;多爾袞當政務余閒的時候,亦親去監察,吉特太后所居之宮,想必監察較周。

一日,由探馬報稱明福王稱帝南京,改元弘光,命史可法開府揚州,統轄淮揚鳳廬四鎮,江淮一帶,都駐紮重兵了。

多爾袞聞報,仍延這洪老先生密議邸中。

此時這洪老先生,已託史可法兄弟寄書招降,又與多爾袞代作一書,寄與史公。

此書曾載入史鑒,首末無非通套,中間恰說得委婉動人。

其文云:

予向在沈一陽一,即知燕京物望,鹹推司馬。

及入關破賊,與都人士相接,識介弟於清班,曾託其手書奉致衷緒,未知以何時得達。

比聞道路紛紛,多謂金陵有自立者,夫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春秋》之義,有賊不討,則故君不得書葬,新君不得書即位,所以防亂臣賊子,法至嚴也。

闖賊李自成,稱兵犯闕,手毒君親,中國臣民,不聞加遺一矢。

平西王吳三桂,介在東陲,獨效包胥之哭,朝廷感其忠義,念累世之宿好,棄近日之小嫌,一愛一整貔貅,驅除狗鼠。

入京之日,首崇懷宗帝后謚號,卜葬山陵,悉如典禮。

親郡王將軍以下,一仍故封,不加改削。

勳戚文武諸臣,鹹在朝列,恩禮有加。

耕市不驚,秋毫無擾。

方擬秋高天爽,遣將西征,傳檄江南,聯兵河朔,陳師鞠旅,戮力同心,報乃君父之仇,彰我朝廷之德。

豈意南州諸君子,苟安旦夕,弗審時機,聊慕虛名,頓忘實害,予甚惑之。

國家撫定燕都,乃得之於闖賊,非取之於明朝也。

賊毀明朝之廟主,辱及先人,我國家不憚征繕之勞,悉索蔽賦,代為雪恥,孝子仁人,當如何感恩圖報?茲乃乘逆寇稽誅,王師暫息,遂欲雄踞江南,坐享漁人之利,揆諸情理,豈可謂平?將謂天塹不能飛渡,投鞭不足斷流耶?夫闖賊為明朝祟,未嘗得罪於我國家也,徒以薄海同仇,特申大義,今若擁號稱尊,便是天有二日,儼為勁敵,予將簡西行之銳,轉旝東征,且擬釋彼重誅,命為前導。

夫以中華全力,受制潢池,而欲以江左一隅,兼支大國,勝負之數,無待蓍龜矣。

予聞君子之一愛一人也以德,細人則以姑息,諸君子果識時知命,篤念故主,厚一愛一賢王,宜勸令削號歸藩,永綏福祿,朝廷當待以虞賓,統承禮物,帶礪山河,位在諸王侯上,庶不負朝廷仗義,興滅繼絕之初心。

至南州群彥,翩然來儀,則爾公爾侯,有平西之典例在,惟執事實圖利之!晚近士大夫,好高樹名義,而不顧國家之急,每有大事,輒同築捨。

昔宋人議論未定,兵已渡河,可為殷鑒。

先生領袖名流,主持至計,必能深維終始,寧忍隨俗浮沉,取捨從違,應早審定,兵行在即,可西可東,南國安危,在此一舉。

願諸君子同以討賊為心,毋貪瞬息之榮,而重故國無窮之禍,為亂臣賊子所笑,予實有厚望焉。

記有之:「惟善人能受盡言。」

敬布腹心,佇聞明教。

江天在望,延跂為勞,書不盡意。

書成,命故明副將韓拱薇,及參將陳萬春,繼書去訖。

多爾袞照常辦事,除處理國務外,仍是監視工作,足足忙了兩個多月,方報竣工。

一日,接到沈一陽一諭旨,知兩宮已經啟鑾,遂派阿濟格、多鐸等,率兵出城巡察。

嗣是連接來報,聖駕已到某處某處了。

多爾袞令於通州城外,先設行殿,命司設監去設帷幄御座,尚衣監去呈冠服,錦衣衛去監鹵簿儀仗,旗手衛去陳金鼓旂幟,教坊司去備各種細樂。

大致齊備,傳聞御駕已入山海關,進次永平,即傳集滿漢王大臣,統穿著吉服,往行殿接駕。

是日鑾駕已到通州,龍旗煥采,鸞輅和鈴,兩旁侍衛擁著一位七齡天子,生得秀眉隆準,器宇非凡,七歲童子,入做中原皇帝,想必器宇非凡。

後面便是兩宮皇太后。

這位吉特氏,華服雍容,端嚴之中,偏露出一種嫵媚。

想從多爾袞眼中看出。

多爾袞忙率王大臣等,排班跪接。

由太監傳旨平身,始一齊起立,隨鑾駕進了行殿。

七齡天子,升了御座,旁立鴻臚寺官,俟王大臣等依次排列,一一唱名,贊行五拜三叩首禮。

禮畢,退殿少息,約兩三小時,覆命起鑾,從永定門入大清門,王大臣等仍送迎如儀。

是時城內的居民,早已奉到命令,家家門前,各設香案,煙雲繚繞,氣象昇平。

鑾駕徐徐經過,入了紫禁城,王大臣等始起身而退,只多爾袞隨駕而入。

猛見那已革的肅親王豪格,仍然翎頂輝煌,昂頭進去,多爾袞滿腹狐疑,當時不便明問,只好隨駕入宮。

肅親王的福晉,想尚在後未到。

接連忙了數日,無非是安頓行裝,排設器一具,毋庸細說。

到了十月朔,順治帝親詣南郊,祭告天地社稷,並將歷代神主,奉安太廟,隨即升武英殿,即中國皇帝位。

滿漢文武各官,拜跪趨蹌,高呼華祝,正是說不盡的熱鬧。

漢代衣冠一旦休。

禮畢,遂頒詔天下,大旨為「國號大清,定都燕京,紀元順治」等語。

這是滿清入主中原之始,故不憚詳述。

是日,即加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因他功跡最高,特命禮部建碑勒銘,並定攝政王冠服宮室各制。

另定攝政王宮室制度,恐多爾袞尚未快意。

又加封濟爾哈朗為信義輔政叔王,名為加封,實是降級。

晉封阿濟格為武英親王,復肅親王豪格爵,賜吳三桂平西王冊印。

諭旨一下,多爾袞因豪格復爵,心中未免不樂,恰又不便攔阻,只好緩緩設法。

是日親王及各大臣家屬,亦統同到京。

前文未敘及肅王福晉,故特補敘一筆,非閒文也。

畿內已定,復令直隸巡撫衛國允等,平定畿外,於是決議遠略。

聞李闖西奔入陝,遂授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率同吳三桂、尚可喜等,由大同邊外,會諸蒙古兵,入榆林延安,攻陝西的背後。

多鐸為定國大將軍,率同孔有德等,由河南趨潼關,攻陝西的前面。

兩路進兵,都用漢將為前導,以漢攻漢,的是妙計。

只可惜這平西王又要與一愛一姬話別了。

兩將軍率兵去訖,多爾袞又遣豪格出師山東,語首特加多爾袞三字,閱者勿滑過。

豪格不敢違慢,亦即奉令而去。

那時朝政始稍稍閒暇,多爾袞隨時入宮,與吉特太后共敘離情。

一日,正自大內回邸,忽由洪承疇入見,報稱江南遣使左懋第、陳洪範、馬紹愉等,攜帶白金十萬兩,綢緞數萬匹,來此犒師。

多爾袞道:「何處的軍士,要他犒賞?」

承疇道:「說來可笑。

他說是犒我朝軍士呢!還有史可法一封復書。」

說至此,即袖出一書呈上,多爾袞拆開一閱,不禁驚歎起來。

正是:

河山半壁留殘局,簡牘千秋表血誠。

畢竟書中如何說法,且看下回自知。

順治帝之入關,人謂由多爾袞之力,吾不云然。

不由多爾袞,將由吳三桂乎?應之曰唯唯否否。

三桂初心,固未嘗欲乞援滿洲也,為一一愛一姬故,迫而出此。

然則導清入關者,非陳圓圓而誰?圓圓一女子耳,乃轉移國脈如此。

夏有妹喜,商有妲己,周有褒姒,圓圓殆其流亞歟?若多爾袞之經略中原,入關定鼎,亦自吉特太后激厲而來,是又以一婦人之力,肇成大統者,孰功孰罪,閱此書者當於夾縫中求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致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征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巖下表雙忠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后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計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第二十四回 兩親王因敗為功 諸藩鎮束手聽命第二十五回 僭帝號遘疾伏冥誅 集軍威破城殲叛孽第二十六回 台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第二十七回 三部內哄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第二十八回 爭儲位塚嗣被黜 罹文網名士沉冤第二十九回 聞寇警發兵平藏衛 苦苛政倡亂據台灣第三十回 暢春園聖祖賓天 乾清宮世宗立嗣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驅除叛酋 頒朱諭慘戮同胞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驕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第三十三回 畏虎將准部乞修和 望龍髯苗疆留遺恨第三十四回 分八路進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華齡第三十五回 征金川兩帥受嚴刑 降蠻酋二公膺懋賞第三十六回 御駕南巡名園駐蹕 王師西討叛酋遭擒第三十七回 滅准部餘孽就殲 蕩回疆貞妃殉節第三十八回 游江南中宮截發 征緬甸大將喪軀第三十九回 傅經略暫平南服 阿將軍再定金川第四十回 平海島一將含冤 定外藩兩邦懾服第四十一回 太和殿受禪承帝統 白蓮教倡亂釀兵災第四十二回 誤軍機屢易統帥 平妖婦獨著芳名第四十三回 撫賊寨首領遭擒 整朝綱權相伏法第四十四回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第四十五回 撫叛兵良將蒙冤 剿海寇統帥奏捷第四十六回 兩軍門復仇慰英魄 八卦教煽亂鬧皇城第四十七回 聞警迴鑾下詔罪己 護喪嗣統邊報驚心第四十八回 愚慶祥敗死回疆 智楊芳誘擒首逆第四十九回 征浩罕王師再出 剿叛傜欽使報功第五十回 飲鴆毒姑婦成疑案 焚鴉片中外起兵端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第五十三回 效尸諫宰相輕生 失重鎮將帥殉節第五十四回 弈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第五十五回 江甯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第五十六回 怡制軍巧結台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第五十八回 欽使迭亡太平建國 悍徒狡脫都統喪軀第五十九回 駱中丞固守長沙城 錢東平獻取江南策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第六十一回 創水師衡陽發軔 發援卒岳州鏖兵第六十二回 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第六十三回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圓明園四春爭寵第六十四回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第六十五回 瓜鎮喪師向營失陷 韋楊斃命洪酋中衰第六十六回 智統領出奇制勝 愚制軍輕敵遭擒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第六十八回 戰皖北諸將立功 退丹陽大營又潰第六十九回 開外釁失律喪師 締和約償款割地第七十回 聞國喪長悲國士 護慈駕轉忤慈顏第七十一回 罪輔臣連番下詔 剿劇寇數路進兵第七十二回 曾國荃力卻援軍 李鴻章借用洋將第七十三回 戰浙東包團練死藝 克江甯洪天王覆宗第七十四回 僧親王中計喪軀 曾大帥設謀制敵第七十五回 潰河防捻徒分竄 斃敵首降將陞官第七十六回 山東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嚴渠魁自盡第七十七回 戮權閹丁撫守法 辦教案曾侯遭譏第七十八回 大婚禮成坤闈正位 撤簾議決乾德當陽第七十九回 因歡成病忽報彌留 以弟繼兄旁延統緒第八十回 吳侍御尸諫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約第八十一回 朝日生嫌釀成交涉 中法開釁大起戰爭第八十二回 棄越疆中法修和 平韓亂清日協約第八十三回 移款築園撤簾就養 周齡介壽聞戰驚心第八十四回 葉志超敗走遼東 丁汝昌喪師黃海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第八十六回 爭黨見新舊暗哄 行新政母子生嫌第八十七回 慈禧後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畢命第八十八回 立儲君震驚匕鬯 信邪術擾亂京津第八十九回 袒匪殃民聯軍入境 見危授命志士成仁第九十回 傳諫草抗節留名 避聯軍蒙塵出走第九十一回 悔罪乞和兩宮返蹕 撤戍違約二國鏖兵第九十二回 居大內聞耗哭遺臣 處局外嚴旨守中立第九十三回 爭密約侍郎就道 返欽使憲政萌芽第九十四回 倚翠偎紅二難競爽 剖心刎頸兩地招魂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第九十六回 二顯官被譴回籍 眾黨員流血埋冤第九十七回 爭鐵路蜀士遭囚 興義師鄂軍馳檄第九十八回 革命軍雲興應義舉 攝政王廟誓布信條第九十九回 易總理重組內閣 奪漢陽復失南京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