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演義》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馬士英急遣總兵鄭鴻逵,副使楊文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史演義》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

清史演義

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

卻說揚州被清兵攻入,警報傳至南京,與雪片相似。

馬士英急遣總兵鄭鴻逵,副使楊文驄,率師堵截江上。

這鄭楊兩人,統是馬一黨一,鑽營奔去,得了一個高官,曉得什麼兵略,只把炮彈隔江亂放,詭報勝仗。

偏這清兵故意趨避,到了炮彈聲歇,他卻乘著黑夜,渡江而來。

待明營驚醒,清兵已經殺入,鄭楊二人不知所措,只得率兵逃走。

楊文驄逃至蘇州,鄭鴻逵越加膽小,直奔到杭州,好算是逃將軍第一。

清兵遂進陷鎮江。

那時弘光皇帝恰羅列美一女,飲酒取樂,不讓當年陳叔寶。

至鎮江失守的信息,報入宮中,他還擁著美人,不住的飲酒。

虧他鎮定。

次日,又由太監入報,清兵自丹一陽一句容,迤邐前來,至是弘光帝方有些著急,連喚奈何。

太監道:「現聞黃得功屯兵蕪湖,請皇上趕緊前去,叫他保駕才好。」

弘光帝忙收拾行裝,挈了一愛一妃,潛開通濟門出走。

次晨,馬士英入朝,聞弘光帝已經逃去,忙入宮中,見太后皇后,正在著忙,哭得似淚人兒一般。

太后都不管,弘光帝全無心肝。

士英命侍衛備駕出宮,自與阮大鋮率親兵數千名,挾了太后皇后等,匆匆逃去。

南京城內,人心惶惶,總督京營圻城伯趙之龍,束手無策,與大學士王鐸等,密議了一條救急的妙法,倒也大家心安。

過了兩日,清兵始到城下,趙之龍即將議定的法子,施行出來,令屬員寫了降書一道,繼赴清營。

多鐸大喜,准其投降。

趙之龍即率十七侯伯,開了城門,匍匐道旁,迎接清兵,衣冠掃地。

多鐸入城安民。

因馬到即降,破格寬宥,禁止部兵擄掠,所以南京還算安靜。

特別提出,想見其擄掠多矣。

休息一天,即遣貝勒尼堪,貝子屯齊,進兵蕪湖,追擒弘光帝。

適明將劉良佐,奉檄入援,途次遇著清兵,並不抵禦,當即迎降。

尼堪令為前驅,直達蕪湖江口。

是時江南四鎮,高傑被殺,二劉降清,單剩了一個黃得功,他前時奉命去攻左良玉,良玉已死,其子夢庚敗走,得功因回屯蕪湖。

忽見弘光帝狼狽奔到,大驚道:「陛下何故輕身到此?」

弘光帝流淚道:「南京無一人可恃,唯卿秉一性一忠誠,所以冒死前來,仗卿保護。」

何不叫馬士英、阮大鋮等保護?得功道:「陛下死守京城,臣等尚可盡力,奈何輕身來此?且臣方對敵,何能扈駕?」

弘光帝不禁大哭。

得功無法,只得留住弘光帝,願效死力。

不數日,清兵已到江口,得功戎裝披掛,執了佩刀,坐下小舟,督部下渡江迎戰。

遙聞對岸有人一大叫道:「黃將軍何不早降?」

視之,乃劉良佐,不覺怒叱道:「汝乃甘心降敵麼?」

言未畢,忽有一箭射來,正中喉間左偏,鮮血直噴,得功痛極,將佩刀擲去,拔去箭鏃,大叫一聲,暈絕舟中。

總兵田雄,見得功已死,起了壞心,一手將弘光帝掖住,復令兵士縛住弘光一愛一妃,送至對岸,獻入清營。

尼堪命將弘光帝及一愛一妃,推入囚車,解至南京,多鐸即遣使獻俘。

可憐這位風一流天子,只享了一年艷福,到此身為俘虜,與一愛一妃同畢命燕京,長辭人世去了。

與一愛一妃同死,冥中有伴了。

江南已定,範文程、洪承疇等,撰頌詞,修賀表,又有一番忙碌。

過了數日,又有兩處捷報,一是英親王阿濟格,報稱追逐李闖,無戰不勝,闖賊遁至武昌,入九宮山,被村民斫斃,獲住賊叔及妻妾,並死一黨一左光先、劉宗敏等,俱審實正法了。

了結李闖,即從阿濟格奏報中敘明,以省筆墨。

一是豫親王多鐸,報稱安慶、寧國、常州、蘇州、松江各府,統已降順,別遣貝勒博洛,及新授援浙閩總督張存仁,南下杭州去了。

此時佳音迭至,喜氣盈廷,皇太后吉特氏,及攝政王多爾袞,統喜歡得了不得。

偏提出他兩人,筆亦尖刻。

兩人復私下商議,南征西討諸將帥,在外多時,應一召他回朝休養,再作後圖,國家大事,偏稱私議,句中有句。

遂令英、豫兩親王,奏凱還朝。

是時英親王阿濟格,正由武昌順流東下,略定江西,降左良玉子夢庚,得師十萬,聞廷寄到來,仍自江西回湖北,規定全省,隨即北還。

豫親王多鐸,接到召還的諭旨,收拾金銀財帛,並選了江南美一婦數名,帶同北返。

那時美一婦中有一個孀姝,姓劉名三季,後來做了豫王福晉,便是從這次挈去,稗史中曾稱作孀姝奇遇,小子不得不略略說明:這個劉三季,系虞邑黃亮功的繼妻。

亮功病歿,三季守孀,被清軍掠獻多鐸。

多鐸見她天然秀媚,不同凡艷,就要一逼一她侍寢。

三季抵死不從,把頭觸柱,險些兒作了血污美人。

幸虧婢媼眾多,把她攔住。

她尚大哭大踴,弄得亂頭散發,別個婦女,到這般田地,也沒甚可觀,偏這三季發長委地,萬縷香絲,光同黑漆,尤覺動人憐一愛一。

多鐸不敢相強,只令婢媼小心服侍,多方勸解。

到了回京的時候,便帶了三季同還,居以大廈,被以華縠,奉以珍饈,三季毫不轉意,隨後聞她有個一愛一女,名叫珍兒,流落江南,遂令清兵沿途訪覓,竟被尋著,致書三季,三季始漸漸解憂。

事有湊巧,豫邸埃晉忽喇氏,一病身亡,多鐸又令能說能話的婢媼,許她作為繼室。

畢竟婦女心腸,未免勢利,不由的化剛為柔。

婦女失貞,大都如此。

多鐸遂派良工制就鳳冠命服,賜與三季,三季親手收了。

多鐸喜極,就命侍女十餘名,把三季換了穿戴,簇擁登堂,成就大禮。

從此下邑孤孀,居然做極一品命婦了。

當時英、豫二王還朝後,與攝政王多爾袞相見,俱蒙慇勤款待,獨肅王豪格,自山東還京,見了攝政王,偏碰著許多釘子,竟不知所為何因。

讀者試猜之!攝政王平日,喜歡中亦帶著三分愁悶,一班攀龍附鳳的功臣,從旁窺測,無從捉摸;可巧貝勒博洛的捷音,又到北京,原來馬士英自南京出走,奉了弘光帝母妃,南走杭州,適潞王常,流寓在杭,馬士英就勸他監國。

潞王尚未允洽,不意清貝勒博洛,已率兵抵餘杭,馬士英與總兵方國安,上前迎敵,連戰連敗,向西竄逸。

清兵追至錢塘江,沿江立營,杭人料他潮至必沒,誰知潮神也趨奉清兵,竟三日不至。

清兵渡江攻城,潞王無兵無餉,哪裡還能固守?只好與巡撫張秉貞等,開門乞降罷了。

攝政王看了捷報,也無甚得意,淡淡的擱過一邊,他的心思,無非與豪格反對,苦於無法可除,正在躊躇。

忽報故明兵部尚書張國維等,奉了魯王朱以海,監國紹興,故明禮部尚書黃道周等,奉了唐王朱聿鍵,稱帝福建,多爾袞皺了一回眉,便召範文程、洪承疇等會議,並問:「魯唐二王,是否前明嫡派?」

承疇答稱:「魯王是明太祖十世孫,世封山東,唐王是明太祖九世孫,世封南一陽一。」

多爾袞道:「明朝的子孫,為何有這般多呢?一個弘光,方才除掉,偏偏又興起兩個來。」

言未畢,復有警報傳到,明給事中陳子龍,總督沈猶龍,吏部主事夏允彝,聯合水師總兵黃蜚、吳志葵,起兵松江,明兵部尚書吳易,舉人沈兆奎,起兵吳江,明行人盧象觀,奉宗室子瑞昌王盛瀝,起兵宜興,明中書葛麟,主軍王期昇,奉宗室子通城王盛澂,起兵太湖,明主事荊本徹,員外郎沈廷揚,起兵崇明,明副總兵王佐才,起兵昆山,明通政使侯峒曾,進士黃淳耀,起兵嘉定,明禮部尚書徐石麟,平湖總兵陳梧,起兵嘉興,明典吏閻應元陳明遇,起兵江一陰一,明僉都御史金聲,起兵徽州,有幾個是通表唐王,遙受封拜,有幾個是近受魯王節制,還有明益王朱由本據建昌,永寧王朱慈炎據撫州,明兵部侍郎楊應麟據贛州,各招五嶺峒蠻,冒險自守等語。

螳斧雖不足當車,然皆為故明宗室遺臣,不謂無志,故每條上皆系以明字。

多爾袞皇然起立道:「這麼,這麼!起兵的人,東數支,南數支,看來東南一帶,是不容易到手了。」

範文程道:「爝火之光,何足以蔽日月?總教天戈一指,就可一概蕩平。」

多爾袞道:「英豫二王,甫命還朝,不便再發,現在驅遣何人?」

文程道:「莫如洪老先生。

他能文能武,請他督理南方軍務,定能奏效。」

承疇聞言,謙遜一番。

多爾袞不允,承疇方唯唯聽命。

既作貳臣,何必強辭?擬令貝勒博洛,仍駐杭州,貝勒勒克德渾暨都統葉臣,出守江南。

三人議定,便照例奏請,即於次日下旨。

承疇以下,除博洛在杭外,各奉命去訖。

越宿復下一諭,令海內軍民人等,薙發易服,違者立斬。

原來清帝入關,政從寬大,薙發與否,暫聽民便,此次諭下,怕死的人,哪個敢以頭易發?自然奉旨遵行。

是時江南使臣左懋第,尚羈居北京太醫院,他的隨員艾大選,也遵旨薙發,被懋第杖死。

多爾袞聞了此事,命懋第弟懋泰進去詰責。

懋第正色道:「汝乃滿清降官,何得冒稱吾弟?」

叱出懋泰,懋泰回報多爾袞,多爾袞親自提審,懋第直立不跪。

多爾袞喝令跪下,懋第道:「我乃天朝使臣,安肯屈膝番邦?」

多爾袞道:「汝國已亡,汝主已戮,尚有何朝可說?」

懋第道:「大明宗支,散處東南,一日不盡,一日不亡,就使絕滅,我是明臣,甘為明死,要殺就殺。」

多爾袞道:「汝已食清粟一年,還得自稱明臣麼?」

懋第道:「汝奪明粟,無理已甚,反說我食清粟,真是強橫!」可殺不可劫,確是純儒。

多爾袞道:「你何故殺你隨員?」

懋第道:「我殺隨員,與你何干!」多爾袞道:「你為何不肯薙發?」

懋第道:「頭可斷,發不可斷。」

如聞其聲。

多爾袞道:「好個倔強的男子!」頗識英雄。

語未畢,左側閃出一人道:「懋第為崇禎帝來,可饒命,為福王來,不可饒命。」

懋第怒目道:「你是大明會元陳名夏,有何面目敢來插嘴?你怕死,我不怕死。」

多爾袞道:「你不怕死,就令你死。」

命左右推出宣武門外處斬。

懋第已死,多爾袞暗暗歎息道:「明朝的臣子,如此忠義,恐怕中原是未能平定呢。」

不言多爾袞擔憂,且說清貝勒勒克德渾率兵南下,沿途所經,多望風迎降。

蘇州巡撫王國寶,松江提督吳兆勝,吳淞總兵李成棟,統遣使奉書,願效麾下。

勒克德渾用以漢攻漢的計策,令降臣前驅,出兵略地。

到了常州,擊敗松江水師黃蜚、吳志葵,進略昆山,戰勝王佐才,旁陷崇明,又破了荊本徹,乘勝到嘉定,圍攻數日。

偏這侯峒曾、黃淳耀二人,激厲兵民,死守不下。

那時為虎作倀的李成棟,運到大炮數尊,接連攻城,守兵猶隨缺隨修,毫不退怯。

可奈天意偏不令固守,一陣陣的大雨,似傾盆的下來,雨過炮發,隨處崩陷,成棟引著清兵,一擁入城。

侯、黃二人,猶率死士巷戰,自朝至暮,峒曾力竭,挈二子投水死。

淳耀入僧捨自縊死。

城中尚有未死的兵民,被成棟下令屠戮。

今日屠,明日屠,後日又屠,接連三天,共死了數萬人,遍地皆血肉了。

成棟之肉,其足食乎?幸虧勒克德渾檄成棟攻松江,方才罷手,率兵離城。

後人稱為嘉定三日屠,便是這場慘劇。

成棟既離了嘉定,便與清將馬喇希恩格圖會合,進襲松江,松江系沈猶龍把守,成棟恰想出一條賺城計,令兵士偽作漢裝,冒充黃蜚、吳志葵軍,夤夜叩城。

猶龍墮入狡謀,開城放入。

成棟飭兵士亂殺亂斫,並一陣亂箭,射死了沈猶龍。

松江既陷,成棟復出師攻江一陰一,正在發兵,忽有清兵入報,將黃蜚、吳志葵二人,由金山獲到。

看官!你道這吳、黃二人,如何被獲呢?原來吳、黃二人,自常州退至松江,被馬喇希恩格圖,分兵追襲,連戰連敗,船既被焚,身亦遭擒。

成棟恰視為奇貨,竟帶了二人至江一陰一。

暗伏下文。

江一陰一故典史閻應元,夙諳兵法,為城中士紳推舉,一意抗清,清將軍勒克德渾,曾遣降將劉良佐往攻。

那城上的守具,一是毒矢,一是火磚,一是木銃,毒矢射人即死,火磚著人即燃,木銃中儲火藥,投下時,機發木裂,火藥猛爆,所當立一靡一,這都是閻應元監工造成,用禦敵軍。

良佐的部兵,圍攻數日,多燒得焦頭爛額。

良佐想得一法,用牛皮帳遮蔽兵士,令之一穴一城,不意城上擲下巨石,牛皮洞穿。

良佐復將牛皮帳作三層,用九梁八柱,架將起來,擋住巨石。

那時城上恰用燒滾的桐油,撥將下去,帳篷又破。

良佐正急得了不得,李成棟已到,率生力軍去猛撲一番,也被守兵擊退。

成棟大怒,將黃蜚、吳志葵,推至城下,令他勸降。

讀至此,始知成棟用意。

黃、蜚緘口無言,還是吳志葵說了數語。

應元答道:「大明有降將軍,無降典史。」

降將軍聽著。

良佐亦拍馬向前,遙語應元道:「區區江一陰一,寧能久守,若變計降清,爵位不在良佐下,請足下三思!」應元道:「大明養士三百年,不料出汝等候伯,毫無廉恥。

應元猶有心肝,寧為義死,不為利生。」

言畢,一聲梆響,火箭齊發,慌得良佐連忙倒退,拍馬而回。

黃蜚、吳志葵已被火箭射傷,由軍士牽回清營,未兒病歿。

會江寧運到大炮數十尊,馬喇希恩格圖,亦率兵趕到,四面夾攻,守兵死傷無數,仍是抵死勿動。

奈老天又連日霪雨,把城堞沖壞數處,守兵防不勝防,竟被清兵攻入後門。

應元血戰一場,身中數箭,乃下馬投入水中。

清兵追至,將應元曳出,牽至劉良佐、李成棟前,應元罵不絕口,遂被殺。

陳明遇舉家自一焚,滿城男婦,無一降者。

李成棟又倡議屠城,將城內外居民,一一殺訖,一屍一如山積,共計城內死九萬七千餘名,城外死七萬五千餘名。

後來江一陰一遺民,只有五十三人,躲避寺觀塔上,方得保全。

自從清兵南下,殺戮最慘的地方,揚州、嘉定以外,要算江一陰一。

堅強不屈的好男兒,要算故典史閻應元。

大書特書。

小子曾記江一陰一城樓,有閻典史絕筆一聯云: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萬人同心死守,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欲知以後情事,且看下回分解。

弘光帝之死不足惜。

四鎮中有黃得功,使臣中有左懋第,臨難捐軀,足為南朝官吏留一氣節。

至魯王監國,唐王稱帝,故明遺老,多投袂而起,力圖規復,事雖不成,志實可嘉。

閻典史以區區微官,死守孤城八十日,尤見忠誠。

本回直敘事實,而詳略不同,亦費斟酌。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史演義
簡介目錄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致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征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巖下表雙忠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后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計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第二十四回 兩親王因敗為功 諸藩鎮束手聽命第二十五回 僭帝號遘疾伏冥誅 集軍威破城殲叛孽第二十六回 台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第二十七回 三部內哄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第二十八回 爭儲位塚嗣被黜 罹文網名士沉冤第二十九回 聞寇警發兵平藏衛 苦苛政倡亂據台灣第三十回 暢春園聖祖賓天 乾清宮世宗立嗣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驅除叛酋 頒朱諭慘戮同胞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驕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第三十三回 畏虎將准部乞修和 望龍髯苗疆留遺恨第三十四回 分八路進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華齡第三十五回 征金川兩帥受嚴刑 降蠻酋二公膺懋賞第三十六回 御駕南巡名園駐蹕 王師西討叛酋遭擒第三十七回 滅准部餘孽就殲 蕩回疆貞妃殉節第三十八回 游江南中宮截發 征緬甸大將喪軀第三十九回 傅經略暫平南服 阿將軍再定金川第四十回 平海島一將含冤 定外藩兩邦懾服第四十一回 太和殿受禪承帝統 白蓮教倡亂釀兵災第四十二回 誤軍機屢易統帥 平妖婦獨著芳名第四十三回 撫賊寨首領遭擒 整朝綱權相伏法第四十四回 布德揚威連番下詔 擒渠獻馘逐載報功第四十五回 撫叛兵良將蒙冤 剿海寇統帥奏捷第四十六回 兩軍門復仇慰英魄 八卦教煽亂鬧皇城第四十七回 聞警迴鑾下詔罪己 護喪嗣統邊報驚心第四十八回 愚慶祥敗死回疆 智楊芳誘擒首逆第四十九回 征浩罕王師再出 剿叛傜欽使報功第五十回 飲鴆毒姑婦成疑案 焚鴉片中外起兵端第五十一回 林制軍慷慨視師 琦中堂昏庸誤國第五十二回 關提督粵中殉難 奕將軍城下乞盟第五十三回 效尸諫宰相輕生 失重鎮將帥殉節第五十四回 弈統帥因間致敗 陳軍門中炮歸仁第五十五回 江甯城萬姓被兵 靜海寺三帥定約第五十六回 怡制軍巧結台灣獄 徐總督力捍廣州城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統除奸 洪秀全糾眾發難第五十八回 欽使迭亡太平建國 悍徒狡脫都統喪軀第五十九回 駱中丞固守長沙城 錢東平獻取江南策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第六十一回 創水師衡陽發軔 發援卒岳州鏖兵第六十二回 湘軍屢捷水陸揚威 畿輔復安林李授首第六十三回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圓明園四春爭寵第六十四回 羅先生臨陣傷軀 沈夫人佐夫抗敵第六十五回 瓜鎮喪師向營失陷 韋楊斃命洪酋中衰第六十六回 智統領出奇制勝 愚制軍輕敵遭擒第六十七回 四國耀威津門脅約 兩江喋血戰地埋魂第六十八回 戰皖北諸將立功 退丹陽大營又潰第六十九回 開外釁失律喪師 締和約償款割地第七十回 聞國喪長悲國士 護慈駕轉忤慈顏第七十一回 罪輔臣連番下詔 剿劇寇數路進兵第七十二回 曾國荃力卻援軍 李鴻章借用洋將第七十三回 戰浙東包團練死藝 克江甯洪天王覆宗第七十四回 僧親王中計喪軀 曾大帥設謀制敵第七十五回 潰河防捻徒分竄 斃敵首降將陞官第七十六回 山東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嚴渠魁自盡第七十七回 戮權閹丁撫守法 辦教案曾侯遭譏第七十八回 大婚禮成坤闈正位 撤簾議決乾德當陽第七十九回 因歡成病忽報彌留 以弟繼兄旁延統緒第八十回 吳侍御尸諫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約第八十一回 朝日生嫌釀成交涉 中法開釁大起戰爭第八十二回 棄越疆中法修和 平韓亂清日協約第八十三回 移款築園撤簾就養 周齡介壽聞戰驚心第八十四回 葉志超敗走遼東 丁汝昌喪師黃海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第八十六回 爭黨見新舊暗哄 行新政母子生嫌第八十七回 慈禧後三次臨朝 維新黨六人畢命第八十八回 立儲君震驚匕鬯 信邪術擾亂京津第八十九回 袒匪殃民聯軍入境 見危授命志士成仁第九十回 傳諫草抗節留名 避聯軍蒙塵出走第九十一回 悔罪乞和兩宮返蹕 撤戍違約二國鏖兵第九十二回 居大內聞耗哭遺臣 處局外嚴旨守中立第九十三回 爭密約侍郎就道 返欽使憲政萌芽第九十四回 倚翠偎紅二難競爽 剖心刎頸兩地招魂第九十五回 遘奇變醇王攝政 繼友志隊長亡軀第九十六回 二顯官被譴回籍 眾黨員流血埋冤第九十七回 爭鐵路蜀士遭囚 興義師鄂軍馳檄第九十八回 革命軍雲興應義舉 攝政王廟誓布信條第九十九回 易總理重組內閣 奪漢陽復失南京第一百回 舉總統孫文就職 遜帝位清祚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