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帝紀第六 顯祖紀:母曰李貴人。興光元年秋七月,生於一陰一山之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帝紀第六 顯祖紀

魏書

帝紀第六 顯祖紀

顯祖獻文皇帝,諱弘,高宗文成皇帝之長子也。

母曰李貴人。

興光元年秋七月,生於一陰一山之北。

太安二年二月,立為皇太子。

聰睿機悟,幼而有濟民神武之規,仁孝純至,禮敬師友。

和平六年夏五月甲辰,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尊皇后曰皇太后。

車騎大將軍乙渾矯詔殺尚書楊保年、平一陽一公賈一愛一仁、南一陽一公張天度於禁中。

戊申,侍中、司徒、平原王陸麗自湯泉入朝,渾又殺之。

己酉,以侍中、車騎大將軍乙渾為太尉、錄尚書事,東安王劉尼為司徒,尚書左僕射和其奴為司空。

壬子,以淮南王他為鎮西大將軍、儀同三司,鎮涼州。

六月,封繁一陽一侯李嶷為丹一陽一王,征東大將軍馮熙為昌黎王。

乙丑,詔曰:「夫賦斂煩則民財匱,課調輕則用不足,是以十一而稅,頌聲作矣。

先朝榷其輕重,以惠百姓。

朕承洪業,上惟祖宗之休命,夙興待旦,惟民之恤,欲令天下同於逸豫。

而徭賦不息,將何以塞煩去苛,拯濟黎元者哉!今兵革不起,畜積有餘,諸有雜調,一以與民。」

秋七月癸巳,太尉乙渾為承相,位居諸王上,事無大小,皆決於渾。

九月庚子,曲赦京師。

丙午,詔曰:「先朝以州牧親民,宜置良佐,故敕有司,班九條之制,使前政選吏,以待俊乂,必謂銓衡允衷,朝綱應敘。

然牧司寬惰,不祗憲旨,舉非其人,愆於典度。

今制:刺史守宰到官之日,仰自舉民望忠信,以為選辟,不聽前政共相干冒。

若簡任失所,以罔上論。」

是月,劉子業征北大將軍、義一陽一王劉昶自彭城來降。

冬十月,征一陽一平王新成、京兆王子推、濟一陰一王小新成、汝一陰一王天賜、任城王雲入朝。

是歲,劉子業叔父彧殺子業僭立。

天安元年春正月乙丑朔,大赦,改年。

二月庚申,丞相、太原王乙渾謀反伏誅。

乙亥,以侍中元孔雀為濮一陽一王,侍中陸定國為東郡王。

三月庚子,以隴西王源賀為太尉。

辛丑,高宗文成皇帝神主祔於太廟。

辛亥,帝幸道壇,親受符菉;曲赦京師。

高麗、波斯、于闐、阿襲諸國遣使朝獻。

秋七月辛亥,詔諸有詐取爵位,罪特原之,削其爵職。

其有祖、父假爵號貨賕以正名者,不聽繼襲。

諸非勞進超遷者,亦各還初。

不以實聞者,以大不敬論。

九月,劉彧司州刺史常珍奇以懸瓠內屬。

己酉,初立鄉學,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

劉彧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內屬。

彧將張永、沈攸之擊安都。

詔北部尚書尉元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諸軍事,鎮東將軍、城一陽一公孔伯恭為副,出東道救彭城;殿中尚書、鎮西大將軍、西河公元石都督荊、豫、南雍州諸軍事,給事中、京兆侯張窮奇為副,出西道救懸瓠。

冬十月,曹利、彤曷國各遣使朝獻。

十有一月壬子,劉彧兗州刺史畢眾敬遣使內屬。

十有二月己未,尉元軍次於秺,彧將周凱、張永、沈攸之相繼退走。

皇弟安平薨。

是歲,州鎮十一旱,民饑,開倉賑恤。

皇興元年春正月癸巳,尉元大破張永、沈攸之於呂梁東,斬首數萬級,凍死者甚眾。

獲劉彧秦州刺史垣恭祖、羽林監沈承伯。

永、攸之單騎走免。

獲軍資器械不可勝數。

劉彧遣使朝貢。

庚子,東平王道符謀反於長安,殺副將駙馬都尉萬古真、鉅鹿公李恢、雍州刺史魚玄明。

丙午,詔司空、平昌公和其奴、東一陽一公元丕等討道符。

丁未,道符司馬段太一陽一攻道符,斬之,傳首京師。

道符兄弟皆伏誅。

閏月,以頓丘王李峻為太宰。

劉彧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並遣使請舉州內屬。

詔平東將軍長孫陵,平南將軍、廣陵公侯窮奇赴援之。

二月,詔使持節、都督諸軍事、征南大將軍慕容白曜督騎五萬次於碻磝,為東道後援。

濟一陰一王小新成薨。

高麗、庫莫奚、具伏弗、郁羽陵、日連、匹黎爾、于闐諸國各遣使朝貢。

劉彧東平太守申纂戍無鹽,遏絕王使,詔征南大將軍慕容日曜督諸軍以討之。

三月甲寅,克之。

沈文秀、崔道固復叛歸劉彧,白曜回師討之,拔彧肥城、垣苗、麋溝三戍。

夏四月,白曜攻升城,戍主房崇吉遁走。

秋八月,白曜攻歷城。

丁酉,行幸武州山石窟寺。

戊申,皇子宏生,大赦,改年。

九月壬子,高麗、于闐、普嵐、粟特國各遣使朝獻。

丁巳,進馮翊公李白爵梁郡王。

是月,詔賜六鎮貧人布,人三匹。

冬十月癸卯,田於那男池。

濮一陽一王孔雀坐怠慢,降爵為公。

二年春二月癸未,田於西山,親射虎豹。

崔道固及劉彧梁鄒戍主、平原太守劉休賓舉城降。

是月,徐州群盜司馬休符自稱晉王,將軍尉元討平之。

三月,白曜進圍東一陽一。

戊午,劉彧遣使朝貢。

夏四月辛丑,以南郡公李惠為征南大將軍、儀同三司、都督關右諸軍事、雍州刺史,進爵為王。

高麗、庫莫奚、契丹、具伏弗、郁羽陵、日連、匹黎爾、叱六手、悉萬丹、阿大何、羽真侯、于闐、波斯國各遣使朝獻。

五月乙卯,田於崞山,遂幸繁畤。

辛酉,還宮。

六月庚辰,以河南闢地,曲赦京師殊死以下。

以昌黎王馮熙為太傅。

秋九月辛亥,封皇叔楨為南安王,長壽為城一陽一王,太洛為章武王,休為安定王。

冬十月辛丑,上田於冷泉。

十有一月,以州鎮二十七水旱,開倉賑恤。

十有二月甲午,詔曰:「頃張永迷擾,敢拒王威,暴骨原隰,殘廢不少。

死生冤痛,朕甚愍焉。

天下民一也,可敕郡縣,永軍殘廢之士,聽還江南;露骸草莽者,收瘞之。」

是月,悉萬丹等十餘國各遣使朝貢。

三年春正月乙丑,東一陽一潰,虜沈文秀。

戊辰,司空、平昌公和其奴薨。

二月,蠕蠕、高麗、庫莫奚、契丹國各遣使朝獻。

己卯,以上一黨一公慕容白曜為都督青齊東徐三州諸軍事、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青州刺史,進爵濟南王。

夏四月壬辰,劉彧遣使朝貢。

丙申,名皇子曰宏,大赦天下。

丁酉,田於崞山。

五月,徙青州民於京師。

六月辛未,立皇子宏為皇太子。

秋七月,蠕蠕國遣使朝貢。

冬十月,侍中、太宰、頓丘王李峻薨。

十有一月,吐谷渾別帥白楊提度汗率戶內附。

襄城公韓頹進爵為王。

四年春正月,詔州鎮十一民饑,開倉賑恤。

二月,以東郡王陸定國為司空。

高麗、庫莫奚、契丹各遣使朝獻。

吐谷渾拾寅不供職貢,詔使持節、征西大將軍、上一黨一王長孫觀討之。

廣一陽一王石侯薨。

三月丙戌,詔曰:「朕思百姓病苦,民多非命,明發不寐,疚心疾首。

是以廣集良醫,遠采名藥,欲以救護兆民。

可宣告天下,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醫就家診視,所須藥物,任醫量給之。」

夏四月辛丑,大赦天下。

戊申,長孫觀軍至曼頭山,大破拾寅。

拾寅與麾下數百騎宵遁。

拾寅從弟豆勿來及其渠帥匹婁拔累等率所領降附。

五月,封皇弟長樂為建昌王。

六月,劉彧遣使朝貢。

秋八月,群盜入彭城,殺鎮將元解愁,長史勒兵滅之。

蠕蠕犯塞。

九月丙寅,輿駕北伐,諸將俱會於女水,大破虜眾。

事具《蠕蠕傳》。

司徒、東安王劉尼坐事免。

壬申,車駕至自北伐,飲至策勳,告於宗廟。

冬十月,誅濟南王慕容白曜、高平王李敷。

十有一月,詔弛山澤之禁。

十有二月甲辰,幸鹿野苑、石窟寺。

一陽一平王新成薨。

五年春三月乙亥,詔曰:「天安以來,軍國多務,南定徐方,北掃遺虜。

征戍之人,亡竄非一,雖罪合刑書,每加哀宥。

然寬政猶水,逋逃遂多。

宜申明典刑,以肅一奸一偽。

自今諸有逃亡之兵及下代守宰浮游不赴者,限六月三十日悉聽歸首;不首者,論如律。」

詔假員外散騎常侍邢祐使於劉彧。

夏四月,西部敕勒叛,詔汝一陰一王天賜、給事中羅雲討之。

雲為敕勒所襲殺,死者十五六。

北平王長孫敦薨。

六月丁未,行幸河西。

秋七月丙寅,遂至一陰一山。

八月丁亥,車駕還宮。

帝雅薄時務,常有遺世之心,欲禪位於叔父京兆王子推,語在《任城王雲傳》。

群臣固請,帝乃止。

丙午,冊命太子曰:「昔堯舜之禪天下也,皆由其子不肖。

若丹朱、商均能負荷者,豈搜揚仄陋而授之哉?爾雖沖弱,有君人之表,必能恢隆王道,以濟兆民。

今使太保、建安王陸馛,太尉源賀持節奉皇帝璽綬,致位於爾躬。

其踐升帝位,克廣洪業,以光祖宗之烈,使朕優遊履道,頤神養一性一,可不善歟?」

丁未,詔曰:「朕承洪業,運屬太平,淮岱率從,四海清晏。

是以希心玄古,志存澹泊。

躬覽萬務,則損頤神之和;一日或曠,政有淹滯之失。

但子有天下,歸尊於父;父有天下,傳之於子。

今稽協靈運,考會群心,爰命儲宮,踐升大位。

朕方優遊恭己,棲心浩然,社稷乂安,克廣其業,不亦善乎?百官有司,其祗奉胤子,以答天休。

宣佈宇內,鹹使聞悉。」

於是群公奏曰:「昔三皇之世,澹泊無為,故稱皇。

是以漢高祖既稱皇帝,尊其父為太上皇,明不統天下。

今皇帝幼沖,萬機大政,猶宜陛下總之。

謹上尊號太上皇帝。」

乃從之。

己酉,太上皇帝徙御崇光宮,采椽不斫,土階而已。

國之大事鹹以聞。

承明元年,年二十三,崩於永安殿,上尊謚曰獻文皇帝,廟號顯祖,葬雲中金陵。

史臣曰:聰睿夙成,兼資能斷,其顯祖之謂乎?故能更清漠野,大啟南服。

而早懷厭世之心,終致宮闈之變,將天意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
帝紀第一 序紀帝紀第二 太祖紀帝紀第三 太宗紀帝紀第四 世祖紀上帝紀第四 世祖紀下 宗紀帝紀第五 高宗紀帝紀第六 顯祖紀帝紀第七 高祖紀上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帝紀第八 世宗紀帝紀第九 肅宗紀帝紀第十 孝莊紀帝紀第十一 前廢帝廣陵王 後廢帝 安定王═出帝平陽王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列傳第一 皇后列傳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第三 昭成子孫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列傳第五 明元六王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列傳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八 文成五王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列傳第九下 獻文六王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一 衛操 莫含 劉庫仁列傳第十二 燕鳳 許謙 張袞 崔玄伯 鄧淵列傳第十三 長孫嵩 長孫道生列傳第十四 長孫肥 尉古真列傳第十五 穆崇列傳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題 庾業延 賀狄干 李栗 劉潔 古列傳第十七 奚斤 叔孫建列傳第十八 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列傳第十九 於栗磾列傳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列傳第二十一 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列傳第二十二 王洛兒 車路頭 盧魯元 陳建 萬安國列傳第二十三 崔浩列傳第二十四 李順列傳第二十五 司馬休之 司馬楚之 司馬景之 司馬叔璠 司馬天列傳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龍 韓延之 袁式列傳第二十七 李寶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列傳第二十九 源賀列傳第三十 薛辯 寇贊 酈范 韓秀 堯暄列傳第三十一 嚴稜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列傳第三十二 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頹 薛野 宇文福列傳第三十三 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列傳第三十四 竇瑾 許彥 李欣列傳第三十五 盧玄列傳第三十六 高允列傳第三十七 李靈 崔鑒列傳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列傳第三十九 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列傳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闞列傳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沖列傳第四十二 游雅 高閭列傳第四十三 游明根 劉芳列傳第四十四 鄭羲 崔辯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列傳第四十六 楊播列傳第四十七 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列傳第四十八 韓麒麟 程駿列傳第四十九 薛安都 畢眾敬 沈文秀 張讜 田益宗 孟表列傳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悅列傳第五十一 王肅 宋弁列傳第五十二 郭祚 張彝列傳第五十三 邢巒 李平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列傳第五十五 崔光列傳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聰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列傳第五十八 劉藻 傅永 傅豎眼 李神列傳第五十九 裴叔業 夏侯道遷 李元護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悅列傳第六十陽尼 賈思伯 李叔虎 路恃慶 房亮列傳第六十一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列傳第六十二 爾朱榮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列傳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楊機 高崇列傳第六十六 孫紹 張普惠列傳第六十七 成淹 范紹 劉桃符 劉道斌 董紹 馮元興 鹿悆列傳第六十八 朱瑞 叱列延慶 斛斯椿 賈顯度 樊子鵠 賀拔勝列傳第六十九 綦俊 山偉 劉仁之 宇文忠之列傳第七十 李琰之 祖瑩 常景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 賀訥 劉羅辰 姚黃眉 杜超 賀迷 閭毗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於勁 胡國珍 李延實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盧丑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列傳孝感第七十四 趙琰 長孫慮 乞伏保 孫益德 董洛生 楊引列傳節義第七十五 於什門 段進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婁提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張恂 鹿生 張應 宋世景 路邕 閻慶胤 明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於洛侯 胡泥 李洪之 高遵張赦提 羊祉 崔列傳逸士第七十八 眭誇 馮亮 李謐 鄭修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晁崇 張淵 殷紹 王早 耿玄 劉靈助 江式列傳列女第八十 崔覽妻封氏 封卓妻劉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長命妻列傳恩幸第八十一 王叡 王仲興 寇猛 趙修 茹皓 趙邕 侯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列傳第八十三 匈奴劉聰 羯胡石勒 鐵弗劉虎 徒何慕容廆 臨渭列傳第八十四 僭晉司馬叡 賨李雄列傳第八十五 島夷桓玄 海夷馮跋 島夷劉裕列傳第八十六 島夷蕭道成 島夷蕭衍列傳第八十七 私署涼州牧張實 鮮卑乞伏國仁 鮮卑禿髮烏孤 私列傳第八十八 高句麗 百濟 勿吉 失韋 豆莫婁 地豆於 庫莫列傳第八十九 氐 吐谷渾 宕昌 高昌 鄧至 蠻 獠列傳第九十 西域列傳第九十一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志第一 天像一之一志第二 天像一之二志第三 天像一之三志第四 天像一之四志第五 地形二上志第六 地形二中志第七 地形二下志第八 律歷三上志第九 律歷三下志第十 禮四之一志第十一 禮四之二志第十二 禮四之三志第十三 禮四之四志第十四 樂五志第十五 食貨六志第十六 刑罰七靈征八上 志第十七志第十八 靈征八下志第十九 官氏九志第二十 釋老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