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列傳第六十一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其先代人也,世為部落大人。祖直,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列傳第六十一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

魏書

列傳第六十一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

奚康生,河南洛一陽一人。

其先代人也,世為部落大人。

祖直,平遠將軍、柔玄鎮將。

入為鎮北大將軍,內外三都大官,賜爵長進侯。

卒,贈幽州刺史,謚曰簡。

父普憐,不仕而卒。

太和十一年,蠕蠕頻來寇邊,柔玄鎮都將李兜討擊之。

康生一性一驍勇,有武藝,弓力十石,矢異常箭,為當時所服。

從兜為前驅軍主,頻戰陷陳,壯氣有聞,由是為宗子隊主。

從駕征鍾離,駕旋濟淮,五將未渡,蕭鸞遣將率眾據渚,邀斷津路。

高祖敕曰:「能破中渚賊者,以為直閣將軍。」

康生時為軍主,謂友人曰:「如其克也,得暢名績;脫若不捷,命也在天。

丈夫今日何為不決!」遂便應募,縛筏積柴,因風放火,燒其船艦,依煙直進,飛刀亂斫,投河溺死者甚眾。

乃假康生直閣將軍。

後以勳除中堅將軍、太子三校、西台直後。

吐京胡反,自號辛支王。

康生為軍主,從章武王彬討之。

胡遣一精一騎一千邀路斷截,康生率五百人拒戰,破之,追至石羊城,斬首三十級。

彬甲卒七千,與胡對戰,分為五軍,四軍俱敗,康生軍獨全。

遷為統軍。

率一精一騎一千追胡至車突谷,詐為墜馬,胡皆謂死,爭欲取之。

康生騰騎奮矛,殺傷數十人,胡遂奔北。

辛支輕騎退走,去康生百餘步,彎弓射之,應弦而死。

因俘其牛羊駝馬以萬數。

蕭鸞置義一陽一□,招誘邊民。

康生復為統軍,從王肅討之,進圍其城。

鸞將張伏護自升城樓,言辭不遜,肅令康生射之。

以強弓大箭望樓射窗,扉開即入,應箭而斃。

彼民見箭,皆雲狂一弩一。

以殺伏護,賞帛一千匹。

又頻戰再退其軍,賞三階,帛五百匹。

蕭寶卷將裴叔業率眾圍渦一陽一,欲解義一陽一之急。

詔遣高聰等四軍往援之,後遣都督、廣陵侯元衍,並皆敗退。

時刺史孟表頻啟告,高祖敕肅遣康生馳往赴援。

一戰大破之,賞二階,帛一千匹。

及壽春來降也,遣康生領羽林一千人,給龍廄馬兩匹,馳赴壽春。

既入其城,命集城內舊老,宣詔撫賚。

俄而,蕭寶卷將桓和頓軍梁城,陳伯之據硤石,民心駭動,頗有異謀。

康生乃防禦內外,音信不通。

固城一月,援軍乃至。

康生出擊桓和、伯之等二軍,並破走之,拔梁城、合肥、洛口三戍。

以功遷征虜將軍,封安武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

出為南青州刺史。

後蕭衍郁州遣軍主徐濟寇邊,康生率將出討,破之,生擒濟。

賞帛千匹。

時蕭衍聞康生能引強弓,力至十餘石,故特作大弓兩張,送與康生。

康生得弓,便會集文武,乃用平射,猶有餘力。

其弓長八尺,把中圍尺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長笛,觀者以為希世絕倫。

弓即表送,置之武庫。

又蕭衍遣將宋黑率眾寇擾彭城,時康生遭母憂,詔起為別將、持節、假平南將軍,領南青州諸軍擊走之。

後衍復遣都督、臨川王蕭宏,副將張惠紹勒甲十萬規寇徐州,又假宋黑徐州刺史,領眾二萬,水陸俱進,逕圍高塚戍。

詔授康生武衛將軍、持節、假平南將軍,為別將,領羽林三千人,騎、步甲士隨便割配。

康生一戰敗之。

還京,召見宴會,賞帛千匹,賜驊騮御胡馬一匹。

出為平西將軍、華州刺史,頗有聲績。

轉涇州刺史,仍本將軍。

以輒用官炭瓦為御史所劾,削除官爵。

尋旨復之。

蕭衍直閣將軍徐玄明戍於郁州,殺其刺史張稷,以城內附。

詔遣康生迎接,賜細御銀纏槊一張並棗柰果。

面敕曰:「果者,果如朕心;棗者,早遂朕意。」

未發之間,郁州復叛。

時揚州別駕裴絢謀反,除康生平東將軍,為別將,領羽林四千討之,會事平不行。

遭父憂,起為平西將軍、西中郎將。

是歲,大舉征蜀,假康生安西將軍,領步騎三萬邪趣綿竹。

至隴右,世宗崩,班師。

除衛尉卿。

出為撫軍將軍、相州刺史。

在州,以天旱令人鞭石虎畫像;復就西門豹祠祈雨,不獲,令吏取豹舌。

未幾,二兒暴喪,身亦遇疾,巫以為虎、豹之祟。

征拜光祿卿,領右衛將軍。

與元義同謀廢靈太后。

遷撫軍大將軍、河南尹,仍右衛,領左右。

與子難娶左衛將軍侯剛女,即元義妹夫也。

義以其通姻,深相委託,三人率多俱宿禁內,時或迭出。

義以康生子難為千牛備身。

康生一性一粗武,言氣高下,義稍憚之,見於顏色,康生亦微懼不安。

正光二年三月,肅宗朝靈太后於西林園,文武侍坐,酒酣迭舞。

次至康生,康生乃為力士舞,及於折旋,每顧視太后,舉手、蹈足、瞋目、頷首為殺縛之勢。

太后解其意而不敢言。

日暮,太后欲攜肅宗宿宣光殿。

侯剛曰:「至尊已朝訖,嬪御在南,何勞留宿?」

康生曰:「至尊,陛下兒,隨陛下將東西,更復訪問誰?」

群臣莫敢應。

靈太后自起,援肅宗臂下堂而去。

康生大呼唱萬歲於後,近侍皆唱萬歲。

肅宗引前入閣,左右競相排,閣不得閉。

康生奪其子難千牛刀,斫直後元思輔,乃得定。

肅宗既上殿,康生時有酒勢,將出處分,遂為義所執,鎖於門下。

至曉,義不出,令侍中、黃門僕射、尚書等十餘人就康生所訊其事,處康生斬刑,難處絞刑。

義與剛並在內矯詔決之。

康生如奏,難恕死從流。

難哭拜辭父,康生忻子免死,又亦慷慨,了不悲泣,語其子云:「我不及死,汝何為哭也?」

有司驅一逼一,奔走赴市。

時已昏暗,行刑人注刀數下不死,於地刻截。

鹹言稟義意旨,過至苦痛。

嘗食典御奚混與康生同執刀入內,亦就市絞刑。

康生久為將,及臨州尹,多所殺戮。

而乃信向佛道,數捨其居宅以立寺塔。

凡歷四州,皆有建置。

死時五十四。

子難,年十八。

以侯剛子婿得停百日,竟徙安州。

後尚書盧同為行台,又令殺之。

康生於南山立佛圖三層,先死忽夢崩壞。

沙門有為解云:「檀越當不吉利,無人供養佛圖,故崩耳。」

康生稱然。

竟及禍。

靈太后反政,贈都督冀瀛滄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司空公、冀州刺史,又追封壽張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戶。

子剛,襲。

武定中,青州開府主簿。

齊受禪,爵例降。

剛弟定國,襲康生安武縣開國男。

楊大眼,武都氐難當之孫也。

少有膽氣,跳走如飛。

然側出,不為其宗親顧待,頗有饑寒之切。

太和中,起家奉朝請。

時高祖自代將南伐,令尚書李沖典遷征官,大眼往求焉。

沖弗許,大眼曰:「尚書不見知,聽下官出一技。」

便出長繩三丈許系髻而走,繩直如矢,馬馳不及,見者莫不驚歡。

沖曰:「自千載以來,未有逸材若此者也。」

遂用為軍主。

大眼顧謂同僚曰:「吾之今日,所謂蛟龍得水之秋。

自此一舉,終不復與諸君齊列矣。」

未幾,遷為統軍。

從高祖征宛、葉、穰、鄧、九江、鍾離之間,所經戰陳,莫不勇冠六軍。

世宗初,裴叔業以壽春內附,大眼與奚康生等率眾先入,以功封安成縣開國子,食邑三百戶。

除直閣將軍,尋加輔國將軍、游擊將軍。

出為征虜將軍、東荊州刺史。

時蠻酋樊秀安等反,詔大眼為別將,隸都督李崇,討平之。

大眼妻潘氏,善騎射,自詣軍省大眼。

至於攻陳遊獵之際,大眼令妻潘戎裝,或齊鑣戰場,或並驅林壑。

及至還營,同坐幕下,對諸僚佐,言笑自得,時指之謂人曰:「此潘將軍也。」

蕭衍遣其前江州刺史王茂先率眾數萬次於樊雍,招誘蠻夏,規立宛州,又令其所署宛州刺史雷豹狼、軍主曹仲宗等領眾二萬偷據河南城。

世宗以大眼為武衛將軍、假平南將軍、持節,都督統軍曹敬、邴虯、樊魯等諸軍討茂先等,大破之,斬衍輔國將軍王花、龍驤將軍申天化,俘馘七千有餘,衍又遣其舅張惠紹總率眾軍,竊據宿豫。

又假大眼平東將軍為別將,與都督邢巒討破之。

遂乘勝長驅,與中山王英同圍鍾離,大眼軍城東,守淮橋東西二道。

屬水泛長,大眼所綰統軍劉神符、公孫祉兩軍夜中爭橋奔退,大眼不能禁,相尋而走,坐徙為營州兵。

永平中,世宗追其前勳,起為試守中山內史。

時高肇征蜀,世宗慮蕭衍侵軼徐揚,乃征大眼為太尉長史、持節、假平南將軍、東征別將,隸都督元遙,遏御淮肥。

大眼至京師,時人思其雄勇,喜其更用,台省閭巷,觀者如市。

大眼次譙南,世宗崩。

時蕭衍遣將康絢於浮山遏淮,規浸壽春,詔加大眼光祿大夫,率諸軍鎮荊山,復其封邑。

後與蕭寶夤俱征淮堰,不能克。

遂於堰上流鑿渠決水而還,加平東將軍。

大眼善騎乘,裝束雄竦,擐甲折旋,見稱當世。

撫巡士卒,呼為兒子,及見傷痍,為之流泣。

自為將帥,恆身先兵士,衝突堅陳,出入不疑,當其鋒者,莫不摧拉。

南賊前後所遣督將,軍未渡江,預皆畏懾。

傳言淮泗、荊沔之間有童兒啼者,恐之云「楊大眼至」,無不即止。

王肅弟子秉之初歸國也,謂大眼曰:「在南聞君之名,以為眼如車輪?及見,乃不異人。」

大眼曰:「旗鼓相望,瞋眸奮發,足使君目不能視,何必大如車輪。」

當世推其驍果,皆以為關張弗之過也。

然征淮堰之役,喜怒無常,捶撻過度,軍士頗憾焉。

識者以為一性一移所致。

又以本將軍出為荊州刺史。

常縛蒿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

召諸蠻渠指示之曰:「卿等若作賊,吾政如此相殺也。」

又北淯郡嘗有虎害,大眼搏而獲之,斬其頭懸於穰市。

自是荊蠻相謂曰:「楊公惡人,常作我蠻形以射之。

又深山之虎尚所不免。」

遂不敢復為寇盜。

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雖不學,恆遣人讀書,坐而聽之,悉皆記識。

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識字也。

有三子,長甑生,次領軍,次征南,皆潘氏所生,氣干鹹有父風。

初,大眼徙營州,潘在洛一陽一,頗有失行。

及為中山,大眼側生女夫趙延寶言之於大眼,大眼怒,幽潘而殺之。

後娶繼室元氏。

大眼之死也,甑生等問印綬所在。

時元始懷孕,自指其腹謂甑生等曰:「開國當我兒襲之。

汝等婢子,勿有所望!」甑生深以為恨。

及大眼喪將還京,出城東七里,營車而宿。

夜二更,甑生等開大眼棺,延寶怪而問之,征南射殺之。

元怖,走入水,征南又彎弓射之。

甑生曰:「天下豈有害母一之人。」

乃止。

遂取大眼一屍一,令人馬上抱之,左右扶挾以叛。

荊人畏甑生等驍勇,不敢苦追。

奔於襄一陽一,遂歸蕭衍。

崔延伯,博陵人也。

祖壽,於彭城陷入江南。

延伯有氣力,少以勇壯聞。

仕蕭賾,為緣淮遊軍,帶濠口戍主。

太和中入國,高祖深嘉之,常為統帥。

膽氣絕人,兼有謀略,所在征討,鹹立戰功。

積勞稍進,除征虜將軍、荊州刺史,賜爵定陵男。

荊州土險,蠻左為寇,每有聚結,延伯輒自討之,莫不摧殄。

由是穰土帖然,無敢為患。

永平中,轉後將軍、幽州刺史。

蕭衍遣其左游擊將軍趙祖悅率眾偷據峽石,詔延伯為別將,與都督崔亮討之。

亮令延伯守下蔡。

延伯與別將伊甕生挾淮為營。

延伯遂取車輪,去輞,削銳其輻,兩兩接對,一揉一竹為緪,貫連相屬,並十餘道,橫水為橋,兩頭施大轆轤,出沒任情,不可燒斫。

既斷祖悅等走路,又令舟舸不通,由是衍軍不能赴救,祖悅合軍鹹見俘虜。

於軍拜平南將軍、光祿大夫。

延伯與楊大眼等至自淮一陽一,靈太后幸西林園,引見延伯等。

太后曰:「卿等志尚雄猛,皆國之名將,比平峽石,公私慶快,此乃卿等之功也。

但淮堰仍在,宜須豫謀,故引卿等親一共量算,各出一圖以為後計。」

大眼對曰:「臣輒謂水陸二道,一時俱下,往無不克。」

延伯曰:「臣今輒難大眼,既對聖顏,答旨宜實。

水南水北各有溝瀆,陸地之計如何可前?愚臣短見,願聖心愍水兵之勤苦,給復一年,專習水戰。

脫有不虞,召便可用,往無不獲。」

靈太后曰:「卿之所言,深是宜要,當敕如請。」

二年,除安北將軍、并州刺史。

在州貪一污,聞於遠近。

還為金紫光祿大夫。

出為鎮南將軍、行岐州刺史,假征西將軍,賜驊騮馬一匹。

正光五年秋,以往在揚州建淮橋之勳,封當利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尋增邑一百戶,改封新豐,進爵為子。

時莫折念生兄天生下隴東寇,征西將軍元志為天生所擒,賊眾甚盛,進屯黑水。

詔延伯為使持節、征西將軍、西道都督,與行台蕭寶夤討之。

寶夤與延伯結壘馬嵬,南北相去百餘步。

寶夤日集督將論討賊方略,延伯每云:「賊新制勝,難與爭鋒。」

寶夤正色責之曰:「君荷國一寵一靈,總戎出討,便是安危所繫。

每雲賊不可討,以示怯懦,損威挫氣,乃君之罪。」

延伯明晨詣寶夤自謝,仍云:「今當仰為明公參賊勇怯。」

延伯選一精一兵數千,下渡黑水,列陳西進以向賊營;寶夤率眾於水東尋原西北,以示後繼。

於時賊眾大盛,水西一里營營連接。

延伯徑至賊壘,揚威脅之,徐而還退。

賊以延伯眾少,開營競追,眾過十倍,臨水一逼一蹙。

寶夤親觀之,懼有虧損。

延伯不與其戰,身自殿後,一抽一眾東渡,轉運如神,須臾濟盡,徐乃自渡。

賊徒奪氣,相率還營。

寶夤大悅,謂官屬曰:「崔公,古之關張也。

今年何患不制賊!」延伯馳見寶夤曰:「此賊非老奴敵,公但坐看。」

後日,延伯勒眾而出,寶夤為後拒。

天生悉眾來戰,延伯申令將士,身先士卒,陷其前鋒。

於是勇銳競進,大破之,俘斬十餘萬,追奔及於小隴。

秦賊勁強,諸將所憚,朝廷初議遣將,鹹雲非延伯無以定之,果能克敵。

授右衛將軍。

於時萬俟丑奴、宿勤明達等寇掠涇州。

先是,盧祖遷、伊甕生數將等皆以元志前行之始,同時發雍,從六陌道將取斑平。

志敗,仍停涇部。

延伯既破秦賊,乃與寶夤率眾會於安定,甲卒十二萬,鐵馬八千匹,軍威甚盛。

丑奴置營涇州西北七十里當原城,時或輕騎暫來挑戰,大兵未交,便示奔北。

延伯矜功負勝,遂唱議先驅。

伐木別造大排,內為鎖柱,教習強兵,負而趨走,號為排城。

戰士在外,輜重居中,自涇州緣原北上。

眾軍將出討賊,未戰之間,有賊數百騎,詐持文書,雲是降簿,乞且緩師。

寶夤、延伯謂其事實,逡巡未閱。

俄而宿勤明達率眾自東北而至,乞降之賊從西競下,諸軍前後受敵。

延伯上馬突陳,賊勢摧挫,便爾遂北,逕造其營。

賊本輕騎,延伯軍兼步卒,兵力疲怠,賊乃乘間得入排城。

延伯軍遂大敗,死傷者將有二萬。

寶夤斂軍退保涇州。

延伯修繕器械,購募驍勇,復從涇州西進,去賊彭阬谷柵七里結營。

延伯恥前挫辱,不報寶夤,獨出襲賊,大破之,俄頃間平其數柵。

賊皆逃遁,見兵人采掠,散亂不整,還來衝突,遂大奔敗。

延伯中流矢,為賊所害,士卒死者萬餘人。

延伯善將撫,能得眾心,與康生、大眼為諸將之冠,延伯末路功名尤重。

時大寇未平而延伯死,朝野歎懼焉。

贈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定州刺史,謚曰武烈。

又有王足者,驍果多策略。

隸邢巒伐蜀,所在克捷。

詔行益州刺史。

遂圍涪城,蜀人一大震。

世宗復以羊祉為益州,足聞而引退,後遂奔蕭衍。

次有王神念,足之流也。

後自穎川太守奔江南。

又冀州李叔仁,叔仁弟龍環,以勇壯為將統。

叔仁位至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陳郡開國公。

後為梁州刺史,歿於關西。

龍環,正光中北征,戰死白道。

其平州刺史王買奴、南秦州刺史曹敬、南兗州刺史樊魯、益州刺史邴虯、玄州刺史邢豹及屈祖、嚴思達、呂叵、崔襲、柴慶宗、宗正珍孫、盧祖遷、高智方,俱為將帥,並有攻討之名,而事跡不存,無以編錄。

然未若康生、大眼、延伯尤著也。

史臣曰:人主聞鞞鼓之響,則思將帥之臣。

何則?夷難平暴,折衝禦侮,為國之所繫也。

康生等俱以熊虎之姿,奮征伐之氣,亦一時之驍猛,壯士之功名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
帝紀第一 序紀帝紀第二 太祖紀帝紀第三 太宗紀帝紀第四 世祖紀上帝紀第四 世祖紀下 宗紀帝紀第五 高宗紀帝紀第六 顯祖紀帝紀第七 高祖紀上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帝紀第八 世宗紀帝紀第九 肅宗紀帝紀第十 孝莊紀帝紀第十一 前廢帝廣陵王 後廢帝 安定王═出帝平陽王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列傳第一 皇后列傳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第三 昭成子孫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列傳第五 明元六王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列傳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八 文成五王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列傳第九下 獻文六王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一 衛操 莫含 劉庫仁列傳第十二 燕鳳 許謙 張袞 崔玄伯 鄧淵列傳第十三 長孫嵩 長孫道生列傳第十四 長孫肥 尉古真列傳第十五 穆崇列傳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題 庾業延 賀狄干 李栗 劉潔 古列傳第十七 奚斤 叔孫建列傳第十八 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列傳第十九 於栗磾列傳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列傳第二十一 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列傳第二十二 王洛兒 車路頭 盧魯元 陳建 萬安國列傳第二十三 崔浩列傳第二十四 李順列傳第二十五 司馬休之 司馬楚之 司馬景之 司馬叔璠 司馬天列傳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龍 韓延之 袁式列傳第二十七 李寶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列傳第二十九 源賀列傳第三十 薛辯 寇贊 酈范 韓秀 堯暄列傳第三十一 嚴稜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列傳第三十二 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頹 薛野 宇文福列傳第三十三 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列傳第三十四 竇瑾 許彥 李欣列傳第三十五 盧玄列傳第三十六 高允列傳第三十七 李靈 崔鑒列傳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列傳第三十九 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列傳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闞列傳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沖列傳第四十二 游雅 高閭列傳第四十三 游明根 劉芳列傳第四十四 鄭羲 崔辯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列傳第四十六 楊播列傳第四十七 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列傳第四十八 韓麒麟 程駿列傳第四十九 薛安都 畢眾敬 沈文秀 張讜 田益宗 孟表列傳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悅列傳第五十一 王肅 宋弁列傳第五十二 郭祚 張彝列傳第五十三 邢巒 李平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列傳第五十五 崔光列傳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聰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列傳第五十八 劉藻 傅永 傅豎眼 李神列傳第五十九 裴叔業 夏侯道遷 李元護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悅列傳第六十陽尼 賈思伯 李叔虎 路恃慶 房亮列傳第六十一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列傳第六十二 爾朱榮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列傳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楊機 高崇列傳第六十六 孫紹 張普惠列傳第六十七 成淹 范紹 劉桃符 劉道斌 董紹 馮元興 鹿悆列傳第六十八 朱瑞 叱列延慶 斛斯椿 賈顯度 樊子鵠 賀拔勝列傳第六十九 綦俊 山偉 劉仁之 宇文忠之列傳第七十 李琰之 祖瑩 常景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 賀訥 劉羅辰 姚黃眉 杜超 賀迷 閭毗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於勁 胡國珍 李延實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盧丑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列傳孝感第七十四 趙琰 長孫慮 乞伏保 孫益德 董洛生 楊引列傳節義第七十五 於什門 段進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婁提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張恂 鹿生 張應 宋世景 路邕 閻慶胤 明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於洛侯 胡泥 李洪之 高遵張赦提 羊祉 崔列傳逸士第七十八 眭誇 馮亮 李謐 鄭修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晁崇 張淵 殷紹 王早 耿玄 劉靈助 江式列傳列女第八十 崔覽妻封氏 封卓妻劉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長命妻列傳恩幸第八十一 王叡 王仲興 寇猛 趙修 茹皓 趙邕 侯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列傳第八十三 匈奴劉聰 羯胡石勒 鐵弗劉虎 徒何慕容廆 臨渭列傳第八十四 僭晉司馬叡 賨李雄列傳第八十五 島夷桓玄 海夷馮跋 島夷劉裕列傳第八十六 島夷蕭道成 島夷蕭衍列傳第八十七 私署涼州牧張實 鮮卑乞伏國仁 鮮卑禿髮烏孤 私列傳第八十八 高句麗 百濟 勿吉 失韋 豆莫婁 地豆於 庫莫列傳第八十九 氐 吐谷渾 宕昌 高昌 鄧至 蠻 獠列傳第九十 西域列傳第九十一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志第一 天像一之一志第二 天像一之二志第三 天像一之三志第四 天像一之四志第五 地形二上志第六 地形二中志第七 地形二下志第八 律歷三上志第九 律歷三下志第十 禮四之一志第十一 禮四之二志第十二 禮四之三志第十三 禮四之四志第十四 樂五志第十五 食貨六志第十六 刑罰七靈征八上 志第十七志第十八 靈征八下志第十九 官氏九志第二十 釋老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