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本名禧,以與鹹一陽一王同名,高祖賜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

魏書

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

高祐,字子集,小名次奴,勃海人也。

本名禧,以與鹹一陽一王同名,高祖賜名祐。

司空允從祖弟也。

祖展,慕容寶黃門郎,太祖平中山,內徙京師,卒於三都大官。

父讜,從世祖滅赫連昌,以功拜游擊將軍,賜爵南皮子。

與崔浩共參著作,遷中書侍郎。

轉給事中、冀青二州中正。

假散騎常侍、平東將軍、蓨縣侯,使高麗。

卒,贈安南將軍、冀州刺史、假滄水公,謚曰康。

祐兄祚,襲爵,東青州刺史。

祐博涉書史,好文字雜說,材一性一通放,不拘小節。

初拜中書學生,轉博士、侍郎。

以祐招下邵郡群賊之功,賜爵建康子。

高宗末,兗州東郡吏獲一異獸,獻之京師,時人鹹無識者。

詔以問祐,祐曰:「此是三吳所出,厥名鯪鯉,余域率無。

今我獲之,吳楚之地,其有歸國者乎?」

又有人於零丘得玉印一以獻。

詔以示祐,祐曰:「印上有籀書二字,文曰『宋壽』。

壽者,命也,我獲其命,亦是歸我之征。」

顯祖初,劉義隆子義一陽一王昶來奔,薛安都等以五州降附,時謂祐言有驗。

高祖拜秘書令。

後與丞李彪等奏曰:「臣等聞典謨興,話言所以光著;載籍作,成事所以昭揚。

然則《尚書》者記言之體,《春秋》者錄事之辭。

尋覽前志,斯皆言動之實錄也。

夏殷以前,其文弗具,自周以降,典章備舉。

史官之體,文質不同;立書之旨,隨時有異。

至若左氏,屬詞比事,兩致並書,可謂存史意,而非全史體。

逮司馬遷、班固,皆博識大才,論敘今古,曲有條章,雖周達未兼,斯實前史之可言者也。

至於後漢、魏、晉鹹以放焉。

惟聖朝創製上古,開基《長髮》,自始均以後,至於成帝,其間世數久遠,是以史弗能傳。

臣等疏陋,忝當史職,披覽《國記》,竊有志焉。

愚謂自王業始基,庶事草創,皇始以降,光宅中土,宜依遷固大體,令事類相從,紀傳區別,表志殊貫,如此修綴,事可備盡。

伏惟陛下先天開物,洪宣帝命,太皇太后淳曜二儀,惠和王度,聲教之所漸洽,風譯之所覃加,固已義振前王矣。

加太和以降,年未一紀,然嘉符禎瑞,備臻於往時;洪功茂德,事萃於曩世。

會稽佇玉牒之章,岱宗想石記之列。

而秘府策勳,述美未盡。

將令皇風大猷,或闕而不載;功臣懿績,或遺而弗傳。

著作郎已下,請取有才用者,參造國書,如得其人,三年有成矣。

然後大明之德功,光於帝篇;聖後之勳業,顯於皇策。

佐命忠貞之倫,納言司直之士,鹹以備著載籍矣。」

高祖從之。

高祖從容問祐曰:「比水旱不調,五穀不熟,何以止災而致豐稔?」

祐對曰:「昔堯湯之運,不能去一陽一九之會。

陛下道同前聖,其如小旱何?但當旌賢佐政,敬授民時,則災消穰至矣。」

又問止盜之方,祐曰:「昔宋鈞樹德,害獸不過其鄉;卓茂善教,蝗蟲不入其境。

彼盜賊者,人也,苟訓之有方,寧不易息。

當須宰守貞良,則盜止矣。」

祐又上疏云:「今之選舉,不採職治之優劣,專簡年勞之多少,斯非盡才之謂。

宜停此薄藝,棄彼朽勞,唯才是舉,則官方斯穆。

又勳舊之臣,雖年勤可錄,而才非撫人者,則可加之以爵賞,不宜委之以方任。

所謂王者可私人以財,不私人以官者也。」

高祖皆善之。

加給事中、冀州大中正,余如故。

時李彪專統著作,祐為令,時相關豫而已。

出為持節、輔國將軍、西兗州刺史,假東光侯,鎮滑台。

祐以郡國雖有太學,縣一黨一宜有黌序,乃縣立講學,一黨一立教學,村立小學。

又令一家之中,自立一碓,五家之外,共造一井,以供行客,不聽婦人寄舂取水。

又設禁賊之方,令五五相保,若盜發則連其坐。

初雖似煩碎,後風化大行,寇盜止息。

轉宋王劉昶傅。

以昔參定律令之勤,賜帛五百匹、粟五百石、馬一匹。

昶以其官舊年耆,雅相祗重,一妓一妾之屬,多以遺之。

拜光祿大夫,傅如故。

昶薨後,征為宗正卿,而祐留連彭城,久而不赴。

於是尚書僕射李沖奏祐散逸淮徐,無事稽命,處刑三歲,以贖論。

詔免卿任,還復光祿。

太和二十三年卒。

太常議謚曰煬侯,詔曰:「不遵上命曰『靈』,可謚為靈。」

子和璧,字僧壽,有學問。

中書博士。

早卒。

和璧子顥,字門賢,學涉有時譽。

自司空參軍轉員外郎,襲爵建康子,遷符璽郎中。

出為冀州別駕,未之任,屬刺史元愉據州反,世宗遣尚書李平為都督,率眾討之。

平以顥彼州領袖,乃引為錄事參軍,仍領統軍,軍機取捨,多與參決。

擒愉之後,別一黨一千餘人皆將伏法,顥以為擁一逼一之徒,前許原免,宜為表陳請。

平從之,於是鹹蒙全濟。

事定,顥仍述職。

時軍旅之後,因之饑饉,顥為綱紀,務存寬靜,甚收時譽。

尋加陵江將軍。

坐事免。

久之,除鎮遠將軍,遷輔國將軍、中散大夫,轉征虜將軍,仍中散。

卒,時年四十九。

贈平東將軍、滄州刺史,謚曰惠。

子德正,襲。

武定中,黃門侍郎。

顥弟雅,字興賢,有風度。

自給事中稍遷司徒府錄事參軍、定州撫軍府長史。

卒,年三十四。

天平中,追贈散騎常侍、平北將軍、冀州刺史。

子德乾,早有令問。

任城太守。

卒。

雅弟諒,字修賢。

少好學,多識強記,居喪以孝聞。

太和末,京兆王愉開府辟召,高祖妙簡行佐,諒與隴西李仲尚、趙郡李鳳起等同時應選。

稍遷太尉主簿、國子博士。

正光中,加驍騎將軍,為徐州行台。

至彭城,屬元法僧反叛,一逼一諒同之,諒不許,為法僧所害,時年四十一。

朝廷痛惜之,贈左將軍、滄州刺史。

又下詔,以諒臨危授命,誠節可重,復贈使持節、平北將軍、幽州刺史,贈帛二百匹,優一子出身,謚曰忠侯。

三子。

長惠勝,武定中,司徒外兵參軍。

諒造親《表譜錄》四十許卷,自五世已下,內外曲盡。

覽者服其博記。

祐弟欽,幼隨從叔濟使於劉義隆,還為中書學生,遷秘書中散。

年四十餘,卒。

子法永,諸王從事中郎。

亦早亡。

祐從父弟次同,永安末,撫軍將軍、定州刺史。

子乾邕,永熙中,司空公、長樂郡開國公。

乾邕弟敖曹,天平中,司徒公、京兆郡開國公。

崔挺,字雙根,博陵安平人也。

六世祖贊,魏尚書僕射。

五世祖洪,晉吏部尚書。

父郁,濮一陽一太守。

挺幼居喪盡禮。

少敦學業,多所覽究,推人一愛一士,州閭親附焉。

每四時與鄉人父老書相存慰,辭旨款備,得者榮之。

三世同一居,門有禮讓。

於後頻值饑年,家始分析,挺與弟振推讓田宅舊資,惟守墓田而已。

家徒壁立,兄弟怡然,手不釋卷。

時谷糴踴貴,鄉人或有贍者,遺挺,辭讓而受,仍亦散之貧困,不為畜積,故鄉邑更欽歎焉。

舉秀才,射策高第,拜中書博士,轉中書侍郎。

以工書,受敕於長安,書文明太后父燕宣王碑,賜爵泰昌子。

轉登聞令,遷典屬國下大夫。

以參議律令,賜布帛八百匹、谷八百石、馬牛各二。

尚書李沖甚重之。

高祖以挺女為嬪。

太和十八年,大將軍、宋王劉昶南鎮彭城,詔假立義將軍,為昶府長史,以疾辭免,乃以王肅為長史。

其被寄遇如此。

後除昭武將軍、光州刺史,威恩並著,風化大行。

十九年,車駕幸兗州,召挺赴行在所。

及見,引諭優厚。

又問挺治邊之略,因及文章。

高祖甚悅,謂挺曰:「別卿已來,倏焉二載。

吾所綴文,已成一集,今當給卿副本,時可觀之。」

又顧謂侍臣曰:「擁旄者悉皆如此,吾何憂哉。」

復還州。

及散騎常侍張彝兼侍中巡行風俗,見挺政化之美,謂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謠訟,入境觀政,實愧清使之名。」

州治舊掖城西北數里有斧山,峰嶺高峻,北臨滄海,南望岱岳,一邦遊觀之地也。

挺於頂上欲營觀宇,故老曰:「此嶺秋夏之際,常有暴雨迅風,岩石盡落。

相傳雲是龍道,恐此觀不可久立。」

挺曰:「人神相去,何遠之有?虯龍倏忽,豈唯一路乎!」遂營之。

數年間,果無風雨之異。

挺既代,即為風雹所毀,於後作,復尋壞,遂莫能立。

眾以為善化所感。

時以犯罪配邊者多有逃越,遂立重制:一人犯罪逋亡,合門充役。

挺上書,以為《周書》父子罪不相及。

天下善人少,惡人多,以一人犯罪,延及合門。

司馬牛受桓魋之罰,柳下惠嬰盜跖之誅,豈不哀哉!辭甚雅切,高祖納之。

先是,州內少鐵,器用皆求之他境,挺表復鐵官,公私有賴。

諸州中正,本在論人;高祖將辨天下氏族,仍亦訪定,乃遙授挺本州大中正。

掖縣有人,年逾九十,板輿造州。

自稱少曾充使林邑,得一美玉,方尺四寸,甚有光彩,藏之海島,垂六十歲。

忻逢明治,今願奉之。

挺曰:「吾雖德謝古人,未能以玉為寶。」

遣船隨取,光潤果然。

竟不肯受,仍表送京都。

世宗即位,累表乞還。

景明初見代,老幼泣涕追隨,縑帛贈送,挺悉不納。

散騎常侍趙脩得幸世宗,挺雖同州壤,未嘗詣門。

北海王詳為司徒、錄尚書事,以挺為司馬,挺固辭不免。

世人皆歎其屈,而挺處之夷然。

於後詳攝選,眾人競稱考第,以求遷敘,挺終獨無言。

詳曰:「崔光州考級並未加授,宜投一牒,當為申請。

蘧伯玉恥獨為君子,亦何故嘿然?」

挺對曰:「階級是聖朝大例,考課亦國之恆典。

下官雖慚古賢不伐之美,至於自炫求進,竊以羞之。」

詳大相稱歎。

自為司馬,詳未曾呼名,常稱州號,以示優禮。

四年卒,時年五十九。

其年冬,贈輔國將軍、幽州刺史,謚曰景。

光州故吏聞凶問,莫不悲感,共鑄八尺銅像於城東廣因寺,起八關齋,追奉冥福,其遺一愛一若此。

初,崔光之在貧賤也,挺贍遺衣食,常親敬焉。

又識邢巒、宋弁於童稚之中,並謂終當遠致。

世稱其知人。

歷官二十餘年,家資不益,食不重味,室無綺羅,閨門之內,雍雍如也。

舊故多有贈賵,諸子推挺素心,一無所受。

有子六人。

長子孝芬,字恭梓。

早有才識,博學好文章。

高祖召見,甚嗟賞之。

李彪謂挺曰:「比見賢子謁帝,旨諭殊優,今當為群拜紀。」

挺曰:「卿自欲善處人父子之間,然斯言吾所不敢聞也。」

司徒、彭城王勰板為行參軍,後除著作郎,襲父爵。

尚書令高肇親一寵一權盛,子植除青州刺史,啟孝芬為司馬。

後除司徒記室參軍、司空屬、定州大中正,長於剖判,甚有能名,府主任城王澄雅重之。

熙平中,澄奏地制八條,孝芬所參定也。

在府久之,除龍驤將軍、廷尉少卿。

孝昌初,蕭衍遣將裴邃等寇淮南。

詔行台酈道元、都督河間王琛討之,停師城父,累月不進。

敕孝芬持節繼齊庫刀,催令赴接,賊退而還。

荊州刺史李神俊為蕭衍遣將攻圍,詔加孝芬通直散騎常侍,以將軍為荊州刺史,兼尚書、南道行台,領軍司,率諸將以援神俊,因代焉。

於時,州郡內戍悉已陷沒,且路由三亞,賊已先據。

孝芬所統既少,不得徑進,遂從弘農堰渠山道南入,遣弟孝直輕兵在前,出賊不意,賊便奔散,人還安堵。

肅宗嘉勞之,並賚馬及綿絹等物。

後以元義之一黨一,與盧同、李獎等併除名,征還。

又孝芬為廷尉之日,章武王融以贓貨被劾,孝芬按以重法。

及融為都督,北討鮮於脩禮;於時孝芬弟孝演率勒宗從,避賊於博陵,郡城為賊攻陷,尋為賊所害。

融乃密啟,云:「孝演入賊為王。」

遂見收捕,閤家逃竄,遇赦乃出。

孝昌三年,蕭衍將成景俊率眾一逼一彭城,除孝芬寧朔將軍、員外常侍、兼尚書右丞,為徐州行台。

孝芬將發,入辭。

靈太后謂孝芬曰:「卿女今事我兒,與卿便是親舊,曾何相負?而內頭元義車中,稱此老嫗會須卻之。」

孝芬曰:「臣蒙國厚恩,義無斯語。

假實有此,誰能得聞?若有聞知,此於元義親密過臣遠矣。

乞對言者,足辨虛實。」

靈太后悵然意解,乃有愧色。

景俊築柵造堰,謀斷泗水以灌彭城。

孝芬率大都督李叔仁、柴集等赴戰,景俊等力屈退走。

除孝芬安南將軍、光祿大夫、兼尚書,為徐兗行台。

建義初,太山太守羊侃據郡反,遠引南賊,圍一逼一兗州。

除孝芬散騎常侍、鎮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仍兼尚書、東道行台。

大都督刁宣馳往救援,與行台於暉接,至便圍之。

侃突圍奔蕭衍,余悉平定。

永安二年,莊帝聞元顥有內侵之計,敕孝芬南赴徐州。

顥遂潛師向考城,擒大都督、濟一陰一王暉業,乘勝徑進,遣其後軍都督侯暄守梁國城以為後援。

孝芬勒諸將馳往圍暄,恐顥遣援,乃急攻之,晝夜不息。

五日,暄遂突出,擒斬之,俘其卒三千餘人。

莊帝還宮,授西兗州刺史,將軍如故。

孝芬久倦外役,固辭不行,乃除太常卿。

普泰元年,南一陽一太守趙脩延襲據荊州城,囚刺史李琰之,招引南寇。

除孝芬衛將軍、荊州刺史,兼尚書、南道行台。

又除都督三荊諸軍事、車騎將軍、假驃騎將軍。

孝芬已出次,改授散騎常侍、驃騎將軍、西兗州刺史。

太昌初,兼殿中尚書。

尋除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仍尚書。

後加儀同三司、兼吏部尚書。

出帝入關,齊獻武王至洛,與尚書辛雄、劉廞等並誅,時年五十。

沒其家口,天平中乃免之。

孝芬博文口辯,善談論,一愛一好後進,終日忻然,商搉古今,間以嘲謔,聽者忘疲。

所著文章數十篇。

有子八人。

長子勉,字宣祖。

頗涉史傳,有几案才。

正光初,除太學博士。

莊帝之為御史中尉,啟除侍御史。

永安初,除建節將軍、尚書右中兵郎中。

後太尉、豫章王蕭贊啟為諮議參軍,郎中如故。

以舉人失衷,為中尉高道穆奏免其官。

普泰中,兼尚書左丞。

勉善附會,世論以浮競譏之。

為尚書令爾朱世隆所親待,而尚書郎魏季景尤為世隆知任,勉與季景內頗不穆。

季景一陰一求右丞,奪勉所兼。

世隆啟用季景,勉遂悵怏自失。

尋除安南將軍、光祿大夫、兼國子祭酒,典儀注。

太昌初,除散騎常侍、征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定州大中正,敕左右廂出入其家。

被收之際,在外逃免。

於後乃出,見齊獻武王於晉一陽一,王勞撫之。

天平末,王遣勉送勳貴妻子赴定州,因得還家。

屬母李氏喪亡,勉哀號過一性一,遇病卒,時年四十七。

無子,弟宣度以子龍後之。

勉弟宣猷,司徒中郎,走於關西。

宣猷弟宣度,齊王儀同開府司馬。

宣度弟宣軌,頗有才學,尚書考功郎中。

與弟宣質、宣靜、宣略,並死於晉一陽一。

孝芬弟孝暐,字敬業。

少寬雅,早著長者之風。

彭城王勰之臨定州,闢為主簿。

釋褐冀州安東府外兵參軍,歷員外散騎侍郎、寧朔將軍、員外散騎常侍。

武泰初,蠻首李洪扇動諸蠻,詔孝暐持節為別將,隸都督李神軌討平之。

爾朱榮之害朝士,孝暐與弟孝直攜家避難定陶。

孝莊初,征拜通直散騎常侍,加征虜將軍,尋除趙郡太守。

郡經葛榮離亂之後,民戶喪亡,六畜無遺,斗粟乃至數縑,民皆賣鬻兒女。

夏椹大熟,孝暐勸民多收之。

郡內無牛,教其人種。

招撫遺散,先恩後威,一周之後,流民大至。

興立學校,親加勸篤,百姓賴之。

卒於郡,時年四十九。

贈通直散騎常侍、平東將軍、瀛州刺史,謚曰簡。

朝議謂為未申,復贈安北將軍、定州刺史。

子昂,武定中,尚書左丞、兼度支尚書。

孝暐弟孝演,字則伯,出繼伯父。

一性一通率,美鬚髯,姿貌魁傑。

少無宦情,沉浮鄉里。

河間王琛為定州刺史,以為治中。

晚除瀛州安西府外兵參軍,因罷歸。

及鮮於脩禮起逆,孝演率宗屬保郡城,為賊攻陷。

賊以孝演民望,恐移眾心,乃害之,時年四十。

無子,弟孝直以子士游為後。

士游,儀同開府倉曹參軍。

孝演弟孝直,字叔廉。

身八尺,眉目疏朗。

早有志尚,起家司空行參軍。

尋為員外散騎侍郎、宣威將,仍以本官入領直後。

轉寧遠將軍、汝南王開府掾,領直寢。

兄孝芬除荊州,詔孝直假征虜將軍、別將,總羽林二千騎,與孝芬俱行。

孝直潛師徑進,賊遂破走。

孝芬入城後,蕭衍將曹義宗仍在馬圈,鼓動順一陽一蠻夷,緣邊寇竊。

孝直率眾御之,賊皆退散。

還轉直閣將軍、通直散騎常侍。

爾朱兆入洛,孝直以天下未寧,去職歸鄉里,勸督宗人,務行禮義。

後除安東將軍、光祿大夫。

太昌中,又除衛將軍、右光祿大夫,並辭不赴。

宗親勸孝直曰:「榮華人之所願,何故陸沉?」

孝直不答。

年五十八,卒於鄉里,顧命諸子曰:「吾才疏效薄,於國無功。

若朝廷復加贈謚,宜循吾意,不得祗受,若致干求,則非吾子,斂以時服,祭勿殺生。」

其子皆遵行之。

有四子。

長子士順,儀同開府行參軍。

孝直弟孝政,字季讓。

十歲,挺亡,號哭不絕,見者為之悲傷。

一操一尚貞立,博洽經史,雅好辭賦;喪紀之禮,特所留情,衣服制度,手能執造。

太尉、汝南王悅辟行參軍。

年四十九,卒。

子巖,武定中,員外常侍。

孝芬兄弟孝義慈厚。

弟孝演、孝政先亡,孝芬等哭泣哀慟,絕內蔬食,容貌損瘠,見者傷之。

孝暐等奉孝芬盡抱順之禮,坐食進退,孝芬不命則不敢也。

雞鳴而起,旦參顏色,一錢尺帛,不入私房,吉凶有須,聚對分給。

諸婦亦相親一愛一,有無共之。

始挺兄弟同一居,孝芬叔振既亡之後,孝芬等奉承叔母李氏,若事所生;旦夕溫凊,出入啟覲,家事鉅細,一以諮決。

每兄弟出行,有獲財物,尺寸已上,皆內李氏之庫,四時分賚,李自裁之。

如此者二十餘歲。

撫從弟宣伯、子朗,如同氣焉。

挺弟振,字延根。

少有學行,居家孝友,為宗族所稱。

自中書學生為秘書中散,在內謹敕,為高祖所知。

出為冀州、鹹一陽一王禧驃騎府司馬,在任久之。

太和二十年,遷建威將軍、平一陽一太守。

不拜,轉高一陽一內史。

高祖南討,征兼尚書左丞,留京。

振既才幹被擢,當世以為榮。

後改定職令,振本資惟擬五品,詔曰:「振在郡著績,宜有褒升。」

除太子庶子。

景明初,除長兼廷尉少卿。

振有公斷,以明察稱。

河內太守陸琇與鹹一陽一王禧同謀為逆,禧敗事發,振窮治之。

時琇內外親一黨一及當朝貴要鹹為之言,振研核切至,終無縱緩,遂斃之於獄。

其奉法如此。

正始初,除龍驤將軍、肆州刺史,在任有政績。

還朝,除河東太守。

永平中,卒於郡,時年五十九。

贈本將軍、南兗州刺史,謚曰定。

振歷官四十餘載,考課恆為稱職。

議者善之。

長子宣伯,早喪。

子勁,字仲括,驃騎參軍。

宣伯弟子朗,美容貌,涉獵經史,少溫厚有風尚。

以軍功起家襄威將軍、員外散騎侍郎。

普泰中,從兄孝芬為荊州,請為車騎府司馬。

孝芬轉西兗州,為驃騎府司馬。

太昌初,冠軍將軍、北徐州撫軍府長史,固辭,不獲免。

興和二年,中尉高仲密引為侍御史,尋加平西將軍。

武定中卒。

子道綱。

挺從父弟元珍,釋褐司徒行參軍,稍遷司徒主簿、趙郡王幹開府屬。

景明中,荊州長史。

久之,為司徒從事中郎,有公平稱。

後遷中散大夫,加征虜將軍。

正光末,山胡作逆,除平一陽一太守、假右將軍,為別將以討之,頻破胡賊,郡內以安。

武泰初,改郡為唐州,仍除元珍為刺史,加右將軍。

以破胡勳,賜爵涼城侯。

爾朱榮之趣洛也,遣其都督樊子鵠取唐州。

元珍與行台酈惲拒守不從,為子鵠所陷,被害。

世鹹痛之。

子叔恭。

挺從父弟瑜之,字仲璉。

少孤有學業。

太和中,釋褐奉朝請,廣陵王羽常侍,累歷蕃佐。

入為司空功曹參軍事、太尉主簿,遷冀州撫軍府長史。

後為揚州平東府長史,帶南梁太守。

蕭衍義州刺史文僧明來降,瑜之迎接有勳,賜爵高邑男。

孝昌初,除鴻臚少卿。

三年卒,年五十六。

贈平北將軍、瀛州刺史。

有三子。

長子孟舒,字長才,襲父爵。

累遷平東將軍、太中大夫。

興和中,除廣平太守。

卒,贈中軍將軍、殷州刺史,贈平東將軍,謚曰康。

孟舒弟仲舒,武定末,鄴縣令。

仲舒弟季舒,給事黃門侍郎。

挺從祖弟修和,州主簿。

子儉,字元恭。

雅有器度。

歷太學博士,終於符璽郎中。

儉弟緒,字仲穆。

定州撫軍府法曹參軍。

緒小弟孝忠,侍御史、秘書郎。

並有容貌,無他才識。

緒子子謙,尚書郎。

子謙弟子讓,與侯景同反。

子謙坐以囚執,遇病死於晉一陽一。

子讓弟子廉等並伏法。

修和弟敬邕,一性一長者,有干用。

高祖時,自司徒主簿轉尚書都官郎中,所在稱職。

遷太子步兵校尉。

景明初,母憂去職。

後中山王英南討,引為都督府長史,加左中郎將,以功賜爵臨淄男。

遷龍驤將軍、太府少卿,以本將軍出除管州刺史。

庫莫奚國有馬百匹因風入境,敬邕悉令送還,於是夷人感附。

熙平二年,拜征虜將軍、太中大夫。

神龜中卒,年五十七。

贈左將軍、濟州刺史,謚曰恭。

子子盛,襲爵。

除奉朝請。

修和從弟接,字顯賓。

容貌魁偉,放邁自高,不拘常檢。

為中書博士、樂陵內史。

雅為任城王澄所禮待。

及澄為定州刺史,接了無民敬,王忻然容下之。

後為冀州安東府司馬,轉樂陵太守。

還鄉而卒。

挺族子纂,字叔則,博學有文才。

景明中,太學博士,轉員外散騎侍郎、襄威將軍。

既不為時知,乃著《無談子論》。

後為給事中。

延昌中,除梁州征虜府長史。

熙平初,為寧遠將軍、廷尉正,每於大獄,多所據明,有當官之譽。

時太原王靜自廷尉監遷少卿,纂恥居其下,乃與靜書,辭氣抑揚,無上下之體。

又啟求解任,乃除左中郎將,領尚書三公郎中。

未幾,以公事免。

後為洛一陽一令。

正光中卒,年四十五。

贈司徒左長史。

凡所制文,多行於世。

長子史,武定末,儀同府長流參軍。

纂兄穆,寬雅有度量,州辟主簿。

卒。

子暹,武定末,度支尚書、兼右僕射。

纂弟融,字脩業。

奉朝請。

尚書令高肇出討巴蜀,引為統軍。

還,除員外散騎侍郎。

正光中,定州別駕。

年四十二,卒。

子鴻翻,郡功曹。

纂從祖弟游,字延叔,少有風概。

釋褐奉朝請,稍遷太尉主簿。

江州刺史陳伯之啟為司馬,還除奉車都尉。

大都督、中山王英征義一陽一,引為錄事參軍,尋轉司馬。

及英敗於鍾離,游坐徙秦州,久而得還。

大將軍高肇西征,引為統軍,除步兵校尉,遷豫州征虜府長史;未幾,除征虜將軍、北趙郡太守,並有政績。

熙平末,轉河東太守。

郡有鹽戶,常供州郡為兵,子孫見丁從役,游矜其勞苦,乃表聞請聽更代,郡內感之。

太學舊在城內,游乃移置城南閒敞之處,親自說經,當時學者莫不勸慕,號為良守。

以本將軍遷涼州刺史,以母憂解任。

正光中,起除右將軍、南秦州刺史,因辭不免。

先是,州人楊松柏、楊洛德兄弟數為反叛,游至州,深加招慰。

松柏歸款,引為主簿,稍以辭色誘之,兄弟俱至。

松柏既州之豪帥,感游恩遇,獎諭群氐,鹹來歸款,且以過在前政,不復自疑。

游乃因宴會,一時俱斬,於是外人以其不信,合境皆反。

正光五年夏,秦州城人殺刺史李彥,據州為逆。

數日之後,游知必不安,謀欲出外,尋為城人韓祖香、孫攻於州館。

游事窘,登樓慷慨悲歎,乃推下小女而殺之,義不為群小所辱也。

尋為祖香等所執害,時年五十二。

永安中,贈散騎侍郎、鎮北將軍、定州刺史。

子伏護,開府參軍。

史臣曰:高祐學業優通,知名前世,儒俊之風,門舊不隕。

諸子經傳之器,加有捨生之節。

崔挺兄弟,風一操一高亮,懷文抱質,歷事著稱,見重於朝野,繼世承家,門族並著,蓋所謂彼有人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
帝紀第一 序紀帝紀第二 太祖紀帝紀第三 太宗紀帝紀第四 世祖紀上帝紀第四 世祖紀下 宗紀帝紀第五 高宗紀帝紀第六 顯祖紀帝紀第七 高祖紀上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帝紀第八 世宗紀帝紀第九 肅宗紀帝紀第十 孝莊紀帝紀第十一 前廢帝廣陵王 後廢帝 安定王═出帝平陽王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列傳第一 皇后列傳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第三 昭成子孫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列傳第五 明元六王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列傳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八 文成五王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列傳第九下 獻文六王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一 衛操 莫含 劉庫仁列傳第十二 燕鳳 許謙 張袞 崔玄伯 鄧淵列傳第十三 長孫嵩 長孫道生列傳第十四 長孫肥 尉古真列傳第十五 穆崇列傳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題 庾業延 賀狄干 李栗 劉潔 古列傳第十七 奚斤 叔孫建列傳第十八 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列傳第十九 於栗磾列傳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列傳第二十一 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列傳第二十二 王洛兒 車路頭 盧魯元 陳建 萬安國列傳第二十三 崔浩列傳第二十四 李順列傳第二十五 司馬休之 司馬楚之 司馬景之 司馬叔璠 司馬天列傳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龍 韓延之 袁式列傳第二十七 李寶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列傳第二十九 源賀列傳第三十 薛辯 寇贊 酈范 韓秀 堯暄列傳第三十一 嚴稜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列傳第三十二 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頹 薛野 宇文福列傳第三十三 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列傳第三十四 竇瑾 許彥 李欣列傳第三十五 盧玄列傳第三十六 高允列傳第三十七 李靈 崔鑒列傳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列傳第三十九 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列傳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闞列傳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沖列傳第四十二 游雅 高閭列傳第四十三 游明根 劉芳列傳第四十四 鄭羲 崔辯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列傳第四十六 楊播列傳第四十七 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列傳第四十八 韓麒麟 程駿列傳第四十九 薛安都 畢眾敬 沈文秀 張讜 田益宗 孟表列傳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悅列傳第五十一 王肅 宋弁列傳第五十二 郭祚 張彝列傳第五十三 邢巒 李平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列傳第五十五 崔光列傳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聰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列傳第五十八 劉藻 傅永 傅豎眼 李神列傳第五十九 裴叔業 夏侯道遷 李元護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悅列傳第六十陽尼 賈思伯 李叔虎 路恃慶 房亮列傳第六十一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列傳第六十二 爾朱榮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列傳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楊機 高崇列傳第六十六 孫紹 張普惠列傳第六十七 成淹 范紹 劉桃符 劉道斌 董紹 馮元興 鹿悆列傳第六十八 朱瑞 叱列延慶 斛斯椿 賈顯度 樊子鵠 賀拔勝列傳第六十九 綦俊 山偉 劉仁之 宇文忠之列傳第七十 李琰之 祖瑩 常景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 賀訥 劉羅辰 姚黃眉 杜超 賀迷 閭毗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於勁 胡國珍 李延實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盧丑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列傳孝感第七十四 趙琰 長孫慮 乞伏保 孫益德 董洛生 楊引列傳節義第七十五 於什門 段進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婁提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張恂 鹿生 張應 宋世景 路邕 閻慶胤 明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於洛侯 胡泥 李洪之 高遵張赦提 羊祉 崔列傳逸士第七十八 眭誇 馮亮 李謐 鄭修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晁崇 張淵 殷紹 王早 耿玄 劉靈助 江式列傳列女第八十 崔覽妻封氏 封卓妻劉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長命妻列傳恩幸第八十一 王叡 王仲興 寇猛 趙修 茹皓 趙邕 侯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列傳第八十三 匈奴劉聰 羯胡石勒 鐵弗劉虎 徒何慕容廆 臨渭列傳第八十四 僭晉司馬叡 賨李雄列傳第八十五 島夷桓玄 海夷馮跋 島夷劉裕列傳第八十六 島夷蕭道成 島夷蕭衍列傳第八十七 私署涼州牧張實 鮮卑乞伏國仁 鮮卑禿髮烏孤 私列傳第八十八 高句麗 百濟 勿吉 失韋 豆莫婁 地豆於 庫莫列傳第八十九 氐 吐谷渾 宕昌 高昌 鄧至 蠻 獠列傳第九十 西域列傳第九十一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志第一 天像一之一志第二 天像一之二志第三 天像一之三志第四 天像一之四志第五 地形二上志第六 地形二中志第七 地形二下志第八 律歷三上志第九 律歷三下志第十 禮四之一志第十一 禮四之二志第十二 禮四之三志第十三 禮四之四志第十四 樂五志第十五 食貨六志第十六 刑罰七靈征八上 志第十七志第十八 靈征八下志第十九 官氏九志第二十 釋老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