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列傳第十三 長孫嵩 長孫道生:父仁,昭成時為南部大人。嵩寬雅有器度,年十四,代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列傳第十三 長孫嵩 長孫道生

魏書

列傳第十三 長孫嵩 長孫道生

長孫嵩,代人也,太祖賜名焉。

父仁,昭成時為南部大人。

嵩寬雅有器度,年十四,代父統軍。

昭成末年,諸部乖亂,苻堅使劉庫仁攝國事,嵩與元他等率部眾歸之。

劉顯之謀難也,嵩率舊人及鄉邑七百餘家叛顯走,將至五原。

時寔君之子,亦聚眾自立,嵩欲歸之。

見於烏渥,稱逆父之子,勸嵩歸太祖。

嵩未決,烏渥回其牛首,嵩僶俛從之。

見太祖於三漢亭。

太祖承大統,復以為南部大人。

累著軍功。

後從征中山,除冀州刺史,賜爵鉅鹿公。

歷侍中、司徒、相州刺史,封南平公,所在著稱。

太宗即位,與山一陽一侯奚斤、北新侯安同、白馬侯崔宏等八人,坐止車門右,聽理萬幾,故世號八公。

晉將劉裕之伐姚泓,太宗假嵩節,督山東諸軍事,傳詣平原,緣河北岸,列軍次於畔城。

軍頗失利。

詔假裕道,裕於舟中望嵩麾蓋,遺以酃酒及江南食物,嵩皆送京師。

詔嵩厚答之。

又敕簡一精一兵為戰備,若裕西過者,便率一精一銳南出彭沛,如不時過,但引軍隨之。

彼至崤陝間,必與姚泓相持,一死一傷,眾力疲弊。

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則裕首可不戰而懸。

於是叔孫建等尋河趣洛。

遂入關。

嵩與建等自成皋南濟,晉諸屯戍皆望塵奔潰,裕克長安,嵩乃班師。

太宗寢疾,問後事於嵩。

嵩曰:「立長則順,以德則人服。

今長皇子賢而世嫡,天所命也,請立。」

乃定策禁中。

於是詔世祖臨朝監國,嵩為左輔。

世祖即位,進爵北平王,司州中正。

詔問公卿:赫連、蠕蠕征討何先?嵩與平一陽一王長孫翰、司空奚斤等曰:「赫連居土,未能為患,蠕蠕世為邊害,宜先討大檀。

及則收其畜產,足以富國;不及則校獵一陰一山,多殺禽一獸皮肉筋角,以充軍實,亦愈於破一小一柄一。」

太常崔浩曰:「大檀遷徙鳥逝,疾追則不足經久,大眾則不能及之。

赫連屈丐,土宇不過千里,其刑政殘虐,人神所棄,宜先討之。」

尚書劉潔、武京侯安原請先平馮跋。

帝默然,遂西巡狩。

後聞屈丐死,關中大亂,議欲征之。

嵩等曰:「彼若城守,以逸代勞,大檀聞之,乘虛而寇,危道也。」

帝乃問幽微於天師寇謙之,謙之勸行。

杜超之贊成之,崔浩又言西伐利。

嵩等固諫不可。

帝大怒,責嵩在官貪一污,使武士頓辱。

尋遷太尉。

久之,加柱國大將軍。

自是,輿駕征伐,嵩以元老多留鎮京師,坐朝堂,平斷刑獄。

薨,年八十。

謚曰宣王。

後高祖追錄先朝功臣,以嵩配饗廟庭。

子頹,善騎射,彎弓三百斤。

襲爵,加侍中、征南大將軍。

有罪,黜為戍兵,後復爵。

薨,謚曰安王。

子敦,字孝友,位北鎮都將。

坐黷貨,降為公。

高宗時,自頌先世勳重,復其王爵。

薨,謚簡王。

子道,字念僧,襲爵。

久之,隨例降為公,位右衛將軍。

卒,謚慎。

子悅,襲爵。

建義初,復本王爵,尋降為公。

位光祿少卿。

卒,贈司空。

長孫道生,嵩從子也。

忠厚廉謹,太祖一愛一其慎重,使掌幾密,與賀毗等四人內侍左右,出入詔命。

太宗即位,除南統將軍、冀州刺史。

後取人美一女以獻,太宗切責之,以舊臣不加罪黜。

世祖即位,進爵汝一陰一公,遷廷尉卿。

從征蠕蠕,與尉眷等率眾出白黑兩漠間,大捷而還。

世祖征赫連昌,道生與司徒長孫翰、宗正娥青為前驅,遂平其國。

昌弟定走保平涼,劉義隆遣將到彥之、王仲德寇河南以救定。

詔道生與丹一陽一王太之屯河上以御之。

遂誘義隆將檀道濟,邀其前後,追至歷城而還。

除司空,加侍中,進封上一黨一王。

薨,年八十二。

贈太尉,謚曰靖。

道生廉約,身為三司,而衣不華飾,食不兼味。

一熊皮鄣泥,數十年不易,時人比之晏嬰。

第宅卑陋,出鎮後,其子弟頗更修繕,起堂廡。

道生還,歎曰:「昔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強寇尚遊魂漠北,吾豈可安坐華美也!」乃切責子弟,令毀宅。

其恭慎如此。

世祖世,所在著績,每建大議,多合時機。

為將有權略,善待士眾。

帝命歌工歷頌群臣,曰:「智如崔浩,廉如道生。」

及年老,頗惑其妻孟氏,以此見譏。

與從父嵩俱為三公,當世以為榮。

子抗,位少卿,早卒。

抗子觀,少以壯勇知名,後襲祖爵上一黨一王。

時異姓諸王,襲爵多降為公,帝以其祖道生佐命先朝,故特不降。

以征西大將軍、假司空督河西七鎮諸軍討吐谷渾。

部帥拾寅遁藏,焚其所居城邑而還。

高祖初,拜殿中尚書、侍中。

吐谷渾又侵一逼一,復假觀司空討降之。

後為征南大將軍。

薨,謚曰定。

葬禮依其祖靖王故事,陪葬雲中金陵。

子冀歸,六歲襲爵,降為公。

高祖以其幼承家業,賜名稚,字承業。

稚聰敏有才藝,虛心一愛一士。

為前將軍,從高祖南討,授七兵尚書、太常卿、右將軍。

世宗時,侯剛子淵,稚之女婿。

剛為元叉所厚,故稚驟得轉進。

出為撫軍大將軍,領揚州刺史,假鎮南大將軍,都督淮南諸軍事。

蕭衍將裴邃、虞鴻襲據壽春,稚諸子驍果,邃頗難之,號曰「鐵小兒」。

詔河間王琛總眾援之。

琛欲決戰,稚以雨久,更須持重。

琛哎從,遂戰,為賊所乘,稚後殿。

初,稚既總強兵,久不決戰,議者疑有異圖。

朝廷重遣河間王琛及臨淮王彧、尚書李憲等三都督,外聲助稚,內實防之。

會鮮於脩禮反於中山,以稚為大都督北討。

尋以本使達鄴城。

詔稚解行台,罷大使,遣河間王琛為大都督,酈道元為行台。

稚遣子子裕奉表,稱與琛同在淮南,俱當國難,琛敗臣全,遂生私隙。

且臨機奪帥,非算所長。

書奏,不納。

琛與稚前到呼沱,稚未欲戰,而琛不從。

行達五鹿,為脩禮邀擊,琛不赴之。

賊總至,遂大敗,稚與琛併除名。

尋而正平郡蜀反,復假稚鎮西將軍、討蜀都督。

頻戰有功,除平東將軍,復本爵。

後除尚書右僕射。

未幾,雍州刺史蕭寶夤據州反,復以稚為行台討之。

稚時背疽未癒,靈太后勞之曰:「卿疹源如此,朕欲相停,更無可寄如何?」

稚答曰:「死而後已,敢不自力。」

時子彥亦患腳痺,扶杖入辭。

尚書僕射元順顧相謂曰:「吾等備位大臣,各居一寵一位,危難之日,病者先行,無乃不可乎?」

莫有對者。

時薛鳳賢反於正平,薛脩義屯聚河東,分據鹽池,攻圍蒲阪,東西連結,以應寶夤。

稚乃據河東。

時有詔廢鹽池稅,稚上表曰:「鹽池天資賄貨,密邇京畿,唯須寶而護之,均贍以理。

今四境多虞,府藏罄竭。

然冀定二州且亡且亂,常調之絹,不復可收。

仰惟府庫,有出無入,必須經綸,出入相補。

略論鹽稅,一年之中,准絹而言,猶不應減三十萬匹也,便是移冀定二州置於畿甸。

今若廢之,事同再失。

臣前仰違嚴旨,不先討關賊而解河東者,非是閒長安而急蒲阪。

蒲阪一陷,沒失鹽池,三軍口命,濟贍理絕。

天助大魏,茲計不爽。

昔高祖昇平之年,無所乏少,猶創置鹽官而加典護,非為物而競利,恐由利而亂俗也。

況今王公素餐,百官一屍一祿,租徵六年之粟,調折來歲之資,此皆出人私財,奪人膂力。

豈是願言,事不獲已。

臣輒符司監將尉還率所部,依常收稅,更聽後敕。」

稚克寶夤將侯終德,寶夤出走,雍州平。

除雍州刺史。

莊帝初,封上一黨一王,尋改馮翊王,後降為郡公。

遷司徒公,加侍中,兼尚書令、大行台,仍鎮長安。

前廢帝立,遷太尉公,錄尚書事。

及韓陵之敗,斛斯椿先據河橋,謀誅爾朱。

使稚入洛,啟帝誅世隆兄弟之意。

出帝初,轉太傅,錄尚書事。

以定策功,更封開國子。

稚表請回授其姨兄廷尉卿元洪超次子惲。

初,稚生而母亡,為洪超母所撫養,是以求讓,許之。

出帝入關,稚時鎮虎牢,亦隨赴長安。

稚妻張氏,生二子,子彥、子裕。

後與羅氏私通,遂殺其夫,棄張納羅。

羅年大稚十餘歲,妒忌防限。

稚雅相一愛一敬,旁無姻妾,僮侍之中,嫌疑致死者,乃有數四。

羅生三子,紹遠、士亮、季亮,兄弟皆廉武。

稚少輕俠,鬥雞走馬,力爭殺人,因亡抵龍門將陳興德家,會赦乃免。

因以後妻羅前夫女呂氏,妻興德兄興恩以報之。

子彥,本名俊,有膂力。

以累從父征討功,封槐裡縣子。

出帝與齊獻武王構隙,加子彥中軍大都督、行台僕射,鎮弘農,以為心膂。

後從帝入關。

子彥少嘗墜馬折臂,肘上骨起寸餘,乃命開內鋸骨,流血數升,言戲自若。

時以為逾於關羽。

子裕,位衛尉少卿。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
帝紀第一 序紀帝紀第二 太祖紀帝紀第三 太宗紀帝紀第四 世祖紀上帝紀第四 世祖紀下 宗紀帝紀第五 高宗紀帝紀第六 顯祖紀帝紀第七 高祖紀上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帝紀第八 世宗紀帝紀第九 肅宗紀帝紀第十 孝莊紀帝紀第十一 前廢帝廣陵王 後廢帝 安定王═出帝平陽王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列傳第一 皇后列傳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第三 昭成子孫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列傳第五 明元六王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列傳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八 文成五王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列傳第九下 獻文六王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一 衛操 莫含 劉庫仁列傳第十二 燕鳳 許謙 張袞 崔玄伯 鄧淵列傳第十三 長孫嵩 長孫道生列傳第十四 長孫肥 尉古真列傳第十五 穆崇列傳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題 庾業延 賀狄干 李栗 劉潔 古列傳第十七 奚斤 叔孫建列傳第十八 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列傳第十九 於栗磾列傳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列傳第二十一 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列傳第二十二 王洛兒 車路頭 盧魯元 陳建 萬安國列傳第二十三 崔浩列傳第二十四 李順列傳第二十五 司馬休之 司馬楚之 司馬景之 司馬叔璠 司馬天列傳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龍 韓延之 袁式列傳第二十七 李寶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列傳第二十九 源賀列傳第三十 薛辯 寇贊 酈范 韓秀 堯暄列傳第三十一 嚴稜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列傳第三十二 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頹 薛野 宇文福列傳第三十三 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列傳第三十四 竇瑾 許彥 李欣列傳第三十五 盧玄列傳第三十六 高允列傳第三十七 李靈 崔鑒列傳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列傳第三十九 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列傳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闞列傳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沖列傳第四十二 游雅 高閭列傳第四十三 游明根 劉芳列傳第四十四 鄭羲 崔辯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列傳第四十六 楊播列傳第四十七 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列傳第四十八 韓麒麟 程駿列傳第四十九 薛安都 畢眾敬 沈文秀 張讜 田益宗 孟表列傳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悅列傳第五十一 王肅 宋弁列傳第五十二 郭祚 張彝列傳第五十三 邢巒 李平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列傳第五十五 崔光列傳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聰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列傳第五十八 劉藻 傅永 傅豎眼 李神列傳第五十九 裴叔業 夏侯道遷 李元護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悅列傳第六十陽尼 賈思伯 李叔虎 路恃慶 房亮列傳第六十一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列傳第六十二 爾朱榮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列傳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楊機 高崇列傳第六十六 孫紹 張普惠列傳第六十七 成淹 范紹 劉桃符 劉道斌 董紹 馮元興 鹿悆列傳第六十八 朱瑞 叱列延慶 斛斯椿 賈顯度 樊子鵠 賀拔勝列傳第六十九 綦俊 山偉 劉仁之 宇文忠之列傳第七十 李琰之 祖瑩 常景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 賀訥 劉羅辰 姚黃眉 杜超 賀迷 閭毗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於勁 胡國珍 李延實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盧丑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列傳孝感第七十四 趙琰 長孫慮 乞伏保 孫益德 董洛生 楊引列傳節義第七十五 於什門 段進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婁提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張恂 鹿生 張應 宋世景 路邕 閻慶胤 明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於洛侯 胡泥 李洪之 高遵張赦提 羊祉 崔列傳逸士第七十八 眭誇 馮亮 李謐 鄭修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晁崇 張淵 殷紹 王早 耿玄 劉靈助 江式列傳列女第八十 崔覽妻封氏 封卓妻劉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長命妻列傳恩幸第八十一 王叡 王仲興 寇猛 趙修 茹皓 趙邕 侯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列傳第八十三 匈奴劉聰 羯胡石勒 鐵弗劉虎 徒何慕容廆 臨渭列傳第八十四 僭晉司馬叡 賨李雄列傳第八十五 島夷桓玄 海夷馮跋 島夷劉裕列傳第八十六 島夷蕭道成 島夷蕭衍列傳第八十七 私署涼州牧張實 鮮卑乞伏國仁 鮮卑禿髮烏孤 私列傳第八十八 高句麗 百濟 勿吉 失韋 豆莫婁 地豆於 庫莫列傳第八十九 氐 吐谷渾 宕昌 高昌 鄧至 蠻 獠列傳第九十 西域列傳第九十一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志第一 天像一之一志第二 天像一之二志第三 天像一之三志第四 天像一之四志第五 地形二上志第六 地形二中志第七 地形二下志第八 律歷三上志第九 律歷三下志第十 禮四之一志第十一 禮四之二志第十二 禮四之三志第十三 禮四之四志第十四 樂五志第十五 食貨六志第十六 刑罰七靈征八上 志第十七志第十八 靈征八下志第十九 官氏九志第二十 釋老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