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彥子歆,字子胡,幼孤有志一操一,博洽經史,成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

魏書

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

漢初,魏無知封高良侯,子均,均子恢,恢子彥。

彥子歆,字子胡,幼孤有志一操一,博洽經史,成帝世,位終鉅鹿太守,仍家焉。

歆子悅,字處德,一性一沉厚有度量,宣城公趙國李孝伯見而重之,以女妻焉。

位濟一陰一太守,以善政稱。

悅子子建,字敬忠。

釋褐奉朝請,累遷太尉從事中郎。

初,世宗時平氐,遂於武興立鎮,尋改為東益州。

其後鎮將、刺史乖失人和,群氐作梗,遂為邊患,乃除子建為東益州刺史。

子建布以恩信,風化大行,遠近清靜。

正光五年,南、北二秦城人莫折念生、韓祖香、張長命相繼構逆,僉以州城之人莫不勁勇,同類悉反,宜先收其器械。

子建以為城人數當行陳,盡皆驍果,安之足以為用,急之腹背為憂,乃悉召居城老壯曉示之;並上言諸誠人本非罪坐而來者悉求聽免。

肅宗優詔從之。

子建漸分其父兄子弟外居郡戍,內外相顧,終獲保全。

及秦賊乘勝,屯營黑水,子建乃潛使掩襲,前後斬獲甚眾,威名赫然,先反者及此悉降。

乃間使上聞,肅宗甚嘉之,詔子建兼尚書為行台,刺史如故。

於是威震蜀土,其梁、巴、二益、兩秦之事,皆所節度。

梁州刺史傅豎眼子敬和中心以為愧,在洛大行貨賄,以圖行台。

先是,子建亦屢求歸京師,至此,乃遣刺史唐永代焉,豎眼因為行台。

子建將還,群氐慕戀,相率斷道。

主簿楊僧復先行曉喻,諸氐忿曰:「我留刺史,爾送出也!」斫之數創,幾死。

子建徐加慰譬,旬日方得前行,吏人贈遺,一無所受。

而東益氐、蜀尋反,攻一逼一唐永,永棄城而走,乃喪一籓矣。

初永之走,子建客有沙門曇璨及鉅鹿人耿顯皆沒落氐手,及知子建之客,垂泣追衣物還之,送出白馬。

遺一愛一所被如此。

自國家開華一陽一等郡,梁州邢巒、益州傅豎眼及子建為最。

初,子建為前軍將軍,十年不徙,在洛閒暇,與吏部尚書李韶、韶從弟延實頗為弈棋,時人謂為耽好。

子建每曰:「棋於機權廉勇之際,得之深矣。

且吾未為時用,博弈可也。」

及一臨邊事,凡經五年,未曾對局。

還洛後,俄拜常侍、衛尉卿。

初,元顥內一逼一,莊帝北幸,子建謂所親盧義僖曰:「北海自絕社稷,稱籓蕭衍,吾老矣,豈能為陪臣?」

遂攜家口居洛南,顥平乃歸。

先苦風痺,及此遂甚,以卿任有務,屢上書乞身,特除右光祿大夫。

邢杲之平,太傅李延實子侍中彧為大使,撫一慰東土,時外戚貴盛,送客填門,子建亦往候別。

延實曰:「小兒今行,何以相勖?」

子建曰:「益以盈一滿為誡。」

延實悵然久之。

及莊帝殺爾朱榮,遇禍於河一陰一者其家率相弔賀。

太尉李虔第二子仁曜,子建之女婿,往亦見害。

子建謂姨弟盧道虔曰:「朝廷誅翦權強,兇徒尚梗,未聞有奇謀異略,恐不可濟。

此乃李門禍始,弔賀無乃匆匆?」

及永安之後,李氏宗族流離,或遇誅夷,如其所慮。

後歷左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

子建自出為籓牧,董司山南,居脂膏之中,遇天下多事,正身潔己,不以財利經懷。

及歸京師,家人衣食常不周贍,清素之跡,著於終始。

一性一存重慎,不雜一交遊,唯與尚書盧義僖、姨弟涇州刺史盧道裕雅相親一暱。

及疾篤,顧敕二子曰:「死生大分,含氣所同,世有厚葬,吾平生不取,蘧蒢一裸一身,又非吾意。

氣絕之後,斂以時服。

吾生年契闊,前後三娶,合葬之事,抑又非古。

且汝二母先在舊塋,墳地久固,已有定別。

唯汝次母墓在外耳,可遷入兆域,依班而定,行於吾墓之後。

如此足矣,不須附合。

當順吾心,勿令吾有遺恨。」

永熙二年春,卒於洛一陽一孝義裡捨,時年六十三,贈儀同三司、定州刺史,謚曰文靜。

二子,收、祚。

收字伯起,小字佛助。

年十五,頗已屬文。

及隨父赴邊。

值四方多難,好習騎射,欲以武藝自達。

滎一陽一鄭伯調之曰:「魏郎弄戟多少?」

收慚,遂折節讀書。

夏月坐板一床一,隨樹一陰一諷誦,積年,一床一板為之銳減,而一精一力不輟。

以文華顯。

初以父功除太學博士,及爾朱榮於河一陰一濫害朝士,收亦在圍中,以日晏獲免。

吏部尚書李神俊重收才學,奏授司徒記室參軍。

永安三年,除北主客郎中。

前廢帝立,妙簡近侍,詔試收為《封禪書》,收下筆便就,不立草稿,文將千言,所改無幾。

時黃門郎賈思同侍立,深奇之。

帝曰:「雖七步之才,無以過此。」

遷散騎侍郎,尋敕典起居注,並修國史。

俄兼中書侍郎,年二十六。

出帝初,又詔收攝本職,文誥填積,事咸稱旨。

黃門郎崔夌從齊獻武王入朝,熏灼於世,收初不詣門。

夌為帝《登祚赦》,云「聯托體孝文」,收嗤其率直。

正員郎李慎以告之,夌深忿忌。

時前廢帝殂,令收為詔,夌乃宣言:收普泰世出入幃屋,一日造詔,優為詞旨,然則義旗之士,盡為逆人;又收父老合解官歸侍。」

南台將加彈劾,賴尚書辛雄為言於中尉綦俊,乃解。

收有賤生弟仲同先未齒錄,因此怖懼,上籍,遣還鄉扶侍。

出帝嘗大發士卒,狩於嵩少之南,旬有六日,時既寒苦,朝野嗟怨。

帝與從官皆胡服而騎,宮人及諸妃主雜其間,奇伎異飾,多非禮度。

收欲言則畏懼,欲默不能已,乃上《南狩賦》以諷焉,年二十七,雖富言一婬一麗,而終歸雅正。

帝手詔報焉,甚見褒美。

鄭伯謂曰:「卿不遇老夫,猶應逐免。」

初,齊獻武王固讓天柱大將軍,帝敕收為詔,令遂所請,欲加相國,問收相國品秩,收以實對,帝遂止。

收既未測主相之意,以前事不安,求解,詔許焉。

久之,除帝兄子廣平王贊開府從事中郎,收不敢辭,乃為《庭竹賦》以致己意。

尋兼中書舍人,與濟一陰一溫子升、河間邢子才齊譽,世號三才。

時出帝猜忌獻武,內有間隙,收遂以疾固辭而免。

其舅崔孝芬怪而問之,收曰:「懼有晉一陽一之甲。」

尋而獻武南上,帝西入關。

收兼通直散騎常侍副王昕娉蕭衍,昕風一流文辯,收辭藻富逸,衍及其群臣鹹加敬異。

先是,南北初和,李諧、盧元明首通使命,二人才器,並為鄰國所重。

至此,衍稱曰:「盧、李命世,王、魏中興,未知後來復何如耳?」

文襄啟收兼散騎常侍,修國史。

武定二年,除正常侍,領兼中書侍郎,仍修史。

帝宴百僚,問何故名人日,皆莫能知。

收對曰:「晉議郎董勳「答問」,稱俗雲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時邢邵亦在側,甚恧焉。

自南北和好,書下紙每云「想彼境內寧靜,此率土安和」。

蕭衍後使,其書乃去「彼」字,自稱猶著「此」,欲求無外之意。

收定報書云:「想境內清晏,今萬國安和。」

南人復書,依以為體。

後獻武入朝,靜帝授相國,固讓,令收為啟。

啟成呈上,文襄時侍側,獻武指收曰:「此人當復為崔光。」

四年,獻武於西門豹祠宴集,謂司馬一子如曰:「魏收為史官,書吾善惡。

聞北伐時,諸貴常餉史官飲食,司馬僕射頗曾餉不?」

因共大笑。

仍謂收曰:「卿勿見元康等在吾目下趨走,謂吾以為勤勞,我後世身名在卿手,勿謂我不知。」

尋加兼著作郎。

靜帝曾季秋大射,普令賦詩,收詩末云:「尺書征建鄴,折簡召長安。」

文襄壯之,顧謂人曰:「在朝今有魏收,便是國之光采。

雅俗文墨,通達縱橫,我亦使子才、子升時有所作,至於詞氣並不及之。

吾或意有所懷,忘而不語,語而不盡,意有未及。

及收呈草,皆以周悉。

此亦難有。」

又敕兼主客郎,接蕭衍使謝延徐陵。

侯景既陷台城,衍鄱一陽一王范時為合州刺史,文襄敕收以書喻之。

范得書,乃率部伍西上,口州刺史崔聖念入據其城。

文襄謂收曰:「今定一州,卿有其力,猶恨『尺書征建鄴』未郊耳。」

文襄崩,文宣如晉一陽一,今與黃門郎崔季舒、高德正、吏部郎中尉瑾於北第參掌機密。

轉秘書監,兼著作郎,又除定州大中正。

時齊將受禪,楊愔奏收置之別館,令撰禪代詔冊諸文,遣徐之才守門不聽出。

天保元年,除中書令,仍兼著作郎,封富平縣子。

二年,受詔撰魏史,除魏尹,故優以祿力,專在史閣,不知郡事。

初,帝令群臣各言志,收曰:「臣願得直筆東觀,早出《魏書》。」

故帝使收專其任。

又詔平原王高隆之總監之,隆之署名而已,帝敕收曰:「好直筆,我終不作魏太武誅史官。」

始魏初,鄧淵撰《代記》十餘卷,其後崔浩典史,游雅、高允、程駿、李彪、崔光、李琰之世修其業。

浩為編年體,彪始分作紀表志傳,書猶未出。

世宗時,命邢巒追撰《高祖起居注》,書至太和十四年,又命崔鴻、王遵業補續焉。

下訖肅宗,事甚委悉。

濟一陰一王暉業撰《辯宗室錄》三十卷。

收於是與通直常侍房延祐,司空司馬辛元植,國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書郎高孝干專總斟酌,以成《魏書》。

辨定名稱,隨條甄舉,又搜采亡遺,綴續後事,備一代史籍,表而上聞。

勒成一代大典,凡十二紀、九十二列傳,合一百一十卷,五年三月奏上之。

秋,除梁州刺史,收以志未成,奏請終業,許之。

十一月,復奏十志:《天象》四卷,《地形》三卷,《律歷》二卷,《禮》、《樂》四卷,《食貨》一卷,《刑罰》一卷,《靈征》二卷,《官氏》二卷,《釋老》一卷,凡二十卷,續於紀傳,合一百三十卷,分為十二帙。

其史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論,前後二表一啟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
帝紀第一 序紀帝紀第二 太祖紀帝紀第三 太宗紀帝紀第四 世祖紀上帝紀第四 世祖紀下 宗紀帝紀第五 高宗紀帝紀第六 顯祖紀帝紀第七 高祖紀上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帝紀第八 世宗紀帝紀第九 肅宗紀帝紀第十 孝莊紀帝紀第十一 前廢帝廣陵王 後廢帝 安定王═出帝平陽王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列傳第一 皇后列傳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第三 昭成子孫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列傳第五 明元六王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列傳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八 文成五王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列傳第九下 獻文六王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一 衛操 莫含 劉庫仁列傳第十二 燕鳳 許謙 張袞 崔玄伯 鄧淵列傳第十三 長孫嵩 長孫道生列傳第十四 長孫肥 尉古真列傳第十五 穆崇列傳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題 庾業延 賀狄干 李栗 劉潔 古列傳第十七 奚斤 叔孫建列傳第十八 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列傳第十九 於栗磾列傳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列傳第二十一 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列傳第二十二 王洛兒 車路頭 盧魯元 陳建 萬安國列傳第二十三 崔浩列傳第二十四 李順列傳第二十五 司馬休之 司馬楚之 司馬景之 司馬叔璠 司馬天列傳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龍 韓延之 袁式列傳第二十七 李寶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列傳第二十九 源賀列傳第三十 薛辯 寇贊 酈范 韓秀 堯暄列傳第三十一 嚴稜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列傳第三十二 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頹 薛野 宇文福列傳第三十三 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列傳第三十四 竇瑾 許彥 李欣列傳第三十五 盧玄列傳第三十六 高允列傳第三十七 李靈 崔鑒列傳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列傳第三十九 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列傳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闞列傳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沖列傳第四十二 游雅 高閭列傳第四十三 游明根 劉芳列傳第四十四 鄭羲 崔辯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列傳第四十六 楊播列傳第四十七 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列傳第四十八 韓麒麟 程駿列傳第四十九 薛安都 畢眾敬 沈文秀 張讜 田益宗 孟表列傳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悅列傳第五十一 王肅 宋弁列傳第五十二 郭祚 張彝列傳第五十三 邢巒 李平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列傳第五十五 崔光列傳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聰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列傳第五十八 劉藻 傅永 傅豎眼 李神列傳第五十九 裴叔業 夏侯道遷 李元護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悅列傳第六十陽尼 賈思伯 李叔虎 路恃慶 房亮列傳第六十一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列傳第六十二 爾朱榮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列傳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楊機 高崇列傳第六十六 孫紹 張普惠列傳第六十七 成淹 范紹 劉桃符 劉道斌 董紹 馮元興 鹿悆列傳第六十八 朱瑞 叱列延慶 斛斯椿 賈顯度 樊子鵠 賀拔勝列傳第六十九 綦俊 山偉 劉仁之 宇文忠之列傳第七十 李琰之 祖瑩 常景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 賀訥 劉羅辰 姚黃眉 杜超 賀迷 閭毗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於勁 胡國珍 李延實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盧丑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列傳孝感第七十四 趙琰 長孫慮 乞伏保 孫益德 董洛生 楊引列傳節義第七十五 於什門 段進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婁提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張恂 鹿生 張應 宋世景 路邕 閻慶胤 明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於洛侯 胡泥 李洪之 高遵張赦提 羊祉 崔列傳逸士第七十八 眭誇 馮亮 李謐 鄭修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晁崇 張淵 殷紹 王早 耿玄 劉靈助 江式列傳列女第八十 崔覽妻封氏 封卓妻劉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長命妻列傳恩幸第八十一 王叡 王仲興 寇猛 趙修 茹皓 趙邕 侯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列傳第八十三 匈奴劉聰 羯胡石勒 鐵弗劉虎 徒何慕容廆 臨渭列傳第八十四 僭晉司馬叡 賨李雄列傳第八十五 島夷桓玄 海夷馮跋 島夷劉裕列傳第八十六 島夷蕭道成 島夷蕭衍列傳第八十七 私署涼州牧張實 鮮卑乞伏國仁 鮮卑禿髮烏孤 私列傳第八十八 高句麗 百濟 勿吉 失韋 豆莫婁 地豆於 庫莫列傳第八十九 氐 吐谷渾 宕昌 高昌 鄧至 蠻 獠列傳第九十 西域列傳第九十一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志第一 天像一之一志第二 天像一之二志第三 天像一之三志第四 天像一之四志第五 地形二上志第六 地形二中志第七 地形二下志第八 律歷三上志第九 律歷三下志第十 禮四之一志第十一 禮四之二志第十二 禮四之三志第十三 禮四之四志第十四 樂五志第十五 食貨六志第十六 刑罰七靈征八上 志第十七志第十八 靈征八下志第十九 官氏九志第二十 釋老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