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列傳第十七 奚斤 叔孫建:父簞,有一寵一於昭成皇帝。時國有良馬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列傳第十七 奚斤 叔孫建

魏書

列傳第十七 奚斤 叔孫建

奚斤,代人也,世典馬牧。

父簞,有一寵一於昭成皇帝。

時國有良馬曰「騧騮」,一一夜忽失,求之不得。

後知南部大人劉庫仁所盜,養於窟室。

簞聞而馳往取馬,庫仁以國甥恃一寵一,慚而逆擊簞。

簞捽其發落,傷其一一乳一。

及苻堅使庫仁與衛辰分領國部,簞懼,將家竄於民間。

庫仁求之急,簞遂西奔衛辰。

及太祖滅衛辰,簞晚乃得歸,故名位後於舊臣。

斤機敏,有識度。

登國初,與長孫肥等俱統禁兵。

後以斤為侍郎,親近左右。

從破慕容寶於參合。

皇始初,從征中原,以斤為征東長史,拜越騎校尉,典宿衛禁旅。

車駕還京師,博陵、勃海、章武諸郡,群盜並起,所在屯聚,拒害長吏。

斤與略一陽一公元遵等率山東諸軍討平之。

從征高車諸部,大破之。

又破庫狄、宥連部,徙其別部諸落於塞南。

又進擊侯莫陳部,俘虜獲雜畜十餘萬,至大峨谷,置戍而還。

遷都水使者,出為晉兵將軍,幽州刺史,賜爵山一陽一侯。

太宗即位,為鄭兵將軍,循行州郡,問民疾苦。

章武民劉牙聚一黨一為亂,斤討平之。

詔以斤世忠孝,贈其父簞為長寧子。

太宗幸雲中,斤留守京師。

昌黎王慕容伯兒收合輕俠失志之徒李沈等三百餘人謀反,斤聞而召伯兒入天文殿東廡下,窮問款引,悉收其一黨一誅之。

詔與南平公長孫嵩等俱坐朝堂,錄決囚徒。

太宗大閱於東郊,治兵講武,以斤行左丞相,大搜於石會山。

車駕西巡,詔斤為先驅,討越勒部於鹿那山,大破之,獲馬五萬匹,牛羊二十萬頭,徙二萬餘家而還。

又詔斤與長孫嵩等八人,坐止車門右,聽理萬機。

蠕蠕犯塞,令斤等追之。

事具《蠕蠕傳》。

拜天部大人,進爵為公,命斤出入乘召軒,備威儀導從。

世祖之為皇太子,臨朝聽政,以斤為左輔。

劉義符立,其大臣不附,國內離阻。

乃遣斤收劉裕前侵河南地,假斤節,都督前鋒諸軍事、司空公、晉兵大將軍、行揚州刺史,率吳兵將軍公孫表等南征。

用表計攻滑台,不拔,求濟師。

太宗怒其不先略地,切責之。

乃親南巡,次中山。

義符東郡太守王景度捐城遁走,司馬楚之等並遣使詣斤降。

斤自滑台趣洛一陽一,義符虎牢守將一毛一德祖遣其司馬翟廣、將軍姚勇錯、竇霸等率五千人據土樓以拒斤,斤進擊,破之。

廣等單馬走免,盡殪其眾。

斤長驅至虎牢,軍於汜東。

留表守輜重,自率輕兵徇下河南、穎川、陳郡以南,百姓無不歸附。

義符陳留太守嚴稜以郡降。

斤遂平兗豫諸郡,還圍虎牢。

德祖拒守不下。

及虎牢潰,斤置守宰以撫之。

自魏初,大將行師,唯長孫嵩拒劉裕,斤征河南,獨給漏刻及十二牙旗。

太宗崩,斤乃班師。

世祖即位,進爵宜城王,仍為司空。

世祖征赫連昌,遣斤率義兵將軍封禮等督四萬五千人襲蒲阪。

昌守將赫連乙升聞斤將至,遣使告昌。

使至統萬,見大軍已圍其城,還告乙升曰:「昌已敗矣。」

乙升懼,棄蒲阪西走。

斤追敗之,乙升遂奔長安。

斤入蒲阪,收其資器,百姓安業。

昌弟助興,先守長安,乙升至,復與助興棄長安,西走安定,斤又西據長安。

於是秦雍氐羌皆來歸附。

與赫連定相持,累戰破定。

定聞昌敗,遂走上邽,斤追之,至雍,不及而還。

詔斤班師,斤上疏曰:「赫連昌亡保上邽,鳩合餘燼,未有盤據之資。

今因其危,滅之為易。

請益鎧馬,平昌而還。」

世祖曰:「昌亡國叛夫,擊之勞傷將士,且可息兵,取之不晚。」

斤抗表固執,乃許之。

給斤萬人,遣將軍劉拔送馬三千匹與斤。

斤進討安定,昌退保平涼。

斤屯軍安定,以糧竭馬死,遂深壘自固。

監軍侍御史安頡擊昌,擒之。

語在《頡傳》。

昌眾復立昌弟定為主,守平涼。

斤自以元帥,而擒昌之功,更不在己,深恥之。

乃捨輜重,輕繼三日糧,追定於平涼。

娥清欲尋水而往,斤不從,自北道邀其走路。

定眾將出,會一小將有罪亡入賊,具告其實。

定知斤軍無糧乏水,乃邀斤前後。

斤眾大潰,斤及娥清、劉拔為定所擒,士卒死者六七千人。

後世祖克平涼,斤等得歸。

免為宰人,使負酒食從駕還京師以辱之。

尋拜安東將軍,降爵為公。

車駕將討馮文通,詔斤發幽州民及密雲丁零萬餘人,運攻具出南道。

太延初,為衛尉,改為弘農王,加征南大將軍。

後為萬騎大將軍。

世祖大集群臣於西堂,議伐涼州平。

斤等三十餘人議曰:「河西王牧犍,西垂下國,雖內不純臣,而外修職貢,宜加寬宥,恕其微愆。

去歲新徵,士馬疲弊,未可大舉,宜且羈縻。

其地鹵薄,略無水草,大軍既到,不得久停。

彼聞軍來,必嬰城固守。

攻則難拔,野無所掠,終無克獲。」

世祖不從,征之。

涼州平,以戰功賜僮隸七十戶。

以斤元老,賜安車,平決刑獄,諮訪朝政。

斤聰辯強識,善於談論,遠說先朝故事,雖未皆是,時有所得。

聽者歎美之。

每議大政,多見從用,朝廷稱焉。

真君九年薨,時年八十。

世祖親臨哀慟,謚曰昭王。

斤有數十婦,子男二十餘人。

長子他觀襲爵。

世祖曰:「斤關西之敗,國有常刑。

以其佐命先朝,故復其爵秩,將收孟明之效。

今斤終其天年,君臣之分全矣。」

於是降他觀爵為公,除廣平太守。

後為都將,征懸瓠,卒於軍。

子延,襲爵。

出為瓦城鎮將。

卒。

子緒,襲爵。

初為散令,後為太中大夫,加左將軍。

開建五等,封弘農郡開國侯,食邑三百戶。

後例降為縣,改封澄城縣開國侯,增邑九百戶。

卒。

子遵,襲封。

卒,贈鎮遠將軍、洛州刺史,謚曰哀侯。

無子,國除。

太和中,高祖追錄先朝功臣,以斤配食廟庭。

世宗繼絕世,詔以緒弟子鑒特紹其後,以承封邑。

鑒卒於中堅將軍、司徒從事中郎。

贈龍驤將軍、肆州刺史。

子紹宗,武定中,開府田曹參軍。

他觀弟和觀,太祖時內侍左右。

太宗以其世典戎御,遂拜典御都尉,賜爵廣興子,建威將軍。

尋進為宜一陽一侯,加龍驤將軍,領牧官中郎將。

出為冀青二州刺史。

卒。

子冀州,襲爵。

冀州弟受真,為中散。

高宗即位,拜龍驤將軍,賜爵成都侯。

遷給事中,出為離石鎮將。

和觀弟拔,太宗時內侍左右。

世祖即位,稍遷侍中、選部尚書、鎮南將軍,賜爵樂陵公。

後以罪徙邊。

徵為散騎常侍。

從征蠕蠕,戰沒。

子買奴,有一寵一於顯祖,官至神部長。

與安成王萬安國不平,安國矯詔殺買奴於苑內。

高祖賜安國死,追贈買奴為并州刺史、新興公。

斤弟普回,一陽一曲護軍。

普回子烏侯,世祖時拜治書御史,建義將軍,賜爵夷余侯。

從征蠕蠕及赫連昌,以功進爵城一陽一公,加員外散騎常侍,出為虎牢鎮將。

興光中卒,喪禮依其伯父弘農王故事。

陪葬金陵。

烏侯子兜,世祖時親侍左右,隨從征討,常持御劍。

後以罪徙龍城。

尋徵為知臣監。

出為薄鼻律鎮將,假鎮遠將軍,賜爵富城侯。

時高車叛,圍鎮城。

兜擊破之,斬首千餘級。

延興中卒。

叔孫建,代人也。

父骨,為昭成母王太后所養,與皇子同列。

建少以智勇著稱。

太祖之幸賀蘭部,建常從左右。

登國初,以建為外朝大人,與安同等十三人迭典庶事,參軍國之謀。

隨秦王觚使慕容垂,歷六載乃還。

拜後將軍。

頃之,為都水使者,中領軍,賜爵安平公,加龍驤將軍。

出為并州刺史。

後以公事免,守鄴城園。

太宗即位,念建前功,乃以建為正直將軍,相州刺史。

饑胡劉虎等聚一黨一反叛,公孫表等為虎所敗。

太宗假建前號安平公,督表等以討虎,斬首萬餘級。

餘眾奔走,投沁而死,水為不流,虜其眾十萬餘口。

司馬德宗將劉裕伐姚泓,令其部將王仲德為前鋒,將一逼一滑台。

兗州刺史尉建率所部棄城濟河,仲德遂入滑台。

乃宣言曰:「晉本意欲以布帛七萬匹假道於魏,不謂魏之守將便爾棄城。」

太宗聞之,詔建自河內向枋頭以觀其勢。

仲德入滑台月餘,又詔建渡河曜威,斬尉建,投其一屍一於河。

呼仲德軍人與語,詰其侵境之意。

仲德遣司馬竺和之,建命公孫表與言。

和之曰:「王征虜為劉太尉所遣,入河西行,將取洛城,掃山陵之寇,非敢侵犯魏境。

太尉自遣使請魏帝,陳將假道。

而魏兗州刺史不相體解,望風捐去,因空城而入,非戰攻相一逼一也。

魏晉和好之義不廢於前。」

表曰:「尉建失守之罪,自有常刑,將更遣良牧。

彼軍宜西,不然將以小致大乖和好之體。」

和之曰:「王征虜權住於此,以待眾軍之集。

比當西過,滑台還為魏有,何必建旗鼓以耀威武乎?」

仲德卑辭,常自言不敢與大魏抗衡,建不能制之。

太宗令建與劉裕相聞,以觀其意。

裕答言:「洛是晉之舊京,而羌姚據之。

晉欲修復山陵之計久矣,而內難屢興,不暇經營。

司馬休之、魯宗之父子、司馬國璠兄弟、諸桓宗屬,皆晉之蠹也,而姚氏收集此等,欲以圖晉,是以伐之。

道由於魏,軍之初舉,將以重幣假途。

會彼邊鎮棄守而去,故晉前軍得以西進,非敢憑陵魏境。」

裕以官軍在河南,恐斷其前路,乃命引軍北寇,及班師,乃止。

語在《帝紀》。

建與南平公長孫嵩各簡一精一兵二千,觀劉裕事勢。

語在《嵩傳》。

遷廣阿鎮將,群盜斂跡,威名甚震。

久之,除使持節、都督前鋒諸軍事、楚兵將軍、徐州刺史,率眾自平原濟河,徇下青兗諸郡。

建濟河,劉裕兗州刺史徐琰奔彭城,建遂東入青州。

司馬受之、秀之先聚一黨一於濟東,皆率眾降。

建入臨淄。

劉義符前東牟太守清河張幸先匿孤山,聞建至,率二千人迎建於女水,遂圍義符青州刺史竺夔於東一陽一城。

義符遣將檀道濟、王仲德救夔,建不克而還。

建以功賜爵壽光侯,加鎮南將軍。

建表曰:「臣前遣沙門僧護詣彭城。

僧護還稱,賊發軍向北,前鋒將徐卓之已至彭城,大將軍到彥之軍在泗口,發馬戒嚴,必有舉斧之志。

臣聞為國之道,存不忘亡。

宜繕甲兵,增益屯戍,先為之備,以待其來。

若不豫設,卒難擒殄。

且吳越之眾,便於舟楫,今至北土,捨其所長。

逆順既殊,勞逸不等,平寇定功,在於此日。

臣雖衰弊,謀略寡淺,過蒙殊一寵一,忝荷重任,討除寇暴,臣之志也。

是以秣馬枕戈,思效微節。

願陛下不以南境為憂。」

世祖優詔答之,賜以衣馬。

建與汝一陰一公長孫道生濟河而南,彥之、仲德等自清入濟,東走青州。

劉義隆兗州刺史竺靈秀棄須昌,南奔湖陸。

建追擊,大破之,斬首五千餘級,遂至鄒魯。

還屯范城。

世祖以建威名南震,為義隆所憚,除平原鎮大將,封丹一陽一王,加征南大將軍、都督冀青徐濟四州諸軍事。

先是,簡幽州以南戍兵集於河上,一道討洛一陽一,一道攻滑台。

義隆將檀道濟、王仲德救滑台,建與汝一陰一公道生拒擊之。

建分軍挾戰,縱輕騎邀其前後,焚燒谷草,以絕其糧道。

道濟兵饑,叛者相繼,由是安頡等得拔滑台。

建沉敏多智,東西征伐,常為謀主。

治軍清整,號令嚴明。

又雅尚人倫,禮賢一愛一士。

在平原十餘年,綏懷內外,甚得邊稱,魏初名將鮮有及之。

南方憚其威略,青兗輒不為寇。

太延三年薨,時年七十三。

世祖悼惜之。

謚曰襄王,賜葬金陵。

長子俊,字丑歸,少聰敏。

年十五,內侍左右。

一性一謹密,初無過行。

以便弓馬,轉為獵郎。

太祖崩,清河王紹閉宮門,太宗在外。

紹一逼一俊以為己援。

俊外雖從紹,內實忠款,仍與元磨渾等說紹,得歸太宗。

事在《磨渾傳》。

是時太宗左右,唯車路頭、王洛兒等,及得俊等,大悅,以為爪牙。

太宗即位,命俊與磨渾等拾遺左右。

遷衛將軍,賜爵安城公。

朱提王悅懷刃入禁中,將為大逆。

俊覺悅舉動有異,便引手掣之,乃於悅懷中得兩刃匕首,遂殺之。

太宗以俊前後功重,軍國大計一以委之。

群官上事,先由俊銓校,然後奏聞。

一性一平正柔和,未嘗有喜怒之色。

忠篤一愛一厚,不諂上抑下。

每奉詔宣外,必告示慇勤,受事者皆飽之而退,事密者倍至蒸仍。

是以上下嘉歎。

泰常元年卒,時年二十八。

太宗甚痛悼之,親臨哀慟。

朝野無不追惜。

贈侍中、司空、安城王,謚孝元。

賜溫明秘器,載以轀輬車,衛士導從,陪葬金陵。

子蒲,襲爵。

後有大功,及一寵一幸貴臣薨,賻送終禮,皆依俊筆事,無得逾之者。

初,俊既卒,太宗命其妻桓氏曰:「夫生既共榮,沒宜同一穴一,能殉葬者可任意。」

桓氏乃縊而死,遂合葬焉。

俊既為安城王,俊弟鄰襲父爵,降為丹一陽一公。

少聰慧知名。

稍遷北部尚書,有當官之稱。

轉尚書令。

出為涼州鎮大將,加鎮西將軍。

鄰與鎮副將奚牧,並以貴戚子弟,競貪財貨,專作威福。

遂相糾發,坐伏誅。

史臣曰:奚斤世稱忠孝,征伐有克。

平涼之役,師殲身虜。

雖敗崤之責已赦,封一屍一之效一靡一立,而恩禮隆渥,沒祀廟庭。

叔孫建少展誠勤,終著庸伐。

治邊有術,威震夷楚。

俊委節太宗,義彰顛沛,察朱提之變,有日磾之風。

加以柔而有正,見美朝野,可謂世不乏賢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
帝紀第一 序紀帝紀第二 太祖紀帝紀第三 太宗紀帝紀第四 世祖紀上帝紀第四 世祖紀下 宗紀帝紀第五 高宗紀帝紀第六 顯祖紀帝紀第七 高祖紀上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帝紀第八 世宗紀帝紀第九 肅宗紀帝紀第十 孝莊紀帝紀第十一 前廢帝廣陵王 後廢帝 安定王═出帝平陽王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列傳第一 皇后列傳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第三 昭成子孫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列傳第五 明元六王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列傳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八 文成五王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列傳第九下 獻文六王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一 衛操 莫含 劉庫仁列傳第十二 燕鳳 許謙 張袞 崔玄伯 鄧淵列傳第十三 長孫嵩 長孫道生列傳第十四 長孫肥 尉古真列傳第十五 穆崇列傳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題 庾業延 賀狄干 李栗 劉潔 古列傳第十七 奚斤 叔孫建列傳第十八 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列傳第十九 於栗磾列傳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列傳第二十一 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列傳第二十二 王洛兒 車路頭 盧魯元 陳建 萬安國列傳第二十三 崔浩列傳第二十四 李順列傳第二十五 司馬休之 司馬楚之 司馬景之 司馬叔璠 司馬天列傳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龍 韓延之 袁式列傳第二十七 李寶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列傳第二十九 源賀列傳第三十 薛辯 寇贊 酈范 韓秀 堯暄列傳第三十一 嚴稜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列傳第三十二 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頹 薛野 宇文福列傳第三十三 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列傳第三十四 竇瑾 許彥 李欣列傳第三十五 盧玄列傳第三十六 高允列傳第三十七 李靈 崔鑒列傳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列傳第三十九 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列傳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闞列傳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沖列傳第四十二 游雅 高閭列傳第四十三 游明根 劉芳列傳第四十四 鄭羲 崔辯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列傳第四十六 楊播列傳第四十七 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列傳第四十八 韓麒麟 程駿列傳第四十九 薛安都 畢眾敬 沈文秀 張讜 田益宗 孟表列傳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悅列傳第五十一 王肅 宋弁列傳第五十二 郭祚 張彝列傳第五十三 邢巒 李平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列傳第五十五 崔光列傳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聰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列傳第五十八 劉藻 傅永 傅豎眼 李神列傳第五十九 裴叔業 夏侯道遷 李元護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悅列傳第六十陽尼 賈思伯 李叔虎 路恃慶 房亮列傳第六十一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列傳第六十二 爾朱榮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列傳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楊機 高崇列傳第六十六 孫紹 張普惠列傳第六十七 成淹 范紹 劉桃符 劉道斌 董紹 馮元興 鹿悆列傳第六十八 朱瑞 叱列延慶 斛斯椿 賈顯度 樊子鵠 賀拔勝列傳第六十九 綦俊 山偉 劉仁之 宇文忠之列傳第七十 李琰之 祖瑩 常景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 賀訥 劉羅辰 姚黃眉 杜超 賀迷 閭毗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於勁 胡國珍 李延實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盧丑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列傳孝感第七十四 趙琰 長孫慮 乞伏保 孫益德 董洛生 楊引列傳節義第七十五 於什門 段進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婁提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張恂 鹿生 張應 宋世景 路邕 閻慶胤 明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於洛侯 胡泥 李洪之 高遵張赦提 羊祉 崔列傳逸士第七十八 眭誇 馮亮 李謐 鄭修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晁崇 張淵 殷紹 王早 耿玄 劉靈助 江式列傳列女第八十 崔覽妻封氏 封卓妻劉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長命妻列傳恩幸第八十一 王叡 王仲興 寇猛 趙修 茹皓 趙邕 侯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列傳第八十三 匈奴劉聰 羯胡石勒 鐵弗劉虎 徒何慕容廆 臨渭列傳第八十四 僭晉司馬叡 賨李雄列傳第八十五 島夷桓玄 海夷馮跋 島夷劉裕列傳第八十六 島夷蕭道成 島夷蕭衍列傳第八十七 私署涼州牧張實 鮮卑乞伏國仁 鮮卑禿髮烏孤 私列傳第八十八 高句麗 百濟 勿吉 失韋 豆莫婁 地豆於 庫莫列傳第八十九 氐 吐谷渾 宕昌 高昌 鄧至 蠻 獠列傳第九十 西域列傳第九十一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志第一 天像一之一志第二 天像一之二志第三 天像一之三志第四 天像一之四志第五 地形二上志第六 地形二中志第七 地形二下志第八 律歷三上志第九 律歷三下志第十 禮四之一志第十一 禮四之二志第十二 禮四之三志第十三 禮四之四志第十四 樂五志第十五 食貨六志第十六 刑罰七靈征八上 志第十七志第十八 靈征八下志第十九 官氏九志第二十 釋老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