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少驍猛,善騎射,手格猛獸,蹻捷過人。數從榮遊獵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

魏書

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

爾朱兆,字萬仁,榮從子也。

少驍猛,善騎射,手格猛獸,蹻捷過人。

數從榮遊獵,至於窮巖絕澗人所不能升降者,兆先之。

榮以此特加賞一愛一,任為爪牙。

榮曾送台使,見二鹿,乃命兆前,止授二箭,曰:「可取此鹿供今食也。」

遂停馬構火以待之。

俄然兆獲其一。

榮欲矜誇,使人責兆曰:「何不盡取?」

杖之五十。

後以軍功除平遠將軍、步兵校尉。

榮之入洛,兆兼前鋒都督。

及孝莊即阼,特除中軍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又假驍騎將軍、建興太守。

尋除使持節、車騎將軍、武衛將軍、左光祿大夫、都督、穎川郡開國公,食邑千二百戶。

後從上一黨一王天穆討平邢杲。

及元顥之屯於河橋,榮遣兆與駕拔勝等自馬渚西夜渡數百騎,襲擊顥子冠受,擒之。

又進破安豐王延明,顥於是退走。

莊帝還宮,論功除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增邑八百戶。

為汾州刺史,復增邑一千戶。

尋加侍中、驃騎大將軍,又增邑五百戶。

及爾朱榮死也,兆自汾州率騎據晉一陽一。

元暉立,授兆大將軍,爵為王。

兆與世隆等定謀攻洛,兆遂率眾南出,進達太行。

大都督源子恭下都督史仵龍開壘降兆,子恭退走。

兆輕兵倍道從河梁西涉渡,掩襲京邑。

先是,河邊人夢神謂己曰:「爾朱家欲渡河,用爾作壘波津令,為之縮水脈。」

月餘,夢者死。

及兆至,有行人自言知水淺處,以草往往表插而導道焉。

忽失其所在。

兆遂策馬涉渡。

是日,暴風鼓怒,黃塵漲天,騎叩宮門,宿衛乃覺。

彎弓欲射,袍撥弦,矢不得發,一時散走。

帝步出雲龍門外,為兆騎所縶,幽於永寧佛寺。

兆撲殺皇子,污辱妃嬪,縱兵虜掠。

停洛旬餘,先令衛送莊帝於晉一陽一。

兆後於河梁監閱財貨,遂害帝於五級寺。

初,兆將向洛也,遣使招齊獻武王,欲與同舉。

王時為晉州刺史,謂長史孫騰曰:「臣而伐君,其逆已甚。

我今不往,彼必致恨。

卿可往申吾意,但雲山蜀未平,今方攻討,不可委之而去,致有後憂。

定蜀之日,當隔河為掎角之勢。

如此報之,以觀其趣。」

騰乃詣兆,及之於并州大谷,具申王言。

兆殊不悅,且曰:「還白高兄,弟有吉夢,今段之行,必有克獲。」

騰問:「王夢如何?」

兆答曰:「吾比夢吾亡父登一高堆,堆旁之地悉皆耕熟,唯有馬藺草株往往猶在。

吾父問言何故不拔,左右雲堅不可去。

吾父顧我,令下拔之,吾手所至,無不盡出。

以此而言,往必有利。」

騰還具報,王曰:「兆等猖狂,舉兵犯上,吾今不同,猜忌成矣,勢不可反事爾朱。

今也南行,天子列兵河上,兆進不能渡,退不得還。

吾乘山東下,出其不意,此徒可以一舉而擒。」

俄而兆克京師,孝莊幽縶。

都督尉景從兆南行,以書報王。

王得書大驚,召騰示之曰:「卿可馳驛詣兆,示以謁賀,密觀天子今在何處,為隨兆軍府,為別送晉一陽一。

脫其送並,卿宜馳報,吾當於路邀迎,唱大義於天下。」

騰晨夜驅馳,已遇帝於中路。

王時率騎東轉,聞帝已渡,於是西還。

仍與兆書,陳其福禍,不宜害天子,受惡名。

兆怒不納,帝遂暴崩。

初,榮既死,莊帝詔河西人紇豆陵步蕃等令襲秀容。

兆入洛後,步蕃兵勢甚盛,南一逼一晉一陽一,兆所以不暇留洛,回師御之。

兆雖驍果,本無策略,頻為步蕃所敗,於是部勒士馬,謀出山東。

令人頻征獻武王於晉州,乃分三州六鎮之人,令王統領。

既分兵別營,乃引兵南出,以避步蕃之銳。

步蕃至於樂平郡,王與兆還討破之,斬步蕃於秀容之石鼓山,其眾退走。

兆將數十騎詣王,通夜宴飲。

後還營招王,王知兆難信,未能顯示,將欲詣之。

臨上馬,長史孫騰牽衣而止。

兆乃隔水責罵騰等。

於是各去,王還自襄垣東出,兆歸晉一陽一。

及前廢帝立,授兆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柱國大將軍、領軍將軍、領左右、并州刺史、兼錄尚書事、大行台。

又以兆為天柱大將軍,兆謂人曰:「此是叔父終官,我何敢受?」

遂固辭不拜。

尋加都督十州諸軍事,世襲并州刺史。

齊獻武王之克殷州也,兆與仲遠、度律約共討之。

仲遠、度律次於一陽一平,北出井陘,屯於廣阿,眾號十萬。

王廣縱反間,或雲世隆兄弟謀欲害兆,復言兆與王同圖仲遠等,於是兩不相信,各致猜疑,徘徊不進。

仲遠等頻使斛斯椿、賀拔勝往喻之,兆輕騎三百來就仲遠,同坐幕下。

兆一性一粗獷,意色不平,手舞馬鞭,長嘯凝望,深疑仲遠等有變,遂趨出馳還。

仲遠遣椿、騰等追而曉譬,兆遂拘縛。

將還,經日放遣。

仲遠等於是奔退。

王乃進擊兆,兆軍大敗。

兆與仲遠、度律遂相疑阻,久而不和。

世隆請前廢帝納兆女為後,兆乃大喜。

世隆厚禮喻兆赴洛,深示卑下,隨其所為,無敢違者。

兆與天光、度律更自信約,然後大會於韓陵山。

戰敗,復奔晉一陽一,遂大掠并州城內。

獻武王自鄴進討之,兆遂走於秀容。

王又追擊,度赤洪嶺,破之,眾並降散。

兆竄於窮山,殺所乘馬,自縊於樹。

王收而葬之。

兆果於戰鬥,每有征伐,常居鋒首,當時諸將伏其材力。

而粗脫少智,無將領之能。

榮雖奇其膽決,然每云「兆不過將三千騎,多則亂矣。」

兆弟智虎,前廢帝封為安定王、驃騎大將軍、肆州刺史、開府儀同三司。

與兆俱走,獻武王擒之於梁郡岢嵐南山,赦之。

後死於晉一陽一。

爾朱彥伯,榮從弟也。

祖侯真,高祖時並安二州刺史、始昌侯。

父買珍,世宗時武衛將軍,出為華州刺史。

彥伯一性一和厚,釋褐奉朝請,累遷奉車都尉,為榮府長史。

元曄立,以為侍中,前廢帝潛默龍花佛寺,彥伯敦喻往來,尤有勤款。

廢帝既立,爾朱兆以己不預謀,大為忿恚,將攻世隆。

詔令華山王鷙兼尚書僕射、北道大使慰喻兆,兆猶不釋。

世隆按遣彥伯自往喻之,兆乃止。

及還,帝燕彥伯於顯一陽一殿。

時侍中源子恭、黃門郎竇瑗並侍坐,彥伯曰:「源侍中比為都督,與臣相持於河內,當爾之時,旗鼓相望,眇如天隔,寧期同事陛下今日之歡也。」

子恭曰:「蒯通有言,犬吠非其主。

他日之事永安,猶今日之事陛下耳。」

帝曰:「源侍中可謂有射鉤之心也。」

遂令二人極醉而罷。

尋除使持節、驃騎大將軍、右光祿大夫、馬場大都督,封博陵郡開國公。

後進爵為王。

又遷司徒,於時炎旱,有勸彥伯解司徒者,乃上表遜位,詔許之。

俄除儀同三司、侍中。

彥伯於兄弟之中,差無過患。

天光等敗於韓陵,彥伯欲領兵屯河橋以為聲勢,世隆不從。

及張勸等掩襲世隆,彥伯時在禁直從。

長孫稚等於神虎門啟陳齊獻武王,義功既振,將除爾朱。

廢帝令舍人郭崇報彥伯知。

彥伯狼狽出走,為人所執。

尋與世隆同斬於閶闔門外,懸首於斛斯椿門樹,傳首於齊獻武王。

先是,洛中謠曰:「三月末,四月初,揚灰簸土覓真珠。」

又曰:「頭去項,腳根齊,驅上樹,不須梯。」

至是並驗。

彥伯弟仲遠,頗知書計。

肅宗末年,爾朱榮兵威稍盛,諸有啟謁,率多見從。

而仲遠摹寫榮書,又刻榮印,與尚書令史通為一奸一詐,造榮啟表,請人為官,大得財貨,以資酒色,落魄無行。

及孝莊即阼,除直寢、寧遠將軍、步兵校尉。

尋特除平北將軍、建興太守,頓丘縣開國侯,邑五百戶。

後加散騎常侍。

及改郡立州,遷使持節、車騎將軍、建州刺史。

加侍中,進爵為公,增邑五百戶。

尋改封清河郡,又加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

轉使持節、本將軍、徐州刺史、兼尚書左僕射、三徐州大行台。

尋進督三徐州諸軍事,余如故。

仲遠上言曰:「將統參佐,人數不足,事須在道更僕以充其員。

竊見比來行台采募者皆得權立中正,在軍定第,斟酌授官。

今求兼置,權濟軍要。」

詔從之。

於是隨情補授,肆意聚斂。

爾朱榮死,仲遠勒眾來向京師,攻陷西兗州,將一逼一東郡。

莊帝詔諸督將絡繹進討,並為仲遠所敗。

又詔都督鄭先護及右衛將軍賀拔勝共討之。

勝戰不利,仍降仲遠。

爾朱兆入洛,先護眾散而走。

前廢帝立,除使持節、侍中、都督三徐二兗諸軍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徐州刺史、東道大都督、大行台,進爵彭城王。

尋加大將軍,又兼尚書令。

竟不之州,遂鎮於大梁。

仲遠遣使請准朝式,在軍鳴騶。

帝覽啟,笑而許之。

其肆情如此。

復進督東道諸軍、本將軍、兗州刺史,余如故。

仲遠天一性一貪暴,大宗富族,誣之以反,歿其家口,簿籍財物,皆以入己,丈夫死者投之河流,如此者不可勝數。

諸將婦有美色者,莫不被其一婬一亂。

自滎一陽一以東,輸稅悉入其軍,不送京師。

時天光控關右,仲遠在大梁,兆據并州,世隆居京邑,各自專恣,權強莫比焉。

所在並以貪虐為事,於是四方解體。

又加太宰,解大行台。

仲遠專恣尤劇,方之彥伯、世隆,最為無禮。

東南牧守,下至民俗,比之豺狼,特為患苦。

後移屯東郡,率眾與度律等拒齊獻武王。

爾朱兆領騎數千自晉一陽一來會,軍次一陽一平,王縱以間說,仲遠等迭相猜疑,狼狽遁走。

後與天光等於韓陵戰敗,南走東郡,仍奔蕭衍,死於江南。

仲遠弟世隆,字榮宗。

肅宗末,為直齋。

轉直寢,後兼直閣,加前將軍。

爾朱榮表請入朝,靈太后惡之,令世隆詣晉一陽一慰喻榮,榮因欲留之。

世隆曰:「朝廷疑兄,故令世隆來,今若遂住,便有內備,非計之善者。」

榮乃遣之。

榮舉兵南出,世隆遂遁走,會榮於上一黨一。

建義初,除給事黃門侍郎。

莊帝即位,乃特除侍中、領軍將軍、左衛將軍、領左右、肆州大中正,封樂平郡開國公,食邑一千二百戶。

又除車騎將軍、兼領軍,俄授左光祿大夫、兼尚書右僕射,尋即真。

元顥一逼一大梁,詔假議同三司、前軍都督,鎮虎牢。

世隆不關世事,無將帥之略。

顥既克滎一陽一,擒行台一陽一回,世隆懼而遁還。

莊帝倉卒北巡,世隆之罪也。

駕在河內,假驃騎大將軍、行台右僕射、都督相州諸軍事、相州刺史、當州都督。

及車駕還宮,除驃騎大將軍、尚書左僕射,攝選,左右廂出入。

又以停年格取士,頗為猥滯所稱。

又請解侍中,詔加散騎常侍。

莊帝之將圖爾朱榮也,或有榜世隆門以陳其狀者,世隆封以呈榮,勸其不入。

榮自恃威強,不以為意,遂手毀密書,唾地曰:「世隆無膽,誰敢生心!」及榮死,世隆奉榮妻,燒西一陽一門率眾夜走,北攻河橋,殺武衛將軍奚毅,率眾還戰大夏門外。

朝野震懼,憂在不測。

莊帝遣前華一陽一太守段育慰喻,世隆斬之以徇。

會李苗燒絕河梁,世隆乃北遁。

建州刺史陸希質閉城拒守,世隆飽克之,盡殺城人以肆其忿。

及至長子,與度律等共推長廣王曄為主,曄以世隆為開府儀同三司、尚書令、樂平郡王,加太傅,行司州牧,增邑五千戶。

先赴京師,會兆於河一陽一。

兆既平京邑,自以為功,讓世隆曰:「叔父在朝多時,耳目應廣,如何不知不聞,令天柱受禍!」按劍瞋目,聲色甚厲。

世隆遜辭拜謝,然後得已。

世隆深恨之。

時仲遠亦自滑台入京,世隆與兄弟密謀,以元曄疏遠,欲推立前廢帝。

而爾朱度律意在寶炬,乃曰:「廣陵不言,何以主天下?」

世隆兄彥伯密相敦喻,乃與度律同往龍花佛寺觀之,後知能語,遂行廢立。

初,世隆之為僕射,自憂不了,乃取尚書文簿在家省閱。

一性一聰解,積十餘日,然後視事。

又畏爾朱榮威,深自克勉,留心几案,傍接賓客,遂有解了之名。

榮死之後,無所顧憚。

及為尚書令,常使尚書郎宋游道、邢昕在其宅視事,東西別坐,受納訴訟,稱命施行。

其專恣如此。

既總朝政,生殺自一由,公行一婬一佚,無復畏避,信任群小,隨其與奪。

又欲收軍人之意,加泛除授,皆以將軍而兼散職,督將兵吏無虛號者。

自此五等大夫,遂致猥濫,又無員限,天下賤之。

武定中,齊文襄奏皆罷,於是始革其弊。

世隆兄弟群從,各擁強兵,割剝四海,極其暴虐。

一奸一諂蛆酷多見信用,溫良名士罕預腹心,於是天下之人莫不厭毒。

世隆尋讓太傅,改授太保,又固辭,前廢帝特置儀同三師之官,次上公之下,以世隆為之。

贈其父買珍使持節、侍中、相國、錄尚書事、都督定相青齊濟五州諸軍事、大司馬、定州刺史。

及齊獻武王起義兵,仲遠、度律等愚戇恃強,不以為慮,而世隆獨深憂恐。

及天光戰敗,世隆請出收兵,前廢帝不許。

世隆令其外兵參軍一陽一叔淵單騎馳赴北中,簡閱敗眾,以次內之。

而斛斯椿未得入城,詭說叔淵曰:「天光部下皆是西人,聞其欲掠京邑,遷都長安。

宜先內我,以為其備。」

叔淵信而內之。

椿既至橋,盡殺世隆一黨一附,令行台長孫稚詣闕奏狀,別使都督賈智、張勸率騎掩執世隆與兄彥伯,俱斬之。

時年三十三。

初,世隆曾與吏部尚書元世俊握槊,忽聞局上欻然有聲,一局之子盡皆倒立,世隆甚惡之。

世隆又曾晝寢,其妻奚氏忽見有一人持世隆首去,奚氏驚怖就視,而世隆寢如故也。

既覺,謂妻曰:「向夢人斷我頭去,意殊不適。」

又此年正月晦日,令、僕並不上省,西門不開。

忽有河內太守田怗家奴告省門亭長云:「今且為令王借車牛一乘,終日於洛濱遊觀。

至晚,王還省,將軍出東掖門,始覺車上無褥,請為記識。」

時世隆封王,故呼為令王。

亭長以令、僕不上,西門不開,無車入省,兼無車跡。

此奴固陳不已,公文列訴。

尚書都令史謝遠疑謂妄有假借,白世隆岸曹推檢。

時都官郎穆子容窮究之,奴言:「初來時至司空府西,欲向省,令王嫌遲,遣二防閣捉儀刀催車。

車入,到省西門,王嫌牛小,繫於闕下槐樹,更將一青牛駕車。

令王著白紗高頂帽,短黑色,儐從皆裙襦褲褶,握板,不似常時章服。

遂遣一吏將奴送入省中事東閣內東廂第一屋中。」

其屋先常閉籥。

子容以「西門不開,忽言從入;此屋常閉,奴言在中」詰其虛罔。

奴云:「此屋若閉,求得開看,屋中有一板一床一,一床一上無席,大有塵土,兼有一甕米。

奴拂一床一而坐,兼畫地戲一弄,甕中之米亦握看之。

定其閉者,應無事驗。」

子容與謝遠自入看之,戶閉極久,全無開跡。

及入,拂一床一畫地,蹤緒歷然,米亦符同,方知不謬。

具以此對。

世隆悵然,意以為惡。

未幾見誅。

世隆弟世承。

莊帝初,為寧朔將軍、步兵校尉,欒城縣開國伯。

又特除撫軍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左衛將軍。

尋加侍中,領御史中尉。

世承人才猥劣,備員而已。

及元顥內一逼一,詔世承守轘轅。

世隆棄虎牢,不暇追告,尋為元顥所擒,臠殺之。

莊帝還宮,贈使持節、都督冀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司徒、冀州刺史,追封趙郡公。

世承弟弼,字輔伯。

前廢帝初,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封朝一陽一縣開國伯。

又除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領左右,改封河間郡公。

尋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青州刺史。

天光等之赴韓陵也,世隆以其府長史房謨兼尚書,為齊州行台,召募士馬,以趣四瀆。

囗弼總東一陽一之眾,亦赴亂城,疑

揚聲北渡,以為掎角之勢。

及天光等敗,弼乃州。

世隆既擒,弼欲奔蕭衍,數與左右割臂為約。

弼帳下都督馮紹隆為弼信待,乃說弼曰:「今方同契闊,須更約盟。

宜可當心瀝血,示眾以信。」

弼乃從之,遂大集部下,弼乃踞胡一床一,令紹隆持刀披心。

紹隆因推刃殺之,傳首京師。

爾朱度律,榮從父弟也。

鄙樸少言。

為統軍,從榮征伐。

莊帝初,除安西將軍、光祿大夫,封樂鄉縣開國伯。

尋轉安北將軍、朔州刺史,復除軍州刺史。

後加散騎常侍、右衛將軍。

又除衛將軍、左光祿大夫,兼京畿大都督。

榮死,與世隆鞍晉一陽一。

元曄之立,以度律為太尉公、四面大都督,封常山王。

與爾朱兆入洛,兆還晉一陽一,留度律鎮京師。

前廢帝時,為使持節、侍中、大將軍、太尉、兼尚書令、東北道大行台,與仲遠出拒義旗。

齊獻武王間之,與爾朱兆遂相疑貳,自敗而還。

度律雖在軍戎,聚斂無厭,所至之處,為百姓患毒。

其母山氏聞度律敗,遂恚憤而發病。

及度律至,母責之曰:「汝既荷國恩,無狀反叛,我何忍見他屠戮汝也!」言終而卒,時人怪異之。

後解大行台,總隸長孫稚,戰於韓陵,敗還。

斛斯椿先據河梁,度律欲攻之,會大雨晝夜不止,士馬疲頓,弓矢不得施用,遂西走於壘波津,為人擒執。

椿囚之,送於齊獻武王。

王送於洛,斬之都市。

爾朱天光,榮從祖兄子。

少勇決,善弓馬,榮親一愛一之,每有軍戎事要,常預謀策。

孝昌末,榮將擁眾南轉,與天光密議。

既據並肆,仍以天光為都將,總統肆州兵馬。

肅宗崩,榮向京師,以天光攝行肆州,委以後事。

建義初,特除撫軍將軍、肆州刺史,長安縣開國公,食邑一千戶。

榮將討葛榮,留天光在州,鎮其根本。

謂之曰:「我身不得至處,非汝無以稱我心。」

永安中,加侍中、金紫光祿大夫、北秀容第一酋長。

尋轉衛將軍。

大將軍元天穆東征邢杲,詔天光以本官為使持節、假鎮東將軍、都督,隸天穆討破之。

元顥入洛,天光與天穆會榮於河內。

榮發之後,並肆不安,詔天光以本官兼尚書僕射,為並肆雲恆朔燕蔚顯汾九州行台,仍行并州,委以安靜之。

天光至并州,部分約勒,所在寧輯。

顥破,尋還京師,遷驃騎將軍,加散騎常侍,改封廣宗郡公,增邑一千戶,仍為左衛將軍。

建義元年夏,萬俟丑奴僭大號,朝廷憂之。

乃除天光使持節、都督雍岐二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雍州刺史,率大都督、武衛將軍賀拔岳,大都督侯莫、陳悅等以討丑奴。

天光初行,唯配軍士千人,詔發京城已西路次民馬以給之。

時東雍赤水蜀賊斷路,詔侍中楊侃先行曉慰,並征其馬。

侃雖入慰勞,而蜀持疑不下。

天光遂入關擊破之,簡取壯健以充軍士,悉收其馬。

至雍,又稅民馬,合得萬餘匹。

以軍人寡少,停留未進。

榮遣責之,杖天光一百,榮復遣軍士二千人以赴。

天光令賀拔岳率千騎先驅,至岐州界長城西,與丑奴行台尉遲菩薩相遇,遂破擒之,獲騎士三千,步卒萬餘。

丑奴棄岐州,走還安定,置柵於平亭。

天光發雍至岐,與岳合勢於汧渭之間,停軍牧馬,宣言遠近曰:「今時將熱,非可征討,待至秋涼,別量進止。」

丑奴每遣窺覘,有執送者,天光寬而問之,仍便放遣。

免者傳其待秋之言,丑奴謂以為實,分遣諸軍散營農稼,在岐州之北百里涇川。

使其太尉侯伏、侯元進領兵五千,據險立柵,且耕且守。

在其左右,千人已下為一柵者,乃複數處。

天光知其勢分,遂密嚴備。

晡時,潛遣輕騎先行斷路,以防賊知,於後諸軍盡發。

昧旦,攻圍元進大柵,拔之,諸所俘執,並皆放散,須臾之間,左右諸柵悉來歸款。

前去涇州百八十里,通夜徑進,後日至城,賊涇州刺史侯幾長貴疑

仍以城降。

丑奴棄平亭而走,欲趨高平。

天光遣岳輕騎急追,明日,及丑奴於平涼長平坑,一戰擒之。

天光明便共一逼一高平,城內執送蕭寶夤而降。

賊行台萬俟道洛率眾六千人入山不下。

時高平大旱,天光以馬乏草,乃退於城東五十許裡,息眾牧馬。

於是涇、豳、二夏,北至靈州,賊一黨一結聚之類,並來歸降。

天光遣都督長孫邪利率二百人行原州事以鎮之。

道洛招誘城人來掩襲,殺邪利並其所部。

天光與岳、悅等馳赴之,道洛出城拒戰,暫交便退,追殺千餘人,道洛還走入山,城復降附。

天光遣慰喻,道洛不從,乃率眾西依牽屯山,據險自守。

榮責天光失邪利,不獲道洛,復遣使杖之一百,詔降為散騎常侍、撫軍將軍、雍州刺史,削爵為侯。

天光與岳、悅等復向牽屯討之。

天光身討道洛,道洛戰敗,率數千騎而走,追之不及,遂得入隴,投略一陽一賊帥王慶雲。

慶雲以道洛驍果絕倫,得之甚喜,便謂大事可圖,乃自稱皇帝,以道洛為大將軍。

天光欲討之,而莊帝頻敕,榮復有書,以隴中險邃,兼天盛暑,令待冬月。

而天光知其可制,乃率諸軍入隴,至慶雲所居永洛城。

慶雲、道洛出城拒戰,天光復射中道洛臂,失弓還走。

破其東城,賊遂並趨西城,城中無水,眾聚熱渴。

有人走降,言慶雲、道洛欲突出死戰。

天光恐失賊帥,燼釁未已,乃遣謂慶雲曰:「力屈如此,可以早降。

若未敢決,當聽諸人今夜共議,明晨早報。」

而慶雲等冀得小緩,待夜突出,報天光云:「請待明日。」

天光因謂曰:「相知須水,今為小退,任取河飲。」

賊眾安悅,無復走心。

天光密使軍人多作木一槍一,各長七尺,至黃昏時,布立人馬為防衛之勢,周匝立一槍一,要路加厚。

又伏人一槍一中,備其衝突,兼令密縛長梯於城北。

其夜,慶雲、道洛果便突出,馳馬先進,不覺至一槍一,馬各傷倒,伏兵便起,同時擒獲。

餘眾皆出城南,遇一槍一而止。

城北軍士登梯上城,賊徒路窮乞降,至明盡收其仗。

天光、岳、悅等議悉坑之,死者萬七千人,分其家口。

於是三秦、河、渭、瓜、涼、鄯善鹹來款順。

天光頓軍略一陽一,詔復天光前官爵,尋加侍中、儀同三司,增邑至三千戶。

秦州城民謀殺刺史駱超,超覺,走歸天光。

天光復與岳、悅等討平之。

南秦滑城人謀害刺史辛琛顯,琛顯走赴天光。

天光遣帥臨之,往皆克定。

初,賊帥夏州人宿勤明達降天光於平涼,後復北走,收聚部類謀為逆,攻降人叱干麒麟,欲並其眾。

麒麟請救於天光,天光遣岳討之,未至,明達走於東夏。

岳聞榮死,故不追之,仍還涇州以待天光。

天光亦下隴,與岳圖入洛之策。

進至雍州北,此破叛已疑

詔遣侍中朱瑞詣天光慰喻。

天光與岳謀,欲令帝外奔,別更推立。

乃頻啟云:「臣實無異心,惟仰奉天顏,以申宗門之罪。」

又其下僚屬啟云:「天光密有異圖,願思勝算,以防微意。」

既而莊帝進天光爵為廣宗王,元曄又以為隴西王。

及聞爾朱兆已入京師,天光乃輕騎向都見世隆等,尋便還雍。

世隆等議廢元曄,更舉親賢,遣使告天光。

天光與定策立前廢帝,加開府儀同三司、兼尚書令、關西大行台。

天光出夏州,遣將討宿勤明達,擒之送洛。

時費也頭帥紇豆陵伊利、萬俟受洛於等據有河西,未有所附。

天光以齊獻武王起兵信都,內懷憂恐,不復北事伊利等,但微遣備之而已。

又除大司馬。

於時獻武王義軍轉盛,爾朱兆、仲遠等既經敗退,世隆累使征天光,天光不從。

後令斛斯椿苦要天光云:「非王無以能定,豈可坐看宗家之滅也?」

天光不得已而東下,與仲遠等敗於韓陵。

斛斯椿等先還,於河梁拒之。

天光既不得渡,西北走,遇雨不可前進,乃執獲之,與度律送於獻武王。

王致於洛,斬於都市,年三十七。

爾朱專恣,分裂天下,各據一方。

天光有定關西之功,差不酷暴,比之兆與仲遠為不同矣。

史臣曰:爾朱兆之在晉一陽一,天光之據隴右,仲遠鎮捍東南,世隆專秉朝政,於時立君廢主易於弈棋,慶賞威刑鹹出於己。

若使布德行義,憂公忘私,脣齒相依,同心協力,則磐石之固,未可圖也。

然是庸才,志識無遠,所爭唯權勢,所好惟財色,譬諸溪壑,有甚豺狼,天下失望,人懷怨憤,遂令勍敵得容覘間,心腹內阻,形影外合。

是以廣阿之役,葉落冰離;韓陵之戰,土崩瓦解。

一旦殄滅,豈不哀哉!《傳》稱「師克在和」,《詩》云「貪人敗類」,貪而不和,難以濟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
帝紀第一 序紀帝紀第二 太祖紀帝紀第三 太宗紀帝紀第四 世祖紀上帝紀第四 世祖紀下 宗紀帝紀第五 高宗紀帝紀第六 顯祖紀帝紀第七 高祖紀上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帝紀第八 世宗紀帝紀第九 肅宗紀帝紀第十 孝莊紀帝紀第十一 前廢帝廣陵王 後廢帝 安定王═出帝平陽王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列傳第一 皇后列傳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第三 昭成子孫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列傳第五 明元六王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列傳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八 文成五王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列傳第九下 獻文六王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一 衛操 莫含 劉庫仁列傳第十二 燕鳳 許謙 張袞 崔玄伯 鄧淵列傳第十三 長孫嵩 長孫道生列傳第十四 長孫肥 尉古真列傳第十五 穆崇列傳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題 庾業延 賀狄干 李栗 劉潔 古列傳第十七 奚斤 叔孫建列傳第十八 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列傳第十九 於栗磾列傳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列傳第二十一 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列傳第二十二 王洛兒 車路頭 盧魯元 陳建 萬安國列傳第二十三 崔浩列傳第二十四 李順列傳第二十五 司馬休之 司馬楚之 司馬景之 司馬叔璠 司馬天列傳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龍 韓延之 袁式列傳第二十七 李寶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列傳第二十九 源賀列傳第三十 薛辯 寇贊 酈范 韓秀 堯暄列傳第三十一 嚴稜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列傳第三十二 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頹 薛野 宇文福列傳第三十三 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列傳第三十四 竇瑾 許彥 李欣列傳第三十五 盧玄列傳第三十六 高允列傳第三十七 李靈 崔鑒列傳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列傳第三十九 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列傳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闞列傳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沖列傳第四十二 游雅 高閭列傳第四十三 游明根 劉芳列傳第四十四 鄭羲 崔辯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列傳第四十六 楊播列傳第四十七 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列傳第四十八 韓麒麟 程駿列傳第四十九 薛安都 畢眾敬 沈文秀 張讜 田益宗 孟表列傳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悅列傳第五十一 王肅 宋弁列傳第五十二 郭祚 張彝列傳第五十三 邢巒 李平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列傳第五十五 崔光列傳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聰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列傳第五十八 劉藻 傅永 傅豎眼 李神列傳第五十九 裴叔業 夏侯道遷 李元護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悅列傳第六十陽尼 賈思伯 李叔虎 路恃慶 房亮列傳第六十一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列傳第六十二 爾朱榮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列傳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楊機 高崇列傳第六十六 孫紹 張普惠列傳第六十七 成淹 范紹 劉桃符 劉道斌 董紹 馮元興 鹿悆列傳第六十八 朱瑞 叱列延慶 斛斯椿 賈顯度 樊子鵠 賀拔勝列傳第六十九 綦俊 山偉 劉仁之 宇文忠之列傳第七十 李琰之 祖瑩 常景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 賀訥 劉羅辰 姚黃眉 杜超 賀迷 閭毗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於勁 胡國珍 李延實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盧丑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列傳孝感第七十四 趙琰 長孫慮 乞伏保 孫益德 董洛生 楊引列傳節義第七十五 於什門 段進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婁提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張恂 鹿生 張應 宋世景 路邕 閻慶胤 明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於洛侯 胡泥 李洪之 高遵張赦提 羊祉 崔列傳逸士第七十八 眭誇 馮亮 李謐 鄭修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晁崇 張淵 殷紹 王早 耿玄 劉靈助 江式列傳列女第八十 崔覽妻封氏 封卓妻劉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長命妻列傳恩幸第八十一 王叡 王仲興 寇猛 趙修 茹皓 趙邕 侯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列傳第八十三 匈奴劉聰 羯胡石勒 鐵弗劉虎 徒何慕容廆 臨渭列傳第八十四 僭晉司馬叡 賨李雄列傳第八十五 島夷桓玄 海夷馮跋 島夷劉裕列傳第八十六 島夷蕭道成 島夷蕭衍列傳第八十七 私署涼州牧張實 鮮卑乞伏國仁 鮮卑禿髮烏孤 私列傳第八十八 高句麗 百濟 勿吉 失韋 豆莫婁 地豆於 庫莫列傳第八十九 氐 吐谷渾 宕昌 高昌 鄧至 蠻 獠列傳第九十 西域列傳第九十一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志第一 天像一之一志第二 天像一之二志第三 天像一之三志第四 天像一之四志第五 地形二上志第六 地形二中志第七 地形二下志第八 律歷三上志第九 律歷三下志第十 禮四之一志第十一 禮四之二志第十二 禮四之三志第十三 禮四之四志第十四 樂五志第十五 食貨六志第十六 刑罰七靈征八上 志第十七志第十八 靈征八下志第十九 官氏九志第二十 釋老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