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孝文皇帝七男。林皇后生廢太子恂。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

魏書

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

廢太子 京兆王 清河王 廣平王 汝南王

孝文皇帝七男。

林皇后生廢太子恂。

文昭皇后生宣武皇帝、廣平文穆王懷。

袁貴人生京兆王愉。

羅夫人生清河文獻王懌、汝南文宣王悅。

鄭充華生皇子恌,未封,早夭。

廢太子庶人恂,字元道。

生而母死,文明太后撫視之,常置左右。

年四歲,太皇太后親為立名恂,字元道,於是大赦。

太和十七年七月癸丑,立恂為皇太子。

及冠恂於廟,高祖臨光極東堂,引恂入見,誡以冠義曰:「夫冠禮表之百代,所以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

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能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

然母見必拜,兄弟必敬,責以成一人之禮。

字汝元道,所寄不輕。

汝當尋名求義,以順吾旨。」

二十年,改字宣道。

遷洛,詔恂詣代都。

其進止儀禮,高祖皆為定。

及恂入辭,高祖曰:「今汝不應向代,但太師薨於恆壤,朕既居皇極之重,不容輕赴舅氏之喪,欲使汝展哀舅氏,拜汝母墓,一寫為子之情。

汝至彼,太師事畢後日,宜一拜山陵。

拜訖,汝族祖南安可一就問訊。

在途,當溫讀經籍。

今日親見吾也。」

後高祖每歲征幸,恂常留守,主執廟祀。

恂不好書學,體貌肥一大,深忌河洛暑熱,意每追樂北方。

中庶子高道悅數苦言致諫,恂甚銜之。

高祖幸崧岳,恂留守金墉,於西掖門內與左右謀,欲召牧馬輕騎奔代,手刃道悅於禁中。

領軍元儼勒門防遏,夜得寧靜。

厥明,尚書陸琇馳啟高祖於南,高祖聞之駭惋,外寢其事,仍至汴口而還。

引恂數罪,與鹹一陽一王禧等親杖恂,又令禧等更代,百餘下,扶曳出外,不起者月餘。

拘於城西別館。

引見群臣於清徽堂,議廢之。

司空、太子太傅穆亮,尚書僕射、少保李沖,並免冠稽首而謝。

高祖曰:「卿所謝者私也,我所議者國也。

古人有言,大義滅親。

今恂欲違父背尊,跨據恆朔。

天下未有無父國,何其包藏,心與身俱。

此小兒今日不滅,乃是國家之大禍,脫待我無後,恐有永嘉之亂。」

乃廢為庶人,置之河一陽一,以兵守之,服食所供,粗免饑寒而已。

恂在困躓,頗知咎悔,恆讀佛經,禮拜歸心於善。

高祖幸代,遂如長安。

中尉李彪承間密表,告恂復與左右謀逆。

高祖在長安,使中書侍郎邢巒與鹹一陽一王禧,奉詔繼椒酒詣河一陽一,賜恂死,時年十五。

殮以粗棺常服,瘞於河一陽一城。

二十二年冬,御史台令史龍文觀坐法當死,告廷尉,稱恂前被攝左右之日,有手書自理不知狀,而中尉李彪、侍御史賈尚寢不為聞。

賈坐系廷尉。

時彪免歸,高祖在鄴,尚書表收彪赴洛,會赦,遂不窮其本末。

賈尚出系,暴病數日死。

初,高祖將為恂娶司徒馮誕長女,以女幼,待年長。

先為娉彭城劉長文、滎一陽一鄭懿女為左右孺子,時恂年十三四。

高祖泛舟天淵池,謂郭祚、崔光、宋弁曰:「人生須自放,不可終朝讀書。

我欲使恂旦出省經傳,食後還內,晡時復出,日夕為罷。

卿等以為何如?」

光曰:「孔子稱『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傳》曰:『晝以訪事,夜以安身』。

太子以幼年涉學之日,不宜於正晝之時,捨書御內,又非所以安柔一弱之體,固永年之命。」

高祖以光言為然,乃不令恂晝入內。

無子。

京兆王愉,字宣德。

太和二十一年封。

拜都督、徐州刺史,以彭城王中軍府長史盧一陽一烏兼長史,州事鉅細,委之一陽一烏。

世宗初,為護軍將軍。

世宗留一愛一諸弟,愉等常出入宮掖,晨昏寢處,若家人焉。

世宗每日華林戲射,衣衫騎從,往來無間。

遷中書監。

世宗為納順皇后妹為妃,而不見禮荅。

愉在徐州,納妾李氏,本姓楊,東郡人,夜聞其歌,悅之,遂被一寵一嬖。

罷州還京,欲進貴之,托右中郎將趙郡李恃顯為之養父,就之禮逆,產子寶月。

順皇后召李入宮,毀擊之,強令為尼於內,以子付妃養之。

歲余,後父於勁,以後久無所誕,乃上表勸廣嬪侍。

因令後歸李於愉,舊一愛一更甚。

愉好文章,頗著詩賦。

時引才人宋世景、李神俊、祖瑩、邢晏、王遵業、張始均等共申宴喜,招四方儒學賓客嚴懷真等數十人,館而禮之。

所得谷帛,率多散施。

又崇信佛道,用度常至不接。

與弟廣平王懷頗相誇尚,競慕奢麗,貪縱不法。

於是世宗攝愉禁中推案,杖愉五十,出為冀州刺史。

始愉自以職求侍要,既勢劣二弟,潛懷愧恨,頗見言色。

又以幸妾屢被頓辱,內外離抑。

及在州謀逆,愉遂殺長史羊靈引及司馬李遵,稱得清河王密疏,雲高肇謀殺害主上。

於是遂為壇於信都之南,柴燎告天,即皇帝位。

赦天下,號建平元年,立李氏為皇后。

世宗詔尚書李平討愉。

愉出拒王師,頻敗,遂嬰城自守。

愉知事窮,攜李及四子數十騎出門,諸軍追之,見執以送。

詔徵赴京師,申以家人之訓。

愉每止宿亭傳,必攜李手,盡其私情。

雖鎖縶之中,飲食自若,略無愧懼之色。

至野王,愉語人曰:「雖主上慈深,不忍殺我,吾亦何面目見於至尊!」於是歔欷流涕,絕氣而死,年二十一。

或雲高肇令人殺之。

斂以小弊,瘞之。

諸子至洛,皆赦之。

後靈太后令愉之四子皆附屬籍,追封愉臨洮王。

子寶月襲。

乃改葬父母,追服三年。

寶月弟寶炬,輕躁薄行,耽一婬一酒色。

孝莊時,特封南一陽一王。

從出帝沒於關西。

宇文黑獺害出帝,寶炬乃僭大號。

清河王懌,字宣仁。

幼而敏惠,美姿貌,高祖一愛一之。

彭城王勰甚器異之,並曰:「此兒風神外偉,黃中內潤,若天假之年,比《二南》矣。」

博涉經史,兼綜群言,有文才,善談理,寬仁容裕,喜怒不形於色。

太和二十一年封。

世宗初,拜侍中,轉尚書僕射。

懌才長從政,明於斷決,割判眾務,甚有聲名。

司空高肇以帝舅一寵一任,既擅威權,謀去良宗,屢譖懌及愉等。

愉不勝其忿怒,遂舉逆冀州。

因愉之逆,又構殺勰。

懌恐不免。

肇又錄囚徒,以立私惠。

懌因侍宴酒酣,乃謂肇曰:「天子兄弟,詎有幾人,而炎炎不息。

昔王莽頭禿,亦藉渭一陽一之資,遂纂漢室,今君曲形見矣,恐復終成亂階。」

又言於世宗曰:「臣聞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是故季氏旅泰,宣尼以為深譏;仲叔軒懸,丘明以為至誡。

諒以天尊地卑,君臣道別,宜杜漸防萌,無相僭越。

至於減膳錄囚,人君之事,今乃司徒行之,詎是人臣之義?且陛下修政教,解獄訟,則時雨可降,玉燭知和,何使明君失之於上,一奸一臣竊之於下?長亂之基,於此在矣。」

世宗笑而不應。

肅宗初,遷太尉,侍中如故。

詔懌裁門下之事。

又典經義注。

時有沙門惠憐者,自雲咒水飲人,能差諸病。

病人就之者,日有千數。

靈太后詔給衣食,事力優重,使於城西之南,治療百姓病。

懌表諫曰:「臣聞律深惑眾之科,禮絕妖一婬一之禁,皆所以大明居正,防遏一奸一邪。

昔在漢末,有張角者,亦以此術熒惑當時。

論其所行,與今不異,遂能詃誘生人,致黃巾之禍,天下塗炭數十年間,角之由也。

昔新垣一奸一,不登於明堂;五利僥,終嬰於顯戮。」

靈太后以懌肅宗懿叔,德先具瞻,委以朝政,事擬周霍。

懌竭力匡輔,以天下為己任。

領軍元叉,太后之妹夫也,恃一寵一驕盈。

懌裁之以法,每抑黜之,為叉所疾。

叉一黨一人通直郎宋維希叉旨,告懌謀反,禁懌門下。

訊問左右及朝貴,貴人分明,乃得雪釋焉。

懌以忠而獲謗,乃鳩集昔忠烈之士,為《顯忠錄》二十卷,以見意焉。

正光元年七月,叉與劉騰一逼一肅宗於顯一陽一殿,閉靈太后於後宮,囚懌於門下省。

誣懌罪狀,遂害之,時年三十四。

朝野貴賤,知與不知,含悲喪氣,驚振遠近。

夷人在京及歸,聞懌之喪,為之劈面者數百人。

廣平王懷。

囗有魏諸王。

召入華林別館,禁其出入,令四門博士董徵,授以經傳。

世宗崩,乃得歸。

汝南王悅,好讀佛經,覽書史。

為一性一不倫,俶儻難測。

悅妃閭氏,即東海公之女也,生一子,不見禮荅。

有崔延夏者,以左道與悅游,合服仙藥松術之屬。

時輕與出采芝,宿於城外小人之所。

遂斷酒肉粟稻,唯食麥飯。

又絕房一中而更好男色。

輕忿妃妾,至加捶撻,同之婢使。

悅之出也,妃住於別第。

靈太后敕檢問之,引入,窮悅事故。

妃病杖伏一床一蓐,瘡尚未癒。

太后因悅之杖妃,乃下令禁斷。

令諸親王及三蕃,有其正妃疾患百日已上,皆遣奏聞。

若有猶行捶撻,就削封位。

及清河王懌為元叉所害,悅了無仇恨之意,乃以桑落酒候伺之,盡其私佞。

叉大喜,以悅為侍中、太尉。

臨拜日,就懌子亶求懌服玩之物,不時稱旨。

乃召亶,杖之百下。

亶居廬未葬,形氣羸弱,暴加威撻,殆至不濟。

囗仍呼阿兒,親自循撫。

囗悅為大剉碓置於州門,盜者便欲斬其手。

時人懼其無常,能行異事,一奸一偷畏之而暫息。

及爾朱榮舉兵向洛,既憶入間疑

俄而聞榮肆毒於河一陰一,遂南奔蕭衍。

衍立為魏主,號年更興。

衍遣其將軍王辯送置於境上,以覬侵一逼一。

及齊獻武王既誅榮,以悅高祖子,宜承大業,乃令人示意。

悅既至,清狂如故,動為罪失,不可扶持,乃止。

出帝初,除大司馬。

卒。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
帝紀第一 序紀帝紀第二 太祖紀帝紀第三 太宗紀帝紀第四 世祖紀上帝紀第四 世祖紀下 宗紀帝紀第五 高宗紀帝紀第六 顯祖紀帝紀第七 高祖紀上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帝紀第八 世宗紀帝紀第九 肅宗紀帝紀第十 孝莊紀帝紀第十一 前廢帝廣陵王 後廢帝 安定王═出帝平陽王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列傳第一 皇后列傳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第三 昭成子孫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列傳第五 明元六王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列傳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八 文成五王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列傳第九下 獻文六王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一 衛操 莫含 劉庫仁列傳第十二 燕鳳 許謙 張袞 崔玄伯 鄧淵列傳第十三 長孫嵩 長孫道生列傳第十四 長孫肥 尉古真列傳第十五 穆崇列傳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題 庾業延 賀狄干 李栗 劉潔 古列傳第十七 奚斤 叔孫建列傳第十八 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列傳第十九 於栗磾列傳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列傳第二十一 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列傳第二十二 王洛兒 車路頭 盧魯元 陳建 萬安國列傳第二十三 崔浩列傳第二十四 李順列傳第二十五 司馬休之 司馬楚之 司馬景之 司馬叔璠 司馬天列傳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龍 韓延之 袁式列傳第二十七 李寶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列傳第二十九 源賀列傳第三十 薛辯 寇贊 酈范 韓秀 堯暄列傳第三十一 嚴稜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列傳第三十二 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頹 薛野 宇文福列傳第三十三 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列傳第三十四 竇瑾 許彥 李欣列傳第三十五 盧玄列傳第三十六 高允列傳第三十七 李靈 崔鑒列傳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列傳第三十九 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列傳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闞列傳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沖列傳第四十二 游雅 高閭列傳第四十三 游明根 劉芳列傳第四十四 鄭羲 崔辯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列傳第四十六 楊播列傳第四十七 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列傳第四十八 韓麒麟 程駿列傳第四十九 薛安都 畢眾敬 沈文秀 張讜 田益宗 孟表列傳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悅列傳第五十一 王肅 宋弁列傳第五十二 郭祚 張彝列傳第五十三 邢巒 李平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列傳第五十五 崔光列傳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聰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列傳第五十八 劉藻 傅永 傅豎眼 李神列傳第五十九 裴叔業 夏侯道遷 李元護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悅列傳第六十陽尼 賈思伯 李叔虎 路恃慶 房亮列傳第六十一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列傳第六十二 爾朱榮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列傳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楊機 高崇列傳第六十六 孫紹 張普惠列傳第六十七 成淹 范紹 劉桃符 劉道斌 董紹 馮元興 鹿悆列傳第六十八 朱瑞 叱列延慶 斛斯椿 賈顯度 樊子鵠 賀拔勝列傳第六十九 綦俊 山偉 劉仁之 宇文忠之列傳第七十 李琰之 祖瑩 常景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 賀訥 劉羅辰 姚黃眉 杜超 賀迷 閭毗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於勁 胡國珍 李延實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盧丑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列傳孝感第七十四 趙琰 長孫慮 乞伏保 孫益德 董洛生 楊引列傳節義第七十五 於什門 段進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婁提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張恂 鹿生 張應 宋世景 路邕 閻慶胤 明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於洛侯 胡泥 李洪之 高遵張赦提 羊祉 崔列傳逸士第七十八 眭誇 馮亮 李謐 鄭修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晁崇 張淵 殷紹 王早 耿玄 劉靈助 江式列傳列女第八十 崔覽妻封氏 封卓妻劉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長命妻列傳恩幸第八十一 王叡 王仲興 寇猛 趙修 茹皓 趙邕 侯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列傳第八十三 匈奴劉聰 羯胡石勒 鐵弗劉虎 徒何慕容廆 臨渭列傳第八十四 僭晉司馬叡 賨李雄列傳第八十五 島夷桓玄 海夷馮跋 島夷劉裕列傳第八十六 島夷蕭道成 島夷蕭衍列傳第八十七 私署涼州牧張實 鮮卑乞伏國仁 鮮卑禿髮烏孤 私列傳第八十八 高句麗 百濟 勿吉 失韋 豆莫婁 地豆於 庫莫列傳第八十九 氐 吐谷渾 宕昌 高昌 鄧至 蠻 獠列傳第九十 西域列傳第九十一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志第一 天像一之一志第二 天像一之二志第三 天像一之三志第四 天像一之四志第五 地形二上志第六 地形二中志第七 地形二下志第八 律歷三上志第九 律歷三下志第十 禮四之一志第十一 禮四之二志第十二 禮四之三志第十三 禮四之四志第十四 樂五志第十五 食貨六志第十六 刑罰七靈征八上 志第十七志第十八 靈征八下志第十九 官氏九志第二十 釋老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