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列傳第三十二 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頹 薛野 宇文福:劉顯之謀逆也,太祖去之。結翼衛鑾輿,從幸賀蘭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列傳第三十二 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頹 薛野 宇文福

魏書

列傳第三十二 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頹 薛野 宇文福

羅結,代人也,其先世領部落,為國附臣。

劉顯之謀逆也,太祖去之。

結翼衛鑾輿,從幸賀蘭部。

後以功賜爵屈蛇侯。

太宗時,除持節、散騎常侍、寧南將軍、河內鎮將。

世祖初,遷侍中、外都大官,總三十六曹事。

年一百七歲,一精一爽不衰。

世祖以其忠愨,甚見信待,監典後宮,出入臥內,因除長信卿。

年一百一十,詔聽歸老,賜大寧東川以為居業,並為築城,即號曰羅侯城,至今猶存。

朝廷每有大事,驛馬詢訪焉。

年一百二十歲,卒。

贈寧東將軍、幽州刺史,謚曰貞。

子斤,太宗時為侍御中散。

後從世祖討赫連昌,世祖追奔入城,昌邀擊,左右多死,斤力戰有功。

世祖嘉之。

後錄勳,除散騎常侍、侍中、四部尚書,又加平西將軍。

後平涼州,攻城野戰,多有克捷,以功賜爵帶方公,除長安鎮都大將。

會蠕蠕侵境,馳驛征還,除柔玄鎮都大將。

後以斤機辯,敕與王俊使蠕蠕,迎女備後宮。

又以本將軍開府,為長安鎮都大將。

卒,贈本將軍、雍州刺史,謚曰靜,陪葬金陵。

子敦,襲爵。

有姿貌,善舉止。

自太子洗馬稍遷散騎常侍、庫部尚書。

卒,贈安東將軍、幽州刺史,謚曰恭。

子伊利,高宗時襲爵。

除內行長,以沉密小心、恭勤不怠領御食、羽獵諸曹事。

伊利曾病,顯祖幸其宅,自視醫藥,其見待如此。

稍遷散騎常侍、儀曹尚書,出為安東將軍、兗州刺史。

善撫導,在州數年,邊民歸之五千餘戶。

高祖時,蠕蠕來寇,詔伊利追擊之,不及而反。

後依例降為侯。

除司農卿、光祿大夫。

卒。

世宗初,贈征北將軍、燕州刺史,謚曰靜。

子阿奴,亦忠實寡言,有智度。

以勳臣之子,除侍御中散,襲爵。

稍遷中散大夫。

卒。

子殺鬼,襲爵。

武泰中,驃騎將軍、南青州刺史。

敦弟拔,歷殿中尚書,賜爵濟南公。

高祖時,進爵為王。

除征西將軍、吏部尚書,改封趙郡王。

後例降為公。

卒,贈寧東將軍、定州刺史,謚曰康,陪葬金陵。

子道生,肆州安北府外兵參軍。

卒。

子延,天興中,驃騎將軍、左光祿大夫。

結從子渥,渥子提,並歷通顯。

提從世祖討赫連昌有功,賜昌女為妻。

子雲,早有名位。

顯祖時給事中,西征敕勒,為賊所襲殺。

子蓋,世宗時右將軍、直閤將軍。

轉龍驤將軍、濟州刺史。

卒,贈本將軍、兗州刺史。

長子鑒,累遷冠軍將軍、岐州刺史。

入除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主衣都統。

卒,贈侍中、都督冀定瀛三州諸軍事、尚書右僕射、司空公、衛將軍、冀州刺史,以孝靜外戚故也。

鑒弟衡,累遷天水、樂陵二郡太守,輔國將軍,光州刺史。

結宗人彌,善射有膂力。

世祖時為軍將,數從征伐有功,官至范一陽一太守。

卒,贈幽州刺史。

彌孫念,字子懷。

武定中,驃騎將軍、膠州刺史。

伊馛,代人也。

少而勇健,走及奔馬,善射,多力,曳牛卻行。

神初,擢為侍郎,轉三郎,賜爵汾一陽一子,加振威將軍。

世祖之將討涼州也,議者鹹諫,唯司徒崔浩勸世祖決行。

群臣出後,馛言於世祖曰:「若涼州無水草,何得為國?議者不可用也,宜從浩言。」

世祖善之。

既克涼州,世祖大會於姑臧,謂群臣曰:「崔公智計有餘,吾亦不復奇之。

吾正奇馛弓馬之士,而所見能與崔同,此深自可奇。」

顧謂浩曰:「馛智力如此,終至公相。」

浩曰:「何必讀書,然後為學?衛青、霍去病亦不讀書,而能大建勳名,致位公輔。」

世祖笑曰:「誠如公言。」

馛一性一忠謹,世祖一愛一之,親待日殊,賞賜優厚。

真君初,世祖欲拜馛為尚書,封郡公。

馛辭曰:「尚書務殷,公爵至重,非臣年少愚近所宜荷任,請收過恩。」

世祖問其欲,馛曰:「中、秘二省多諸文士,若恩矜不已,請參其次。」

世祖賢之,遂拜為中護將軍、秘書監。

以功賜爵魏安侯,加冠軍將軍。

後出為東雍州刺史,恩化大行,百姓思之。

轉殿中尚書,常典宿衛。

世祖親任之。

從幸瓜步,頻有戰功,進號鎮軍將軍。

興安二年,遷征北大將軍、都曹尚書,加侍中,進爵河南公。

興光元年,拜司空。

及為三公,清約自守,為政舉大綱而已,不為苛碎。

太安二年,領太子太保。

三年,與司徒陸麗等並平尚書事。

五年薨。

子蘭,襲。

散騎常侍、庫部尚書。

卒。

子盆生,驍勇有膽氣。

初為統軍,累有戰功,遂為名將。

以勳賜爵平城子。

神龜二年,自驍騎將軍、直閣將軍為持節、右將軍、洛州刺史。

與荊州刺史、淮南王世遵,魯一陽一太守崔模俱討襄一陽一,不克而還,坐免官。

從除安西將軍、光祿大夫。

又為撫軍將軍、太僕卿、假鎮西將軍、西道別將,每戰頻捷。

自崔延伯之後,盆生為次焉。

進號征西將軍,行岐州刺史。

復為西道都督,戰歿。

贈車騎將軍、雍州刺史。

永熙中,重贈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定州刺史。

子武平,司徒祭酒。

武平弟武榮,直合將軍。

馛族孫豹子,武衛將軍。

豹子從子琳,亦武衛將軍。

乙瑰,代人也。

其先世統部落。

世祖時,瑰父匹知慕國威化,遣瑰入貢,世祖因留之。

瑰便弓馬,善射,手格猛獸,膂力過人。

數從征伐,甚見信待。

尚上谷公主,世祖之女也。

除鎮南將軍、駙馬都尉,賜爵西平公。

從駕南征,除使持節、都督前鋒諸軍事。

每戰,身先士卒,勇冠三軍。

後除侍中、征東將軍、儀同三司、定州刺史,進爵為王。

又為西道都將。

和平中薨,時年二十九。

贈太尉公,謚曰恭。

子乾歸,襲爵。

年十二,為侍御中散。

及長,身長八尺,有氣干,頗習書疏,尤好兵法。

復尚恭宗女安樂公主,除駙馬都尉、侍中。

顯祖初,除征西將軍、秦州刺史,有惠政。

高祖初即位,為征西道都將,又為中道都將。

延興五年卒,時年三十一。

贈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謚曰康。

子海,字懷仁。

少歷侍御史散、散騎侍郎,卒時年四十一。

贈散騎常侍、衛將軍、濟州刺史,謚曰孝。

子瑗,字雅珍。

尚淮一陽一公主,高祖之女也,除駙馬都尉,汝南王友,固辭不拜。

歷濟南太守。

時為逆賊劉桃攻郡,瑗逾城獲免。

後都督李叔仁討桃平之,瑗乃還郡。

後除司農少卿,銀青、金紫、左、右光祿大夫,中軍將軍,西兗州刺史。

天平元年,舉兵應樊子鵠,與行台左丞宋顯戰,敗死,時年四十六。

瑗弟諧,字遵和。

武定中,司馬。

諧弟琛,字仲珍。

解褐司空參軍事。

稍遷東平、濟一陰一二郡太守,散騎常侍。

卒時年四十九。

和其奴,代人也。

少有一操一行,善射御。

初為三郎,轉羽林中郎,以恭勤致稱。

賜爵東一陽一子,除奮武將軍。

高宗初,遷尚書,加散騎常侍,進爵平昌公,拜安南將軍,遷尚書左僕射。

太安元年,詔群臣議立皇太子名。

其奴與司徒麗等以為宜以德命名,帝從之。

又與河東王閭毗、太宰常英等並平尚書事。

在官慎法,不受私請。

時以西征吐谷渾諸將淹停不進,久囚未決。

其奴與尚書一毛一法仁等窮問其狀連日,具伏。

和平六年,遷司空,加侍中。

高宗崩,乙渾與林金閭擅殺尚書楊保年等。

殿中尚書元郁率殿中宿衛士欲加兵於渾。

渾懼,歸咎於金閭,執金閭以付郁。

時其奴以金閭罪惡未分,乃出之為定州刺史。

皇興元年,長安鎮將東平王道符反,詔其奴領征西大將軍,率殿中一精一甲萬騎以討之,未至而道符敗,軍還。

三年薨,內外鹹歎惜之。

贈平昌王,謚曰宣。

子天受,襲爵。

初為內行令。

太和六年,遷一弩一庫曹下大夫,卒。

苟頹,代人也。

曾祖烏提,登國初,有勳於太祖,賜吳寧子。

父洛跋,內行長。

頹一性一厚重少言,嚴毅清直,武力過人。

擢為中散,小心謹敬。

世祖南討,以頹為前鋒都將,每臨敵對戰,常先登陷陳。

世祖至江,賜爵建德男,加寧遠將軍。

還,遷奏事中散,典涼州作曹。

遷內行令,轉給事中,遷司衛監。

以本將軍拜洛州刺史。

為政剛嚴,抑強扶弱,山蠻畏威,不敢為寇。

承明元年,文明太后令百官舉才堪幹事、人足委仗者,於是公卿鹹以頹應選。

征拜散騎常侍、殿中尚書,進爵成德侯,加後將軍。

太和元年,加散騎常侍,尋遷侍中、安東將軍、都曹尚書,進爵河南公。

頹方正好直言,雖文明太后生殺不允,頹亦言至懇切,未曾阿諛。

李訴、李敷之誅也,頹並致諫,太后不從。

三年,遷征北大將軍、司空公,進爵河東王。

以舊老,聽乘步挽,杖於朝。

大駕行幸三川,頹留守京師,沙門法秀謀反,頹率禁衛收掩畢獲,內外晏然。

駕還飲至,文明太后曰:「當爾之日,卿若持疑不即收捕,處分失所,則事成不測矣。

今京畿不擾,宗社獲安者,安卿之功也。」

七年,詔曰:「頹為台鼎,論道是寄,歷奉四朝,庸績彌遠。

宜加崇異,以彰厥功。

自茲已後,可永受復除。」

十三年冬薨。

高祖痛悼者久之。

贈賵有加,謚僖王。

長子愷,累遷冠軍將軍,柔玄、懷荒、武川鎮大將,襲爵河東王,例降為公。

正光二年卒。

贈平北將軍、恆州刺史。

子寶,武定中,北梁太守。

愷弟養,步兵校尉,早卒。

養弟資,武騎侍郎、河間太守、太僕少卿、汲郡太守。

遷龍驤將軍、肆州刺史。

還,除武衛將軍,加後將軍。

延昌末卒。

贈平北將軍、并州刺史,並給帛二百匹,布一百匹,謚曰愍。

子景蠻,莊帝時,撫軍將軍、金紫光祿大夫。

頹弟若周,散騎常侍、尚書。

太和中,安南將軍、豫州刺史、穎川侯。

卒,贈光祿大夫。

若周弟壽樂,太和中,北部尚書、安南將軍、懷州刺史,假山一陽一公,未拜。

尋除散騎常侍、殿中尚書、晉安侯。

卒,贈安東將軍、冀州刺史。

頹從叔孤,少以忠直稱。

太宗即位,以定策功拜車騎將軍。

後除鎮軍大將軍、并州刺史、博陵公。

不治產業,死之日家無餘財,百姓追思之。

薛野者,代人也。

父達頭,自姚萇時率部落歸國。

太祖嘉其忠款,賜爵聊城侯,散員大夫,待以上客之禮,賜妻鄭氏。

達頭閑雅恭慎,太祖深器之。

卒,贈平南將軍、冀州刺史,謚曰悼。

野者少失父母,養於宗人利家。

及長,好學善射。

高宗初,召補羽林。

遷給事中,典民籍事,校計戶口,號為稱職。

賜爵順一陽一子。

野者少孤,父侯不襲,至是錫爵。

和平中,除平南將軍、并州刺史,進爵河東公。

轉太州刺史,在治有聲。

卒,年六十一。

贈散騎常侍、大將軍、并州刺史,謚曰簡。

子虎子,姿貌壯偉,明斷有父風。

年十三,入侍高宗。

太安中,遷內行長,典奏諸曹事。

當官正直,內外憚之。

及文明太后臨朝,出虎子為枋頭鎮將。

虎子素剛簡,為近臣所疾,因小餅黜為鎮門士。

及顯祖南巡,次於山一陽一。

虎子拜訴於路,曰:「臣昔事先帝,過沾重恩。

陛下在諒暗之日,臣橫罹非罪,自擯黜此蕃,已經多載,不悟今日得奉聖顏。」

遂流涕嗚咽。

顯祖曰:「卿先帝舊臣,久屈非所,良用憮然。」

詔虎子侍行,訪以政事,數十里中,占對不絕。

時山東饑饉,盜賊競起。

相州民孫誨等五百餘人,稱虎子在鎮之日,土境清晏,訴乞虎子。

乃復除枋頭鎮將,即日之任。

至鎮,數州之地,一奸一徒屏跡。

顯祖璽書慰喻。

後除平南將軍、相州刺史。

顯祖崩,不行。

太和二年,襲爵。

三年,詔虎子督三將出壽春,與劉昶南討。

四年,徐州民桓和等叛逆,屯於五固。

詔虎子為南征都副將,與尉元等討平之。

以本將軍為彭城鎮將。

至鎮,雅得民和。

除開府、徐州刺史。

時州鎮戍兵,資絹自隨,不入公庫,任其私用,常苦饑寒。

虎子上表曰:「臣聞金湯之固,非粟不守;韓白之勇,非糧不戰。

故自用兵以來,莫不先積聚,然後圖兼併者也。

今江左未賓,鯨鯢待戮,自不委粟彭城,以強豐沛,將何以拓定江關,掃一衡霍?竊惟在鎮之兵,不減數萬,資糧之絹,人十二匹,即自隨身,用度無准,未及代下,不免饑寒。

論之於公,無毫釐之潤;語其利私,則橫費不足。

非所謂納民軌度,公私相益也。

徐州左右,水陸壤沃,清、汴通流,足盈激灌。

其中良田十萬餘頃。

若以兵絹市牛,分減戍卒,計其牛數,足得萬頭。

興力公田,必當大獲粟稻。

一歲之中,且給官食,半兵耘植,余兵尚眾,且耕且守,不妨捍邊。

一年之收,過於十倍之絹;暫時之耕,足充數載之食。

於後兵資,唯須內庫,五稔之後,谷帛俱溢。

匪直戍士有豐飽之資,於國有吞敵之勢。

昔杜預田宛葉以平吳,充國耕西零以強漢。

臣雖識謝古人,任當邊守,庶竭塵露,有增山海。」

高祖納之。

又上疏曰:「臣聞先王建不易之軌,萬代承之;聖主垂不刊之制,千載共仰。

伏惟陛下道洽群生,恩齊造化,仁德所覃,跡超前哲。

遠崇古典,留意治方,革前王之弊法,申當今之宜用。

定貢賦之輕重,均品秩之厚薄,庶令百辟足以代耕,編戶享其餘畜。

巍乎煥焉,不可量也。

臣竊尋居邊之民,蒙化日淺,戎馬之所,資計素微。

小戶者一丁而已,計其徵調之費,終歲乃有七縑。

去年征責不備,或有貨易田宅,質妻賣子,呻一吟道路,不可忍聞。

今淮南之人,思慕聖化,延頸企足,十室而九。

恐聞賦重,更懷進退。

非惟損皇風之盛,慮傷慕義之心。

且臣所居,與南連接,民情去就,實所諳知。

特宜寬省,以招未至。

其小郡太守,數戶而已。

一請止六尺絹,歲不滿匹。

既委邊捍,取其必死,邀之士重,何吝君輕?今班制已行,布之天下,不宜忤冒,以亂朝章。

但猥藉恩私,備位蕃岳,憂責之地,敢不盡言。」

書奏,文明太皇太后令曰:「俸制已行,不可以小有不平,便虧通式。」

在州戍兵,每歲交代,虎子必親自勞送。

喪者給其斂帛。

州內遭水,二麥不收,上表請貸民粟,民有車牛者,求詣東袞給之。

並如所奏,民得安堵。

高祖曾從容問秘書丞李彪曰:「卿頻使江南,徐州刺史政績何如?」

彪曰:「綏邊布化,甚得其和。」

高祖曰:「朕亦知之。」

沛郡太守邵安、下邳太守張攀鹹以贓污,虎子案之於法。

安等遣子弟上書,誣虎子南通賊虜。

高祖曰:「此其妄矣,朕度虎子必不然也。」

推案果虛。

乃下詔曰:「夫君臣體合,則功業可興;上下猜懼,則治道替矣。

沛郡太守邵安、下邳太守張攀鹹以貪惏獲罪,各遣子弟詣闕,告刺史虎子縱民通賊,妄稱無端。

安宜賜死,攀及子僧保鞭一百,配敦煌。

安息他生鞭一百。

可集州官兵民等,宣告行決。

塞彼輕狡之源,開此陳力之效。」

在州十一載,太和十五年卒,年五十一。

贈散騎常侍、鎮南將軍、相州刺史,謚曰文。

有六子。

長子世遵,襲爵,例降為侯。

景明中,為秦州刺史,稍遷左將軍。

卒,年四十二。

長子忱,字安民。

正光中,襲爵。

稍遷鎮南將軍、鉅鹿太守、定州儀同開府諮議參軍、齊獻武王大行台左丞、中外府司馬。

出為殷州驃騎府長史。

武定五年,除鎮北將軍、北廣平太守。

為治暴虐,在因公事,一家之內並殺數人。

為民所訟,將致之罪,遇患,卒於郡。

贈征西將軍、西兗州刺史。

忱弟安顥,武定末,東豫州征西府長史。

世遵弟曇慶,少有度量。

永平中,員外散騎常侍,遷尚書郎。

年五十一,卒。

子衍,字元孫,輕財慕義。

熙平中,為侍御史、奉朝請。

永安中,尚書駕部郎中,行河一陰一縣事。

卒於正平太守。

贈征東將軍、徐州刺史。

曇慶弟曇寶,初補散騎。

高祖詔曇寶采遺書於天下。

歷侍御中散、直閣將軍、太子步兵校尉。

世宗時,遣使巡行四方,以曇寶持節、兼散騎常侍、龍驤將軍、南道大使。

曇寶達豫州,卒,年二十九。

曇寶弟曇尚,有容貌,一性一寬和。

初辟御史,加奉朝請。

熙平二年,除徐州谷一陽一戍主,行南一陽一平郡事。

母憂去職。

正光中,詔以一陽一平鄰接蕭衍,綏捍須人,仰尚書舉才而遣。

左僕射蕭寶夤舉曇尚應選,馳驛之郡。

孝昌初,徐州刺史元法僧叛入蕭衍,曇尚斬其使人,送首於都督、安樂王鑒。

鑒不能援,遂為蕭衍將王希聃所陷,拘曇尚送蕭衍。

衍以禮遇之,曇尚乞歸,衍乃聽還。

肅宗復其本秩。

武泰初,爾朱榮擅強並肆,朝廷欲揣其情,除曇尚員外常侍,使於榮,托以慰喻,密以觀之。

建義初,除司徒左長史、兼吏部尚書,授太原王爾朱榮官。

還,賜爵永安侯。

尋除後將軍、定州刺史。

爾朱榮之死,授持節、兼尚書北道行台,代魏蘭根。

後為鎮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

太昌初,加征東將軍,行兗州事。

天平中,降驃騎大將軍、齊州刺史。

曇尚凡歷三州,俱稱貪虐。

還,除將作大匠,卒於官,年六十一。

贈都督瀛滄二州諸軍事、本將軍、儀同三司、瀛州刺史。

子仲芬,武定中,齊文襄王中外府中兵參軍。

曇尚弟琡,字曇珍。

武定末,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

宇文福,河南洛一陽一人。

其先南單于之遠屬,世為擁部大人。

祖浩撥,仕慕容垂,為唐郡內史、遼東公。

太祖之平慕容寶,活撥入國,為第一客。

福少驍果,有膂力。

太和初,拜羽林郎將,遷建節將軍,賜爵新昌侯、南征都將。

擊蕭賾有功,授顯武將軍。

尋除恢武將軍、北征都將,特賜戎服。

破蠕蠕別部,獲萬餘。

還,除都牧給事。

十七年,車駕南討,假冠軍將軍、後軍將軍。

時仍遷洛,敕福檢行牧馬之所。

福規石濟以西、河內以東,拒黃河南北千里為牧地。

事尋施行,今之馬場是也。

及從代移雜畜於牧所,福善於將養,並無損耗,高祖嘉之。

尋補司衛監。

從駕豫州,加冠軍將軍、西道都將、假節、征虜將軍。

領一精一騎一千,專殿駕後。

未幾,轉驍騎將軍,仍領太僕、典牧令。

從駕征南一陽一,兼武衛將軍。

二十二年,車駕南討,遣福與右衛將軍楊播為前軍。

至鄧城,福選兵簡將,為攻圍之勢。

高祖望福軍法齊整,將士閑習,大被褒歎。

蕭鸞遣其尚書崔慧景、黃門郎蕭衍率眾十萬來救。

高祖指麾將士,敕福領高車羽林五百騎出賊南面,奪其橋道,遏絕歸路。

賊眾大恐,六道來戰。

福據鞍誓眾,身先士卒,賊不得前,遂大奔潰。

賜爵昌黎伯,正武衛,加征虜將軍。

尋以高車叛,命加征北將軍、北征都將,追討之。

軍敗被黜。

景明初,乃起拜平遠將軍、南征統軍。

進計於都督彭城王勰曰:「建安是淮南重鎮,彼此要衝。

得之則義一陽一易圖,不獲則壽春難保。」

勰然之。

及勰為州,遂令福攻建安。

建安降,以勳封襄樂縣開國男,邑二百戶。

除太僕少卿。

尋以衍將寇邊,假節、征虜將軍,領兵出三關討之。

又詔福行豫州事,與東豫州刺史田益宗共相影援,綏遏蠻楚。

還,為光祿大夫,轉太僕卿。

延昌中,以本官領左衛將軍,除散騎常侍、都官尚書,加安東將軍、營州大中正。

熙平初,除鎮北將軍、瀛州刺史。

福一性一忠清,在公嚴毅,以信御民,甚得聲譽。

解任,復除太僕卿。

又為金紫光祿大夫。

出除散騎常侍,都督懷朔、沃野、武川三鎮諸軍事,征北將軍,懷朔鎮將。

至鎮,遇病卒。

詔遣主書樂安嘉赴吊。

贈車騎大將軍、定州刺史,開國如故,謚曰貞惠。

長子善,字慶孫,襲爵。

自司空掾,稍遷平南將軍、光祿大夫。

孝昌末,北征戰歿。

贈車騎將軍、冀州刺史。

善弟延,字慶壽,體貌魁岸,眉目疏朗。

永平中,釋褐奉朝請,直後、員外散騎常侍。

以父老,詔聽隨侍在瀛州。

屬大乘妖一黨一突入州城,延率奴客戰,死者數人,身被重創,賊乃小退,而縱火燒齋閣。

福時在內,延突火而入,抱福出外,支體灼爛,發盡為燼。

於是勒眾與賊苦戰,賊乃散走。

以此見稱。

孝昌中,授假節、建威將軍、西道別將,赴援關隴,有戰功。

除員外散騎常侍,轉直寢。

與萬俟丑奴戰沒。

贈冠軍將軍、豫州刺史。

子仲鸞,武定末,齊王丞相府長流參軍。

慶壽弟慶安,歷給事中、尚書殿中郎中。

後加平北將軍、武衛將軍。

河一陰一遇害,贈征東將軍、兗州刺史。

長子仲融。

融弟仲衍。

費於,代人也。

祖峻,仕赫連昌,為寧東將軍。

泰常末,率眾來降,拜龍驤將軍,賜爵犍為公。

後遷征南將軍、廣阿鎮大將,徙爵下邳公。

父郁,以隨父歸誠勳,賜五等男,除燕郡太守。

卒,贈幽州刺史。

於少有節一操一,起家內三郎。

世祖南伐,從駕至江。

以宿衛之勤,除寧遠將軍,賜爵松楊男。

遷商賈部二曹令,除平南將軍、懷州刺史。

卒。

子萬,襲。

太和初,除平南將軍、梁國鎮將。

後高祖南伐,萬從駕渡淮,戰歿。

贈鎮東將軍、冀州刺史。

子穆,字朗興。

一性一剛烈,有壯氣,頗涉書史,好尚功名。

世宗初,襲男爵。

後除夏州別駕,尋加寧遠將軍,轉涇州平西府長史。

時刺史皇甫集,靈太后之元舅,恃外戚之親,多為非法。

穆正色匡諫,集亦憚之。

轉安定太守,仍為長史。

還朝,拜左軍將軍,轉河一陰一令,有嚴明之稱。

時蠕蠕主婆羅門自涼州歸降,其部眾因饑侵掠邊邑,詔穆銜命宣慰,便皆款附。

明年復叛,入寇涼州。

除穆輔國將軍、假征虜將軍、兼尚書左丞、西北道行台,仍為別將,往討之。

穆至涼州,蠕蠕遁走。

穆謂其所部曰:「夷狄獸心,唯利是視,見敵便走,乘虛復出。

今王師來討,雖畏威逃跡,然軍還之後,必來侵暴。

今欲羸師誘致,冀獲一戰,若不令其破膽,終恐疲於奔命。」

眾鹹然之。

穆乃簡練一精一騎,伏於山谷,使羸步之眾為外營以誘之。

賊騎覘見,謂為信弱,俄而競至。

穆伏兵奔擊,大破之,斬其帥郁厥烏爾、俟斤十代等,獲生口雜畜甚眾。

及六鎮反叛,詔穆為別將,隸都督李崇北伐。

都督崔暹失利,崇將班師,會諸將議曰:「朔州是白道之沖,賊之咽喉,若此處不全,則並肆危矣。

今欲選諸將一人,留以鎮捍。

不知誰堪此任?」

僉曰:「無過穆者。」

崇乃請為朔州刺史,仍本將軍,尋改除雲州刺史。

穆招離聚散,頗得人心。

時北境州鎮,悉皆淪沒,唯穆獨據一城,四面抗拒。

久之,援軍不至,兼行路阻塞,糧仗俱盡。

穆知勢窮,乃棄城南走,投爾朱榮於秀容。

既而詣闕請罪,詔原之。

孝昌中,二絳蜀反,以穆為都督,討平之。

拜前將軍、散騎常侍,遷平南將軍、光祿大夫。

妖賊李洪於一陽一城起逆,連結蠻左,詔穆兼武衛將軍,率眾討擊,破於關中之南。

遷金紫光祿大夫,正武衛將軍。

爾朱榮向洛,靈太后征穆,令屯小一平。

及榮推奉莊帝,河梁不守,穆遂棄眾先降。

穆素為榮所知,見之甚悅。

穆潛說榮曰:「公士馬不出萬人,今長驅向洛,前無橫陳者,正以推奉主上,順民心故耳。

既無戰勝之威,群情素不厭伏。

今以京師之眾,百官之盛,一知公之虛實,必有輕侮之心。

若不大行誅罰,更樹親一黨一,公還北之日,恐不得度太行而內難作矣。」

榮心然之。

於是遂有河一陰一之事。

天下聞之,莫不切齒。

榮入洛,穆遷中軍將軍、吏部尚書,魯縣開國侯,食邑八百戶,又領夏州大中正。

蕭衍遣將軍曹義宗一逼一荊州,詔穆為使持節、南征將軍、都督南征諸軍事、大都督以援之。

穆潛軍徑進,出其不意,至既大破之,生擒義宗送闕。

以功遷衛將軍,進封趙平郡開國公,增邑一千戶。

遷使持節,加侍中、車騎將軍、假儀同三司、前鋒大都督。

與大將軍元天穆東討邢杲,破平之。

時元顥內一逼一,莊帝北幸,顥入京師。

穆與天穆既平齊地,回師將擊顥。

穆先驅圍虎牢,盡銳攻之。

將拔,屬天穆北渡,既無後繼,人表離沮,穆遂降顥。

以河一陰一酷濫事起於穆,引入詰讓,出而殺之,時年五十三。

莊帝還宮,追贈侍中、司徒公,謚曰武宣。

長子慶遠,永安中,龍驤將軍、青州開府司馬。

第二子孝遠,襲。

天平中,叛入關西。

孟威,字能重,河南洛一陽一人。

頗有氣尚,尤曉北土風俗。

歷東宮齋帥、羽林監。

時四鎮高車叛投蠕蠕,高祖詔威曉喻禍福,追還逃散,分配為民。

後以明解北人之語,敕在著作,以備推訪。

永平中,自鎮遠將軍、前軍將軍、左右直長,加龍驤將軍,出使高昌。

還,遷城門校尉、直閣將軍、沃野鎮將。

正光初,蠕蠕主阿那瑰歸國,詔遣前郢州刺史陸希道兼侍中為使主,以威兼散騎常侍為副,遠畿迎接。

阿那瑰之還國也,復以威為平北將軍、光祿大夫,假員外常侍,為使主護送之。

前後頻使遠蕃,粗皆稱旨。

復加撫軍將軍。

普泰中,除大鴻臚卿,尋加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

天平三年卒。

贈使持節、侍中、本將軍、都督冀瀛滄三州諸軍事、司空公、冀州刺史。

子恂嗣。

威弟季,稍遷鎮遠將軍、左中郎將、廷尉監。

以本將軍除廣州刺史。

預爾朱榮義舉,封鉅鹿縣開國公,食邑一千戶。

除撫軍將軍、廷尉卿,轉司農卿。

出為平西將軍、華州刺史。

卒,贈車騎大將軍、雍州刺史。

史臣曰:羅結枝附葉從,當舊之眷,子孫顯祿,俱至公王。

伊馛以勇力見擢,而能贊伐姑臧之策,請參中秘之官,世祖嘉之於前,良有以也。

乙瑰之驍猛,和奴之貞正,苟頹之剛直,虎子之威強,宇文之氣干,鹹亦有用之士。

費穆出身致力,遂有功名,而末路一言,禍被簪帶。

校之文和,異世同咎。

其死也幸哉!孟威致力荒裔,其勤可錄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
帝紀第一 序紀帝紀第二 太祖紀帝紀第三 太宗紀帝紀第四 世祖紀上帝紀第四 世祖紀下 宗紀帝紀第五 高宗紀帝紀第六 顯祖紀帝紀第七 高祖紀上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帝紀第八 世宗紀帝紀第九 肅宗紀帝紀第十 孝莊紀帝紀第十一 前廢帝廣陵王 後廢帝 安定王═出帝平陽王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列傳第一 皇后列傳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第三 昭成子孫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列傳第五 明元六王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列傳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八 文成五王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列傳第九下 獻文六王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一 衛操 莫含 劉庫仁列傳第十二 燕鳳 許謙 張袞 崔玄伯 鄧淵列傳第十三 長孫嵩 長孫道生列傳第十四 長孫肥 尉古真列傳第十五 穆崇列傳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題 庾業延 賀狄干 李栗 劉潔 古列傳第十七 奚斤 叔孫建列傳第十八 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列傳第十九 於栗磾列傳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列傳第二十一 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列傳第二十二 王洛兒 車路頭 盧魯元 陳建 萬安國列傳第二十三 崔浩列傳第二十四 李順列傳第二十五 司馬休之 司馬楚之 司馬景之 司馬叔璠 司馬天列傳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龍 韓延之 袁式列傳第二十七 李寶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列傳第二十九 源賀列傳第三十 薛辯 寇贊 酈范 韓秀 堯暄列傳第三十一 嚴稜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列傳第三十二 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頹 薛野 宇文福列傳第三十三 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列傳第三十四 竇瑾 許彥 李欣列傳第三十五 盧玄列傳第三十六 高允列傳第三十七 李靈 崔鑒列傳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列傳第三十九 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列傳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闞列傳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沖列傳第四十二 游雅 高閭列傳第四十三 游明根 劉芳列傳第四十四 鄭羲 崔辯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列傳第四十六 楊播列傳第四十七 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列傳第四十八 韓麒麟 程駿列傳第四十九 薛安都 畢眾敬 沈文秀 張讜 田益宗 孟表列傳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悅列傳第五十一 王肅 宋弁列傳第五十二 郭祚 張彝列傳第五十三 邢巒 李平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列傳第五十五 崔光列傳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聰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列傳第五十八 劉藻 傅永 傅豎眼 李神列傳第五十九 裴叔業 夏侯道遷 李元護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悅列傳第六十陽尼 賈思伯 李叔虎 路恃慶 房亮列傳第六十一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列傳第六十二 爾朱榮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列傳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楊機 高崇列傳第六十六 孫紹 張普惠列傳第六十七 成淹 范紹 劉桃符 劉道斌 董紹 馮元興 鹿悆列傳第六十八 朱瑞 叱列延慶 斛斯椿 賈顯度 樊子鵠 賀拔勝列傳第六十九 綦俊 山偉 劉仁之 宇文忠之列傳第七十 李琰之 祖瑩 常景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 賀訥 劉羅辰 姚黃眉 杜超 賀迷 閭毗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於勁 胡國珍 李延實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盧丑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列傳孝感第七十四 趙琰 長孫慮 乞伏保 孫益德 董洛生 楊引列傳節義第七十五 於什門 段進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婁提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張恂 鹿生 張應 宋世景 路邕 閻慶胤 明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於洛侯 胡泥 李洪之 高遵張赦提 羊祉 崔列傳逸士第七十八 眭誇 馮亮 李謐 鄭修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晁崇 張淵 殷紹 王早 耿玄 劉靈助 江式列傳列女第八十 崔覽妻封氏 封卓妻劉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長命妻列傳恩幸第八十一 王叡 王仲興 寇猛 趙修 茹皓 趙邕 侯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列傳第八十三 匈奴劉聰 羯胡石勒 鐵弗劉虎 徒何慕容廆 臨渭列傳第八十四 僭晉司馬叡 賨李雄列傳第八十五 島夷桓玄 海夷馮跋 島夷劉裕列傳第八十六 島夷蕭道成 島夷蕭衍列傳第八十七 私署涼州牧張實 鮮卑乞伏國仁 鮮卑禿髮烏孤 私列傳第八十八 高句麗 百濟 勿吉 失韋 豆莫婁 地豆於 庫莫列傳第八十九 氐 吐谷渾 宕昌 高昌 鄧至 蠻 獠列傳第九十 西域列傳第九十一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志第一 天像一之一志第二 天像一之二志第三 天像一之三志第四 天像一之四志第五 地形二上志第六 地形二中志第七 地形二下志第八 律歷三上志第九 律歷三下志第十 禮四之一志第十一 禮四之二志第十二 禮四之三志第十三 禮四之四志第十四 樂五志第十五 食貨六志第十六 刑罰七靈征八上 志第十七志第十八 靈征八下志第十九 官氏九志第二十 釋老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