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曾祖干,祖引,世領部落。父突,太祖時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

魏書

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

陸俟,代人也。

曾祖干,祖引,世領部落。

父突,太祖時率部民隨從征伐,數有戰功,拜厲威將軍、離石鎮將。

天興中,為上一黨一太守、關內侯。

俟少聰慧,有策略。

太宗踐阼,拜侍郎,遷內侍,襲爵關內侯,轉龍驤將軍、給事中,典選部蘭台事。

當官而行,無所屈橈。

世祖親征赫連昌,詔俟督諸軍鎮大磧,以備蠕蠕。

車駕還,復典選部蘭台事。

與西平公安頡督諸軍攻虎牢,克之,賜爵建業公,拜冀州刺史,仍本將軍。

時考州郡治功,唯俟與河內太守丘陳為天下第一。

轉都督洛豫二州諸軍事、本將軍、虎牢鎮大將。

平涼休屠金崖、羌狄子玉等叛,復轉為使持節、散騎常侍、平西將軍、安定鎮大將。

既至,懷柔羌戎,莫不歸附。

追討崖等,皆獲之。

徵還,拜散騎常侍。

出為平東將軍、懷荒鎮大將。

未期,諸高車莫弗訟俟嚴急,待下無恩,還請前鎮將郎孤。

世祖詔許之,徵俟還京。

既至朝見,言於世祖曰:「陛下今以郎孤復鎮,以臣愚量,不過週年,孤身必敗,高車必叛。」

世祖疑謂不實,切責之,以公歸第。

明年,諸莫弗果殺郎孤而叛。

世祖聞之,大驚,即召俟,問其知敗之意。

俟曰:「夫高車上下無禮。

無禮之人,難為其上。

臣所以蒞之以威嚴,節之以憲綱,欲漸加訓導,使知分限。

而惡直丑正,實繁有徒,故訟臣無恩,稱孤之美。

孤獲還鎮,欣其名譽,必加恩於百姓,譏臣為失,專欲以寬惠治之,仁恕待之。

無禮之人,易生陵傲,不過期年,無復上下。

然後收之以威,則人懷怨懟,怨懟既多,敗亂彰矣。」

世祖笑曰:「卿身乃短,慮何長也?」

即日,復除散騎常侍。

世祖征蠕蠕,破涼州,常隨駕別督輜重。

又與高涼王那渡河南,略地至濟南東平陵,徙其民六千家於河北。

又以俟都督秦雍二州諸軍事、平西將軍、長安鎮大將。

與高涼王那擊蓋吳於杏城,大破之。

獲吳二叔,諸將欲送京師,俟獨不許,曰:「夫長安一都,險絕之土,民多剛強,類乃非一。

清平之時,仍多叛動,今雖良民,猶以為懼,況其一黨一與乎?若不斬吳,恐長安之變未已。

吳一身藏竄,非其親信,誰能獲之?若停十萬之眾以追一人,非上策也。

不如私許吳叔,免其妻子,使自追吳,擒之必也。」

諸將鹹曰:「今來討賊,既破之,獲其二叔,唯吳一人,何所復至?」

俟曰:「吳之悖逆,本自天一性一,今若獲免,必誑惑愚民,稱王者不死,妄相扇動,為患必大。

諸君不見毒蛇乎?斷其頭猶能為害,況除腹心疾,而曰必遺其類,其可乎?」

諸將曰:「公言是也。

但得賊不殺,更有所求,遂去不返,其如罪何?」

俟曰:「此罪我與諸君當之。」

高涼王那亦從俟計,遂遣吳二叔,與之期。

及吳叔不至,諸將各咎於俟。

俟曰:「此未得其便耳,必不背也。」

後數日,果斬吳以至,皆如其言。

俟之明略獨決,皆此類也。

遷內都大官。

安定盧水劉超等聚一黨一萬餘以叛,世祖以俟威恩被於關中,詔以本官加都督秦雍諸軍事,鎮長安。

世祖曰:「秦川險絕,奉化日近,吏民未被恩德,故頃年已來,頻有叛動。

今超等恃險,不順王命,朕若以重兵與卿,則超等必合而為一,據險拒戰,未易攻也;若以輕兵與卿,則不制矣。

今使卿以方略定之。」

於是俟單馬之鎮,超等聞之大欣,以為無能為也。

既至,申揚威信,示以成敗,誘納超女,外若姻親。

超猶自警,初無降意。

俟乃率其帳下,往見超,觀其舉措,設掩襲之計。

超使人逆曰:「三百人以外,適當以弓馬相待,三百人以內,當以酒食相供。」

俟乃將二百騎詣超,超設備甚嚴。

俟遂縱酒盡醉而還。

後謂將士曰:「超可取也。」

乃密選一精一兵五百人,陳國恩德,激厲將士,言至懇切。

士卒奮勇,各曰:「以死從公,必無二也。」

遂偽獵而詣超,與士卒約曰:「今會發機,當以醉為限。」

俟於是詐醉,上馬大呼,手斬超首。

士卒應聲縱擊,殺傷千數,遂平之。

世祖大悅,徵俟還京師,轉外都大官,散騎常侍如故。

高宗踐阼,以子麗有策立之勳,拜俟征西大將軍,進爵東平王。

太安四年薨,年六十七,謚曰成。

有子十二人。

長子馛,多智,有父風。

高宋見馛而悅之,謂朝臣曰;「吾常歎其父智過其軀,是復逾於父矣。」

少為內都下大夫,奉上接下,行止取與,每能逆曉人意,與其從事者無不一愛一之。

興安初,賜爵聊城侯,出為散騎常侍、安南將軍、相州刺史,假長廣公。

為政清平,抑強扶弱。

州中有德宿老名望重者,以友禮待之,詢之政事,責以方略。

如此者十人,號曰「十善。」

又簡取諸縣強門百餘人,以為假子,旅接慇勤,賜以衣服,令各歸家,為耳目於外。

於是發一奸一摘伏,事無不驗。

百姓以為神明,無敢劫盜者。

在州七年,家至貧約。

徵為散騎常侍,民乞留馛者千餘人。

顯祖不許,謂群臣曰:「馛之善政,雖復古人何以加之?」

賜絹五百匹、奴婢十口。

馛之還也,吏民大斂布帛以遺之,馛一皆不受,民亦不取,於是以物造佛寺焉,名長廣公寺。

後襲父爵,改封建安王。

時劉彧司州刺史常珍奇以縣瓠內附,而新民猶懷去就。

馛銜旨撫一慰,諸有陷軍為奴婢者,馛皆免之。

百姓忻悅,民情乃定。

蠕蠕犯塞,車駕親討,詔馛為選部尚書,錄留台事,督兵運一浪一,一委處分。

顯祖將禪位於京兆王子推,任城王雲、隴西王源賀等並皆固諫。

馛抗言曰:「皇太子聖德承基,四海屬望,不可橫議,干國之紀。

臣請刎頸殿庭,有死無貳。」

久之,帝意乃解,詔曰;「馛,直臣也,其能保吾子乎!」遂以馛為太保,與太尉源賀持節奉皇帝璽紱,傳位於高祖。

延興四年薨,贈以本官,謚曰貞王。

馛有六子,琇、凱知名。

琇,字伯琳,馛第五子。

母赫連氏,身長七尺九寸,甚有婦德。

馛有以爵傳琇之意。

琇年九歲,馛謂之曰:「汝祖東閏王有十二子,我為嫡長,承襲家業,今已年老,屬汝幼沖,詎堪為陸氏宗首乎?」

琇對曰:「苟非鬥力,何患童稚。」

馛奇之,遂立琇為世子。

馛薨,襲爵。

琇沉毅少言,雅好讀書,以功臣子孫為侍御長、給事中,遷黃門侍郎,轉太常少卿、散騎常侍、太子左詹事、領北海王師、光祿大夫,轉祠部尚書、司州大中正。

會從兄叡事免官。

景明初,試守河內郡。

鹹一陽一王禧謀反,令子曇和與尹仵期、薛繼祖等先據河內。

琇聞禧敗,斬曇和首。

時以琇不先送曇和,禧敗始斬首,責其通情,徵詣廷尉。

廷尉少卿崔振窮治罪狀,按琇大逆,陸宗大小,鹹見收捕。

會將赦,先薨於獄。

琇弟凱仍上書訴冤,世宗詔復琇爵。

子景祚襲。

凱,字智君,謹重好學。

年十五,為中書學生,拜侍御中散,轉通直散騎侍郎,遷太子庶子、給事黃門侍郎。

凱在樞要十餘年,以忠厚見稱,希言屢中,高祖嘉之。

後遇患,頻上書乞骸鼻,詔不許,敕太醫給湯藥。

除正平太守,在郡七年,號為良吏。

初,高祖將議革變舊風,大臣並有難色。

又每引劉芳、郭祚等密與規謨,共論時政,而國戚謂遂疏己,怏怏有不平之色。

乃令凱私喻之曰:「至尊但欲廣知前事,直當問其古式耳,終無親彼而相疏也。」

國戚舊人意乃稍解。

鹹一陽一王禧謀逆,凱兄琇陷罪,凱亦被收,遇赦乃免。

凱痛兄之死,哭無時節,目幾失明,訴冤不已,備盡人事。

至正始初,世宗復琇官爵,凱大喜,置酒集諸親曰:「吾所以數年之中抱病忍死者,顧門戶計耳。

逝者不追,今願畢矣。」

遂以其年卒。

贈龍驤將軍、南青州刺史,謚曰惠。

長子暐,字道暉,與弟恭之並有時譽。

洛一陽一令賈禎見其兄弟,歡曰:「僕以老年,更睹雙璧。」

又嘗兄弟共侯黃門郎孫惠蔚,惠蔚謂諸賓曰;「不意二陸復在座隅,吾德謝張公,無以延譽。」

暐起家司徒行參軍,太尉西閣祭酒,兼尚書右民、三公郎,坐事免。

後除伏波將軍。

正光中卒。

贈司州治中。

孝昌中,重贈冠軍將軍、恆州刺史。

暐擬《急就篇》為《悟蒙章》,及《七誘》、《十醉》、章表數十篇。

暐與恭之晚不睦,為時所鄙。

子元規,武定中,尚書郎。

恭之,字季順,有一操一尚。

釋褐侍御史、著作佐郎。

建義初,除中書侍郎,領著作郎,尋除河北太守,轉征虜將軍、殷州刺史。

前廢帝初,拜廷尉卿,加鎮西將軍。

所歷並有聲績,後坐事免。

孝靜初,還復本任,出除征南將軍、東荊州刺史。

天平四年卒。

贈散騎常侍、衛將軍、吏部尚書、定州刺史,謚曰懿。

恭之所著文章詩賦凡千餘篇。

子曄,開府中兵參軍。

弟石跋,涇州刺史。

石跋弟歸,東宮舍人、駕部校尉。

歸弟尼,內侍校尉,東一陽一鎮都將。

尼弟麗,少以忠謹入侍左右,太武特親一暱之。

舉動審慎而無愆失。

賜爵章安子,稍遷南部尚書。

太武崩,南安王余立,既而為中常侍宗一愛一等所殺。

百僚憂惶,莫知所立。

麗以高宗世嫡之重,民望所繫,乃首建大義,與殿中尚書長孫渴侯、尚書源賀、羽林郎劉尼奉迎高宗於苑中,立之。

社稷獲安,麗之謀矣。

由是受心膂之任,在朝者無出其右。

興安初,封平原王,加撫軍將軍。

麗辭曰:「陛下以正統之重,承基繼業,至於奉迎守順,臣職之常,豈敢昧冒以干大典。」

頻讓再三,詔不聽。

麗乃啟曰;「臣父歷奉先朝,忠勤著稱,今年至西夕,未登王爵。

臣幼荷一寵一榮,於分已過,愚款之情未申,犬馬之效未殿,願裁過恩,聽遂所請。」

高宗曰:「朕為天下主,豈不能得二王封卿父子也?」

乃以其父俟為東平王。

麗尋遷侍中、撫軍大將軍、司徒公,復其子孫,賜妻妃號。

麗以優一寵一既頻,固辭不受,高宗益重之。

領太子太傅。

麗好學一愛一士,常以講習為業。

其所待者,皆篤行之流,士多稱之。

一性一又至孝,遭父憂,毀瘠過禮。

和平六年,高宗崩。

先是麗療疾於代郡溫泉,聞諱欲赴,左右止之曰:「宮車晏駕,王德望素重,一奸一臣若疾民譽,慮有不測之禍。

願少遲回,朝廷寧靜,然後奔赴,猶為未晚。」

麗曰:「安有聞君父之喪,方臣禍難,不即奔波者!」遂便馳赴。

乙渾尋擅朝政,忌而害之。

初,渾悖傲,每為不法,麗數諍之,由是見忌。

顯祖甚追惜麗,謚曰簡王,陪葬金陵。

高祖追錄先朝功臣,以麗配饗廟庭。

麗二妻,長曰杜氏,次張氏。

長子定國,杜氏所生;次叡,張氏所生。

定國在強抱,高宗幸其第,詔養宮內,至於游止常與顯祖同處。

年六歲,為中庶子。

及顯祖踐阼,拜散騎常侍,特賜封東郡王,加鎮南將軍。

定國以承父爵,頻辭不許,又求以父爵讓弟叡,乃聽之。

俄遷侍中、儀曹尚書,轉殿中尚書。

前後大駕征巡,每擢為行台錄都曹事。

超遷司空。

定國恃恩,不修法度,延興五年,坐事免官爵為兵。

太和初,復除侍中、鎮南將軍、秦益二州刺史,復王爵。

八年,死於州。

贈以本官,謚曰莊王,賜命服一襲。

子昕之,字慶始,風望端雅。

襲爵,例降為公。

尚顯祖女常山公主,拜駙馬都尉。

歷通直郎。

景明中,以從叔暐罪免官。

尋以主婿,除通直散騎常侍。

未幾,遷司徒司馬,加輔國將軍,出為袞州刺史。

尋進號安東將軍,治有名績,仍除青州刺史。

在州著寬平之稱。

轉安北將軍、相州刺史。

永平四年夏卒。

贈鎮東將軍,冀州刺史,謚曰惠。

初,定國娶河東柳氏,生子安保,後納范一陽一盧度世女,生昕之。

二室俱為舊族而嫡妾不分。

定國亡後,兩子爭襲父爵。

僕射李沖有一寵一於時,與度世子淵婚親相好。

沖遂左右申助,昕之由是承爵尚主,職位赫弈。

安保沉廢貧賤,不免饑寒。

昕之容貌柔謹,高祖以其主婿,特垂暱眷。

世宗時,年未四十,頻撫三蕃,當世以此榮之。

昕之卒後,母盧悼念過哀,未幾而亡。

公主奉姑有孝稱,神龜初,與穆氏頓丘長公主並為女侍中。

又一性一不妒忌,以昕之無子,為納妾媵,而皆育女。

公主有三女無男,以昕之從兄希道第四子子彰為後。

子彰,字明遠,本名士沈。

年十六出後,事公主盡禮。

丞相高一陽一王雍嘗言曰:「常山妹雖無男,以子彰為兒,乃過自生矣。」

正光中,襲爵東郡公,尋除散騎侍郎,拜山一陽一太守。

莊帝即位,微拜給事黃門侍郎。

子彰妻即鹹一陽一王禧女。

禧誅,養於彭城王第,莊帝親之,略同諸姊。

建義初,汆朱榮欲修舊事,庶姓封王,由是封子彰濮一陽一王,食邑七百戶。

尋而詔罷,仍復先爵。

除安西將軍、洛州刺史。

還,拜征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領廣平王贊開府諮議參軍事。

天平中,拜衛將軍、穎州刺史。

以母憂去職。

元象中,以本將軍除齊州刺史,又加驃騎將軍,行懷州事。

轉北豫州刺史,仍除徐州刺史,將軍並如故。

一年歷三州,當世榮之。

還朝,除衛大將軍、左光祿大夫。

又行瀛州事。

尋拜侍中。

復行滄州事。

進號驃騎大將軍,行冀州事。

除侍讀、兼七兵尚書。

行青州事。

子彰之為州,以聚斂為事,晚節修改,自行青、冀、滄、瀛,甚有時譽,加以虛己納物,人敬一愛一之。

武定八年二月,除中書監。

三月卒。

年五十四。

賻帛一百匹,追贈都督青光齊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青州刺史,公如故,謚曰文宣。

子彰崇好道術,曾嬰重疾,藥中須桑螵蛸,子彰不忍害物,遂不服焉。

其仁恕如此。

教訓六子,雅有法度。

子昂,武定中,中書舍人。

昂弟駿,太子洗馬。

駿弟杳,尚書倉部郎。

叡,字思弼。

其母張氏,字黃龍,本恭宗宮人,以賜麗,生叡。

麗之亡也,叡始十餘歲,襲爵撫軍大將軍、平原王。

沉雅好學,折節下士。

年未二十,時人便以宰輔許之。

娶東徐州刺史博陵崔鑒女,鑒謂所親云:「平原王才度不惡,但恨其姓名殊為重複。」

時高祖未改其姓。

叡婚自東徐還,經於鄴,見李彪,甚敬悅之,仍與俱趨京師,以為館客,資給衣馬僮使,待之甚厚。

為北征都督,拜北部長,轉尚書,加散騎常侍。

太和八年正月,叡與隴西公元琛並持節為東西二道大使,褒善罰惡,聲稱聞於京師。

五月,詔賜叡夏服一具。

後以叡為北征都督,擊蠕蠕,大破之。

遷侍中、都曹尚書。

時蠕蠕又犯塞,詔叡率騎五千以討之,蠕蠕遁走,追至石磧,擒其帥赤河突等數百人而還。

加散騎常侍,遷尚書左僕射,領北部尚書。

十六年,降五等之爵,以麗勳著前朝,封叡鉅鹿郡開國公,食邑三百戶。

尋為使持節、鎮北大將軍,與一陽一平王頤為都督,督領軍將軍斛律桓等北征三道諸軍事,步騎十萬以討蠕蠕。

叡以下各賜衣物布帛。

高祖親幸城北,訓誓群帥。

除尚書令、衛將軍。

叡大破蠕蠕而還。

尋以母憂解令。

高祖將有南伐之事,以本官起之,改授征北將軍。

叡固辭,請終情禮。

詔曰:「叡猶執私痛,致違往旨,金革方馳,何宜曲遂也?加領衛尉。

可重敕有司,速令敦喻。」

後除使持節、都督恆肆朔三州諸軍事、本將軍、恆州刺史,行尚書令。

高祖大考百官,奪叡尚書令祿一周。

十九年,叡表曰:「臣聞先天有弗違之略,後天有順時之規。

今蕭鸞盜有名目,竊據江左,惡盈罪稔,天人棄之。

取亂攻昧,誠在茲日。

愚以長江浩蕩,彼之巨防,可以德招,難以力屈。

又南土昏霧,暑氣鬱蒸,師人經夏,必多疾病。

而鼎遷草創,庶事甫爾,台省無論政之館,府寺一靡一聽治之所,百僚居止,事等行路,沉雨炎一陽一,自成癘疫。

且兵徭並舉,聖王所難。

今介冑之士,外攻讎寇;羸弱之夫,內動土木;運給之費,日損千金。

驅罷弊之兵,討堅城之虜,將何以取勝乎?陛下往冬之舉,政欲曜武江漢,示威衡湘,自春幾夏,理宜釋甲。

願橐旌卷旗,為持久之方;崇成帝居,深重本之固。

聖懷無內念之虞,兆庶休斤板之役,修禮華區,諷風洛浦。

然簡英略之將,任猛毅之雄,南取荊湘,據其要府,則梁秦以西睹機自服;撫附振威,回麾東指,則義一陽一以左馳聲可制。

然後布仁化以綏近,播恩施以懷遠。

凡在有情,孰不思奮!還遣慕德之人效其餘力,乘流而下,勢勝萬倍,蕞爾閩甌,敢不稽顙!豈必茲年,競斯寸尺。

惟願顧存近敕,納降而旋,不紆鑾輿,久臨炎暑。」

高祖從之。

叡表請車駕還代,親臨太師馮熙之葬,坐削奪都督三州諸軍事。

尋除都督恆朔二州諸軍事,進號征北大將軍。

以有順遷之表,加邑四百戶。

時穆泰為定州刺史,辭以疾病,上溫則甚,請恆州自效,高祖許之。

乃以叡為散騎常侍、定州刺史,將軍如故。

叡未發,遂與泰等同謀構逆。

賜死獄中,聽免孥戮,徙其妻子為遼西郡民。

詔僕射李沖、領軍於烈曰:「陸叡、元丕,早蒙一寵一祿,位極人臣。

自與卿等同受非常之詔,朕許以不死之旨,思得上下齊信,以保大義。

朕於卿等常忘短棄瑕,務相含養。

豈謂陸叡無心之甚,一至於斯!乃與穆泰結禍,數圖反噬。

以朕遷洛,內懷不可,擬舉諸王,議引子恂。

若斯之論,前後非一。

始欲推故南安王,次推一陽一平王,若不肯從,欲一逼一樂陵王。

訕謗朝廷,書信炳然。

事既垂就,叡以洛都休明,勸令小緩,於是之後,兩人復競。

然猶隱而弗聞。

賴一陽一平王忠貞奮發,獲泰之言,便爾馳表,得使正人糾慝,恆岳無塵。

是以叡之愆失,處入門誅。

朕諦尋前旨,許不盡法。

反逆之志,自負幽冥,違誓在彼,不關朕也。

反心逆意,即異餘犯,雖欲矜恕,末如之何。

然猶憶先言,兼以末頗異議,聽自死別府,免厥孥戮,其門子孫,永世不齒。

元丕二子一弟,首為賊端。

其父無人明證,理在可睹,但以言無炳灼,隱而弗窮,以連坐應死,特恕為民。

朕本期有終,而彼自棄。

卿等之間,忽及今日,違心乖念,一何可悲?故此別示,想無致怪也。

謀反之外,皎如白日耳。」

沖、烈表曰:「臣等邀逢幸會,生遇昌辰。

才非利用,坐班位列;功無汗馬,猥受山河。

叨忝之一寵一,終古無比;莫大之施,萬殞一靡一酬。

而叡、丕識乖犬馬,心同梟獍,潛引童稚,構茲妖逆,違悖天常,罪逾萬殞。

叡結釁在心,一陰一構不息,間說戚蕃,擬窺乾象。

雖睹休平,未懷疑惑,何嘗片辭披露宿志。

原心語跡,實為賊首。

丕之二子,從惡累年,交扇東西,規擾並夏,測觀此狀,無容不知。

雖聖慈含育,恕其生命,其若天地何!其若神祇何!夫效誠盡節,為下之恆分;刑茲無捨,在上之常法。

況曲蒙莫大之恩,獎以忠貞之義,而更違天背道,包藏一奸一逆,求情推理,罪乃常誅。

而慈造寬渥,更流恩貸,續叡三斷之骸,還丕已絕之魄,二三縱宥,實虧憲典。

猶復上延天眷,言念疇日。

不以臣等背負餘一黨一,別垂明詔,再申齊信之恩,重喻皎日之旨,伏讀悲慚,惟深愧惕。」

叡長子希道,字洪度,有風貌,美鬚髯。

歷覽經史,頗有文致。

初拜中散,遷通直郎,坐父事徙於遼西。

於後得還,從征自效。

以軍功拜給事中,遷司徒記室、司空主簿。

征南將軍元英攻蕭衍司州,以希道為副,及克義一陽一,以功賜爵淮一陽一男。

拜諫議大夫。

以學關今古,參議新令。

轉廷尉少卿。

加龍驤將軍、南青州刺史。

以本將軍轉梁州刺史。

希道頻表辭免。

又除東夏州刺史,不拜。

轉北中郎將,遷前將軍、郢州刺史。

希道善於馭邊,甚有威略。

轉平西將軍、涇州刺史。

正光四年卒官。

贈撫軍將軍、定州刺史。

希道有六子。

士懋,字元偉。

天平中,以其曾祖麗有翼戴之勳,詔特復鉅鹿郡開國公,邑三百戶,令士懋襲。

武定中,平東將軍、營州刺史。

士懋弟士宗,字仲彥。

尚書左外兵郎中。

士宗弟士述,字幼文。

符璽郎中,士宗,士述,建義初,並於河一陰一遇害。

士述弟士沈,出繼從叔昕之。

士沈弟士廉,字季修。

建州平北府長史。

永安末,為爾朱世隆飽陷州城,見害。

士廉弟士佩,字季偉。

武定中,安東將軍、司州治中。

希道弟希悅,尚書外兵郎中、驃騎諮議參軍、通直散騎常侍、平南將軍、光祿大夫。

遇害於河一陰一。

贈散騎常侍、衛將軍、相州刺史。

希悅弟希謐,太尉參軍,早卒。

希謐弟希靜,字季默。

司徒默曹,稍遷邵郡太守。

希靜弟希質,字幼成。

起家員外郎,領侍御史,稍遷散騎侍郎、一陽一城太守。

孝莊初,除龍驤將軍、膠州刺史。

蕭衍遣將率眾數萬從郁洲浮海據島,來侵州界,希質討破之。

轉建州刺史,將軍如故。

爾朱榮之死也,世隆率眾北還晉一陽一,希質固守拒之。

城陷,兄子被害。

希質妻元氏,榮妻之兄孫,由是獲免。

天平初,給事黃門侍郎,遷魏尹,轉太常卿、衛大將軍、都官尚書。

武定七年夏卒,年五十八。

贈驃騎大將軍、中書監、青州刺史,謚曰文。

希質名家子,位宦又通,不能平心於物,唯與山偉、宇文忠之等共為朋一黨一,排毀朝俊,有識者薄之。

子珣、字子琰。

開府參軍。

次瑾,字子瑜。

一性一併粗險,乃為劫盜,珣、瑾俱死。

瑾弟瓘,字子璧。

次悉達。

武定中,並儀同開府參軍。

麗弟頹,早卒。

子□,字清都。

一性一機巧,因位長水校尉,賜爵廣牧子。

遷龍驤將軍、游擊將軍、北中郎將。

轉南中郎將,帶魯一陽一太守,進號前將軍。

卒,贈本將軍、夏州刺史,謚曰順。

頹弟陵成,中校尉、河間太守、秘書中散、新城子。

陵成弟龍成,有父兄之風。

少以功臣子為中散,稍遷散騎常侍,賜爵永安子。

加平遠將軍,出為安南將軍、青州刺史,假樂安公。

一愛一民恤下,百姓稱之。

卒。

子昶,字細文,襲爵。

正始中,為太尉屬,加寧遠將軍,以本官行滎一陽一郡事。

被劾,會赦免。

久之,進號廣武將軍,遷司空司馬,尋拜光祿大夫。

昶無他才能,唯飲酒為事。

出為平西將軍、京兆內史,固辭不拜。

轉平北將軍、肆州刺史。

入為衛將軍、大鴻臚卿,仍除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

天平中,進號驃騎大將軍,加散騎常侍、領左右、兼給事黃門侍郎,仍兼太僕卿。

復以本將軍為東徐州刺史。

尋卒。

贈本將軍、衛尉卿、青州刺史。

龍成季弟騏驎,侍御中散,轉侍御長。

太和初,新平太守、銀青光祿大夫,以彭城勳除夏州刺史。

子高貴,孝昌中,袞州鎮東府法曹參軍。

子一操一,武定末,度支尚書。

一操一弟楚。

高貴弟順宗,員外郎、秘書中散。

子概之,武定末,東莞太守。

俟族弟宜,雲中鎮將。

子雋,高宗世,歷侍中、給事。

顯祖初,侍御長。

以謀誅乙渾,拜侍中、樂部尚書。

遷散騎常侍、吏部尚書,賜爵安樂公,甚見委任。

尋拜尚書令。

後除安東將軍、定州刺史,轉征東大將軍、相州刺史。

政尚寬惠,民吏安定。

卒,謚貞公。

子登,澄城太守。

子匡,司空倉曹參軍。

登弟子景元,元象初,衛將軍、儀同三司、南青州刺史。

史臣曰:陸俟威略智器有過人者。

馛識干明厲,不替家風。

麗忠國奉主,為時梁棟,蹈忠覆義,制於一豎。

惜哉!叡、琇以沉雅顯達,而釁逆陷禍。

深山大澤,實有龍蛇。

希道風度有聲,子彰令終之美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
帝紀第一 序紀帝紀第二 太祖紀帝紀第三 太宗紀帝紀第四 世祖紀上帝紀第四 世祖紀下 宗紀帝紀第五 高宗紀帝紀第六 顯祖紀帝紀第七 高祖紀上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帝紀第八 世宗紀帝紀第九 肅宗紀帝紀第十 孝莊紀帝紀第十一 前廢帝廣陵王 後廢帝 安定王═出帝平陽王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列傳第一 皇后列傳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第三 昭成子孫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列傳第五 明元六王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列傳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八 文成五王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列傳第九下 獻文六王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一 衛操 莫含 劉庫仁列傳第十二 燕鳳 許謙 張袞 崔玄伯 鄧淵列傳第十三 長孫嵩 長孫道生列傳第十四 長孫肥 尉古真列傳第十五 穆崇列傳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題 庾業延 賀狄干 李栗 劉潔 古列傳第十七 奚斤 叔孫建列傳第十八 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列傳第十九 於栗磾列傳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列傳第二十一 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列傳第二十二 王洛兒 車路頭 盧魯元 陳建 萬安國列傳第二十三 崔浩列傳第二十四 李順列傳第二十五 司馬休之 司馬楚之 司馬景之 司馬叔璠 司馬天列傳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龍 韓延之 袁式列傳第二十七 李寶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列傳第二十九 源賀列傳第三十 薛辯 寇贊 酈范 韓秀 堯暄列傳第三十一 嚴稜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列傳第三十二 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頹 薛野 宇文福列傳第三十三 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列傳第三十四 竇瑾 許彥 李欣列傳第三十五 盧玄列傳第三十六 高允列傳第三十七 李靈 崔鑒列傳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列傳第三十九 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列傳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闞列傳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沖列傳第四十二 游雅 高閭列傳第四十三 游明根 劉芳列傳第四十四 鄭羲 崔辯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列傳第四十六 楊播列傳第四十七 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列傳第四十八 韓麒麟 程駿列傳第四十九 薛安都 畢眾敬 沈文秀 張讜 田益宗 孟表列傳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悅列傳第五十一 王肅 宋弁列傳第五十二 郭祚 張彝列傳第五十三 邢巒 李平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列傳第五十五 崔光列傳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聰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列傳第五十八 劉藻 傅永 傅豎眼 李神列傳第五十九 裴叔業 夏侯道遷 李元護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悅列傳第六十陽尼 賈思伯 李叔虎 路恃慶 房亮列傳第六十一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列傳第六十二 爾朱榮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列傳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楊機 高崇列傳第六十六 孫紹 張普惠列傳第六十七 成淹 范紹 劉桃符 劉道斌 董紹 馮元興 鹿悆列傳第六十八 朱瑞 叱列延慶 斛斯椿 賈顯度 樊子鵠 賀拔勝列傳第六十九 綦俊 山偉 劉仁之 宇文忠之列傳第七十 李琰之 祖瑩 常景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 賀訥 劉羅辰 姚黃眉 杜超 賀迷 閭毗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於勁 胡國珍 李延實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盧丑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列傳孝感第七十四 趙琰 長孫慮 乞伏保 孫益德 董洛生 楊引列傳節義第七十五 於什門 段進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婁提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張恂 鹿生 張應 宋世景 路邕 閻慶胤 明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於洛侯 胡泥 李洪之 高遵張赦提 羊祉 崔列傳逸士第七十八 眭誇 馮亮 李謐 鄭修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晁崇 張淵 殷紹 王早 耿玄 劉靈助 江式列傳列女第八十 崔覽妻封氏 封卓妻劉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長命妻列傳恩幸第八十一 王叡 王仲興 寇猛 趙修 茹皓 趙邕 侯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列傳第八十三 匈奴劉聰 羯胡石勒 鐵弗劉虎 徒何慕容廆 臨渭列傳第八十四 僭晉司馬叡 賨李雄列傳第八十五 島夷桓玄 海夷馮跋 島夷劉裕列傳第八十六 島夷蕭道成 島夷蕭衍列傳第八十七 私署涼州牧張實 鮮卑乞伏國仁 鮮卑禿髮烏孤 私列傳第八十八 高句麗 百濟 勿吉 失韋 豆莫婁 地豆於 庫莫列傳第八十九 氐 吐谷渾 宕昌 高昌 鄧至 蠻 獠列傳第九十 西域列傳第九十一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志第一 天像一之一志第二 天像一之二志第三 天像一之三志第四 天像一之四志第五 地形二上志第六 地形二中志第七 地形二下志第八 律歷三上志第九 律歷三下志第十 禮四之一志第十一 禮四之二志第十二 禮四之三志第十三 禮四之四志第十四 樂五志第十五 食貨六志第十六 刑罰七靈征八上 志第十七志第十八 靈征八下志第十九 官氏九志第二十 釋老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