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父輔,字顯元,本州別駕。同身長八尺,容貌魁偉,善於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

魏書

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

盧同,字叔倫,范一陽一涿人,盧玄之族孫。

父輔,字顯元,本州別駕。

同身長八尺,容貌魁偉,善於處世。

太和中,起家北海王詳國常侍。

稍遷司空祭酒、昌黎太守。

尋為營州長史,仍帶郡。

入除河南尹丞,遷太尉屬。

會豫州城民白早生反,都督中山王英、尚書邢巒等討之,詔同為軍司。

事平,除冀州鎮東府長史。

遭父憂解任。

後除司空諮議參軍,兼司馬,為營構東宮都將。

延昌中,秦州民反,詔同兼通直常侍,持節慰諭之,多所降下。

還轉尚書右丞,進號輔國將軍,以父諱不拜,改授龍驤。

熙平初,轉左丞,加征虜將軍。

時相州刺史奚康生征民歲調,皆七八十尺,以邀奉公之譽,部內患之。

同於歲祿官給長絹,同乃舉按康生度外徵調。

書奏,詔科康生之罪,兼褒同在公之績。

肅宗世,朝政稍衰,人多竊冒軍功。

同閱吏部勳書,因加檢覆,核得竊階者三百餘人。

同乃表言:

竊見吏部勳簿,多皆改換。

乃校中兵奏按,並復乖舛。

臣聊爾揀練,已得三百餘人,明知隱而未露者,動有千數。

愚謂罪雖恩免,猶須刊定。

請遣一都令史與令僕省事各一人,總集吏部、中兵二局勳簿,對勾奏按。

若名級相應者,即於黃素楷書大字,具件階級數,令本曹尚書以朱印印之。

明造兩通,一關吏部,一留兵局,與奏按對掌。

進則防揩洗之偽,退則無改易之理。

從前以來,勳書上省,唯列姓名,不載本屬,致令竊濫之徒輕為苟且。

今請征職白民,具列本州、郡、縣、三長之所;其實官正職者,亦列名貫,別錄歷階。

仰本軍印記其上,然後印縫,各上所司,統將、都督並皆印記,然後列上行台。

行台關太尉,太尉檢練一精一實,乃始關刺,省重究括,然後奏申。

奏出之日,黃素朱印,關付吏部。

頃來非但偷階冒名、改換勳簿而已,或一階再取,或易名受級,凡如此者,其人不少。

良由吏部無簿,防塞失方。

何者?吏部加階之後,簿不注記,緣此之故,易生僥倖。

自今敘階之後,名簿具注加補日月,尚書印記,然後付曹。

郎中別作抄目,印記一如尚書,郎中自掌,遞代相付。

此制一行,差止一奸一罔。

詔從之。

同又奏曰:

臣頃奏以黃素為勳,具注官名、戶屬及吏部換勳之法,事目三條,已蒙旨許。

臣伏思黃素勳簿,政可粗止一奸一偽,然在軍虛詐,猶未可盡。

請自今在軍閱簿之日,行台、軍司、監軍、都督各明立文按,處處記之。

斬首成一階已上,即令給券。

一紙之上,當中大書,起行台、統軍位號,勳人甲乙。

斬三賊及被傷成階已上,亦具書於券。

各盡一行,當行豎裂。

其券前後皆起年號日月,破某處陳,某官某勳,印記為驗。

一支付勳人,一支付行台。

記至京,即送門下,別函守錄。

又自遷都以來,戎車屢捷,所以征勳轉多,敘不可盡者,良由歲久生一奸一,積年長偽,巧吏階緣,偷增遂甚。

請自今為始,諸有勳簿已經奏賞者,即廣下遠近,雲某處勳判,鹹令知聞。

立格酬敘,以三年為斷。

其職人及出身,限內悉令銓除;實官及外號,隨才加授。

庶使酬勤者速申,立功者勸,事不經久,僥倖易息。

或遭窮難,州無中正者,不在此限。

又勳簿之法,征還之日即應申送。

頃來行台、督將,至京始造,或一年二歲方上勳書。

一奸一偽之原,實自一由此。

於今以後,軍還之日便通勳簿,不聽隔月。

詔復依行。

元義之廢靈太后也,相州刺史、中山王熙起兵於鄴。

熙敗,以同為持節、兼黃門侍郎、慰勞使,乃就州刑熙。

還授平東將軍、正黃門、營明堂副將。

尋加撫軍將軍、光祿大夫、本州大中正。

同善事在位,為義所親,戮熙之日,深窮一黨一與,以希義旨,論者非之。

又給同羽林二十人以自防衛。

同兄琇,少多大言,常云「公侯可致」。

至此始為都水使者。

同啟求回身二階以加琇,琇遂除安州刺史。

論者稱之。

營州城民就德興謀反,除同度支尚書,黃門如故,持節使營州慰勞,聽以便宜從事。

同頻遣使人,皆為賊害,乃遣賊家口三十人並免家奴為良,繼書諭德興,德興乃降。

安輯其民而還。

德興復反,詔同以本將軍為幽州刺史,兼尚書行台慰勞之。

同慮德興難信,勒眾而往,為德興所擊,大敗而還。

靈太后反政,以同義一黨一,除名。

孝昌三年,除左將軍、太中大夫、兼左丞,為齊兗二州行台,節度大都督李叔仁。

囗莊帝踐祚,詔復本秩,除都官尚書,復兼七兵。

以同前慰勞德興之功,封章武縣開國伯,邑四百戶。

正除七兵,尋轉殿中,加征南將軍。

普泰初,除侍中,進號驃騎將軍、左光祿大夫。

同時久病,強牽從務,啟乞儀同。

初同之為黃門也,與前廢帝俱在門下,同異其為人,素相款托。

廢帝以恩舊許之,除儀同三司,余官如故。

永熙初薨,年五十六。

贈侍中、都督冀滄瀛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司空公、冀州刺史,開國伯如故,賜帛四百匹,謚曰孝穆。

三年,復加贈尚書右僕射。

有四子。

長子斐,武定中,文襄王大將軍府掾。

斐弟筠,青州治中。

同兄靜,太常丞。

靜子景裕,在《儒林傳》。

張烈,字徽仙,清河東武城人也。

高祖賜名曰烈,仍以本名為字焉。

高祖希,為慕容俊尚書右僕射。

曾祖恂,散騎常侍,隨慕容德南渡,因居齊郡之臨淄。

烈少孤貧,涉獵經史,有氣概。

時青州有崔徽伯、房徽叔,與烈並有令譽,時人號曰「三徽」。

高祖時,入官代都,歷侍御、主文中散。

遷洛,除尚書儀曹郎、彭城王功曹史、太子步兵校尉。

蕭寶卷將陳顯達治兵漢南,謀將入寇。

時順一陽一太守王青石世官江南,荊州刺史、廣一陽一王嘉慮其有異,表請代之。

高祖詔侍臣各舉所知,互有申薦者。

高祖曰:「此郡今當必爭之地,須得堪濟之才,何容泛舉也?太子步兵張烈每論軍國之事,時有會人意處,朕欲用之,何如?」

彭城王勰稱讚之,遂敕除陵江將軍、順一陽一太守。

烈到郡二日,便為寶卷將崔慧景攻圍,七十餘日,烈撫厲將士,甚得軍人之和。

會車駕南討,慧景遁走。

高祖親勞烈曰:「卿定可,遂能不負所寄。」

烈拜謝曰:「若不值鑾輿親駕,臣將不免困於犬羊。

自是陛下不負臣,非臣能不負陛下。」

高祖善其對。

世宗即位,追錄先勳,封清河縣開國子,邑二百戶。

尋以母老歸養。

積十餘年,頻值凶儉,烈為粥以食饑人,蒙濟者甚眾,鄉一黨一以此稱之。

肅宗初,除龍驤將軍、司徒右長史。

又轉征虜將軍、司空長史。

先是,元義父江一陽一王繼曾為青州刺史,及義當權,烈托故義之懷,遂相諂附。

除前將軍、給事黃門侍郎,尋加平南將軍、光祿大夫。

後靈太后反政,以烈義一黨一,出為鎮東將軍、青州刺史。

於時議者以烈家產畜殖,僮客甚多,慮其怨望,不宜出為本州,改授安北將軍、瀛州刺史。

為政清靜,吏民安之。

更滿還朝,因辭老還鄉里。

兄弟同一居怡怡然,為親類所慕。

元象元年,卒於家,時年七十七。

烈先為《家誡》千餘言,並自敘志行及所歷之官,臨終敕子侄不聽求贈,但勒《家誡》立碣而已。

其子質奉行焉。

質,博學多才藝。

解褐奉朝請,員外郎、龍驤將軍、諫議大夫。

未襲爵。

興和中,卒於家。

質弟登,州主簿。

烈弟僧皓,字山客。

歷涉群書,工於談說,有名於當世。

熙平初,征為諫議大夫;正光五年,以國子博士征之;孝昌二年,征為散騎侍郎;並不赴。

世號為征君焉。

好營產業,孜孜不已,藏鏹巨萬,他資亦稱是。

兄弟自供儉約,車馬瘦敝,身服布裳,而婢妾紈綺。

僧皓尤好蒲弈,戲不擇人,是以獲譏於世。

前廢帝時,崔祖螭舉兵攻東一陽一城,僧皓與同。

事敗,死於獄,籍沒家產。

出帝初,訴復業。

子軌,州主簿。

史臣曰:盧同質器洪厚,卷舒兼濟。

張烈早標名輩,氣尚見知。

趨捨深沉,俱至顯達,雅道正路,其殆病諸。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
帝紀第一 序紀帝紀第二 太祖紀帝紀第三 太宗紀帝紀第四 世祖紀上帝紀第四 世祖紀下 宗紀帝紀第五 高宗紀帝紀第六 顯祖紀帝紀第七 高祖紀上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帝紀第八 世宗紀帝紀第九 肅宗紀帝紀第十 孝莊紀帝紀第十一 前廢帝廣陵王 後廢帝 安定王═出帝平陽王帝紀第十二 孝靜紀列傳第一 皇后列傳列傳第二 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列傳第三 昭成子孫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列傳第五 明元六王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列傳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八 文成五王列傳第九上 獻文六王列傳第九下 獻文六王列傳第十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一 衛操 莫含 劉庫仁列傳第十二 燕鳳 許謙 張袞 崔玄伯 鄧淵列傳第十三 長孫嵩 長孫道生列傳第十四 長孫肥 尉古真列傳第十五 穆崇列傳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題 庾業延 賀狄干 李栗 劉潔 古列傳第十七 奚斤 叔孫建列傳第十八 王建 安同 樓伏連 丘堆 娥清 劉尼 奚眷 車伊列傳第十九 於栗磾列傳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列傳第二十一 宋隱 王憲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列傳第二十二 王洛兒 車路頭 盧魯元 陳建 萬安國列傳第二十三 崔浩列傳第二十四 李順列傳第二十五 司馬休之 司馬楚之 司馬景之 司馬叔璠 司馬天列傳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龍 韓延之 袁式列傳第二十七 李寶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列傳第二十九 源賀列傳第三十 薛辯 寇贊 酈范 韓秀 堯暄列傳第三十一 嚴稜 毛修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列傳第三十二 羅結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頹 薛野 宇文福列傳第三十三 韋閬 杜銓 裴駿 辛紹先 柳崇列傳第三十四 竇瑾 許彥 李欣列傳第三十五 盧玄列傳第三十六 高允列傳第三十七 李靈 崔鑒列傳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列傳第三十九 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列傳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闞列傳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沖列傳第四十二 游雅 高閭列傳第四十三 游明根 劉芳列傳第四十四 鄭羲 崔辯列傳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列傳第四十六 楊播列傳第四十七 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列傳第四十八 韓麒麟 程駿列傳第四十九 薛安都 畢眾敬 沈文秀 張讜 田益宗 孟表列傳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悅列傳第五十一 王肅 宋弁列傳第五十二 郭祚 張彝列傳第五十三 邢巒 李平列傳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列傳第五十五 崔光列傳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聰列傳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列傳第五十八 劉藻 傅永 傅豎眼 李神列傳第五十九 裴叔業 夏侯道遷 李元護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悅列傳第六十陽尼 賈思伯 李叔虎 路恃慶 房亮列傳第六十一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列傳第六十二 爾朱榮列傳第六十三 爾朱兆 爾朱彥伯 爾朱度律 爾朱天光列傳第六十四 盧同 張烈列傳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楊機 高崇列傳第六十六 孫紹 張普惠列傳第六十七 成淹 范紹 劉桃符 劉道斌 董紹 馮元興 鹿悆列傳第六十八 朱瑞 叱列延慶 斛斯椿 賈顯度 樊子鵠 賀拔勝列傳第六十九 綦俊 山偉 劉仁之 宇文忠之列傳第七十 李琰之 祖瑩 常景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上 賀訥 劉羅辰 姚黃眉 杜超 賀迷 閭毗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於勁 胡國珍 李延實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盧丑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常爽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列傳孝感第七十四 趙琰 長孫慮 乞伏保 孫益德 董洛生 楊引列傳節義第七十五 於什門 段進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婁提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張恂 鹿生 張應 宋世景 路邕 閻慶胤 明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於洛侯 胡泥 李洪之 高遵張赦提 羊祉 崔列傳逸士第七十八 眭誇 馮亮 李謐 鄭修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晁崇 張淵 殷紹 王早 耿玄 劉靈助 江式列傳列女第八十 崔覽妻封氏 封卓妻劉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長命妻列傳恩幸第八十一 王叡 王仲興 寇猛 趙修 茹皓 趙邕 侯剛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宗愛 仇洛齊 段霸 王琚 趙黑 孫小 張宗列傳第八十三 匈奴劉聰 羯胡石勒 鐵弗劉虎 徒何慕容廆 臨渭列傳第八十四 僭晉司馬叡 賨李雄列傳第八十五 島夷桓玄 海夷馮跋 島夷劉裕列傳第八十六 島夷蕭道成 島夷蕭衍列傳第八十七 私署涼州牧張實 鮮卑乞伏國仁 鮮卑禿髮烏孤 私列傳第八十八 高句麗 百濟 勿吉 失韋 豆莫婁 地豆於 庫莫列傳第八十九 氐 吐谷渾 宕昌 高昌 鄧至 蠻 獠列傳第九十 西域列傳第九十一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車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志第一 天像一之一志第二 天像一之二志第三 天像一之三志第四 天像一之四志第五 地形二上志第六 地形二中志第七 地形二下志第八 律歷三上志第九 律歷三下志第十 禮四之一志第十一 禮四之二志第十二 禮四之三志第十三 禮四之四志第十四 樂五志第十五 食貨六志第十六 刑罰七靈征八上 志第十七志第十八 靈征八下志第十九 官氏九志第二十 釋老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