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二回 殺子胥夫差爭歃納蒯瞶子路結纓:吳王夫差遂征九郡之兵,大舉伐齊。預遣人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二回 殺子胥夫差爭歃納蒯瞶子路結纓

東周列國志

第八十二回 殺子胥夫差爭歃納蒯瞶子路結纓

話說周敬王三十六年春,越王勾踐使大夫諸稽郢帥兵三千,助吳攻齊。

吳王夫差遂征九郡之兵,大舉伐齊。

預遣人建別館於句曲,遍植秋梧,號曰梧宮。

使西施移居避暑,俟勝齊回日,即於梧宮過夏方歸。

吳兵將發,子胥又諫曰:「越在,我心腹之病也;若齊,特疥癩耳。

今王興十萬之師,行糧千里,以爭疥癩之患,而忘大毒之在腹心。

臣恐齊未必勝,而越禍已至也。」

夫差怒曰:「孤發兵有期,老賊故出不祥之語,阻撓大計,當得何罪?」

意欲殺之。

伯嚭密奏曰:「此前王之老臣,不可加誅。

王不若遣之往齊約戰,假手齊人。」

夫差曰:「太宰之計甚善。」

乃為書,數齊伐魯慢吳之罪,命子胥往見齊君,冀其激怒而殺子胥也。

子胥料吳必亡,乃私攜其子伍封同行,至臨淄,致吳王之命。

齊簡公大怒,欲殺子胥。

鮑息諫曰:「子胥乃吳之忠臣,屢諫不入,已成水火。

今遣來齊,欲齊殺之,以自免其謗。

宜縱之使歸,令其忠佞自相攻擊,而夫差受其惡名矣。」

簡公乃厚待子胥,報以戰期,定於春末。

子胥原與鮑牧相識,故鮑息諫齊侯勿殺子胥也。

鮑息私叩吳事,子胥垂淚不言,但引其子伍封,使拜鮑息為兄,寄居於鮑氏,今後只稱王孫封,勿用伍姓。

鮑息歎曰:「子胥將以諫死,故預謀存祀於齊耳。」

不說子胥父子分離之苦。

再說吳王夫差,擇日於西門出軍,過姑蘇台午膳。

膳畢,忽然睡去,得其異夢。

既覺,心中恍惚,乃召伯嚭告曰:「寡人晝寢片時,所夢甚多。

夢入章明宮,見兩釜炊而不熟;又有黑犬二隻,一嗥1南,一嗥北;又有鋼鍬二把,插於宮牆之上;又流水湯湯,流於殿堂;後房非鼓非鐘,聲若鍛工;前園別無他植,橫生梧桐。

太宰為寡人佔其吉凶!」伯嚭稽首稱賀曰:「美哉!大王之夢,應在興師伐齊矣。

臣聞:章明者,破敵功,聲朗朗也;兩釜炊而不熟者,大王德盛,氣有餘也;兩犬嗥南成嗥者,四夷賓服,朝諸侯也;兩鍬插宮牆者,農工盡力,田夫耕也;流水入殿堂者,鄰國貢獻,財貨充也;後房聲若鍛工者,宮女悅樂,聲相諧也;前園橫生梧桐者,桐作琴瑟,音調和也。

大王此行,美不可言。」

夫差雖喜其諛,而心中終未快然。

復告於王孫駱,駱對曰:「臣愚昧,不能通微。

城西陽山,有一異士,喚做公孫聖,此人多見博聞,大王心上狐疑,何不召而決之?」

夫差曰:「子即為我召來。」

駱承命,馳車往迎公孫聖,聖聞其故,伏地涕泣。

其妻從旁笑曰:「子一性一太鄙,希見人主,卒聞宣召,涕淚如雨。」

聖仰天長歎曰:「悲哉!非汝所知。

吾曾自推壽數,盡於今日。

今將與汝永別,是以悲耳。」

駱催促登車,遂相與馳至姑蘇之台。

夫差召而見之,告以所夢之詳。

公孫聖曰:「臣知言而必死,然雖死不敢不言。

怪哉!大王之夢,應在興師伐齊也。

臣聞:章者,戰不勝,走章皇1也;明者,去昭昭2,就冥冥3也。

兩釜炊而不熟者,大王敗走,不火食也。

黑犬嗥南嗥北者,黑為陰類,走陰方也。

兩鍬插宮牆者,越兵入吳,掘社稷也。

流水入殿堂者,波濤漂沒,後宮空也。

後房聲若鍛工者,宮女為俘,長歎息也。

前園橫生梧桐者,桐作冥器,待殉葬也。

願大王罷伐齊之師,更遣太宰嚭解冠肉袒,稽首謝罪於勾踐,則國可安而身可保矣。」

伯嚭從旁奏曰:「草野匹夫,妖言肆毀,合加誅戮!」公孫聖睜目大罵曰:「太宰居高官,食重祿,不思盡忠報主,專事諂諛。

他日越兵滅吳,太宰獨能保其首領乎?」

夫差大怒曰:「野人無識,一味亂言。

不誅,必然惑眾!」顧力士石番:「可取鐵錘擊殺此賊!」聖乃仰天大呼曰:「皇天,皇天!知我之冤。

忠而獲罪,身死無辜,死後不願葬埋,願撇我在陽山之下,後作影響,以報大王也。」

夫差已擊殺聖,使人投其一屍一於陽山之下,數之曰:「豺狼食汝肉,野火澆汝骨;風揚汝骸,形銷影滅,何能為聲響哉!」伯嚭捧觴趨進曰:「賀大王,妖孽已滅,願進一觴,兵便可發矣。」

史臣有詩云:

妖夢先機已兆凶,驕君尚戀伐齊功。

吳庭多少文和武,誰似公孫肯盡忠!

夫差自將中軍,太宰嚭為副,胥門巢將上軍,王子姑曹將下軍。

興師十萬,同越兵三千,浩浩蕩蕩,望山東一路進發。

先遣人約會魯哀公合兵攻齊。

子胥於中途覆命,稱病先歸,不肯從師。

卻說齊將國書,屯兵汶上,聞吳、魯連兵來伐,聚集諸將商議迎敵。

忽報:「陳相國遣其弟陳逆來到。」

國書同諸將迎入中軍,叩問:「子行此來何意?」

陳逆曰:「吳兵長驅,已過嬴博,國家安危,在於呼吸1。

相國恐諸君不肯用力,遣小將至此督戰。

今日之事,有進無退,有死無生,軍中只許鳴鼓,不許鳴金。」

諸將皆曰:「吾等誓決一死敵!」國書傳令,拔寨都起,往迎吳軍。

至於艾陵,吳將胥門巢上軍先到。

國書問:「誰人敢沖頭陣?」

公孫揮欣然願往,率領本部車馬,疾驅而也。

胥門巢急忙迎敵,兩下交鋒,約三十餘合,不分勝敗。

國書一股銳氣,按納不住,自引中軍夾攻。

軍中鼓聲如雷,胥門巢不能支,大敗而走。

國書勝了一陣,意氣愈壯,令軍士臨陣,各帶長繩一條,曰:「吳俗斷髮,當以繩貫其首。」

一軍若狂,以為吳兵旦暮可掃也。

胥門巢引敗兵來見吳王,吳王大怒,欲斬巢以徇。

巢奏曰:「臣初至不知虛實,是以偶挫;若再戰不勝,甘伏軍法!」伯嚭亦力為勸解。

夫差叱退,以大將展如代領其軍。

適魯將叔孫州仇引兵來會,夫差賜以劍甲各一具,使為嚮導,離艾陵五里下寨。

國書使人下戰書,吳王批下:「來日決戰」。

次早,兩下各排陣勢,夫差命叔孫州仇打第一陣,展如打第二陣,王子姑曹打第三陣。

使胥門巢率越兵三千,往來誘敵。

自與伯嚭引大軍屯於高阜,相機救援。

留越將諸稽郢於身旁觀戰。

卻說齊軍列陣方完,陳逆令諸將各具含玉,曰:「死即入殮!」公孫夏、公孫揮使軍中皆歌送葬之詞,誓曰:「生還者,不為烈丈夫也!」國書曰:「諸君以必死自勵,何患不勝乎?」

兩陣對圓,胥門巢先來搦戰。

國書謂公孫揮曰:「此汝手中敗將,可便擒之。」

公孫揮奮戟而出,胥門巢便走,叔孫州仇引兵接住鮑孫揮廝殺。

胥門巢復身又來,國書恐其夾攻,再使公孫夏出車。

胥門巢又走,公孫夏追之。

吳陣上大將展如,引兵便接住鮑孫夏廝殺。

胥門巢又回車幫戰,惱得齊將高無平、宗樓一性一起,一齊出陣、王子姑曹挺身獨戰二將,全無懼怯。

兩軍各自奮力,殺傷相抵。

國書見吳兵不退,親自執桴鳴鼓,悉起大軍,前來助戰。

吳王在高阜處看得親切,見齊兵十分奮勇,吳兵漸漸失了便宜,乃命伯嚭引兵一萬,先去接應。

國書見吳兵又至,正欲分軍迎敵,忽聞金聲大震,征鐸皆鳴。

齊人只道吳兵欲退,不防吳王夫差自引一精一兵三萬,分為三股,反以鳴金為號,從刺斜裡直衝齊陣,將齊兵隔絕三處。

展如、姑曹等,聞吳王親自臨陣,勇氣百倍,殺得齊軍七零八落。

展如就陣上擒了公孫夏,胥門巢刺殺公孫揮於車中,夫差親射宗樓,中之,閭邱明謂國書曰:「齊兵將盡矣!元帥可微服遁去,再作道理。」

國書歎曰:「吾以十萬強兵,敗於吳人之手,何面目還朝?」

乃解甲衝入吳軍,為亂軍所殺。

閭邱明伏於草中,亦被魯將州仇搜獲。

夫差大勝齊師,諸將獻功,共斬上將國書、公孫揮二人。

生擒公孫夏、閭邱明二人,即斬首訖。

只單走了高無平、陳逆二人。

其他擒斬不計其數。

革車八百乘,盡為吳所有,無得免者,夫差謂諸稽郢曰:「子觀吳兵強勇,視越何如?」

郢稽首曰:「吳兵之強,天下莫當,何論弱越!」夫差大悅,重賞越兵,使諸稽郢先回報捷。

齊簡公大驚,與陳恆、闞止商議,遣使大貢金幣,謝罪請和。

夫差主張齊、魯復修兄弟之好,各無侵害,二國俱聽命受盟。

夫差乃歌凱而回。

史臣有詩曰:

艾陵白骨壘如山,盡道吳王奏凱還。

壯氣一時吞宇宙!隱憂誰想伏吳關?

夫差回至句曲新宮,見西施謂曰:「寡人使美人居此者,取相見之速耳。」

西施拜賀且謝。

時值新秋,桐陰正茂,諒風吹至,夫差與西施登台飲酒甚樂。

至夜深,忽聞有眾小兒和歌之一聲,夫差聽之。

歌曰:桐葉冷,吳王醒未醒?梧葉秋,吳王愁更愁!夫差惡之,使人拘群兒至宮,問:「此歌誰人所教?」

群兒曰:「有一緋衣童子,不知何來,教我為歌,今不知何往矣。」

夫差怒曰:「寡人天之所生,神之所使,有何愁哉?」

欲誅眾小兒。

西施力勸乃止。

伯嚭進曰:「春至而萬物喜,秋至而萬物悲,此天道也。

大王悲喜與天同道,何所慮乎?」

夫差乃悅。

在梧宮三日,即起駕還吳。

吳王升殿,百官迎賀。

子胥亦到,獨無一言。

夫差乃讓1之曰:「子諫寡人不當伐齊,今得勝而回,子獨無功,寧不自羞?」

子胥攘臂大怒,釋劍而對曰:「天之將亡人國,先逢其小喜,而後授之以大憂。

勝齊不過小喜也,臣恐大憂之即至也。」

夫差慍曰:「久不見相國,耳邊頗覺清淨,今又來絮聒耶?」

乃掩耳瞑目,坐於殿上。

頃間,忽睜眼直視久之,大叫:「怪事!」群臣問曰:「王何所見?」

夫差曰:「吾見四人相背而倚,須臾四分而走,又見殿下兩人相對,北向人殺南向人。

諸卿曾見之否?」

群臣皆曰:「不見。」

子胥奏曰:「四人相背而走,四方離散之象也。

北向人殺南向人,為下賊1上,臣弒君。

王不知儆省,必有身弒國亡之禍。」

夫差怒曰:「汝言太不祥,孤所惡聞!」伯嚭曰:「四方離散,奔走吳庭;吳國霸王,將有代周之事,此亦下賊其上,臣犯其君也。」

夫差曰:「太宰之言,足啟心胸。

相國耄矣,有不足采2。」

過數日,越王勾踐率群臣親至吳邦來朝,並賀戰勝;吳庭諸臣,俱有饋賂。

伯嚭曰:「此奔走吳庭之應也。」

吳王置酒於文台之上,越王侍坐,諸大夫皆侍立於側。

夫差曰:「寡人聞之:『君不忘有功之臣,父不沒有力之子。

』今太宰嚭為寡人治兵有功,吾將賞為上卿;越王孝事寡人,始終不倦,吾將再增其國,以酬助伐之功,於眾大夫之意如何?」

群臣皆曰:「大王賞功酬勞,此霸王之事也。」

於是子胥伏地涕泣曰:「嗚呼哀哉!忠臣掩口,讒夫在側,邪說諛辭,以曲為直。

養亂畜一奸一,將滅吳國,廟社為墟,殿生荊棘。」

夫差大怒曰:「老賊多詐,為吳妖孽,乃欲專權擅威,傾覆吾國。

寡人以前王之故,不忍加誅,今退自謀,無勞再見!」子胥曰:「老臣若不忠不信,不得為前王之臣。

譬如龍逢逢桀,比干逢紂,臣雖見誅,君亦隨滅,臣與王永辭,不復見矣。」

遂趨出。

吳王怒猶未息。

伯嚭曰:「臣聞子胥使齊,以其子托於齊臣鮑氏,有叛吳之心,王其察之!」夫差乃使人賜子胥以「屬鏤」之劍。

子胥接劍在手,歎曰:「王欲吾自裁也!」乃徒跣下階,立於中庭,仰天大呼曰:「天乎,天乎!昔先王不欲立汝,賴吾力爭,汝得嗣位。

吾為汝破楚敗越,威加諸侯。

今汝不用吾言,反賜我死!我今日死,明日越兵至,掘汝社稷矣。」

乃謂家人曰:「吾死後,可抉吾之目,懸於東門,以觀越兵之入吳也!」言訖,自刎其喉而絕。

使者取劍還報,述其臨終之囑。

夫差往視其一屍一,數1之曰:「胥,汝一死之後,尚何知哉?」

乃自斷其頭,置於盤門城樓之上;取其一屍一,盛以鴟夷2之器,使人載去,投於江中,謂曰:「日月炙汝骨,魚鱉食汝肉,汝骨變形灰,復何所見!」一屍一入江中,隨流揚波,依潮來往,蕩激崩岸。

土人懼,乃私撈取,埋之於吳山。

後世因改稱胥山,今山有子胥廟。

隴西居士有古風一篇云:

將軍自幼稱英武,磊落雄才越千古。

一旦蒙讒殺父兄,襄流誓濟吞荊楚。

貫弓亡命欲何之?滎陽睢水空棲遲。

昭關鎖鑰愁無翼,髦一毛一一一夜成霜絲。

浣女沉溪漁丈死,簫聲吹入吳人耳。

魚腸作合定君臣,復為強兵進孫子。

五戰長驅據楚宮,君王含淚逃雲中。

掘墓鞭一屍一吐宿恨,一精一誠貫日生長虹。

英雄再振匡吳業,夫椒一戰棲強越。

釜中魚鱉宰夫手,縱虎歸山還自嚙。

姑蘇台上西施笑,讒臣稱賀忠臣吊。

可憐兩世輔吳功,到頭翻把屬鏤報!

鴟夷激起錢塘潮,朝朝暮暮如呼號。

吳越興衰成往事,忠魂千古恨難消!

夫差既殺子胥,乃進伯嚭為相國。

欲增越之封地,勾踐固辭乃止。

於是勾踐歸越,謀吳益急。

夫差全不在念,章益驕恣。

乃發卒數萬,築邗城,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使江淮水合,北達於沂,西達於濟。

太子友知吳王復欲與中國會盟,欲切諫,恐觸怒,思以諷諫感悟其父。

清旦懷丸持彈,從後園而來,衣履俱濕,吳王怪而問之。

友對曰:「孩兒適游後園,聞秋蟬鳴於高樹,往而觀之,望見秋蟬趨風長鳴,自謂得所,不知螳螂超枝緣條,曳腰聳距,欲搏蟬而食之;螳螂一心只對秋蟬,不知黃雀徘徊綠陰,欲啄螳螂;黃雀一心只對螳螂,不知孩兒挾彈持弓,欲彈黃雀;孩兒一心只對黃雀,又不知旁有空坎,失足墮陷;以此衣履俱沾濕,為父王所笑。」

吳王曰:「汝但貪前利,不顧後患,天下之愚,莫甚於此。」

友對曰:「天下之愚,更有甚者。

魯承周公之後,有孔子之教,不犯鄰國,齊無故謀伐之,以為遂有魯矣。

不知吳悉境內之士,暴師千里而攻之。

吳國大敗齊師,以為遂有齊矣。

不知越王將選死士,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屠我吳國,滅我吳宮。

天下之愚,莫甚於此!」吳王怒曰:「此伍員之唾余,久已厭聞,汝復拾之,以撓我大計耶?再多言,非吾子也!」太子友悚然辭出。

夫差乃使太子友同王子地,王孫彌庸守國,親帥國中一精一兵,由邗溝北上,會魯哀公於橐皋,會衛出公於發陽。

遂約諸侯,大會於黃池,欲與晉爭盟主之位。

越王勾踐聞吳王已出境,乃與范蠡計議,發習流1二千人,俊士2四萬,君子3六千人,從海道通江以襲吳。

前隊疇無餘先及吳郊,王孫彌庸出戰,不數合,王子地引兵夾攻,疇無餘馬蹶被擒。

次日,勾踐大軍齊到。

太子友欲堅守,王孫彌庸曰:「越人畏吳之心尚在,且遠來疲敝,再勝之,必走。

即不勝,守猶未晚。」

太子友惑其言,乃使彌庸出師迎敵,友繼其後。

勾踐親立於行陣,督兵交戰。

陣方合,范蠡、洩庸兩翼呼噪而至,勢如風雨。

吳兵一精一勇慣戰者,俱隨吳王出征,其國中皆未教之卒,那越國是數年訓練就的一精一兵,弓一弩一劍戟,十分勁利。

又范蠡、洩庸俱是宿將,怎能抵擋?吳兵大敗。

王孫彌庸為洩庸所殺。

太子友陷於越軍,衝突不出,身中數箭,恐被執辱,自刎而亡。

越兵直造城下,王子地把城門牢閉,率民夫上城把守,一面使人往吳王處告急。

勾踐乃留水軍屯於太湖,陸營屯於胥、閶之間。

使范蠡焚姑蘇之台,火彌月不息,其餘皇太舟,悉徒於湖中。

吳兵不敢復出。

再說吳王夫差與魯、衛二君,同至黃池,使人請晉定公赴會,晉定公不敢不至。

夫差使王孫駱與晉上卿趙鞅,議載書名次之先後。

趙鞅曰:「晉世主夏盟,又何讓焉?」

王孫駱曰:「晉祖叔虞,乃成王之弟,吳祖太伯,乃武王之伯祖,尊卑隔絕數輩。

況晉雖主盟,會宋會虢,已出楚下,今乃欲踞吳之上乎?」

於是彼此爭論,連日不決。

忽王子地密報至,言:「越兵入吳,殺太子,焚姑蘇台。

見今圍城,勢甚危急。」

夫差大驚。

伯嚭拔劍砍殺使者,夫差問曰:「爾殺使人何意?」

伯嚭曰:「事之虛實,尚未可知,留使者洩漏其語,齊、晉將乘危生事,大王安得晏然而歸乎?」

夫差曰:「爾言是也。

然吳、晉爭長未定,又有此報,孤將不會而歸乎?抑會而先晉乎?」

王孫駱進曰:「二者俱不可。

不會而歸,人將窺我之急;若會而先晉,我之行止,將聽命於晉;必求主會,方保無虞。」

夫差曰:「欲主會,計將安出?」

王孫駱密奏曰:「事在危急,請王鳴鼓挑戰,以奪晉人之氣。」

夫差曰:「善。」

是夜出令,中夜士皆飽食秣馬,銜枚疾驅,去晉軍才一里,結為方陳,百人為一行,一行建一大旗,百二十行為一面。

中軍皆白輿,白旗,白甲,白羽之矰望之如白茅吐秀。

吳王親自仗鉞,秉素旌,中陣而立。

左軍面左,亦百二十行。

皆赤輿,赤旗,丹甲,朱羽之矰,一望若火,太宰嚭主之。

右軍面右,亦百二十行。

皆黑輿,黑旗,玄甲,烏羽之矰,一望如墨,王孫駱主之。

帶甲之士,共三萬六千人。

黎明陣定,吳王親執桴鳴鼓,軍中萬鼓皆鳴,鐘聲鐸聲,丁寧錞於,一時齊扣。

三軍嘩吟,響震天地。

晉軍大駭,不知其故,乃使大夫董褐至吳軍請命。

夫差親對曰:「周王有旨,命寡人主盟中夏,以縫諸姬之闕。

今晉君逆命爭長,遷延不決,寡人恐煩使者往來,親聽命於藩籬之外,從與不從,決於此日!」董褐還報晉侯,魯、衛二君皆在坐。

董褐私謂趙鞅曰:「臣觀吳王口強而色慘,中心1似有大憂,或者越人入其國都乎?若不許其先,必逞其毒於我;然而不可徒讓也。

必使之去王號以為名。」

趙鞅言於晉侯,使董褐再入吳軍,致晉侯之命曰:「君以王命宣佈於諸侯,寡君敢不敬奉!然上國以伯肇封,而號曰吳王,謂周室何?君若去王號而稱公,惟君所命。」

夫差以其言為正,乃斂兵就幕,與諸侯相見,稱吳公,先歃。

晉侯次之,魯、衛以次受歃。

會畢,即班師從江淮水路而回。

於途中連得告急之報,軍士已知家國被襲,心膽俱碎,又且遠行疲敝,皆無鬥志。

吳王猶率眾與越相持。

吳軍大敗。

夫差懼,謂伯嚭曰:「子言越必不叛,故聽子而歸越王。

今日之事,子當為我請成於越。

不然,子胥『屬鏤』之劍猶在,當以屬子!」伯嚭乃造越軍,稽首於越王,求赦吳罪,其犒軍之禮,悉如越之昔日。

范蠡曰:「吳尚未可滅也,姑許成,以為太宰之惠。

吳自今亦不振矣。」

勾踐乃許吳成,班師而歸。

此周敬王三十八年事也。

明年,魯哀公狩於大野,叔孫氏家臣鉏商獲一獸,麇身牛尾,其角有肉,怪而殺之,以問孔子。

孔子觀之曰:「此麟也!」視其角,赤紱猶在,識其為顏母昔日所繫,歎曰:「吾道其終窮矣!」使弟子取而埋之。

今巨野故城東十里有土台,廣輪四十餘步,俗呼為獲麟堆,即麟葬處。

孔子援琴作歌曰:明王作兮麟鳳游,今非其時欲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於是取《魯史》,自魯隱公元年,至哀公獲麟之歲,其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筆削而成《春秋》,與《易》、《詩》、《書》、《禮》、《樂》,號為「六經」。

是年,齊右相陳恆知吳為越所破,外無強敵,內無強家,單單只礙一闞止,乃使其族人陳逆、陳豹等,攻殺闞止。

齊簡公出奔,陳恆追而弒之,盡滅闞氏之一黨一。

立簡公弟驁,是為平公。

陳恆獨相。

孔子聞齊變,齋三日,沐浴而朝哀公,請兵伐齊。

討陳恆弒君之罪。

哀公使告三家,孔子曰:「臣知有魯君,不知有三家。」

陳恆亦懼諸侯之討,乃悉歸魯、衛之侵地。

北結好於晉之四卿,南行聘於吳、越。

復修陳桓子之政,散財輸粟,以贍貧乏,國人悅服。

乃漸除鮑、晏、高、國諸家,及公族子姓,而割國之大半,為己封邑。

又選一柄一中女子,長七尺以上者,納於後房,不下百人,縱其賓客出入不禁,生男子七十餘人,欲以自強其宗。

齊都邑大夫宰,莫非陳氏。

此是後話。

再說衛世子蒯瞶在戚,其子出公輒率國人拒之,大夫高柴諫不聽。

蒯瞶之姊,嫁於大夫孔圉,生子曰孔悝,嗣為大夫,事出公,執衛政。

孔氏小臣曰渾良夫,身長而貌美,孔圉卒,良夫通於孔姬。

孔姬使渾良夫往戚,問候其弟蒯瞶。

蒯瞶握其手言曰:「子能使我入國為君,使子服冕乘軒,三死無與。」

渾良夫歸,言於也姬。

孔姬使良夫以婦人之服,往迎蒯瞶。

昏夜,良夫與蒯瞶同為婦裝,勇士石乞、孟黶為御,乘溫車,詭稱婢妾,混入城中,匿於孔姬之室。

孔姬曰:「國家之事,皆在吾兒掌握,今飲於公宮,俟其歸,當以威劫之,事乃有濟耳。」

使石乞、孟黶、渾良夫皆被甲懷劍以俟,伏蒯瞶於台上。

須臾,孔悝自朝帶醉而回,孔姬召而問曰:「父母一之族,孰為至親?」

悝曰:「父則伯叔,母則舅氏而已。」

孔姬曰:「汝既知舅氏為母至親,何故不納吾弟?」

孔悝曰:「廢子立孫,此先君遺命,悝不敢違也。」

遂起身如廁。

孔姬使石乞、孟黶候於廁外,俟悝出廁,左右幫定1,曰:「太子相召。」

不由分說,擁之上台,來見蒯瞶。

孔姬已先在側,喝曰:「太子在此,孔悝如何不拜!」悝只得下拜。

孔姬曰:「汝今日肯從舅氏否?」

悝曰:「惟命。」

孔姬乃殺豭2,使蒯瞶與悝歃血定盟。

孔姬留石乞、孟黶守悝於台上,而以悝命召聚家甲,使渾良夫帥之襲公宮。

出公輒醉而欲寢,聞亂,使左右往召孔悝。

左右曰:「為亂者,正孔悝也!」輒大驚,即時取寶器,駕輕車,出奔魯國。

群臣不願附蒯瞶者,皆四散逃竄。

仲子路為孔悝家臣,時在城外,聞孔悝被劫,將入城來救。

遇大夫高柴自城中出,曰:「門已閉矣!政不在子,不必與其難也。」

子路曰:「由已食孔氏這祿,敢坐視乎?」

遂疾趨及門,門果閉矣。

守門者公孫敢謂子路曰:「君已出奔,子何入為?」

子路曰:「吾惡夫食人之祿而避其難者,是以來也。」

適有人自內而出,子路乘門開,遂入城,逕至台下,大呼曰:「仲由在此,孔大夫可下台矣!」孔悝不敢應。

子路欲取火焚台。

蒯瞶懼,使石乞、孟黶二人持戈下台,來敵子路。

子路仗劍來迎。

怎奈乞黶雙戟並舉,攢刺子路,又砍斷其冠纓。

子路身負重傷,將死,曰:「禮,君子死不免冠。」

乃整結其冠纓而死。

孔悝奉蒯瞶即位,是為莊公。

立次子疾為太子,渾良夫為卿。

時孔子在衛,聞蒯瞶之亂,謂眾弟子曰:「柴也其歸乎!由也其死乎!」弟子問其故,孔子曰:「高柴知大義,必能自全;由好勇輕生,昧於敢裁,其死必矣。」

說猶未了,高柴果然奔歸,師弟相見,且悲且喜。

衛之使者接踵而至,見孔子曰:「寡君新立,敬慕夫子,敢獻奇味。」

孔子再拜而受,啟視則肉醢。

孔子遽命覆之。

謂使者曰:「得非吾弟子仲由之肉乎?」

使者驚曰:「然也。

夫子何以知之?」

孔子曰:「非此,衛君必不以見頒也。」

遂命弟子埋其醢,痛哭曰:「某嘗恐由不得其死,今果然矣!」使者辭去。

未幾,孔子遂得疾不起,年七十有三歲。

時周敬王四十一年,夏四月己丑也。

史臣有贊云:

尼丘誕聖,闕里生德;七十升堂,四方取則。

行誅兩觀,攝相夾谷;歎風遽衰,泣麟何促。

九流仰鏡,萬古欽躅!

弟子營葬於北阜之曲,塚大一頃,鳥雀不敢棲止其樹。

累朝封大成至聖文宣王。

今改為大成至聖先師,天下俱立文廟,春秋二祭,子孫世襲為衍聖公不絕。

不在話下。

再說衛莊公蒯瞶,疑孔悝為出公輒之一黨一,醉以酒而逐之,孔悝奔宋。

莊公為府藏俱空。

召渾良夫計議:「用何計策,可復得寶器?」

渾良夫密奏曰:「亡君亦君之子也,何不召之?」

不知莊公曾召出公否,且看下回分解。

註解:

1嗥:吼叫。

1章皇:彷徨。

2昭昭:明亮。

3冥冥:暗。

1呼吸:瞬息之間。

1讓:責備。

1賊:殺害。

2采:理睬。

1數:數落,罵。

2鴟夷:皮口袋。

1習流:由流放犯而成士兵。

2俊士:優秀之士。

3君子:貴族。

1中心:心中。

1幫定:攔定。

2豭:公獵。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東周列國志
第一回 周宣王聞謠輕殺杜大夫化厲鳴冤第二回 褒人贖罪獻美女幽王烽火戲諸侯第三回 犬戎主大鬧鎬京周平王東遷洛邑第四回 秦文公郊天應夢鄭莊公掘地見母第五回 寵虢公周鄭交質助衛逆魯宋興兵第六回 衛石碏大義滅親鄭莊公假命伐宋第七回 公孫閼爭車射考叔公子翬獻謅賊隱公第八回 立新君華督行賂敗戎兵鄭忽辭婚第九回 齊侯送文姜婚魯祝聃射周王中肩第十回 楚熊通僭號稱王鄭祭足被脅立庶第十一回 宋莊公貪賂搆兵鄭祭足殺婿逐主第十二回 衛宣公築台納媳高渠彌乘間易君第十三回 魯桓公夫婦如齊鄭子亹君臣為戮第十四回 衛侯朔抗王入國齊襄公出獵遇鬼第十五回 雍大夫計殺無知魯莊公乾時大戰第十六回 釋檻囚鮑叔薦仲戰長勺曹劌敗齊第十七回 宋國納賂誅長萬楚王杯酒虜息媯第十八回 曹沫手劍劫齊侯桓公舉火爵寧戚第十九回 擒傅瑕厲公復國殺子頹惠王反正第二十回 晉獻公違卜立驪姬楚成王平亂相子文第二十一回 管夷吾智辨俞兒齊桓公兵定孤竹第二十二回 公子友兩定魯君齊皇子獨對委蛇第二十三回 衛懿公好鶴亡國齊桓公興兵伐楚第二十四回 盟召陵禮款楚大夫會葵邱義戴周天子第二十五回 智荀息假途滅虢窮百里飼牛拜相第二十六回 歌扊扅百里認妻獲陳寶穆公證夢第二十七回 驪姬巧計殺申生獻公臨終囑荀息第二十八回 裡克兩弒孤主穆公一平晉亂第二十九回 晉惠公大誅群臣管夷吾病榻論相第三十回 秦晉大戰龍門山穆姬登台要大赦第三十一回 晉惠公怒殺慶鄭介子推割股啖君第三十二回 晏蛾兒逾牆殉節群公子大鬧朝堂第三十三回 宋公伐齊納子昭楚人伏兵劫盟主第三十四回 宋襄公假仁失眾齊姜氏乘醉遣夫第三十五回 晉重耳周遊列國秦懷嬴重婚公子第三十六回 晉呂卻夜焚公宮秦穆公再平晉亂第三十七回 介子推守志焚綿上太叔帶怙寵入宮中第三十八回 周襄王避亂居鄭晉文公守信降原第三十九回 柳下惠授詞卻敵晉文公伐衛破曹第四十回 先軫詭謀激子玉晉楚城濮大交兵第四十一回 連谷城子玉自殺踐土壇晉侯主盟第四十二回 周襄王河陽受覲衛元咺公館對獄第四十三回 智寧俞假鴆復衛老燭武縋城說秦第四十四回 叔詹據鼎抗晉侯弦高假命犒秦軍第四十五回 晉襄公墨縗敗秦先元帥免胄殉翟第四十六回 楚商臣宮中弒父秦穆公殽谷封屍第四十七回 弄玉吹簫雙跨鳳趙盾背秦立靈公第四十八回 刺先克五將亂晉召士會壽余紿秦第四十九回 公子鮑厚施買國齊懿公竹池遇變第五十回 東門遂援立子倭趙宣子桃園強諫第五十一回 責趙盾董狐直筆誅斗椒絕纓大會第五十二回 公子宋嘗黿構逆陳靈公袒服戲朝第五十三回 楚莊王納諫復陳晉景公出師救鄭第五十四回 荀林父縱屬亡師孟侏儒托優悟主第五十五回 華元登床劫子反老人結草亢杜回第五十六回 蕭夫人登台笑客逢丑父易服免君第五十七回 娶夏姬巫臣逃晉圍下宮程嬰匿孤第五十八回 說秦伯魏相迎醫報魏錡養叔獻藝第五十九回 寵胥童晉國火亂誅岸賈趙氏復興第六十回 智武子分軍肆敵逼陽城三將鬥力第六十一回 晉悼公駕楚會蕭魚孫林父因歌逐獻公第六十二回 諸侯同心圍齊國晉臣合計逐欒盈第六十三回 老祁奚力救羊舌小范鞅智劫魏舒第六十四回 曲沃城欒盈滅族且於門杞梁死戰第六十五回 弒齊光崔慶專權納衛衎寧喜擅政第六十六回 殺寧喜子鱄出奔戮崔杼慶封獨相第六十七回 盧蒲癸計逐慶封楚靈王大合諸侯第六十八回 賀虒祁師曠辨新聲散家財陳氏買齊國第六十九回 楚靈王挾詐滅陳蔡晏平仲巧辯服荊蠻第七十回 殺三兄楚平王即位劫齊魯晉昭公尋盟第七十一回 晏平仲二桃殺三士楚平王娶媳逐世子第七十二回 棠公尚捐軀奔父難伍子胥微服過昭關第七十三回 伍員吹簫乞吳市專諸進炙刺王僚第七十四回 囊瓦懼謗誅無極要離貪名刺慶忌第七十五回 孫武子演陣斬美姬蔡昭侯納質乞吳師第七十六回 楚昭王棄郢西奔伍子胥掘墓鞭屍第七十七回 泣秦庭申包胥借兵退吳師楚昭王返國第七十八回 會夾谷孔子卻齊墮三都聞人伏法第八十回 夫差違諫釋越勾踐竭力事吳第八十一回 美人計吳宮寵西施言語科子貢說列國第八十二回 殺子胥夫差爭歃納蒯瞶子路結纓第八十三回 誅羋勝葉公定楚滅夫差越王稱霸第八十四回 智伯決水灌晉陽豫讓擊衣報襄子第八十五回 樂羊子怒餟中山羹西門豹喬送河伯婦第八十六回 吳起殺妻求將騶忌鼓琴取相第八十七回 說秦君衛鞅變法辭鬼谷孫臏下山第八十八回 孫臏佯狂脫禍龐涓兵敗桂陵第八十九回 馬陵道萬弩射龐涓咸陽市五牛分商鞅第九十回 蘇秦合從相六國張儀被激往秦邦第九十一回 學讓國燕噲召兵偽獻地張儀欺楚第九十二回 賽舉鼎秦武王絕蒍莽赴會楚懷王陷秦第九十三回 趙主父餓死沙邱宮孟嘗君偷過函谷關第九十四回 馮諼彈鋏客孟嘗齊王糾兵伐桀宋第九十五回 說四國樂毅滅齊驅火牛田單破燕第九十六回 藺相如兩屈秦王馬服君單解韓國第九十七回 死范睢計逃秦國假張祿延辱魏使第九十八回 質平原秦王索魏齊敗長平白起坑趙卒第九十九回 武安君含冤死杜郵呂不韋巧計歸異人第一百回 魯仲連不肯帝秦信陵君竊符救趙第一百一回 秦王滅周遷九鼎廉頗敗燕殺二將第一百二回 華陰道信陵敗蒙驁胡盧河龐煖斬劇辛第一百三回 李國舅爭權除黃歇樊於期傳檄討秦王第一百四回 甘羅童年取高位嫪毐偽腐亂秦宮第一百五回 茅焦解衣諫秦王李牧堅壁卻桓齮第一百六回 王敖反間殺李牧田光刎頸薦荊軻第一百七回 獻地圖荊軻鬧秦庭論兵法王翦代李信第一百八回 兼六國混一輿圖號始皇建立郡縣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