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
第十回 楚熊通僭號稱王鄭祭足被脅立庶
話說陳桓公之庶子名躍,系蔡姬所出,蔡侯封人之甥也。
因陳、蔡之兵,一同伐鄭,陳國是大夫伯爰諸為將,蔡國是蔡侯之弟蔡季為將。
蔡季向伯爰諸私問陳事。
伯爰諸曰:「新君佗雖然篡立,然人心不服,又一性一好田獵,每每微服從禽於郊外,不恤國政。
將來國中必然有變。」
蔡季曰:「何不討其罪而戮之?」
伯爰諸曰:「心非不欲,恨力不逮耳!」及周王兵敗,三國之師各回本國。
蔡季將伯爰諸所言,奏聞蔡侯。
蔡侯曰:「太子免既死,次當吾甥即位。
佗乃篡弒之賊,豈容久竊富貴耶?」
蔡季奏曰:「佗好獵,俟其出,可襲而弒也。」
蔡侯以為然。
乃密遣蔡季率兵車百乘,待於界口,只等逆佗出獵,便往襲之。
蔡季遣諜打探,回報:「陳君三日前出獵,見屯界口。」
蔡季曰:「吾計成矣。」
乃將車馬分為十隊,都扮作獵人模樣,一路打圍前去。
正遇陳君隊中射倒一鹿,蔡季馳車奪之。
陳君怒,輕身來擒蔡季。
季回車便走,陳君招引車徒趕來。
只聽得金鑼一聲響亮,十隊獵人,一齊上前,將陳君拿住。
蔡季大叫道:「吾非別人,乃蔡侯親弟蔡季是也。
因汝國逆佗弒君,奉吾兄之命,來此討賊。
止誅一人,余俱不問。」
眾人俱拜伏於地,蔡季一一撫一慰。
言:「故君之子躍,是我蔡侯外甥,今扶立為君,何如?」
眾人齊聲答曰:「如此甚合公心,某等情願前導。」
蔡季將逆佗即時梟首,懸頭於車上,長驅入陳。
在先跟隨陳君出獵的一班人眾,為之開路,表明蔡人討賊立君之意。
於是市井不驚,百姓歡呼載道。
蔡季至陳,命以逆佗之首,祭於陳桓公之廟,擁立公子躍為君,是為厲公。
此周桓王十四年之事也。
公子佗篡位,才一年零六個月,為此須臾富貴,甘受萬載惡名,豈不愚哉!有詩為證:
弒君指望千年貴,一婬一獵誰知一旦誅!
若是凶人無顯戮,亂臣賊子定紛如。
陳自公子躍即位,與蔡甚睦,數年無事。
這段話繳1過不提。
且說南方之國曰楚,羋姓,子爵。
出自顓頊帝孫重黎,為高辛氏火正之官,能光融天下,命曰祝融。
重黎死,其弟吳回嗣為祝融。
生子陸終,娶鬼方國君之女,得孕懷十一年。
開左脅,生下三子;又開右脅,復生下三子。
長曰樊,己姓,封於衛墟,為夏伯,湯伐桀滅之。
次曰參胡,董姓,封於韓墟,周時為胡國,後滅於楚。
三曰彭祖,彭姓,封於韓墟,為商伯,商末始亡。
四曰會人,妐姓,封於鄭墟。
五曰安,曹姓,封於邾墟。
六曰季連。
羋姓,乃季連之苗裔。
有名鬻熊者,博學有道,周文王、武王俱師之。
後世以熊為氏。
成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得鬻熊之曾孫熊繹,封於荊蠻,胙以子男之田,都於丹陽。
五傳到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僭號稱王。
周厲王暴虐,熊渠畏其侵伐,去王號不敢稱。
又八傳至於熊儀,是為若敖。
又再傳至熊峋,是為眴冒。
眴冒卒,其弟熊通,弒眴冒之子而自立。
熊通強一暴好戰,有僭號稱王之志;見諸侯戴周,朝聃不絕,以此猶懷觀望。
及周桓王兵敗於鄭,熊通益無忌憚,僭謀遂決。
令尹斗伯比進曰:「楚去王號已久,今欲復稱,恐駭觀聽。
必先以威力制一服諸侯方可。」
熊通曰:「其道如何?」
伯比對曰:「漢東之國,惟隨為大。
君姑以兵臨隨,而遣使求成焉。
隨服,則漢淮諸國,無不順矣。」
熊通從之,乃親率大軍,屯於瑕。
遣大夫薳章,求成於隨。
隨有一賢臣,名曰季梁,又有一諛臣,名曰少師。
隨侯喜諛而疏資,所以少師有一寵一。
及楚使至隨,隨侯召二臣問之。
季梁奏曰:「楚強隨弱,今來求志,其心不可測也。
姑外為應承,而內修備御,方保無虞。」
少師曰:「臣請奉成約,往探楚軍。」
隨侯乃使少師至瑕,與楚結盟。
斗伯比聞少師將至,奏熊通曰:「臣聞少師乃淺近之徒,以諛得一寵一。
今奉使來此探吾虛實,宜藏其壯銳,以老弱示之。
彼將輕我,其氣必驕。
驕必急,然後我可以得志。」
大夫熊率比曰:「季梁在彼,何益於事?」
伯比曰:「非為今日,吾以圖其後也。」
熊通從其計。
少師入楚營,左右瞻視,見戈甲朽敝,人或老或弱,不堪戰鬥,遂有矜高之色。
謂熊通曰:「吾兩國各守疆宇,不識上國之求成何意?」
熊通謬應曰:「敝邑連年荒歉,百姓疲羸。
誠恐小一柄一合一黨一為梗1,故欲與上國約為兄弟,為唇齒之援耳。」
少師對曰:「漢東小一柄一,皆敝邑號令所及,君不必慮也。」
熊通遂與少師結盟。
少師行後,熊通傳令班師。
少師還見隨侯,述楚軍羸弱之狀:「幸而得盟,即刻班師,其懼我甚矣!願假臣偏師追襲之,縱不能悉俘以歸,亦可掠取其半,使楚今後不敢正眼視隨。」
隨侯以為然,方欲起師,季梁聞之,趨入諫曰:「不可!不可!楚自若敖眴冒以來,世修其政,馮陵江漢,積有歲年。
熊通弒侄而自立,凶暴更甚。
無故請成,包藏禍心。
今以老弱示我,蓋誘我耳。
若追之,必墮其計。」
隨侯卜之,不吉,遂不追楚師。
熊通聞季梁諫止追兵,復召斗伯比問計。
伯比獻策曰:「請合諸侯於沈鹿。
若隨人來會,服從必矣。
如其不至。
則以叛盟伐之。」
熊通遂遣使遍告漢東諸國,以孟夏之朔,於沈鹿取齊。
至期,巴、庸、濮、鄧、鄾、絞、羅、鄖、貳、軫、申、江諸國畢集,惟黃、隨二國不至。
楚子使薳章責黃。
黃子遣使告罪。
又使屈瑕責隨,隨侯不服。
熊通乃率師伐隨,軍於漢、淮二水之間。
隨侯集群臣問拒楚之策。
季梁進曰:「楚初合諸侯,以兵臨我,其鋒方銳,未可輕敵。
不如卑辭以請成。
楚苟聽我,復修舊好足矣。
其或不聽,曲在於楚。
楚欺我之辭卑,士有怠心。
我見楚之拒請,士有怒氣。
我怒彼怠,庶可一戰,以圖僥倖乎!」少師從旁攘臂1言曰:「爾何怯之甚出!楚人遠來,乃自送死耳!若不速戰,恐楚人復如前番遁逃,豈不可惜。」
隨侯惑其言,乃以少師為戎右,以季梁為御,親自出師御楚,佈陣於青林山之下。
季梁升車以望楚師,謂隨侯曰:「楚兵分左右二軍,楚俗以左為上,其君必在左;君之所在,一精一兵聚焉。
請專攻其右軍,若右敗,則左亦喪氣矣。」
少師曰:「避楚君而不攻,寧不貽笑於楚人乎?」
隨侯從其言,先攻楚左軍。
楚開陣以納隨師。
隨侯殺入陣中,楚四而伏兵皆起,人人勇一猛,個個一精一強。
少師與楚將斗丹交鋒,不十合,被斗丹斬於車下。
季梁保著隨侯死戰,楚兵不退。
隨侯棄了戎車,微服混於小軍之中;季梁殺條血路,方脫重圍。
點視軍卒,十分不存三四。
隨侯謂季梁曰:「孤不聽汝言,以至於此!」問:「少師何在?」
有軍人見其被殺,奏知隨侯,隨便歎息不已。
季梁曰:「此誤國之人,君何惜焉?為今之計,作速請成為上。」
隨侯曰:「孤今以國聽子。」
季梁乃入楚軍求成。
熊通大怒曰:「汝主叛盟拒會,以兵相抗。
今兵敗求成,非誠心也。」
季梁面不改色,從容進曰:「昔者一奸一臣少師,恃一寵一貪功,強寡君於行陣,實非出寡君之意。
今少師已死,寡君自知其罪,遣下臣稽首於麾下。
君若赦宥,當倡率漢東君長,朝夕在庭,永為南服1。
惟君裁之!」斗伯比曰:「天意不欲亡隨,故去其諛佞。
隨未可滅也。
不若許成,使倡率漢東君長,頌楚功績於周,因假位號,以鎮服蠻夷,於楚無不利焉。」
熊通曰:「善。」
乃使薳章私謂季梁曰:「寡君奄有江漢,欲假位號,以鎮服蠻夷。
若徼惠上國,率群蠻以請於周室,幸而得請,寡君之榮,實惟上國之賜。
寡君戢兵以待命。」
季梁歸言於隨侯,隨侯不敢不從。
乃自以漢東諸侯之意,頌楚功績,請王室以王號假楚,彈壓蠻夷。
桓王不許。
熊通聞之。
怒曰:「吾先人熊鬻,有輔導二王之勞,僅封微國,遠在荊山。
今地辟民眾,蠻夷莫不臣服,而王不加位,是無賞也,鄭人射王肩,而王不能討,是無罰也。
無賞無罰,何以為王!且王號,我先君熊渠之所自稱也。
孤亦光復舊號,安用周為?」
遂即中軍自立為楚武王,與隨人結盟而去。
漢東諸國,各遣使稱賀。
桓王雖怒楚,無如之何。
自此周室愈弱,而楚益無厭。
熊通卒,傳子熊貲,遷都於郢。
役屬群蠻,駸駸乎有侵犯中國之勢。
後來若非召陵之師,城濮之戰,則其勢不可遏矣。
話分兩頭。
再說鄭莊公自勝王師,深嘉公子元之功,大城櫟邑,使之居守,比於附庸。
諸大夫各有封賞;惟祝聃之功不錄。
祝聃自言於莊公。
公曰:「射王而錄其功,人將議我。」
祝聃忿恨,疽發於背而死。
莊公私給其家,命厚葬之。
周桓王十九年復,莊公有疾,召祭足至一床一頭,謂曰:「寡人有子十一人。
自世子忽之外,子突、子亹、子儀,皆有貴征。
子突才智福祿,似又出三子之上。
三子皆非令終之相也。
寡人意欲傳位於突,何如?」
祭足曰:「鄧曼,元妃也。
子忽嫡長,久居儲位,且屢建大功,國人信從。
廢嫡立庶,臣不敢奏命。」
莊公曰:「突志非安於下位者,若立忽,惟有出突於外家耳。」
祭足曰:「知子莫如父,惟君命之。」
莊公歎曰:「鄭國自此多事矣!」乃使公子突出居於宋。
五月,莊公薨。
世子忽即位,是為紹公。
使諸大夫分聘各國,祭足聘宋,因便察子突之變。
卻說公子突之母,乃宋雍氏之女,名曰雍姞。
雍氏宗族,多仕於宋,宋莊公甚一寵一任之。
公子突被出在宋,思念其母雍駸,與雍氏商議歸鄭之策。
雍氏告於宋公,宋公許為之計。
適祭足行聘至宋,宋公喜曰:「子突之歸,只在祭仲身上也。」
乃使南宮長萬伏甲士於朝,以待祭足入朝。
致聘行禮結,甲士趨出,將祭足拘執。
祭足大呼:「外臣何罪?」
宋公曰:「姑至軍府言之。」
是日,祭足被囚於軍府,甲士周圍把守,水洩不通。
祭足疑懼,坐不安席。
至晚,太宰華督攜酒親至軍府,與祭足壓驚。
祭足曰:「寡君使足修好上國,未有開罪,不知何以觸怒?將寡君之禮,或有所缺,抑使臣之不職乎?」
華督曰:「皆非也。
公子突之出於雍,誰不知之。
今子突竄伏一在宋,寡君憫焉!且子忽柔懦,不堪為君。
吾子若能行廢立之事,寡君願與吾子世修姻好。
惟吾子圖之!」祭足曰:「寡君之立,先君所命也。
以臣廢君,諸侯將討吾罪矣。」
華督曰:「雍姞有一寵一於鄭先君,母一寵一子貴,不亦可乎?」
且弒逆之事,何國蔑有?惟力是視,誰加罪焉!」因附祭足之耳曰:「吾寡君之立,亦有廢而後興。
子必行之,寡君當任其無咎。」
祭足皺眉不答。
華督又曰:「子必不從,寡君將命南宮長萬為將,發車六百乘,納公子突於鄭。
出軍之日,斬吾子以殉於軍,吾見子止於今日矣!」祭足大懼,只得應諾。
華督復要之立誓。
祭足曰:「所不立公子突者,神明殛之!」史官有詩譏祭足云:
丈夫一寵一辱不能驚,國相如何受脅陵1,
若是忠臣拚一死,宋人未必敢相輕。
華督連夜還報宋公,說:「祭足已聽命了。」
次日,宋公使人召公子突至於密室,謂曰:「寡人與雍氏有言,許歸吾子。
今鄭國告立新君,有密書及寡人曰:『必殺之,願割三城為謝。
』寡人不忍,故私告子。」
公子突拜曰:「突不幸,越在上國。
突之死生,已屬於君。
若以君之靈,使得重見先人之宗廟,惟君所命,豈惟三城!」宋公曰:「寡人囚祭仲於軍府,正惟公子之故。
此大事非仲不成,寡人將盟之。」
乃並召祭足使與子突相見,亦召雍氏,將廢忽立突之事說明。
三人歃血定盟,宋公自為司盟,太宰華督蒞事。
宋公使子突立下誓約,三城之外,定要白璧百雙,黃金萬鎰,每歲輸谷三萬鍾1,以為酬謝之禮。
祭足書名為證。
公子突急於得國,無不應承。
宋公又要公子突將國政盡委祭足,突亦允之。
又聞祭足有女,使許配雍氏之子雍糾,就教帶雍糾歸圍成親,仕以大夫之職。
祭足亦不敢不從。
公子突與雍糾皆微服,詐為商賈,駕車跟隨祭足,以九月朔日至鄭,藏於祭足之家。
祭足偽稱有疾,不能趨朝。
諸大夫俱至祭府問安。
祭足伏死士百人於壁衣之中,請諸大夫至內室相見。
諸大夫見祭足面色充盈,衣冠齊整,大驚曰:「相君無恙,何不入朝?」
祭足曰:「足非身病,乃國病也。
先君一寵一愛一子突,囑諸宋公,今宋將遣南宮長萬為將,率車六百乘,輔突伐鄭。
鄭國未寧,何以當之?」
諸大夫面面相覷,不敢置對。
祭足曰:「今日欲解宋兵,惟有廢立可免耳。
公子突見在,諸君從否,願一言而決!」高渠彌因世子忽諫止上卿之位,素與子忽有隙,挺身撫劍而言曰:「相君此言,社稷之福。
吾等願見新君!」眾人聞高渠彌之言,疑與祭足有約,又窺見壁衣有人,各懷悚懼,齊聲唯唯。
祭足乃呼公子突至,納之上坐。
祭足與高渠彌先下拜。
諸大夫沒奈何,只得同拜伏於地。
祭足預先寫就連名表章,使人上之,言:「宋人以重兵納1突,臣等不能事君矣。」
又自作密啟,啟中言:『主君之立,實非先君之意,乃臣足主之。
今宋囚臣而納突,要臣以盟,臣恐身死無益於君,已口許之。
今兵將及郊,群臣畏宋之強,協謀往迎。
主公不若從權,暫時避位,容臣乘間再圖迎復。」
末寫一誓云:「違此言者,有如日!」鄭昭公接了表文及密啟,自知孤立無助,與媯妃泣別,出奔衛國去了。
九月己亥日,祭足奉公子突即位,是為厲公。
大小政事,皆決於祭足。
以女妻雍糾,謂之雍姬。
言於厲公,官雍糾以大夫之職。
雍氏原是厲公外家,厲公在宋時,與雍氏親密往來,所以厲公一寵一信雍糾,亞於祭足。
自厲公即位,國人俱已安服。
惟公子亹、公子儀二人,心懷不平,又恐厲公加害。
是月,公子亹棄蔡,公子儀奔陳。
宋公聞子突定位,遣人致書來賀。
因此一番使命,挑一起兩國干戈。
且聽下回分解。
註解:
1繳:交付;此處似作交待用。
1合一黨一為梗:一黨一,同志;合一黨一,聯合起來;梗,阻礙;聯合起來阻礙。
1攘臂:挽袖伸臂,忿怒狀。
1南服:南方。
1陵:欺侮。
1鍾:鍾;春秋時的量器,非時鐘之鐘,當時尚無時鐘。
1納:接受。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