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第十一回 宋莊公貪賂搆兵鄭祭足殺婿逐主:厲公召祭足商議。厲公曰:「當初急於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東周列國志》第十一回 宋莊公貪賂搆兵鄭祭足殺婿逐主

東周列國志

第十一回 宋莊公貪賂搆兵鄭祭足殺婿逐主

卻說宋莊以遣人致書稱賀,就索取三城,及白璧、黃金、歲輸谷數。

厲公召祭足商議。

厲公曰:「當初急於得國,以此恣其需索,不敢違命。

今寡人即位方新,就來責償;若依其言,府庫一空矣。

況嗣位之始,便失三城,豈不貽笑鄰國?」

祭足曰:「可辭以『人心未定,恐割地生變,願以三城之貢賦,代輸於宋。

』其白璧、黃金,姑與以三分之一,婉言謝之。

歲輸谷數,請以來年為始。」

厲公從其言,作書報之。

先貢上白璧三十雙,黃金三千鎰,其三城貢賦,約定冬初交納。

使者還報,宋莊公大怒曰:「突死而吾生之,突貧賤而吾富貴之。

區區所許,乃子忽之物,於突何與,而敢吝惜?」

即日,又遣使往鄭坐索,必欲如數。

且立要交割三城,不願輸賦。

厲公又與祭足商議,再貢去谷二萬鐘。

宋使去而復來,傳言:「若不滿所許之數,要祭足自來回話。」

祭足謂厲公曰:「宋受我先君大德,未報分毫。

今乃恃立君之功,貪求無厭,且出言無禮,不可聽也。

臣請奉使齊、魯,求其宛轉1。」

厲公曰:「齊、魯肯鄭用乎?」

祭足曰:「往年我先君伐許伐宋,無役不與齊、魯同事。

況魯侯之立,我先君實成之。

即齊不厚鄭,魯自無辭。」

厲公曰:「宛轉之策何在?」

祭足曰:「當初華督弒君而立子馮,吾先君與齊魯,並受賄賂,玉成其事。

魯受郜之大鼎,吾國亦受商彝。

今當訴告齊、魯,以商彝還宋。

宋公追想前情,必愧而自止。」

厲公大喜曰:「寡人聞仲之言,如夢初醒。」

即遣使繼了禮幣,分頭往齊、魯二國,告立新君,且訴以宋人忘恩背德,索賂不休之事。

使人到魯致命,魯桓公笑曰:「昔者,宋君行賂於敝邑,止用一鼎。

今得鄭賂已多,猶未滿意乎?寡人當身任之,即日親往宋,為汝君求解1。」

使者謝別。

再說鄭使至齊致命,齊僖公向以敗戎之功,感激子忽,欲以次女文姜連姻。

雖然子忽堅辭,到底齊侯心內,還偏向他一分。

今日鄭國廢忽立突,齊侯自然不喜。

謂使者曰:「鄭君何罪,輒行廢立?為汝君者,不亦難乎?寡人當親率諸侯,相見於城下。」

禮幣俱不受。

使者回報厲公。

厲公大驚,謂祭足曰:「齊侯見責,必有干戈之事,何以待之?」

祭足曰:「臣請簡兵搜乘,預作準備,敵至則迎,又何懼焉?」

且說魯桓公遣公子柔往宋,訂期相會。

宋莊公曰:「既魯君有言相訂,寡人當躬造魯境,豈肯煩君遠辱?」

公子柔返命。

魯侯再遣人往約,酌地之中,在扶鍾為會。

時周桓王二十年秋九月也。

宋莊公與魯侯會於扶鐘。

魯侯代鄭稱謝,並為求寬。

宋公曰:「鄭君受寡人之恩深矣!譬之雞一卵一,寡人抱而翼之,所許酬勞,出彼本心。

今歸國篡位,直欲負諾1,寡人豈能忘情乎?」

魯侯曰:「大國所以賜鄭者,鄭豈忘之?但以嗣服未久,府庫空虛,一時未得如約。

然遲速之間,決不負諾。

此事寡人可能力保。」

宋公又曰:「金玉之物,或以府庫不充為辭。

若三城交割,只在片言,何以不決?」

魯侯曰:「鄭君懼失守故業,遺笑列國,故願以賦稅代之。

聞已納粟萬鍾矣。」

宋公曰:「二萬鍾之入,原在歲輸數內,與三城無涉。

況所許諸物,完未及半。

今日尚然,異日事冷,寡人更何望焉?惟君早為寡人圖之!」魯侯見宋公十分固執,怏怏而罷。

魯侯歸國,即遣公子柔使鄭,致宋公不肯相寬之語。

鄭伯又遣大夫雍糾捧著商彝,呈上魯侯,言:「此乃宋國故物,寡君不敢擅留,請納還宋府庫,以當三城。

更進白璧三十雙,黃金二千鎰,求君侯善言解釋。」

魯桓公情不能已,只得親至宋國,約宋公於谷邱之地相會。

二君相見禮畢,魯侯又代鄭伯致不安之意,呈上白璧、黃金如數。

魯侯曰:「群謂鄭所許諸物,完未及半。

寡人正言責鄭,鄭是以勉力輸納。」

宋公並不稱謝,但問:「三城何日交割?」

魯侯曰:「鄭君念先人世守,不敢以私恩之故,輕棄封疆。

今奉一物,可以相當。」

即命左右將黃錦袱包裹一物,高高捧著,跪獻於宋公之前。

宋公聞說「私恩」二字,眉頭微皺,已有不悅之意,及啟袱觀看,認得商彝,乃當初宋國賂鄭之物,勃然變色;佯為不知,問:「此物何用?」

魯侯曰:「此大國故府之珍。

鄭先君莊公,向曾效力於上國,蒙上國貺1以重器,藏為世寶。

嗣君不敢自一愛一,仍歸上國。

乞念昔日更事之情。

免其納地。

鄭先君鹹受其賜,豈惟嗣君?」

宋公見提起舊事,不覺兩頰發赤,應曰:「往事寡人已忘之矣,將歸問之故府。」

正議論間,忽報燕伯朝宋,駕到谷邱。

宋公即請燕伯與魯侯一處相見。

燕伯見宋公,訴稱:「地鄰於齊,嘗被齊國侵伐。

寡人願邀君之靈,請成於齊,以保社稷。」

宋公許之。

魯侯謂宋公曰:「齊與紀世仇,嘗有襲紀之心。

君若為燕請成,寡人亦願為紀乞好,各修和睦,免搆干戈。」

三君遂一同於谷邱結盟。

魯桓公回國,自秋至冬,並不見宋國回音。

鄭國因宋使督促財賄,不絕於道,又遣人求魯侯。

魯候只得又約宋公於虛龜之境面會,以決平2鄭之事。

宋公不至,遣使報魯曰:「寡君與鄭自有成約,君勿與聞可也。」

魯侯大怒,罵曰:「匹夫貪而無信,尚然不可,況國君乎?」

遂轉轅至鄭,與鄭伯會於武父之地,約定連兵伐宋。

髯翁有詩云:

逐忽弒隱並元兇,同惡相求意自濃。

只為宋莊貪詐甚,致令魯鄭起兵鋒。

宋莊公聞魯候發怒,料想歡好不終。

又聞齊侯不肯助突,乃遣公子游往齊結好,訴以子突負德之事:「寡君有悔於心,願與君協力攻突,以復故君忽之位宋莊公貪賂搆兵鄭祭足殺婿逐主,並為燕伯求平。」

使者未返,宋疆吏報:「魯、鄭二國興兵來伐,其鋒甚銳,將近睢陽。」

宋公大驚,遂召諸大夫計議迎敵。

公子御說諫曰:「師之老壯,在乎曲直。

我貪鄭賂,又棄魯好,彼有詞矣。

不如請罪求和,息兵罷戰,乃為上策。」

南宮長萬曰:「兵至城下,不發一矢自救,是示弱也。

何以為國?」

太宰督曰:「長萬言是也。」

宋公遂不聽御說之言,命南宮長萬為將。

長萬薦猛獲為先鋒,出車三百乘。

兩下排開陣勢。

魯侯、鄭伯並駕而出,停車陣前,單搦宋君打話。

宋公心下懷慚,托病不出。

南宮長萬遠遠望見兩枝繡蓋飄揚,知是二國之君。

乃扶猛獲之背曰:「今日爾不建功,更待何時?」

猛獲應命,手握渾鐵點鋼矛,麾車直進。

魯、鄭二君看見來勢兇猛,將車退後一步。

左右擁出二員上將:魯有公子溺,鄭有原繁,各駕戎車迎住。

先問姓名,答曰:「吾乃先鋒猛獲是也。」

原繁笑曰:「無名小卒,不得污吾刀斧,換你正將來決一死敵。」

猛獲大怒,舉矛直到原繁。

原繁掄刀接戰。

子溺指引魯軍,鐵葉般裹來。

猛獲力戰二將,全無懼怯。

魯將秦子、梁子,鄭將檀伯,一齊俱上。

猛獲力不能加,被梁子一箭射著右臂,不能持矛,束手受縛。

兵車甲士,盡為俘獲,只逃走得步卒五十餘人。

南宮長萬聞敗,咬牙切齒曰:「不取回猛獲,何面目入城?」

乃命長子南宮牛,引車三十乘搦戰:「佯輸作敗,誘得敵軍追至西門,我自有計。」

南宮牛應聲而出,橫戟大罵:「鄭突背義之賊,自來送死,何不速降?」

剛遇鄭將引著弓一弩一手數人,單車巡陣,欺南宮牛年少,便與交鋒。

未及三合,南宮牛回車便走,鄭將不捨,隨後趕來。

將近西門,炮聲大舉,南宮長萬從後截住。

南宮牛回車,兩下夾攻。

鄭將連發數箭,射南宮牛不著,心裡落慌,被南宮長萬躍入車中,只手擒來。

鄭將原繁,聞知本營偏將單車赴敵,恐其有失,同檀伯引軍疾驅而前。

只見宋國城門大開,太宰華督自率大軍,出城接應。

這裡魯將公子溺,亦引秦子、梁子助戰。

兩下各秉火炬,混殺一場,直殺至雞鳴方止。

宋兵折損極多。

南宮長萬將鄭將獻功,請宋公遣使到鄭營,願以鄭將換回猛獲。

宋公許之。

宋使至於鄭營,說明交換之事。

鄭伯應允,各將檻車推出陣前,彼此互換。

鄭將歸於鄭營,猛獲仍歸宋城去了。

是日各自休息不戰。

卻說公子游往齊致命,齊僖公曰:「鄭突逐兄而立,寡人之所惡也。

但寡人方有事於紀,未暇及此,倘貴國肯出師助寡人伐紀,寡人敢不相助伐鄭?」

公子游辭了齊侯,回復宋公去訖。

再說魯侯與鄭伯在營中,正商議攻宋之策,忽報紀國有人告急。

魯侯召見,呈上國書,內言:「齊兵攻紀至急,亡在旦夕。

乞念婚姻世好,以一旅拔之水火。」

魯桓公大驚,謂鄭伯曰:「紀君告急,孤不得不救。

宋城亦未可猝拔,不如撤兵。

量宋公亦不敢復來索賂矣。」

鄭厲公曰:「君既移兵救紀,寡人亦願悉率敝賦1以從。」

魯侯大喜,即時傳令拔寨,齊望紀國進發。

魯侯先行三十里,鄭伯引軍斷後。

宋國先得了公子游回音,後知敵營移動,恐別有誘兵之計,不來追趕,只遣諜遠探。

回報:「敵兵盡已出境,果往紀國。」

方才放心,太宋莊公貪賂搆兵鄭祭足殺婿逐主宰華督奏曰:「齊既許助攻鄭,我國亦當助其攻紀。」

南宮長萬曰:「臣願往。」

宋公發兵車二百乘,仍命猛獲為先鋒,星夜前來助齊。

卻說齊僖公約會衛侯,並征燕兵。

衛方欲發兵,而宣公適病薨。

世子朔即位,是為惠公。

惠公雖在喪中,不敢推辭,遣兵車二百乘相助。

燕伯懼齊吞併,正欲借此修好,遂親自引兵來會。

紀侯見三國兵多,不敢出戰,只深溝高壘,堅守以待。

忽一日報到:「魯、鄭二君,前來救紀。」

紀侯登城而望,心中大喜,安排接應。

再說魯侯先至,與齊侯相遇於軍前。

魯侯曰:「紀乃敝邑世姻,聞得罪於上國,寡人躬來請赦。」

齊侯曰:「吾先祖哀公為紀所譖,見烹於周,於今八世,此仇未報。

君助其親,我報其仇,今日之事,惟有戰耳。」

魯侯大怒,即命公子溺出車。

齊將公子彭生接住廝殺。

彭生有萬夫不當之勇,公子溺如何敵得過?秦子、梁子二將,併力向前,未能取勝,剛辦得架隔遮攔。

衛、燕二主,聞齊、魯交戰,亦來合攻。

卻得後隊鄭伯大軍已到,原繁引檀伯眾將,直衝齊侯老營,紀侯亦使其弟嬴季,引軍出城相助,喊聲震天。

公子彭生不敢戀戰,急急回轅。

六國兵車,混做一處相殺。

魯侯遇見燕伯,謂曰「谷邱之盟,宋、魯、燕三國同事。

口血未乾,宋人背盟,寡人伐之。

君亦效宋所為,但知媚齊目前,獨不為國家長計乎?」

燕伯自在失信。

垂首避去,託言兵敗奔逃。

衛無大將,其師先潰。

齊侯之師亦敗,殺得一屍一橫遍野,血流成河,彭生中箭幾死。

正在危急,又得宋國兵到,魯、鄭方才收軍,胡曾先生詠史詩云:

明欺弱小恣貪謀,只道孤城頃刻收。

他國未亡我已敗,令人千載笑齊侯。

宋軍方到,喘一息未定,卻被魯、鄭各遣一軍衝突前來。

宋軍不能立營,亦大敗而去。

各國收拾殘兵,分頭回國。

齊侯回顧紀城,誓曰:「有我無紀,有紀無我,決不兩存也!」紀侯迎接魯、鄭二君入城,設享1款待,軍士皆重加賞鎬。

嬴季進曰:「齊兵失利,恨紀愈深,今兩君在堂,願求保全之策!」魯侯曰:「今未可也,當徐圖之。」

次日,紀侯遠送出城三十里,垂淚而別。

魯侯歸國後,鄭厲公又使人來修好,尋武父之盟,自此魯、鄭為一一黨一,宋、齊為一一黨一。

時鄭國守櫟大夫子元已卒,祭足奏過厲公,以檀伯代之。

此周桓王二十二年也。

齊僖公為兵敗於紀,懷憤成疾。

是冬病篤,召世子諸兒至榻前囑曰:「紀吾紀仇也;能滅紀者,方為孝子。

汝今嗣位,當以此為第一件事。

不能報此仇者,勿入吾廟!」諸兒頓首受教。

僖公又召夷仲年之子無知,使拜諸兒。

囑曰:「吾同母弟,只此一點骨血,汝當善視之。

衣服禮秩,一如我生前可也。」

言畢,目遂瞑。

諸大夫奉世子諸兒成喪即位,是為襄公。

宋莊公恨鄭入骨,復遣使將鄭國所納金玉,分賂齊、蔡、衛、陳四國,乞兵復仇。

齊因新喪,止遣大夫雍廩,率車一百五十乘相助。

蔡、衛亦各遣將同宋伐鄭。

鄭厲公欲戰,上卿祭足曰:「不可!宋大國也,起傾國之兵,盛氣而來。

若戰而失利,社宋莊公貪賂搆兵鄭祭足殺婿逐主稷難保,幸而勝,將結沒世之怨,吾國無寧日矣!不如縱之。」

厲公意猶未決。

祭足遂發令,使百姓守城,有請戰者罪之。

宋公見鄭師不出,乃大掠東郊。

以火攻破渠門,入及大逵,至於太宮,盡取其椽1以歸,為宋盧門之椽以辱之。

鄭伯鬱鬱不樂,歎曰:「吾為祭仲所制,何樂乎為君?」

於是陰有殺祭足之意。

明年春三月,周桓王病篤。

召周公黑肩於一床一前,謂曰:「立子以嫡,禮也。

然次子克,朕所鍾一愛一,今以托卿。

異日兄終弟及,惟卿主持。」

言訖遂崩。

周公遵命,奉世子佗即王位,是為莊王。

鄭厲公聞周有喪,欲遣使行吊。

祭足固諫,以為「周乃先君之仇,祝聃曾射王肩,若遣人往吊,只取其辱。」

厲公雖然依允,心中愈怒。

一日,游於後圃2,止有大夫雍糾相從。

厲公見飛鳥翔鳴,淒然而歎。

雍糾進曰:「當此春景融和,百鳥莫不得意。

主公貴為諸侯,似有不樂之色,何也?」

厲公曰:「百鳥飛鳴自繇,全不受制於人。

寡人反不如鳥,是以不樂。」

雍糾曰:「主公所慮,豈非秉鈞3之人耶?」

厲公嘿然。

雍糾又曰:「吾聞『君猶父也,臣猶子也。

』子不能為父分憂,即為不孝;臣不能為君排難,即為不忠。

倘主公不以糾為不肖,有事相委,不敢不竭死力!」厲公屏去左右,謂雍糾曰:「卿非仲之一愛一婿乎?」

糾曰:「婿則有之,一愛一則未也。

糾之婚於祭氏,實出宋君所迫,非祭足本心。

足每言及舊君,猶有依戀之心,但畏宋不敢改圖耳。」

厲公曰:「卿能殺仲,吾以卿代之,但不知計將安出?」

雍糾曰:「今東郊被宋兵殘破,民居未復。

主公明日命司徒修整廛捨,卻教祭足繼粟帛往彼安一撫居民,臣當於東效設享,以鴆酒毒之。」

厲公曰:「寡人委命於卿,卿當仔細。」

雍糾歸家,見其妻祭氏,不覺有皇遽1之色。

祭氏心疑,問:「朝中今日有何事?」

糾曰:「無也。」

祭氏曰:「妾未察其言,先觀其色;今日朝中,必無無事之理。

夫婦同體,事無大小,妾當與知。」

糾曰:「君欲使汝父往東郊安一撫居民;至期,吾當設享於彼,與汝父稱壽,別無他事。」

祭氏曰:「子欲享吾父,何必郊外?」

糾曰:「此君命也,汝不必問。」

祭氏愈疑。

乃醉糾以酒,乘其昏睡,佯問曰:君命汝殺祭仲,汝忘之耶?」

糾夢中糊塗應曰:「此事如何敢忘!」早起,祭氏謂糾曰:「子欲殺吾父,吾已盡知矣。」

糾曰:「未嘗有此。」

祭氏曰:「夜來子醉後自言,不必諱也。」

糾曰:「設有此事,與爾何如?」

祭氏曰:「既嫁從夫,又何說焉?」

糾乃盡以其謀告於祭氏。

祭氏曰:「吾父恐行止未定。

至期,吾當先一日歸寧,慫恿其行。」

糾曰:「事若成,吾代其位,於爾亦有榮也。」

祭氏果先一日回至父家,問其母曰:「父與夫二者孰親?」

其母曰:「皆親。」

又問:「二者親情孰甚?」

其母曰:「父甚於夫。」

祭氏曰:「何也?」

基其母曰:「未嫁之女,夫無定而父有定;已嫁之女,有再嫁而無再生。

夫合於人,父合於天;夫安得比於父哉!」其母雖則無心之言,卻點醒了祭氏有心之聽。

遂雙眼流淚曰:「吾今日為父,不能復顧夫矣!」遂以雍糾之謀,密告其母。

其母大驚,轉告於祭足。

祭足曰:「汝等勿言,臨時吾自能處分。」

至期,祭足使心腹強鉏,帶勇士十餘人,暗藏利刃跟隨。

再命公子閼率家甲百餘,效外接應防變。

祭足行至東郊,雍糾半路迎迓,設享甚豐。

祭足曰:「國事奔走,禮之當然,何勞大享。」

雍糾曰:「效外春一色可娛,聊具一酌節勞耳。」

言訖,滿斟大觥,跪於祭足之前,滿臉笑容,口稱百壽。

祭足假作相讒,先將右手握糾之臂,左手接杯澆地,火光迸裂。

遂大喝曰:「匹夫何敢弄吾!」叱左右:「為我動手。」

強鉏與眾勇士一擁而上,擒雍糾縛而斬之,以其一屍一棄於周池。

厲公伏有甲士在於效外,幫助雍糾做事。

早被公子閼搜著,殺得七零八落。

厲公聞之,大驚曰:「祭仲不吾容也!」乃出奔蔡國。

後有人言及雍糾通知祭氏,以致祭足預作準備。

厲公乃歎曰:「國家大事,謀及婦人,其死宜矣!」

且說祭足聞厲公已出,乃使公父定叔往衛國迎昭公忽復位,曰:「吾不失信於舊君也。」

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註解:

1宛轉:同婉轉;此處作委婉周旋。

1解:廢除,排難。

1負諾:違背諾言。

1貺:賜。

2平:講和。

1賦:兵。

本書多用賦作兵。

1享:饗;酒食。

1椽:支架屋面的木料。

2圃:花木之地,但無圍;有圍為園。

3秉鈞:執掌大權。

1皇遽:惶恐不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東周列國志
第一回 周宣王聞謠輕殺杜大夫化厲鳴冤第二回 褒人贖罪獻美女幽王烽火戲諸侯第三回 犬戎主大鬧鎬京周平王東遷洛邑第四回 秦文公郊天應夢鄭莊公掘地見母第五回 寵虢公周鄭交質助衛逆魯宋興兵第六回 衛石碏大義滅親鄭莊公假命伐宋第七回 公孫閼爭車射考叔公子翬獻謅賊隱公第八回 立新君華督行賂敗戎兵鄭忽辭婚第九回 齊侯送文姜婚魯祝聃射周王中肩第十回 楚熊通僭號稱王鄭祭足被脅立庶第十一回 宋莊公貪賂搆兵鄭祭足殺婿逐主第十二回 衛宣公築台納媳高渠彌乘間易君第十三回 魯桓公夫婦如齊鄭子亹君臣為戮第十四回 衛侯朔抗王入國齊襄公出獵遇鬼第十五回 雍大夫計殺無知魯莊公乾時大戰第十六回 釋檻囚鮑叔薦仲戰長勺曹劌敗齊第十七回 宋國納賂誅長萬楚王杯酒虜息媯第十八回 曹沫手劍劫齊侯桓公舉火爵寧戚第十九回 擒傅瑕厲公復國殺子頹惠王反正第二十回 晉獻公違卜立驪姬楚成王平亂相子文第二十一回 管夷吾智辨俞兒齊桓公兵定孤竹第二十二回 公子友兩定魯君齊皇子獨對委蛇第二十三回 衛懿公好鶴亡國齊桓公興兵伐楚第二十四回 盟召陵禮款楚大夫會葵邱義戴周天子第二十五回 智荀息假途滅虢窮百里飼牛拜相第二十六回 歌扊扅百里認妻獲陳寶穆公證夢第二十七回 驪姬巧計殺申生獻公臨終囑荀息第二十八回 裡克兩弒孤主穆公一平晉亂第二十九回 晉惠公大誅群臣管夷吾病榻論相第三十回 秦晉大戰龍門山穆姬登台要大赦第三十一回 晉惠公怒殺慶鄭介子推割股啖君第三十二回 晏蛾兒逾牆殉節群公子大鬧朝堂第三十三回 宋公伐齊納子昭楚人伏兵劫盟主第三十四回 宋襄公假仁失眾齊姜氏乘醉遣夫第三十五回 晉重耳周遊列國秦懷嬴重婚公子第三十六回 晉呂卻夜焚公宮秦穆公再平晉亂第三十七回 介子推守志焚綿上太叔帶怙寵入宮中第三十八回 周襄王避亂居鄭晉文公守信降原第三十九回 柳下惠授詞卻敵晉文公伐衛破曹第四十回 先軫詭謀激子玉晉楚城濮大交兵第四十一回 連谷城子玉自殺踐土壇晉侯主盟第四十二回 周襄王河陽受覲衛元咺公館對獄第四十三回 智寧俞假鴆復衛老燭武縋城說秦第四十四回 叔詹據鼎抗晉侯弦高假命犒秦軍第四十五回 晉襄公墨縗敗秦先元帥免胄殉翟第四十六回 楚商臣宮中弒父秦穆公殽谷封屍第四十七回 弄玉吹簫雙跨鳳趙盾背秦立靈公第四十八回 刺先克五將亂晉召士會壽余紿秦第四十九回 公子鮑厚施買國齊懿公竹池遇變第五十回 東門遂援立子倭趙宣子桃園強諫第五十一回 責趙盾董狐直筆誅斗椒絕纓大會第五十二回 公子宋嘗黿構逆陳靈公袒服戲朝第五十三回 楚莊王納諫復陳晉景公出師救鄭第五十四回 荀林父縱屬亡師孟侏儒托優悟主第五十五回 華元登床劫子反老人結草亢杜回第五十六回 蕭夫人登台笑客逢丑父易服免君第五十七回 娶夏姬巫臣逃晉圍下宮程嬰匿孤第五十八回 說秦伯魏相迎醫報魏錡養叔獻藝第五十九回 寵胥童晉國火亂誅岸賈趙氏復興第六十回 智武子分軍肆敵逼陽城三將鬥力第六十一回 晉悼公駕楚會蕭魚孫林父因歌逐獻公第六十二回 諸侯同心圍齊國晉臣合計逐欒盈第六十三回 老祁奚力救羊舌小范鞅智劫魏舒第六十四回 曲沃城欒盈滅族且於門杞梁死戰第六十五回 弒齊光崔慶專權納衛衎寧喜擅政第六十六回 殺寧喜子鱄出奔戮崔杼慶封獨相第六十七回 盧蒲癸計逐慶封楚靈王大合諸侯第六十八回 賀虒祁師曠辨新聲散家財陳氏買齊國第六十九回 楚靈王挾詐滅陳蔡晏平仲巧辯服荊蠻第七十回 殺三兄楚平王即位劫齊魯晉昭公尋盟第七十一回 晏平仲二桃殺三士楚平王娶媳逐世子第七十二回 棠公尚捐軀奔父難伍子胥微服過昭關第七十三回 伍員吹簫乞吳市專諸進炙刺王僚第七十四回 囊瓦懼謗誅無極要離貪名刺慶忌第七十五回 孫武子演陣斬美姬蔡昭侯納質乞吳師第七十六回 楚昭王棄郢西奔伍子胥掘墓鞭屍第七十七回 泣秦庭申包胥借兵退吳師楚昭王返國第七十八回 會夾谷孔子卻齊墮三都聞人伏法第八十回 夫差違諫釋越勾踐竭力事吳第八十一回 美人計吳宮寵西施言語科子貢說列國第八十二回 殺子胥夫差爭歃納蒯瞶子路結纓第八十三回 誅羋勝葉公定楚滅夫差越王稱霸第八十四回 智伯決水灌晉陽豫讓擊衣報襄子第八十五回 樂羊子怒餟中山羹西門豹喬送河伯婦第八十六回 吳起殺妻求將騶忌鼓琴取相第八十七回 說秦君衛鞅變法辭鬼谷孫臏下山第八十八回 孫臏佯狂脫禍龐涓兵敗桂陵第八十九回 馬陵道萬弩射龐涓咸陽市五牛分商鞅第九十回 蘇秦合從相六國張儀被激往秦邦第九十一回 學讓國燕噲召兵偽獻地張儀欺楚第九十二回 賽舉鼎秦武王絕蒍莽赴會楚懷王陷秦第九十三回 趙主父餓死沙邱宮孟嘗君偷過函谷關第九十四回 馮諼彈鋏客孟嘗齊王糾兵伐桀宋第九十五回 說四國樂毅滅齊驅火牛田單破燕第九十六回 藺相如兩屈秦王馬服君單解韓國第九十七回 死范睢計逃秦國假張祿延辱魏使第九十八回 質平原秦王索魏齊敗長平白起坑趙卒第九十九回 武安君含冤死杜郵呂不韋巧計歸異人第一百回 魯仲連不肯帝秦信陵君竊符救趙第一百一回 秦王滅周遷九鼎廉頗敗燕殺二將第一百二回 華陰道信陵敗蒙驁胡盧河龐煖斬劇辛第一百三回 李國舅爭權除黃歇樊於期傳檄討秦王第一百四回 甘羅童年取高位嫪毐偽腐亂秦宮第一百五回 茅焦解衣諫秦王李牧堅壁卻桓齮第一百六回 王敖反間殺李牧田光刎頸薦荊軻第一百七回 獻地圖荊軻鬧秦庭論兵法王翦代李信第一百八回 兼六國混一輿圖號始皇建立郡縣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