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二回 棠公尚捐軀奔父難伍子胥微服過昭關:乃世子太師連尹奢之子,棠君尚之弟。尚與員俱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二回 棠公尚捐軀奔父難伍子胥微服過昭關

東周列國志

第七十二回 棠公尚捐軀奔父難伍子胥微服過昭關

話說伍員字子胥,監利人,生得身長一丈,腰大十圍,眉廣一尺,目光如電;有扛鼎拔山之勇,經文緯武之才。

乃世子太師連尹奢之子,棠君尚之弟。

尚與員俱隨其父奢於城父。

鄢將師奉楚平王之命,欲誘二子入朝,先見了伍尚,因請見員。

尚乃持父手書入內,與員觀看,曰:「父倖免死,二子封侯,使者在門,弟可出見。」

員曰:「父得免死,已為至幸。

二子何功,而復封侯?此誘我也。

往必見誅!」尚曰:「父見有手書,豈相誑哉?」

員曰:「吾父忠於國家,知我必欲報仇,故使並命於楚,以絕後慮。」

尚曰:「吾弟乃臆度之語。

萬一父書果是真情,吾等不孝之罪何辭?」

員曰:「兄且安坐,弟當卜其吉凶。」

員布卦已畢,曰:「今日甲子日,時加於巳,支傷日下,氣不相受。

主君欺其臣,父欺其子。

去且就誅,何封侯之有哉?」

尚曰:「非貪侯爵,思見父耳。」

員曰:「楚人畏吾兄弟在外,必不敢殺吾父。

兄若誤往,是速父之死也。」

尚曰:「父子之一愛一,恩從中出。

若得一面而死,亦所甘心!」於是伍員乃仰天歎曰:「與父俱誅,何益於事?兄必欲住,弟從此辭矣!」尚泣曰:「弟將何往?」

員曰:「能報1楚者,吾即從之。」

尚曰;「吾之智力,遠不及弟。

我當歸楚,汝適他國。

我以殉父為孝,汝以復仇為孝。

從此各行其志,不復相見矣!」伍員拜了伍尚四拜,以當永訣。

尚拭淚出見鄢將師,言:「弟不願封爵,不能強之。」

將師只得同伍尚登車。

既見平王,王並囚之。

伍奢見伍尚單身歸楚,歎曰:「吾固知員之不來也!」無極復奏曰:「伍員尚在,宜急捕之,遲且逃矣。」

平王准奏,即遣大夫武城黑,領一精一卒二百人,往襲伍員。

員探知楚兵來捕己,哭曰;「吾父兄果不免矣!」乃謂其妻賈氏曰:「吾欲逃奔他國,借兵以報父兄之仇,不能顧汝,奈何?」

賈氏睜目視員曰:「大丈夫含父兄之怨,如割肺肝,何暇為婦人計耶?子可速行,勿以妾為念!」遂入戶自縊。

伍員痛哭一場,稿葬其一屍一。

即時收拾包裹,身穿素袍,貫弓佩劍而去。

未及半日,楚兵已至,圍其家,搜伍員不得,度員必東走,遂命御者疾驅追之。

約行三百里,及於曠野無人之處。

員乃張弓布矢,射殺御者,復注矢欲射武城黑。

黑懼,下車欲走。

伍員曰:「本欲殺汝。

姑留汝命歸報楚王,欲存楚國宗祀,必留我父兄之命。

若其不然。

吾必滅楚,親斬楚王之頭,以洩吾恨!」武城黑抱頭鼠竄,歸報平王,言「伍員已先逃矣。」

平王大怒,即命費無極押伍奢父子於市曹斬之。

臨刑,伍尚唾罵無極,讒言惑主,殺害忠良。

伍奢止曰:「見危授命,人臣之職。

忠佞自有公論,何以詈為!但員兒不至,吾慮楚國君臣,自今以後,不得安然朝食矣。」

言罷,引頸受戮。

百姓觀者,無不流涕。

是日天昏日暗,悲風慘冽。

史臣有詩云:

慘慘悲風日失明,三朝忠裔忽遭坑。

楚庭從此皆讒佞,引得吳兵入郢城。

平王問:「伍奢臨刑有何怨言?」

無極曰:「並無他語,但言伍員不至,楚國君臣不能安食也。」

平王曰:「員雖走,必不遠,宜更追之。」

乃遣左司馬沈尹戍率三千人,窮其所往。

伍員行及大江,心生一計,將所穿白袍,掛於江邊柳樹之上,取雙履棄於江邊,足換芒鞋,沿江直下。

沈尹戍追至江口,得其袍、履,回奏:「伍員不知去向。」

無極進曰:「臣有一計,可絕伍員之路。」

王問:「何計?」

無極對曰:「一面出榜四處懸掛,不拘何人,有能捕獲伍員來者,賜粟五萬石,爵上大夫;容留及縱放者,全家處斬。

詔各路關津渡口,凡來往行人,嚴加盤詰。

又遣使遍告列國諸侯,不得收藏伍員。

彼進退無路,縱一時不能就擒,其勢已孤,安能成其大事哉?」

平王悉從其計。

畫影圖形,訪拿伍員,各關隘十分緊急。

再說伍員沿江東下,一心欲投吳國,奈路途遙遠,一時難達。

忽然想起:「太子建逃奔宋國,何不從之?」

遂望睢陽一路而進。

行至中途,忽見一簇車馬前來。

伍員疑是楚兵截路,不敢出頭,伏於林中察之,乃故人申包胥也,與員有八拜之交,因出使他國回轉,在此經過。

伍員趨出,立於車左。

包胥慌忙下車相見,問:「子胥何故獨行至此。」

伍員把平王枉殺父兄之事,哭訴一遍。

包胥聞之,惻然動容,問曰:「子今何往?」

員曰:「吾聞『父母一之仇,不共戴天。

』吾將奔往他國,借兵伐楚,生嚼楚王之肉,車裂無極之一屍一,方洩此恨!」包胥勸曰:「楚王雖無道,君也;子累世食其祿,君臣之分定矣。

奈何以臣而仇君乎?」

員曰:「昔桀紂見誅於其臣,惟無道也。

楚王納子婦,棄嫡嗣,信讒佞,戮忠良,吾請兵入郢,乃為楚國掃蕩污穢,況又有骨肉之仇乎?若不能滅楚,誓不立於天地之間!」包胥曰:「吾欲教子報楚,則為不忠;教子不報,又陷子於不孝。

子勉之!行矣!朋友之誼,吾必不漏洩於人。

然子能覆楚,吾必能存楚;子能危楚,吾必能安楚。」

伍員遂辭包胥而行。

不一日,到了宋國,尋見了太子建,抱頭而哭,各訴平王之過惡。

員曰:「太子曾見宋君否?」

建曰:「宋國方有亂,君臣相攻,吾尚未通謁也。」

卻說宋君名佐,乃宋平公嬖妾之子。

平公聽寺人伊戾之讒,殺太子痤而立佐。

周景王十三年,平公薨,佐嗣立,是為元公。

元公為人,貌醜而一性一柔,多私無信。

惡世卿華氏之強,與公子寅、公子御戎、向勝、向行等,謀欲除去之。

向勝洩其謀於向寧,寧與華向、華定、華亥相善,謀先期作亂。

華亥乃偽為有疾,群臣皆來問疾。

華亥執公子寅與御戎殺之,囚向勝、向行於倉廩之中。

元公聞之,亟駕車親至華氏之門,請釋二向。

華亥並劫元公,索要世子及親臣為質,方從其請。

元公曰:「周、鄭變質,自昔有之。

寡人以世子質於卿家,卿之子亦應質於寡人。」

華氏商議,將華亥之子無慼,華定之子啟,向寧之子向羅,質於公所。

元公亦召世子欒,與母弟辰,公子地,質於華亥之家。

華亥始釋向勝、向行,從元公還朝。

元公與夫人,心念世子欒,每日必至華氏,視世子食畢方歸。

華亥嫌其不便,欲送世子歸宮。

元公甚喜。

向寧不肯曰:「所以質太子者,惟不信也。

若質去,禍必至矣。」

元公聞華亥中悔,大怒,召大司馬華費遂,將帥甲攻華氏。

費遂對曰:「世子在彼,君不念耶?」

元公曰:「死生有命,寡人不能忍其恥辱!」費遂曰:「君意既決,老臣安敢庇其私族,以違君命哉?」

即日整頓兵甲。

元公遂將所質華無慼、華啟、向羅,盡皆斬首,將攻華氏。

華登素善於華亥,奔往告之。

華亥忙集家甲迎戰,兵敗。

向寧欲殺世子,華亥曰:「得罪於君,又殺君子,人將議我。」

乃盡遍其質,與其一黨一出奔陳國。

華費遂有三子,長華貙,次華多僚,華登其第三子也。

多僚與貙素不睦,因華氏之亂,譖於元公,言:「華貙實與亥定同謀,今自陳召之,將為內應。」

元公信之,使寺人宜僚告於費遂。

費遂曰:「此必多僚譖言也。

君既疑貙,則請逐之。」

華貙之家臣張丐,微聞其事,訊於宜僚。

宜僚不肯言。

張丐拔劍在手,曰:「汝若不言,吾即殺汝!」宜僚俱,盡吐其實。

張丐報於華貙,請殺多僚。

華貙曰:「登出奔,已傷司馬之心矣。

吾兄弟復相殘,何以自立?吾將避之。」

華貙往辭其父,張丐從行。

恰好費遂自朝中出,多僚為之御車,張丐一見,怒氣勃一發,拔佩劍砍殺多僚。

劫華費遂同出盧門,屯於南裡。

使人至陳,招回華亥、向寧等一同謀叛。

宋元公拜樂大心為大將,率兵圍南裡。

華登如楚借兵,楚平王使蒍越帥師來救華氏。

伍員聞楚師將到,曰:「宋不可居矣!」乃與太子建及其母子,西奔鄭國。

有詩為證:

千里投人未息肩,盧門金鼓又喧天。

孤臣孽子多顛沛,又向滎陽快著鞭。

楚兵來救華氏,晉頃公亦率諸侯救宋。

諸侯不欲與楚戰,勸宋解南裡之圍,縱華亥向寧等出奔楚國,兩下罷兵。

此是後話。

是時鄭上卿公孫僑新卒,鄭定公不勝痛悼。

素知伍員乃三代忠臣之後,英雄無比,況且是時晉、鄭方睦,與楚為仇,聞太子建之來,甚喜,使行人致館,厚其廩餼。

建與伍員,每見鄭伯,必哭訴其冤情。

鄭定公曰:「鄭國微兵寡,不足用也。

子欲報仇,何不謀之於晉?」

世子建留伍員於鄭,親往晉國,見晉頃公。

頃公叩其備細,送居館驛,召六卿共議伐楚之事。

那六卿:魏舒、趙鞅、韓不信、士鞅、荀寅、荀躒。

時六卿用事,各不相下,君弱臣強,頃公不能自專。

就中惟魏舒、韓不信有賢聲,余四卿皆貪權怙勢之輩,而荀寅好賂尤甚。

鄭子產當國,執禮相抗,晉卿畏之。

及游吉代為執政,荀寅私遣人求貨於吉,吉不從,由是寅有惡鄭之心。

至是,密奏頃公曰:「鄭陰陽1晉、楚之間,其心不定,非一日矣。

今楚世子在鄭,鄭必信之。

世子能為內應,我起兵滅鄭,即以鄭封太子,然後徐圖滅楚,有何不可?」

頃公從其計,即命荀寅以其謀私告世子建,建欣然諾之。

建辭了晉頃公,回至鄭國,與伍員商議其事。

員諫曰:「昔秦將杞子、楊孫謀襲鄭國,事既不成,竄身無所。

夫人以忠信待我,奈何謀之?此僥倖之計,必不可!」建曰:「吾已許晉君臣矣。」

員曰:「不為晉應,未有罪也。

若謀鄭,則信義俱失,何以為人?子必行之,禍立至矣。」

建貪於得國,遂不聽伍員之諫,以家財私募驍勇,復交結鄭伯左右,冀其助己。

左右受其賄賂,轉相要結。

因晉國私遣人至建處,約會日期,其謀漸洩,遂有人密地投首1。

鄭定公與游吉計議,召太子建游於後圃,從者皆不得入,三杯酒罷,鄭伯曰:「寡人好意容留太子,不曾怠慢,太子奈何見圖?」

建曰:「從無此意。」

定公使左右面質其事,太子建不能諱。

鄭伯大怒,喝令力士,擒建於席上,斬之;並誅左右受賂不出首者二十餘人。

伍員在館驛,忽然肉跳不止,曰:「太子危矣!」少頃,建從人逃回驛中,言太子被殺之事。

伍員即時攜建子勝出了鄭城,思量無路可奔,只得往吳國逃難。

髯翁有詩,單詠太子建自取殺身之禍。

詩云:

親父如仇隔2釜鬵,鄭君假館反謀侵。

人情難料皆如此,冷盡英雄好義心。

再說伍員同公子勝,懼鄭國來追,一路晝伏夜行,千辛萬若,不必細述。

行過陳國,知陳非駐足之處。

復東行數日,將近昭關,那座關,在小峴山之西,兩山並峙,中間一口,為廬、濠往來之沖,出了此關,便是大江,通吳的水路了。

形勢險隘,原設有官把守。

近因盤詰伍員,特遣右司馬蒍越,帶領大軍駐紮於此。

伍員行至歷陽山,離昭關約六十里之程,偃息深林,徘徊不進。

忽有一老父攜杖而來,逕入林中,見伍員,奇其貌,乃前揖之。

員亦答禮。

老父曰:「君能非伍氏子乎?」

員大駭曰:「何為問及於此?」

老父曰:「吾乃扁鵲之弟子東皋公也。

自少以醫術游於列國,今年老,隱居於此。

數日前,蒍將軍有小恙,邀某往視,見關上懸有伍子胥形貌,與君正相似,是以問之。

君不必諱,寒舍只在山後,請那步暫過,有話可以商量。」

伍員知其非常人,乃同公子勝隨東皋公而行。

約數里,有一茅莊,東皋公揖伍員而入。

進了草堂,伍員再拜。

東皋公慌忙答禮曰:「此尚非君停足之處。」

復引至堂後西偏,進一小小笆門,過一竹園,園後有土屋三間,其門如竇。

低頭而入,內設一床一幾,左右開小窗透光,東皋公推伍員上座。

員指公子勝曰:「有小主在,吾當側侍。」

東皋公問:「何人?」

員曰:「此即楚太子建之子,名勝。

某實子胥也。

以公長者,不敢隱情。

某有父兄切骨之仇,誓欲圖報,幸公勿洩!」東皋公乃坐勝於上,自己與伍員東西相對。

謂員曰:「老夫但有濟人之術,豈有殺人之心哉!此處雖住一年半載,亦無人知覺。

但昭關設守甚嚴,公子如何可過?必思一萬全之策,方可無虞。」

員下跪曰:「先生何計能脫我難?日後必當重報!」東皋公曰:「此處荒僻無人,公子且寬留。

容某尋思一策,送爾君臣過關。」

員稱謝。

東皋公每日以酒食款待,一住七日,並不言過關之事,伍員乃謂東皋公曰:「某有大仇在心,以刻1為歲,遷延於此,宛如死人。

先生高義,寧不哀乎?」

東皋公曰:「老夫思之已熟,欲待一人未至耳。」

伍員狐疑不決。

是夜,寢不能寐。

欲要辭了東皋公前行,恐不能過關,反惹其禍。

欲待再住,又恐擔擱時日,所待者又不知何人。

展轉尋思,反側不安,身心如在芒刺之中。

臥而復起,繞室而走,不覺東方發白。

只見東皋公叩門而入,見了伍員,大驚曰:「足下鬚鬢,何以忽然改色?得無愁思所致耶?」

員不信,取鏡照之,已蒼然頒白矣!——世傳伍子胥過昭關,一一夜愁白了頭,非一浪一言1也。

員乃投鏡於地,痛哭曰:「一事無成,雙鬢已斑,天乎,天乎!」東皋公曰:「足下勿得悲傷,此乃足下佳兆也。」

員拭淚問曰:「何謂佳兆?」

東皋公曰:「公狀貌雄偉,見者易識。

今鬚鬢頓白,一時難辯,可以混過俗眼。

況吾友,老夫已請到,吾計成矣。」

員曰:「先生計安在?」

東皋公曰:「吾友複姓皇甫,名訥,從此西南七十里龍洞山居住。

此人身長九盡,眉廣八寸,彷彿與足下相似。

教他假扮作足下,足下卻扮為僕者,倘吾友被執,紛論之間,足下便可搶過昭關矣。」

伍員曰:「先生之計雖善,但累及貴友,於心不安!」東皋公曰:「這個不妨,自有解救之策在後,老夫已與吾友備細言之。

此君亦慷慨之士,直任無辭,不必過慮。」

言畢,遂使人請皇甫訥至土室中,與伍員相見。

員視之,果有三分相像,心中不勝之喜。

東皋公又將藥湯與伍員洗臉,變其顏色。

捱至黃昏,使伍員解其素服,與皇甫訥穿之。

另將緊身褐衣,與員穿著,扮作僕者。

羋勝亦更衣,如村家小兒之狀。

伍員同公子勝。

拜了東皋公四拜:「異日倘有出頭之日,定當重報!」東皋公曰:「老夫哀君受冤,故欲相脫,豈望報也!」員與勝跟隨皇甫訥,連夜望昭關而行,黎明已到,正值開關。

卻說楚將蒍越,堅守關門,號令:「凡北人東度者,務要盤詰明白,方許過關。」

關前面有伍子胥面貌查對,真個「水洩不通,鳥飛不過。」

皇甫訥剛到關門,關卒見其狀貌,與圖形相似,身空素縞,且有驚悸之狀,即時盤住,入報蒍越。

越飛馳出關,遙望之曰:「是矣!」喝令左右一齊下手,將訥擁入關上。

訥作為不知其故,但乞放生。

那些守關將士,及關前後百姓,初聞捉得子胥,盡皆踴躍觀看。

伍員乘關門大開,帶領公子勝,雜於眾人之中。

一來擾攘之際,二來裝扮不同,三來子胥面色既改,鬚鬢俱白,老少不同,急切無人認得,四來都道子胥已獲,便不去盤詰了。

遂捱捱擠擠,混出關門。

正是:「鯉魚脫卻金鉤去,擺尾搖頭再不來。」

有詩為證:

千群虎豹據雄關,一介亡臣已下山。

從此勾吳添勝氣,郢都兵革不能閒。

再說楚將蒍越,欲將皇甫訥綁縛拷打,責令供狀,解去郢都。

訥辯曰:「吾乃龍洞山下隱士皇甫訥也。

欲從故人東皋公出關東遊,並無觸犯,何故見擒?」

蒍越聞其聲音,想道:「子胥目如閃電,聲若洪鐘。

此人形貌雖然相近,其聲低小,豈途路風霜所致耶?」

正疑惑間,忽報「東皋公來見。」

蒍越命押在一邊,延東皋公入,各序賓主而坐。

東皋公曰:「老漢欲出關東遊,聞將軍捉得亡臣伍子胥,特來稱賀!」蒍越曰:「小卒拿得一人,貌類子胥,而未肯招承。」

東皋公曰:「將軍與子胥父子,共立楚朝,豈不能辯別真偽耶?」

蒍越曰:「子胥目如閃電,聲如洪鐘。

此人目小而聲雌,吾疑憔悴已久,失其故態耳。」

東皋公曰:「老漢與子胥亦有一面,請借此人與吾辨之,便知虛實。」

蒍越命取原囚至前。

訥望見東皋公,遽呼曰:「公相期出關,何不早至?累我受辱!」東皋公笑謂蒍越曰:「將軍誤矣!此吾鄉友皇甫訥也。

約吾同游,期定關前相會,不意他先行一程。

將軍不信,老夫有過關文牒在此,焉可誣為亡臣耶?」

言畢,即於袖中取出文牒,呈與蒍越觀看。

越大慚,親釋其縛,命酒壓驚曰:「此乃小卒識認不真,萬勿見怪!」東皋公曰:「此將軍為朝廷執法,老夫何怪之有。」

蒍越又取金帛相助,為東遊之資。

二人稱謝下關。

蒍越號令將士,堅守如故。

再說伍員過了昭關,心中暗喜,放步而行。

走不上數里,遇著一人,伍員認得他姓左名誠,見為昭關擊柝小吏。

他原是城父人,曾跟隨伍家父子射獵,所以認識頗真。

見伍員,大驚曰:「朝廷索公子甚急,公子如何過關?」

伍員曰:「主公知我有一顆夜光之珠,問我取索,此珠已落人手,將往取之,適才稟過蒍將軍,蒙他釋放來的。」

左誠不信曰:「楚王有令:『縱放公子者,全家處斬。

』某請同公子暫回關上,問明了主將,方才可行。」

伍員曰:「若見主將,我說美珠已交付與你,恐汝難於分剖。

不如做人情放我,他日好相見也。」

左誠知伍員英勇,不敢相抗,遂縱之東行,回到關上,隱過其事不提。

伍員疾行,至於鄂渚,遙望大江,茫茫浩浩,波濤萬頃,無舟可渡。

伍員前阻大水,後慮追兵,心中十分危急。

忽見有漁翁乘船,從下流泝1水而上,員喜曰:「天不絕我命也!」乃急呼曰:「漁父渡我!漁父速速渡我!」那漁父方欲攏船,見岸上又有人行動,乃放聲歌曰:

日月昭昭乎侵2已馳,與子期乎蘆之漪。

伍員聞歌會意,即望下流沿江趨走,至於蘆洲,以蘆荻自隱1。

少頃,漁翁將船攏岸,不見了伍員,復放聲歌曰:

日已夕兮,予心憂悲;月已馳兮,何不渡為?

伍員同羋勝從蘆叢中鑽出,漁翁急招之。

二人踐石登舟,漁翁將船一篙點開,輕樺蘭槳,飄飄而去。

不勾一個時辰,達於對岸。

漁翁曰:「夜來夢將星墜於吾舟,老漢知必有異人問渡,所以蕩槳出來,不期遇子。

觀子容貌,的非常人,可實告我,勿相隱也。」

伍員遂告姓名。

漁翁嗟呀不已,曰:「子面有饑色,吾往取食啖子,子姑少待。」

漁翁將舟繫於綠楊下,入村取食,久而不至。

員謂勝曰:「人心難測,安知不聚徒擒我?」

乃復隱於蘆花深處。

少頃,漁翁取麥飯、鮑魚羹、盎漿,來至樹下,不見伍員,乃高喚曰:「蘆中人!蘆中人!吾非以子求利者也!」伍員乃出蘆中而應。

漁翁曰:「知子饑困,特為取食,奈何相避耶?」

伍員曰:「一性一命屬天,今屬於丈人矣。

憂患所積,中心皇皇,豈敢相避?」

漁翁進食,員與勝飽餐一頓。

臨去,解佩劍以授漁翁,曰:「此先王所賜,吾祖父佩之三世矣。

中有七星,價值百金,以此答丈人之惠。」

漁翁笑曰:「吾聞楚王有令:『得伍員者,賜粟五萬石,爵上大夫。

』吾不圖上卿之賞,而利汝百金之劍乎?且『君子無劍不游』,子所必需,吾無所用也。」

員曰:「丈人既不受劍,願乞姓名,以圖後報!」漁翁怒曰:「吾以子含冤負屈,故渡汝過江。

子以後報啖1我。

非丈夫也!」員曰:「丈人雖不望報,某心何以自安?」

固請言之。

漁翁曰:「今日相逢,子逃楚難,吾縱楚賊,安用姓名為哉?況我舟楫活計,波一浪一生涯,雖有名姓,何期而會?萬一天遣相逢,我但呼子為『蘆中人』,子呼我為『漁丈人』,足為志記耳。」

員乃欣然拜謝。

方行數步,復轉身謂漁翁曰:「倘後有追兵來至,勿洩吾機。」

只因轉身一言,有分喪了漁翁一性一命。

要知後事,且看下回分解。

註解:

1報:報仇。

1陰陽:反覆

1投首:告密。

2隔:擊。

釜鬵:著器。

1刻:古代計時,一晝夜為一百刻。

1一浪一言:亂說。

1泝:溯。

逆。

2侵:近。

1隱:隱藏於蘆草中。

1啖:此不作吃義,而作利誘講。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東周列國志
第一回 周宣王聞謠輕殺杜大夫化厲鳴冤第二回 褒人贖罪獻美女幽王烽火戲諸侯第三回 犬戎主大鬧鎬京周平王東遷洛邑第四回 秦文公郊天應夢鄭莊公掘地見母第五回 寵虢公周鄭交質助衛逆魯宋興兵第六回 衛石碏大義滅親鄭莊公假命伐宋第七回 公孫閼爭車射考叔公子翬獻謅賊隱公第八回 立新君華督行賂敗戎兵鄭忽辭婚第九回 齊侯送文姜婚魯祝聃射周王中肩第十回 楚熊通僭號稱王鄭祭足被脅立庶第十一回 宋莊公貪賂搆兵鄭祭足殺婿逐主第十二回 衛宣公築台納媳高渠彌乘間易君第十三回 魯桓公夫婦如齊鄭子亹君臣為戮第十四回 衛侯朔抗王入國齊襄公出獵遇鬼第十五回 雍大夫計殺無知魯莊公乾時大戰第十六回 釋檻囚鮑叔薦仲戰長勺曹劌敗齊第十七回 宋國納賂誅長萬楚王杯酒虜息媯第十八回 曹沫手劍劫齊侯桓公舉火爵寧戚第十九回 擒傅瑕厲公復國殺子頹惠王反正第二十回 晉獻公違卜立驪姬楚成王平亂相子文第二十一回 管夷吾智辨俞兒齊桓公兵定孤竹第二十二回 公子友兩定魯君齊皇子獨對委蛇第二十三回 衛懿公好鶴亡國齊桓公興兵伐楚第二十四回 盟召陵禮款楚大夫會葵邱義戴周天子第二十五回 智荀息假途滅虢窮百里飼牛拜相第二十六回 歌扊扅百里認妻獲陳寶穆公證夢第二十七回 驪姬巧計殺申生獻公臨終囑荀息第二十八回 裡克兩弒孤主穆公一平晉亂第二十九回 晉惠公大誅群臣管夷吾病榻論相第三十回 秦晉大戰龍門山穆姬登台要大赦第三十一回 晉惠公怒殺慶鄭介子推割股啖君第三十二回 晏蛾兒逾牆殉節群公子大鬧朝堂第三十三回 宋公伐齊納子昭楚人伏兵劫盟主第三十四回 宋襄公假仁失眾齊姜氏乘醉遣夫第三十五回 晉重耳周遊列國秦懷嬴重婚公子第三十六回 晉呂卻夜焚公宮秦穆公再平晉亂第三十七回 介子推守志焚綿上太叔帶怙寵入宮中第三十八回 周襄王避亂居鄭晉文公守信降原第三十九回 柳下惠授詞卻敵晉文公伐衛破曹第四十回 先軫詭謀激子玉晉楚城濮大交兵第四十一回 連谷城子玉自殺踐土壇晉侯主盟第四十二回 周襄王河陽受覲衛元咺公館對獄第四十三回 智寧俞假鴆復衛老燭武縋城說秦第四十四回 叔詹據鼎抗晉侯弦高假命犒秦軍第四十五回 晉襄公墨縗敗秦先元帥免胄殉翟第四十六回 楚商臣宮中弒父秦穆公殽谷封屍第四十七回 弄玉吹簫雙跨鳳趙盾背秦立靈公第四十八回 刺先克五將亂晉召士會壽余紿秦第四十九回 公子鮑厚施買國齊懿公竹池遇變第五十回 東門遂援立子倭趙宣子桃園強諫第五十一回 責趙盾董狐直筆誅斗椒絕纓大會第五十二回 公子宋嘗黿構逆陳靈公袒服戲朝第五十三回 楚莊王納諫復陳晉景公出師救鄭第五十四回 荀林父縱屬亡師孟侏儒托優悟主第五十五回 華元登床劫子反老人結草亢杜回第五十六回 蕭夫人登台笑客逢丑父易服免君第五十七回 娶夏姬巫臣逃晉圍下宮程嬰匿孤第五十八回 說秦伯魏相迎醫報魏錡養叔獻藝第五十九回 寵胥童晉國火亂誅岸賈趙氏復興第六十回 智武子分軍肆敵逼陽城三將鬥力第六十一回 晉悼公駕楚會蕭魚孫林父因歌逐獻公第六十二回 諸侯同心圍齊國晉臣合計逐欒盈第六十三回 老祁奚力救羊舌小范鞅智劫魏舒第六十四回 曲沃城欒盈滅族且於門杞梁死戰第六十五回 弒齊光崔慶專權納衛衎寧喜擅政第六十六回 殺寧喜子鱄出奔戮崔杼慶封獨相第六十七回 盧蒲癸計逐慶封楚靈王大合諸侯第六十八回 賀虒祁師曠辨新聲散家財陳氏買齊國第六十九回 楚靈王挾詐滅陳蔡晏平仲巧辯服荊蠻第七十回 殺三兄楚平王即位劫齊魯晉昭公尋盟第七十一回 晏平仲二桃殺三士楚平王娶媳逐世子第七十二回 棠公尚捐軀奔父難伍子胥微服過昭關第七十三回 伍員吹簫乞吳市專諸進炙刺王僚第七十四回 囊瓦懼謗誅無極要離貪名刺慶忌第七十五回 孫武子演陣斬美姬蔡昭侯納質乞吳師第七十六回 楚昭王棄郢西奔伍子胥掘墓鞭屍第七十七回 泣秦庭申包胥借兵退吳師楚昭王返國第七十八回 會夾谷孔子卻齊墮三都聞人伏法第八十回 夫差違諫釋越勾踐竭力事吳第八十一回 美人計吳宮寵西施言語科子貢說列國第八十二回 殺子胥夫差爭歃納蒯瞶子路結纓第八十三回 誅羋勝葉公定楚滅夫差越王稱霸第八十四回 智伯決水灌晉陽豫讓擊衣報襄子第八十五回 樂羊子怒餟中山羹西門豹喬送河伯婦第八十六回 吳起殺妻求將騶忌鼓琴取相第八十七回 說秦君衛鞅變法辭鬼谷孫臏下山第八十八回 孫臏佯狂脫禍龐涓兵敗桂陵第八十九回 馬陵道萬弩射龐涓咸陽市五牛分商鞅第九十回 蘇秦合從相六國張儀被激往秦邦第九十一回 學讓國燕噲召兵偽獻地張儀欺楚第九十二回 賽舉鼎秦武王絕蒍莽赴會楚懷王陷秦第九十三回 趙主父餓死沙邱宮孟嘗君偷過函谷關第九十四回 馮諼彈鋏客孟嘗齊王糾兵伐桀宋第九十五回 說四國樂毅滅齊驅火牛田單破燕第九十六回 藺相如兩屈秦王馬服君單解韓國第九十七回 死范睢計逃秦國假張祿延辱魏使第九十八回 質平原秦王索魏齊敗長平白起坑趙卒第九十九回 武安君含冤死杜郵呂不韋巧計歸異人第一百回 魯仲連不肯帝秦信陵君竊符救趙第一百一回 秦王滅周遷九鼎廉頗敗燕殺二將第一百二回 華陰道信陵敗蒙驁胡盧河龐煖斬劇辛第一百三回 李國舅爭權除黃歇樊於期傳檄討秦王第一百四回 甘羅童年取高位嫪毐偽腐亂秦宮第一百五回 茅焦解衣諫秦王李牧堅壁卻桓齮第一百六回 王敖反間殺李牧田光刎頸薦荊軻第一百七回 獻地圖荊軻鬧秦庭論兵法王翦代李信第一百八回 兼六國混一輿圖號始皇建立郡縣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