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紀事本末》○宦侍誤國:熹宗天啟七年秋八月,懷宗踐阼。冬十月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明史紀事本末》○宦侍誤國

明史紀事本末

○宦侍誤國

卷七十四

熹宗天啟七年秋八月,懷宗踐阼。

冬十月,魏忠賢伏誅。

南京守備太監楊朝,浙直織造太監李實,承天守備太監李希哲,提督太和山太監馮玉,天壽山太監孟進,漕運太監李明道、崔文升並免。

上御日講畢,名閣臣入便殿,出薊遼督師王之臣疏,示之曰:「王之臣自雲贅員,又雲虛拘,非內臣牽制之乎?其盡撤各邊內臣。」

十一月戊辰,諭曰:「先朝於宣大、薊遼、東江諸地,分遣內臣協鎮,一一柄一兩一操一,甚無謂。

矧宦官觀兵,古來有戒,其概罷之。

一切相度機宜,俱聽經、督節制,無復委任不專,以藉其口。

凡爾諸臣,宜體此意。」

先是,自萬曆以來,礦稅既行,一騷一然苦之。

既而魏忠賢擅權,敲骨剝髓,天下重足而立。

上即位,首罷之,朝野翕然望至治焉。

懷宗崇禎元年春正月,命內臣俱入直,非受命不許出禁門。

二月,諭戒廷臣結交近侍。

二年夏四月,以內官監太監曹化淳提督南京織造。

秋七月,以司禮太監曹化淳提督東廠。

冬十一月,我大清兵南下,始遣乾清宮太監王應朝監視行營。

太監馮元升核軍訖,始下戶部發餉。

又命太監呂直勞軍。

十二月,以司禮監太監沈良佐、內官太監呂直提督九門及皇城

門。

司禮太監李鳳翔總督忠勇營,提督京營。

三年春二月,司禮太監曹化淳等各蔭錦衣衛指揮僉事。

四年秋九月,命太監張彝憲總理戶、工二部錢糧,唐文征提督

京營戎政。

王坤往宣府,劉文忠往大同,劉允中往山西,各監視兵餉。

冬十月,命太監監軍,王應朝往關寧,張國元往薊鎮東協,王之心中協,希韶西協。

十一月,以太監李奇茂監視陝西茶馬地,吳直監視登島兵餉。

初,上既罷諸內臣,外事俱委督、撫。

然上英察,輒以法隨其後,外臣多不稱任使者。

崇禎二年,京師戒嚴,乃復以內臣視行營,自是銜憲四出,動以威倨上官,體加於庶司,群相壅蔽矣。

罷工部郎中孫肇興。

肇興監督盔甲廠,以帑詘,疏劾張彝憲。

上怒,落職。

五年春三月,工部右侍郎高弘圖上言:「臣部有公署,中則尚書,旁則侍郎,禮也。

內臣張彝憲奉總理兩部之命,儼臨其上,不亦辱朝廷而褻國體乎?臣今日之為侍郎也,貳尚書,非貳內臣。

國家大體,臣固不容不慎,故謹延之川堂相賓主,而公座毋寧已之。

雖大拂彝憲意,臣不顧也。

且總理公署,奉命別建,則在臣部者宜還之臣部,豈不名正言順而內外平!」上以軍興餉事重,應到部驗核,不聽。

弘圖遂引疾求去,疏七上,竟削籍。

秋七月,以司禮監太監曹化淳提督京營戎政。

冬十二月,南京禮部主事周鑣上言:「內臣用易而去難,此從來之通患。

然不能遽去,猶冀有以裁抑之。

今張彝憲用而高弘圖之骨

鯁不可容矣。

金鉉之撫蘆,雖倖免罪,以他事中之矣。

王坤用而魏呈潤以救胡良機處矣,趙良曦以直糾扶同處矣。

鄧希詔用而曹文衡以互結投閒矣,王弘祖以禮數苛斥矣。

若夫孫肇興、王弘祖之激直,李曰輔、熊開元之慷慨,無不罷斥,未能屈指。

尤可歎者,每讀邸報,半屬內侍之溫綸。

從此以後,草菅臣子,委褻天言,氐徇中貴之心,將不知所極矣。」

上怒其切直,削籍。

禮部員外郎袁繼鹹疏救之,不聽。

以司禮監右少監劉勞譽提督九門。

令百官進馬,三品以上各貢一匹,余合進,俱納於御馬監,實繼金貿之本監也,否則雖騎驥亦卻之。

六年春正月,大學士周延儒以宣府閱視太監王坤疏劾,乞罷,

不允。

左副都御史王志道上言:「王坤不宜侵輔臣。」

上召廷臣於平台,謂志道曰:「遣用內臣,原非得已,朕言甚明,何議論之多也!昨王坤之疏,朕已責其誣妄。

乃廷臣舉劾,莫不牽引內臣,豈處分各官皆為內臣耶?」

對曰:「王坤直劾輔臣,舉朝皇皇,為紀綱法度之憂。

臣為法度惜,非為諸臣地也。」

上曰:「廷臣於國家大計不之言,惟因內臣在鎮,不利一奸一弊,乃借王坤疏,要挾朝廷,誠巧佞也。」

因詰志道者再。

周延儒曰:「志道非專論內臣,實責臣等溺職。」

上色稍霽,曰:「職掌不修,沽立名論,何堪憲紀!」立命志道退,延儒遂放歸。

夏五月,命司禮監太監張其鑒等赴各倉,同提督諸臣盤驗收放。

太監張應朝調南京,與胡承詔協同守備。

諭兵部:「流寇蔓延,各路兵將功罪,應有監紀。

特命太監陳大

金、閻思印、謝文舉、孫茂霖為內中軍,會各撫道,分入曹文詔、左良玉諸營。」

尋復以閻思印同總兵張應昌合剿,汾一陽一知縣費甲惠以一逼一迫苦供億,墜井死。

六月,命太監高起潛監視錦、寧,張國元監視山西、石塘等路,綜核兵餉。

秋七月,敘內臣守萊州功,徐時得、翟升各蔭錦衣衛正千戶。

命湖廣守備太監魏相監視登島兵餉。

七年春二月,監視登島太監魏相以給事中莊鰲獻上太平十二策,內撤監視,因求罷,不允。

貶鰲獻於外。

總理太監張彝憲請入覲官投冊,以隆體統,許之。

山西提學僉

事袁繼鹹上言:「士有廉恥,然後有風俗;有氣節,然後有事功。

如總理內臣有覲官繼冊之令,皇上從之,特在剔厘一奸一弊,非欲群臣詘膝也。

乃上命一出,一靡一然從風,藩臬守令,參謁屏息,得免阿責為幸。

嗟乎!一人輯瑞,萬國朝宗,諸臣未覲天子之光,先拜內臣之座,士大夫尚得有廉恥乎?逆方張時,義子乾兒昏夜拜伏,自以為羞。

今且白晝公庭,恬不知怪。

國家自有覲典,二百餘年未聞有此,所為太息也。」

上以越職言事,責之。

既張彝憲亦奏辨,謂覲官參謁,乃尊朝廷。

繼鹹復上言:「尊朝廷莫大於典例,知府見藩臬行屬禮,典例也。

見內臣行屬禮,亦典例乎?諸司至京,投冊吏部各官,典例也。

先謁內臣,亦典例乎?事本典例,雖坐受猶為以安;事創彝憲,即長揖氏增其辱。

高皇帝立法,內臣不得與外事,若必以內臣繩外臣,會典所不載。」

上仍切責之。

夏五月,陝西按察司副使賀自鏡奏監紀太監孫茂霖玩寇。

宣府太監王坤奏:「監軍紀功罪耳,追逐有將吏在,果如自鏡言,則地方官罪不在茂霖下矣。」

上不問。

六月,敘禁旅功蔭,太監曹化淳世襲錦衣衛千戶,袁禮、楊進朝、盧志德各百戶,賜衣幣,以擊盜屢捷也。

罷各道監視太監,諭曰:「朕御極之初,撤還內鎮,舉天下事悉

以委之大小臣工,比者多營私,罔恤民艱,廉謹者又迂疏無通論。

己巳之冬,京都被兵,宗社震恐,此士大夫負國家也。

朕不得已,用成祖監視之例,分遣各鎮監視,添設兩部總理,雖一時權宜,亦欲諸臣自引罪,今經制粗立,兵餉稍清,諸臣應亦知省,其將總理監視等官盡行撤回,以信朕之初心。

張彝憲俟漕竣即回監供職。

惟關寧密邇外境,高起潛兼監兩鎮暨內臣提督如故。

秋七月,發幣金、蟒段給監軍太監高起潛賞功。

九月,司禮監太監張從仁改內官監提督九門。

冬十月,命兵部同內中軍張元亨、崔良用往西寧監視,及茶馬

御史易壯馬。

總理戶、工二部司禮太監張彝憲改司禮監提督。

十一月,侍讀倪元璐上言:「邊臣之情歸命軍容,無事稟成為恭,寇至推委百出,一陽一以號於人曰:「吾不自一由也。」

陛下何不信賞必罰,以持其後,而必使近習之人試之鋒鏑,又使借口迄用無成哉!始陛下曰,行之有績即撤,今行之無績,益宜撤。」

不聽。

十二月,以乾清宮太監馬雲程提督京營戎政。

撤南京守備太監胡承詔、張應朝,以司禮太監梁洪泰、內官太監張應干協同守備。

八年夏四月,承運庫太監周禮言「崇禎六年、七年省金金花銀

共逋八十九萬」,命趣之。

冬十一月,太監高起潛弟蔭錦衣衛中所正千戶,世襲。

九年夏六月,命司禮太監曹化淳同法司錄囚。

秋七月,我大清兵至居庸,遣內中軍李國輔守紫荊關,許進忠

守倒馬關,張元亨守龍門關,崔良用守固關,勇衛營太監孫維武、劉元斌以六千五百人,防馬水沿河。

兵部尚書張鳳翼督援兵出師以監視關寧。

太監高起潛為總監,

南援霸州。

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為提督,同山海總兵張時傑屬起潛,給起潛金三萬、賞功牌千,購賞格。

以前司禮太監張雲漢、韓贊周為副提督,巡城閱軍。

司禮太監

魏國征守天壽山。

尋以國征總督宣府,昌平京營御馬太監鄧良輔為分守。

太監鄧希詔監視中酉二協,太監杜勳分守。

以張元佐為兵部右侍郎,鎮守昌平。

時內臣提督天壽山者皆即

日往,上語閣臣曰:「內臣即日就道,而侍郎三日未出,何怪朕之用內臣耶!」以司禮太監盧維寧總督天津、通州、臨清、德州,內中軍太監孫茂霖分守。

八月,命科、道各官分地督運,從太監張彝憲之言也。

召廷臣於平台,及河南道御史金光宸。

初,光宸參督師張鳳翼及鎮守通州兵部右侍郎仇維楨,首敘內臣功為借援,又請罷內臣督兵,上勿善也。

是日上怒甚,曰:「仇維楨方至通州,爾即借題沽名。」

欲重治之。

適大雷雨,議謫。

九月,我大清兵從建昌、冷口還,守將崔秉德請率兵遏歸路,總監高起潛不敢進,揚言當半渡擊之。

偵騎報,師已盡行。

四日,起潛始進石門山,報斬三級。

司禮監太監孫象賢調南京,同張彝憲守備。

冬十月,工部侍郎劉宗周上言:「人才之不兢,非無才之患,而無君子之患。

今天下即乏才,亦何至盡出二三中官下。

每當緩急之

際,必依以大任,三協有遺,通、津、臨、德有遣,又重其體統,等於總督。

中官總督,將置總督於何地?是以封疆嘗試也。

且小人與中官每相引重,而君子獨岸然自異。

故自古有用小人之君子,終無一黨一比中官之君子。

皇上誠欲進君子退小人,而復用中官以參制之,此明示以左右袒也。」

不報。

賜太監曹化淳等彩幣,時各進馬也。

敘京師城守功,太監張國元、曹化淳蔭指揮僉事,各世襲,賜金幣。

初,化淳為京營提督,收用降丁,及守昌平,俱散去,至有

叩京師城下者,皆稱京營兵,莫能辨。

十一月,敘禁旅功,太監劉元斌蔭錦衣衛百戶。

命御馬太監陳貴總監大同、山西,牛文炳分守。

御馬太監王夢

弼分守宣府、昌平,鄭良輔協理。

召兵部左侍郎王業浩、司禮太監曹化淳於平台。

十二月,曹化淳加後軍都督府左都督,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

十年春正月,常熟張從儒訐錢謙益、溫體仁修卻,下之獄。

益嘗為王安作祠記,太監曹化淳者,故王安門下也,謙益得免,體仁尋致仕還。

以御馬太監李名臣提督京營巡捕,王之俊氨之。

司禮太監曹化淳提督東廠。

分守津、通、臨、德總理太監楊顯名參前巡鹽御史張養、高欽舜各侵稅額,詔逮之。

時養先卒,下撫、按錄其家。

夏四月,命南京守備太監孫象賢、張雲漢同兵部尚書范景文清

核兵馬械杖。

總監太監高起潛行部,永平道劉景耀、關內道楊於國俱恥行屬禮,上疏求免。

上謂總監原以總督體統行一事,罷於國,降景耀二級,以後監司皆莫敢爭。

時監止之設,止多一扣餉之人,監視欲滿,則

督、撫、鎮、道皆有所恃,以飭功掩過,故邊吏皆樂有監視,而上方倚任中官,不察也。

秋七月,工部員外郎方{爾土}謫外。

{爾土}上言:「皇上親擒魏忠賢而手刃之,豈溺情Yan豎者!不過以外廷諸臣無一可用,而借才及之。

況人臣感激聖恩,苟知報答,何論內外。

每見廷臣處地懸絕,不若宮庭■御效忠倍易。

凡此內臣徼茲曠典,孰不欲棄捐頂踵以酬我皇上者,不必鰓鰓過計也。」

刑科給事中何楷駁其通內呈身,吏部請削其籍。

上手改降三級謫外。

冬十一月,以司禮太監曹化淳、杜勳等提督京營,孫茂霖分守薊鎮中西三協,鄭良輔總理京城巡捕。

十一年春正月,任丘、清苑、淶水、遷安、大城、定興、通州

各有司不法。

上內訪逮入,責撫、按不先劾為溺職,近畿如此,遠地可知,命部、院申飭。

二月丙申,城盧溝,名拱極城,太監督役,掠塗人受工,民力

為備。

冬十月,以御馬太監邊永清分守薊鎮西協。

十二年春正月,敘緝一奸一功,東廠太監王之心、曹化淳蔭錦衣衛百戶。

二月,以司禮太監崔琳清理兩浙鹽課賦稅。

秋七月,以司禮太監張榮提督九門。

王裕民總督京營,戒午門、端門諸內臣延接朝士。

九月,以內官監太監杜秩亨提督九門。

十三年春三月,詔撤各鎮內監還京。

夏六月,大學士薛國觀免。

先是,上召國觀,語及朝士貪婪。

對曰:「使廠衛得人,朝士何敢如是!」東廠太監王化民在側,汗浹

沾背,於是專偵其一陰一事。

而國觀亦褊忮,坐通賄敗。

十四年夏四月,召大學士周延儒入朝。

秋八月辛酉,上幸太學,以重修告成也。

正一真一人張應京請扈

從臨雍,先期司禮監太監王德化奉命率群臣習儀於太學,時比之唐魚朝恩講經,元李邦寧釋奠事。

九月,改東廠提督京營者亦稱總督。

冬十一月,禁朝士私探內閣,通內侍。

於是待漏俱露立,毋敢

入直捨。

十二月,諭停內一操一,敕內臣神宮等監及各司局庫等毋於外政,並申戒廷臣毋交通近侍。

十五年春正月,罷提督京營內臣。

御史楊伯願上言:「臣讀敕諭,申結交內侍之律。

因稽高皇帝初無所謂緝事之令,臣工不法,止於明糾,無一陰一訐也。

臣待罪南城,所見詞訟,多假番役,妄稱東廠。

甚者諉人作一奸一,挾仇首告矣。

夫餌人以陷禍,擇人而肆喙,惟恐其不為惡,又惟恐其不即罹於法,揆之皇上泣罪解網之仁,豈不傷哉!伏願先寬東廠條例,東廠寬而刑罰可以漸省。

抑臣復有請焉。

如臣子獲罪,但敕撫、按檻車送詣闕下,未為不可。

若緹騎一遣,有資者家門破散,無資者地方斂饋,為害匪淺。」

上是之,諭東廠所緝止於謀逆亂一倫,其作一奸一犯科自有司存。

戒錦衣校尉奉使需擾。

秋七月,以司禮太監齊本正提督東廠,王承恩提督勇衛營。

冬十月,誅司禮太監劉元斌。

初,元斌監軍河南,群盜在陝、洛,元斌留歸德不敢進,縱諸軍大掠,殺樵汲者論功。

及論辟,未

得旨即奏辨。

上怒,並誅太監王裕民。

十六年夏五月,以內官監太監王之俊提督京城巡捕練兵。

秋七月,戒廷臣私謁內臣,果有事,朝房商之。

八月,以司禮太監王承恩督察京營戎政,韓贊周守備南京。

冬十二月,前大學士周延儒有罪賜死。

延儒當中外交訌,竟無能為上畫一策。

其罷內監,撤廠衛,內臣日夜文致之,故延儒始終皆以敗。

初,延儒受主眷深,諸稍稍乘間媒孽,上俱不信。

延儒益忽之,不為慮。

迨視師行邊,上意稍移,而諸乃盡發其蒙蔽狀,上信之。

吳昌時事發,聖怒遂不可回矣。

十七年春二月,李自成自山西趨真定、保定,命太監高起潛等分據要害。

三月,李自成陷宣府,太監杜勳迎降;入居庸關,太監杜之秩迎降。

以司禮太監王承恩提督內外京城,召前太監曹化淳等分守諸門。

丙午,賊騎薄彰義門,太監杜勳縋城上,入見大內,張皇賊勢。

語守輩曰:「吾一黨一富貴自在也!」是夕太監曹化淳開門降。

上死社稷,內臣從死者惟王承恩。

谷應泰曰:嘗聞宦者四星,在皇位之側,而腐身熏子,動相銜達,金貂左,口一含天憲者,所由來漸矣。

然秦以趙高敗,漢、唐以宦侍亡。

太祖鑒之,凡內豎不令讀書,取備掖庭,給灑掃而已。

及乎中葉,一寵一用刑餘,英、憲、武、熹亂者四世。

比至懷宗,沖齡踐祚,睿謀天縱,手剪凶。

雖李閏有伺安之功,曹騰參建桓之策,而卒之張逵坐收,甘露無變,不動色而去大一奸一,斯已奇矣。

然其初年,江南織造,即便撤還,塞北監軍,悉皆免罷。

仍諭內臣受命,始出禁門,廷臣在官,勿交近侍。

於時笑不假,狐鼠無竊,宮中府中肅清極矣。

詎意渭水陳兵,甘泉舉火,而問錢[QDXD]則大僚不對,咨廟算則肉食寡謀。

秦既無人,王真孤立。

乃始參任貂,往來給使,勞軍轉餉,偵刺行間,蓋亦有所不得已也。

自是之後,王坤等分監宣府、大同,而張彝憲總理戶、工,唐文征親督京營,高起潛監視錦、寧,張其鑒盤驗收放。

內外各司,必兼貂貴,緣邊諸鎮,復設中涓。

語云:「西頭勢重南衙,樞機權過宰相。」

良不誣矣。

其後高弘圖、熊開元次第投劾,倪元璐、袁繼鹹先後上章。

侯覽用事而朱穆發疽,朝恩即席而魯公爭坐,國體既傷,宜士大夫之所鄙也。

然而英主在御,太阿未落,非有王振土木之罪,汪直西廠之酷,劉瑾不軌之謀,魏忠賢一奸一之狀,而潛窺意旨,馴致敗亡者,無他,一陽一授以國一柄一者,猶摘龍之珠,而一陰一寄以耳目者,直竊叢之神也。

總之,懷宗怒在門戶,故必用甫、節以伺膺、滂。

而懷宗疑在蒙蔽,又必用弘、石以發楊、賈。

卒之中常子弟,悉合黃巾,涼州議郎,責輸貨賄,而天下事不可為矣。

以予論之,崇禎初造,人望太平,假令推誠置腹,則煬灶可除;任賢去邪,則小群可渙。

與其之於Yan人,孰若信之於正士。

回天獨坐,固無事此曹也。

獨奈何輔國就誅,元振更用;左既殺,張讓復然。

眉睫之喻,乃為識者所悼,惜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明史紀事本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