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紀事本末》○治水江南:成祖永樂元年夏四月,命戶部尚書夏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明史紀事本末》○治水江南

明史紀事本末

○治水江南

卷二十五

成祖永樂元年夏四月,命戶部尚書夏原吉治水江南。

時嘉興、蘇、松諸郡,水患頻年,屢敕有司,督治無功,故有是命。

六月,命侍郎李文郁往佐尚書夏原吉,相度水田,量免今年租

稅。

秋八月,遣都察院僉都御史俞士吉繼《水利集》賜夏原吉,使講求疏治之法。

原吉上言:「江南諸郡,蘇、松最居下流。

常、嘉、湖三郡土田,高多下少。

環以太湖,亙綿五百里,納杭、湖、宣、

歙諸山水,注澱山諸湖,入三泖。

頃浦港湮塞,匯流漲溢,傷害苗稼。

拯治之法,宜浚吳淞諸浦港,洩其壅淤,以入於海。

吳松江袤二百餘里,廣百五十餘丈。

西接太湖,東通海。

前代屢疏,以當潮汐,沙泥淤積,旋疏旋塞。

自吳江長橋至下界浦約百二十餘里,雖稍通流,多有淺窄。

又自下界浦抵上海南倉浦口,可百三十餘里,潮汐壅障,茭蘆叢生,已成平陸。

欲即開浚,工費浩大。

臣相視得嘉定劉家港,即古婁江,逕通大海,常熟白茆港,逕入大江,皆廣川浚流。

宜疏吳淞江南北兩岸安平等浦港,引太湖諸水入劉家、白茆二港,使直注海。

松江大黃浦,乃通吳淞要道,下流壅塞,難即疏浚。

傍有范家濱至南倉浦口,可徑達海,宜浚令深闊,上接大黃浦以達茆湖之水。

此即《禹貢》「三江入海」之跡。

俟既開通,相度地勢,各置石閘,以時啟閉。

每歲水涸時,修圩岸以御暴流。」

疏上,行之。

役夫凡十餘萬。

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經畫,盛暑不張蓋,曰:「百姓暴體日中,吾何忍!」於是水洩,農田大利。

二年春正月,覆命戶部尚書夏原吉往蘇、松疏通舊河,以大理寺少卿袁復副之。

六月,以陝西按察司副使宋一性一為布政使右參政,從夏原吉蘇、松治水。

九月戊辰,戶部尚書夏原吉治水功成,還朝。

三年夏六月,命戶部尚書夏原吉、僉都御史俞士吉、通政使趙居任、大理寺少卿袁復賑濟蘇、松、嘉、湖饑民。

上曰:「四郡之民,頻年厄於水患。

今舊[QDXD]已罄,新苗未成,老稚嗷嗷,朕與卿等能獨飽乎?其往督郡縣發倉廩賑之。

所至善加撫綏,一切民間利害,有當建革者,速以聞。」

宣宗宣德七年九月,蘇州知府況鍾上言:「蘇、松、嘉、湖之地,其湖有六:曰太湖,曰傍山,曰一陽一城,曰昆承,曰沙湖,曰南湖。

聯屬廣袤凡三千里。

其水東南出嘉定吳淞江,東出昆山劉家港,東北出常熟白茆港。

永樂初,朝廷命尚書夏原吉督理疏浚,水不為患。

年久淤塞,一遇久雨,遂成巨浸,田皆溺焉。

乞仍遣大臣督郡縣吏於農隙時,發民疏浚,則一方永賴矣。」

上命周忱與鍾計工力多寡難易行之。

世宗嘉靖元年,巡撫李克嗣開吳淞江。

吳淞自周忱修治後,天順中命巡撫崔恭大盈浦出吳淞。

弘治中,設水利僉事伍一性一,復吳淞中股及顧會趙屯浦。

又命工部侍郎徐貫復治吳淞,自帆歸浦至分莊七十餘里。

至是,克嗣用華、上、嘉、昆四縣民力,開吳淞江四千餘丈,十餘年無水旱之憂。

二十二年,巡按呂光詢疏修水利三事:「一曰廣疏浚以備瀦洩。

蓋三吳澤國,西南受太湖、一陽一城諸水,形勢尤卑,而東北際海,岡隴之地,視西南特高。

昔人於下流疏為塘浦,導諸湖之水,由北以入於江,由東以入於海。

而又畎引江潮,流行於岡隴之外,是以瀦洩有法,而水旱皆不為患。

今惟二江頗通,一曰黃浦,一曰劉家河。

然大河諸水,源多勢盛,二江不足以洩之。

而岡隴支河,又多壅絕,於是高下俱病。

治之之法,先其要害者。

宜治澱山等處菱蘆之地,導引太湖之水,散入一陽一城、昆承、三泖等湖。

又開吳淞江並太石、趙屯等浦,洩澱山之水,以達於海。

浚白茆港並魚口等處,洩昆承之水,以注於江。

開七浦、鹽鐵等塘,洩一陽一城之水,以達於江。

又導田間之水,悉入於大浦。

使流者皆有所歸,而瀦者皆有所洩,則下流之地治,而澇無所憂矣。

於是乃浚臧村、第港以溉金壇,浚澡港等河以溉武進,浚艾祁、通波以溉青浦,浚顧浦、吳塘以溉嘉定,浚大瓦等浦以溉昆山之東,浚許浦等塘以溉常熟之北。

二曰修圩岸以固橫流。

蓋蘇、松、常、鎮最居東南下流,而蘇、松又居常、鎮下流,秋霖泛漲,風濤相薄,則河浦之水,逆行田間,沖嚙為患。

宋轉運使王純臣常令蘇、吳作田塍御水,民甚便之。

而司農丞郟亦云:「治河以治田為本。」

蓋惟田圩漸壞,而歲多水災也。

三曰復板閘以防淤澱。

河浦之水,皆自平原流入江海。

水緩而潮急,沙隨一浪一湧,其勢易淤,不數年既沮洳成陸。

歲歲修之,即不勝其費。

昔人權其便宜,去江海十餘里,或七八里,夾流而為閘。

平時隨潮啟閉,以御淤沙。

歲旱則閉而不啟,以蓄其流。

歲澇則啟而不閉,以宣其溢。

志稱置閘有三利,蓋謂此也。

而宋臣郟僑亦云:「漢、唐遺跡,自松江而東至於海,又導海而北至於楊子江,又沿江而西,至於江一陰一界。

一河一浦,大者皆有閘,小者皆有堰。」

臣按郡志,與僑頗合,然多湮廢,惟常熟縣福山閘尚存。

正德間,巡按御史謝琛,議復吳塘等閘而不果。

即今金壇縣議復莊家閘,江一陰一縣議復桃花閘,嘉定縣議於橫瀝、練塘、鹽鐵各置閘如舊。」

穆宗隆慶四年,巡撫海瑞委松江府同知黃成樂、上海知縣張{山頂},開浚王渡起至宋家港,共長一萬一千五百七十一丈,闊三十餘丈。

今議減半,開河面一十五丈、底闊七丈五尺、深一丈五尺六寸。

共享工銀六萬餘兩。

是歲大饑,畚鍤雲集,不兩月而河工告成,民得仰食焉。

神宗萬曆十五年,以吳中歲遭水患,奏請特設水利副使一員,駐松江。

是歲,命許應逵蒞任,發帑金十萬為修治費。

及首浚吳淞,後及支幹。

開浚未完,而故道反塞。

不一年盡為平壤,功未竟。

谷應泰曰:天下之賦,半在江南,而天下之水,半歸吳會。

蓋江南之田,資水灌沃,特號塗泥,又易沾足,偃鼠飲河,酌多孔取,非如雍州土厚水深,冀州神皋天一黨一也。

考浙西及蘇、松諸郡,以杭、湖、宣、歙萬山之水,奔騰湧溢,盡入太湖。

太湖蓄瀦之餘,溢於三江,東流入海,所謂「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是也。

然則三江無可入之道,則震澤無可定之波也明矣。

而乃吳淞、婁江,率皆淤塞,黃浦、白茆,僅見虛名,江海之門洩瀉既少,震澤汪洋承流遂緩矣。

加以山水一多沙,夏秋暴一漲,乘勢飄流,勢緩波平,沙因類聚,瀕湖諸泖相繼堙蕪矣。

夫懸師井陘,僅容單騎,則良將為之躊躇;入告君門,路隔九閽,則忠臣為之泣血。

況於滔天臣浸,洩於一線之流;倒峽傾江,阻於一壞之土。

其魚之歎,能不為之寒心哉!而或者謂溪不入湖,皆由吳江長橋之築。

水清沙滯,勢至壅閡。

賴江流剽疾,聚族兼行。

今橋樑既立,水勢紆回,清浮則去,濁重則沈。

此猶賈讓治河,必欲盡徙民居,放河北流,以入渤海。

而宣房築渠,更播德、棣,分為八河,以息民患。

誠雲上策,其事蓋難言之。

大抵嘉、湖地據上流,故溪不入湖,則嘉、湖代受震澤之水。

蘇、松勢處下流,故湖不入江,蘇、松且代受三江之水。

夏原吉躬履勘驗,始稱太湖泛溢宜浚吳淞。

然蘇之吳淞,沙泥淤塞,旋疏旋積。

松之吳淞,茭葦叢生,漸成陸地。

請於嘉定開劉家港,常熟開白茆港,而蘇水入海。

於松江更開范家墳以達大黃浦,而松水亦入海。

廣浚分支,其受三江之水,即所謂三江既入。

多為尾閭,以殺震澤之怒,即所謂震澤底定。

《禹貢》所書,明易簡盡。

原吉所治,委曲詳至。

江南水勢,大略可睹矣。

至宣德七年,況鍾復請修舉夏緒,起民昏墊。

夫鍾之去夏,僅三十年。

芍陂煩艾,渭渠需莊。

而況金城柳大,滄海田成,世紀奄逝,陵谷摧移。

又有呂光詢治水三利,海瑞浚築奏功。

苟非泥橇山累,視同推溺,何以稱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明史紀事本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