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紀事本末
○平鄖陽盜
卷三十八
○平鄖一陽一盜
憲宗成化元年夏四月,荊、襄盜劉千斤反。
荊、襄之上游為鄖一陽一,鄖,古麋國,春秋時為楚附庸,地多山。
元至正間,流賊作亂,終元世,竟不能制。
明初命鄧愈以大兵剿除
之,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
然地界湖廣、河南、陝西三省間,又多曠土。
山谷塞,林箐蒙密,中有草木可採掘食。
正統二年,歲饑,民徙入不可禁。
聚既多,無所稟約束,中巧黠者,自相雄長,稍能驅役之。
漢中守臣以聞,且言:「不即誅,恐有後患。」
上曰:「小民為饑寒所迫,奈何遽用兵誅之!」命御史金敬生撫輯。
敬至,謫數人戍,余一陽一聽撫,而大一奸一皆潛伏不出。
尋復縱,勢益滋蔓。
有錦衣千戶楊英者,奉使河南,策其必反,上疏言:「流逋之眾,宜選良吏賑恤其饑,漸圖所以散遣之。」
辭甚諄切,不報。
三省長吏又多諉非已境,因循不治。
至是,千斤遂倡亂。
千斤名通,河南西華人,有膂力。
縣治門有石獅重千斤,通手舉之,人因號為劉千斤。
正統中,潛往襄一陽一房縣,與僧尹天峰謀亂。
成化元年,有石龍,號石和尚,糾合馮子龍數百人,四散剽掠。
通令男聰約子龍舉事。
乃於大石廠立黃旗聚眾,據海溪寺稱王,偽號漢,建元德勝。
偽署將軍元帥,以石和尚為謀主,劉長子、苗龍、苗虎為羽翼,眾至數萬,劫襄、鄧境。
時王恕方以副都出撫,懸榜曉諭,而未受分討之命。
賊狃為故常,不■散。
恕聞於朝,曰:「民可撫也。
而一奸一民好亂者,非兵不威。」
五月,命撫寧伯朱永為總兵官,兵部尚書白圭提督軍務,太監唐慎、林貴監軍,合湖廣總兵李震討劉千斤,副都御史王恕會三師並進,搗其巢。
二年春二月,擢鎮守荊、襄王信為都指揮同知。
劉千斤之亂,
荊、襄震驚。
信度房陵險要,自率數十騎往據之。
調集民兵,不滿千人。
賊四千餘人突至,圍攻之。
援絕,信多張旗舉火,日夜不息,歷四旬。
間以死士出城五六里舉火炮,賊以為援兵也,驚潰,信追擊大利。
三月,提督荊、襄軍務兵部尚書白圭奏言:「賊首劉千斤在襄一陽一房縣、豆沙河諸處萬山之中,分作七屯。
臣等議欲分兵四路:」一從南漳,一從安遠,一從房縣,一從■城,犄角並進,剋期會剿。」
上報曰:「兵不可遙制,悉如卿所議行。」
五月,兵部尚書白圭及湖廣總兵都督李震帥師討荊、襄賊,平之。
先是,圭至南一陽一,與撫寧伯朱永由南漳入,遇賊,誘之臨城,擊破之。
永適有疾留鎮,圭與唐慎、李震、湖廣巡撫王儉進兵潭頭坪,林貴、鮑政自安遠進兵馬良坪,喜信、王信自房縣進兵一浪一口河,王恕率都指揮劉清等亦自■城進兵洞庭廟。
賊見勢一逼一,千斤走壽一陽一,欲出陝西;苗龍走大市,欲出遠安。
即調兵生壽一陽一,截其奔軼,千斤退保大市,與龍合。
都指揮田廣進至雁坪,擊賊敗之,追及於古口山。
明日,廣與諸軍皆會,進攻賊陣。
斬其子劉聰、偽都司苗虎一百餘人。
乘勝進兵,賊退入巢一穴一。
山險,復雨淖,圭身先士卒,至格兜,賊憑險為拒。
時諸路兵會已二日,攻之不能下。
士卒聞圭來,倍奮勇。
圭乃命劉清將兵千餘,由間道出賊後,焚其營,而自以大軍臨之。
圭與震、儉攻其右,王信擊其左,鮑政沖其中。
賊數萬餘迎戰,顧其營火,遂驚走,蹂躡死者無算,擊斬萬人。
生擒劉千斤,獻俘京師,與苗龍等四十人,皆磔於市。
男子十歲以上者斬之,惟劉長子、石和尚遁去,深入巖險。
會永病癒,更帥兵搜餘賊。
六月,石和尚集眾千餘,焚劫四川大昌縣,殺夔州通判王禎。
命分兵討之。
冬十月,提督湖廣軍務白圭誘執賊首石和尚。
時石和尚、劉長子聚眾巫山,圭遣參將喜信、鮑政,都指揮白玉隨賊嚮往剿之。
賊
計窮食盡,乞降。
圭遣指揮張英誘之,劉長子遂縛石和尚送至喜信營,受之。
長子詣信營乞食,信餉之,俾居近營。
既而並誘執劉千斤妻連氏及其偽職常通、王靖、張石英等六百餘人。
事聞,上命搜捕余一黨一,賊平。
諸將忌張英功,替於朱永,謂英多獲賊賄。
以事捶殺之,遂班師。
十一月,磔石和尚、劉長子於市。
敘平荊、襄功,進撫寧伯朱永為侯,李震興寧伯,白圭進太子少保。
四年春三月,改戶部右侍郎楊璇為右副都御史,撫治荊、襄、
南一陽一流民。
六年冬十月,荊、襄賊李鬍子聚眾反。
先是,賊平,諸郡邑控制戍守皆未設。
會歲大旱,流民入山者九十萬人。
李鬍子,新鄭人,劉千斤余一黨一也。
千斤敗,與其一黨一王彪
走免。
糾合余一黨一小王洪、石歪專往來南漳、內鄉、渭南間,復倡流民為亂,偽稱太平王,立「一條蛇」「坐山虎」等號,官軍屢捕不獲,荊、襄、南一陽一為之一騷一然。
十一月,命都御史項忠總督河南、湖廣、荊、襄軍務,討李鬍子。
七年春正月,右都御史項忠至襄一陽一,以見卒寡弱,請調永順等土兵。
從之。
諸將請速進,忠曰:「流民逃聚山谷,陷盜中,不能自
脫耳。」
乃駐兵分佈險要,遣人持榜招諭,有能去賊自歸者,禁勿殺。
於是民多攜老弱來歸。
王彪自變量十人覘軍,且阻歸者,出不意擒之。
兵部尚書白圭言:「賊一黨一困饑寒,出於迫脅。
宜敕項忠相度機勢,計撫綏長策。
不必調永順、保靖土兵,以滋一騷一動。」
忠奏曰:「賊據險在萬山中,復有流民從之,患將不測。
臣奉詔旨,開諭生路,流民攜扶老幼出山;日夜不絕,計四十餘萬。
今若中止土兵,恐民聞之,仍懷疑懼。
且王彪雖授首,而渠魁李鬍子尚伏竄。
設復再聚,重調為難。」
上報曰:「土兵已到,嚴約不得擾民。
其流民在山,眷戀生業,不至為非者,用心設法撫安之。」
十一月,荊、襄、南一陽一流賊平,進總督軍務項忠右都御史,敕留撫治。
忠之用兵荊、豫也,遣人持榜,入山招諭。
負險不服,即縱兵剿不赦。
李鬍子勢孤,潛伏山寨。
忠遣副使余洵、都指揮李振率兵追捕,遇鬍子於竹山縣,盡死拒敵,為官軍所擒。
小王洪尚有眾五百,屯於鈞州龍潭,亦破擒之。
幾遣還鄉者四十萬人,俘斬二千人,編戍者萬餘人。
時流民有自洪武以來家業延子孫,未嘗為惡者。
兵入,盡草之,死者枕藉山谷。
其戍湖、貴者,又多道死,棄一屍一江滸。
議者謂忠此役,實多濫殺。
既樹平荊、襄碑,或亦呼為「墮淚」,以嘲忠雲。
十二月,都御史項忠獻荊、襄俘李鬍子一百二十九人,刑部尚書陸瑜等會奏,坐罪有差。
八年夏四月,給事中梁疏劾都御史項忠偏聽檢討張寬、御史
劉潔、總兵李震,縱殺要功。
上曰:「荊、襄流民為患,中外皆以為慮。
今及蕩平,即議其後,非所以激勸天下也。」
兵部尚書白圭又言:「忠所上荊、一陽一功次文冊,與震前後不同,請勘。」
上亦不聽。
五月,都御史項忠乞致仕,慰留之,召還院。
先是,有星孛於天田,言者謂荊、襄殺戮所致。
忠再疏自列,因乞骸鼻。
上溫旨答之。
十二年春二月,命都御史原傑經略鄖一陽一,撫定流民。
自成化初年,陝西至荊、襄、唐、鄧之間,皆長山大谷,綿亙千里,所至流逋藏聚為梗,劉千斤之亂因之。
至李鬍子復亂,流民無慮百萬。
都御史項忠奉命捕逐之,死者不可勝計。
祭酒周洪謨乃著《流民說》,略曰:「昔因修天下《地理志》,見東晉時廬、松之民,流至荊州,乃僑置松滋縣於荊江之南;陝西雍州之民,流聚襄一陽一,乃僑置南雍州於襄西之側。
其後松滋遂隸於荊州,南雍遂並於襄一陽一,垂今千載,寧謐如故。
此前代處置荊、襄流民者,甚得其道。
若今聽其近諸縣者附籍,遠諸縣者設州縣以撫之,置官吏,編裡甲,寬徭役,使安生業,則流民皆齊民矣。」
都御史李賓深然其說。
至是流民復集如前,賓乃援洪謨說疏上之,上可焉,命傑往蒞其事。
秋七月,北城兵馬吏目文會疏言:「荊、襄自古用武之地。
宣德間,有流民鄒百川、楊繼保匿聚為非。
正統中,民胡忠等開墾荒田,始入版籍,編成裡甲。
成化年來,劉千斤、石和尚、李鬍子相繼作亂,大臣處置失宜,終未安輯。
今河南歲歉民饑,入山就食,勢不可止,能保無後日之患?經條上三事:曰荊、襄土地肥饒,皆可耕種,遠年入籍流民,可給還田土,所附籍者領田土力耕,量存恤之,其願回籍者聽。
曰流民潛處,出沒不常,乞選良有司為之撫綏,軍衛官為之守禦,則流民自安。
曰荊、襄上流,為吳、楚要害,道路多通,必於總隘之處,加設府、衛、州、縣,立為保甲,通貨賄以足其衣食,立學校以厚其風俗,則其民自趨於善矣。」
上大是之,命都御史原傑采其言用之。
九月,都御史原傑奏言:「信一陽一、固始等州縣,南抵蘄、黃,西接荊、襄,東連鳳一陽一、霍丘,山勢綿亙,河流四達,盜易出沒。
且鳳一陽一、陳州,近皆被災,流民載道。
盜入霍丘,劫帑藏,執縣官,民庶一騷一動,誠宜思患預防。
今請於汝寧所屬信一陽一等一十三州縣,令二司巡守官選壯丁,備器械馬匹。
委任二官督之,緝捕盜賊。
又信一陽一軍民雜處,一奸一盜尤眾,請調守備南一陽一河南都指揮官,俾得專御盜賊,禁治銀洞。
又商城縣南接六安州二百餘里,四野曠漫,而金剛台巡檢司乃在縣北,今請遷置縣馬頭山。」
詔悉如所言行之。
十一月,開設湖廣鄖一陽一府,即其地設湖廣行都司、衛、所及縣。
時都御史原傑扁置諸郡縣,深山窮谷,無不親至。
至則宣朝廷德意,問民疾苦。
諸父老皆忻然原附版籍為良民。
於是大會湖廣、河南、陝西撫、按、藩、臬之臣,籍流民得十一萬三千餘戶,遣歸故土者一萬六千餘戶,其願留者九萬六千餘戶,許各自佔曠土,官為計丁力限給之,令開墾為永業,以供賦役,置郡縣統之。
於是湖廣割竹山地,分置竹溪縣,割鄖、津地,分置鄖西縣;河南割南一陽一、汝州、唐縣地,分置桐柏、南召、伊一陽一三縣;陝西析商縣地,為商南、山一陽一二縣,而以商縣為商州。
使流寓土著者參錯以居。
又即鄖縣城置鄖一陽一府,以統鄖、房、竹山、竹溪、鄖西、上津六縣,且立行都司、衛於鄖一陽一,以保障控御之。
經畫既定,乃上其事。
因薦鄧州知州吳遠為鄖一陽一知府,諸州、縣皆選鄰境良能吏,習知其事者為之。
又以地界三省,無統紀,薦御史吳道宏才望,請代己任,得兼制三省,撫治八郡,居鄖一陽一。
上遂擢道宏為大理少卿,代傑撫治。
馳璽書賜傑召還,以為南京兵部尚書。
傑勞苦成疾,南還,竟卒於驛捨。
荊、襄之民聞之,無不流泣者。
尋以撫治鄖一陽一大理少卿吳道宏為右僉都御史,開府鄖一陽一,著為令。
谷應泰曰:鄖一陽一斗絕,西北錯處陝、蜀,南下則光、信、南一陽一、豫州之域。
漢北楚山,又皆蜿蜒亙屬,下抵鳳一陽一、廬、霍。
地扁千里,壤接數省,河流四達,復嶺萬里,麋羅之故國,鬻熊之邊陲也。
終元之世,嘯聚不散。
高皇削平,竟虛其地,禁民勿入。
夫亦周終徙洛,漢不復豐,惡其淵藪,遂作丘墟。
然而鄖處萬山,林篁叢密。
地既紆回,利堪樵給。
流民生長,莫隸版圖,家占土田,不知租稅。
此亦桃源之於武陵,五丁之於蜀道矣。
流聚既多,遂生雄長,天水泥丸之志,尉陀坐大之形。
劉通以膂力號劉千斤,石龍以妖識號石和尚。
憲宗之世,潛號改元,唐、鄧、荊、襄,一騷一然不靖。
白圭以大司馬出督,五道俱進,敗之南漳,懸軍深入,焚其中營。
千斤獻俘闕下,而臨陣斬獲者萬有餘人,蹂亂走死者不可勝算。
兵威懲創,於斯烈矣。
既而劉長子又有餘一黨一復聚巫山,圭發師掩捕,連營入討。
食盡援窮,誘殺渠帥,獲縛者復六百餘人。
而上猶命縱兵誅剿,必無噍類。
示不臣之炯鑒,明天威之莫犯也。
既而李鬍子又以余一黨一構亂荊、襄,項忠主剿尤力。
扁召土兵,進營竹、房,陳俘二千,編戍滿萬。
乃史稱其草良民,枕藉山谷,戍多道死,一屍一棄江干。
項羽盡屠外黃,荊楚遂築京觀。
不是過也。
然而流民入山就食,雲集如前。
大臣悔禍,始議更張。
洪謨著《流民》之說,文會有三事之陳。
原傑乃披榛履險,宣佈慰問。
於是山東之民扶杖聽詔,河北之老流涕觀軍。
入籍者十一萬三千,願留者九萬六千餘戶。
各佔曠土,並輸賦役。
割地三省,設置六縣,而鄖一陽一巍然重鎮矣。
鄭國成渠,秦溉萬頃;受降河外,唐築三城。
國寶慢藏,利器誨盜,非惟棄險,實啟戎心。
故一介之吏,賢於十萬之師,Θ之民,勝於組練之甲。
然後知飲至凱旋,稱俘獻廟。
當時虔劉我赤子,抑又何多也。
原傑崎嶇佈置,竟以勞卒。
萊公雷竹,叔子峴碑,視死人如刈,以為己功者,吾又以傑為百世如生也。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