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紀事本末》○河漕轉運:成祖永樂元年三月,沈一陽一中屯衛軍士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明史紀事本末》○河漕轉運

明史紀事本末

○河漕轉運

卷二十四

成祖永樂元年三月,沈一陽一中屯衛軍士唐順言:「衛河之原,出衛輝府輝縣西北八里太行蘇門山下。

其流自縣城北經衛輝城下,入大名浚縣界,迤■抵直沽入海。

南距黃河陸路五十餘里。

若開衛河,距

黃河百步置倉廒,受南京所運糧餉,轉致衛河交運,則公私交便也。」

上命廷臣議,俟民力稍■行之。

四年秋七月,命平江伯陳兼督江、淮、河、衛轉運。

洪武中,

航海侯張赫、舳艫侯朱壽俱以海運功封,歲運糧七十萬石,止給遼左一方。

永樂初,北京軍儲不足,以充總兵,帥舟師海運,歲米百萬石。

建百萬倉於直沽尹兒灣。

城天津衛,籍兵萬人戍守。

至是,令江南糧一由海運;一由淮入黃河至一陽一武,陸運至衛輝,仍由衛河入白河至通州。

是為海陸兼運。

八年,以舊額漕運二百五十萬石,不足給國用,特令江、浙、湖廣三省鎊布、都官自行督運,共三百萬石有奇。

九年春二月己未,命工部尚書宋禮、都督周長開會通河。

自濟

寧至臨清,舊通舟楫。

洪武中,河岸沖決,河道淤塞。

故於陸路置八■運所,每所用民丁三千,車二百輛,歲久民困其役。

永樂初,屢有言開河便者,上重民力未許。

至是,濟寧同知潘叔正言:「會通河道四百五十餘里,其淤塞者三之一。

浚而通之,非惟山東之民免轉輸之勞,實國家無窮之利也。」

乃命禮等往視。

禮等極言疏浚之便,且言天氣和霽,{且}及時用工。

於是遣侍郎金純發山東、直隸、徐州民丁,及應天、鎮江等府民丁,併力開浚。

民丁皆給糧犒賞,蠲他役及今年田租。

命宋禮總督之。

河南河水屢歲為患。

先是,遣工部侍郎張信往視信。

訪得祥符縣魚王口至中灤下二十餘里,有舊黃河岸,與今河面平,浚而通之,俾循故道,則水勢可殺,遂繪圖以進。

詔發河南民十萬,命興安伯徐亨、王部侍郎蔣廷瓚、金純相度開浚,並命禮兼督之。

六月,會通河成。

以汶、泗為源,汶水出寧一陽一縣,泗水出兗州,至濟寧而合。

置天井閘以分其流,南流通於淮。

而新開河則居其西,北流由新開河道東昌入臨清,計三百八十五里。

自濟寧至臨清置十五閘,以時啟閉。

又於寧一陽一築罡城壩遏汶水,盡入漕河。

禮還京上言:「會通河源於汶、泗,夏秋霖潦泛溢,則馬常泊之流亦入焉。

汶、泗合流,至濟寧分為二河:一入徐州,一入臨清。

河流深淺,舟楫通塞,繫乎泊水之消長。

泊水夏秋有餘,冬春不足,非經理河源,及引別水以益之,必有淺澀之患。

今汶河上流,上自寧一陽一縣已築壩堰,使其水盡入新河。

東平州之東境,有沙河一道,本汶河支流,至十里口通馬常泊。

比年流沙淤塞河口,宜及時開浚。

況沙河至十里口,故道具存,不必施工。

河口當浚者僅三里,河身宜築堰者計百八十丈。」

從之。

十年春正月,巡按山東御史許堪言:「去年衛河水溢,河岸倒塌。」

命工部尚書宋禮相度措置。

夏四月,尚書宋禮奏:「自衛河東北至舊黃河一十二里內,五里舊河有溝渠。

五里系古路,二里系平地。

今開河洩水以入舊黃河,則至海豐大沽河入海。」

上命俟秋成為之。

九月工部主事藺芳言:「中灤分導河流,使由故道北入於海。

河南之民,免於昏墊,誠萬世之利。

然緣河新築護岸掃座,用蒲繩泥草,不能經久。

臣愚以為若用木編成大囤,若欄圈然,置之水中,以椿木釘之,中實以石,卻以橫木貫於椿表,牢築堤土,則水可以殺,堤可以固,而河患息。」

從之。

尚書宋禮薦其才,擢為工部右侍郎。

十一月,浚鎮江京口、新港、甘露三港達於江。

十三年三月,罷海運糧。

命平江伯陳於湖廣、江西造平底淺船三千艘,以從河運,歲運三百餘萬石。

初,漕運北京,舟至淮安,

過壩渡淮,以達清河,輸挽甚艱。

故老為言;「淮安城西有管家湖,自河至淮河鴨陳口,僅二十里,與清河口相值。

宜鑿河引湖水入淮,以通漕舟。」

從之。

乃鑿清江浦,引水由管家湖入鴨陳口達淮。

就管家湖築堤旦十里,以便引舟。

置四閘,曰:移風、清江、福興、新莊,以時啟閉。

浚儀真、瓜州通潮。

鑿呂梁、百步二洪石,平水勢。

開泰州白塔河,通大江。

築高郵湖堤,堤內鑿渠,亙四十里。

淮濱作常盈倉五十區,貯江南輸稅。

徐州、濟寧、臨清、德州皆建倉,使轉輸。

議以原坐太倉歲糧,蘇州並山東兗州,送濟寧倉;河南、山東送臨清倉,各交收。

浙江並直隸衛分官軍於淮安,運至徐州;京衛官軍於徐州,運至德州;山東、河南官軍於德州,接運至通州。

名為「支運」。

年凡四次。

河淺膠舟處,濱河置捨五百六十八所。

捨置淺夫,俾導舟。

其可行處,緣河堤鑿井樹木,以便行人。

乃增置淺船三千餘艘,海運遂罷。

凡漕渠在齊、魯間者,宋禮功為多。

在江、淮間者,陳功為多。

十四年,設淮安之清河、福興,徐州之沽頭、金溝,山東之谷亭、魯橋等閘,各置官。

於是漕運始達通州。

宣宗宣德五年三月,陳復言:「支運法軍民均勞甚善。

但民病

捨穡往還,不若益耗兌軍便。」

帝是其議,改為「兌運法」。

行之既久,耗亦納官,失初意矣。

七年,置呂梁漕渠石閘。

初,陳以呂樑上洪地險水急,漕舟

難行,奏令民於舊洪西岸鑿渠深二尺,闊五丈有奇,夏秋有水,可以行舟。

至是,復欲深鑿,置石閘三,時其啟閉以節水,庶幾往來無虞。

事聞,命附近軍衛及山東布政司量發民夫工匠協成之。

憲宗成化四年,初,正統間,漕米入庾,始有銳。

至是,帝詰銳米,戶部執曝揚之數。

取米石,一其銳曝之,得九斗有六升,乃以升為耗。

巡撫江南邢宥修復運河壩閘。

先是,正統初,巡撫周忱經理運

道,武進奔牛、呂城設為壩閘,俾漕舟由京口出江,最稱便利。

迨景泰間,壩閘漸頹,水道淤淺。

有議從蔡涇、孟瀆出江者,因迫海洋,漕舟多覆溺。

天順間,巡撫崔恭奏請從周忱故道,增置五閘。

至是成之。

七年,罷瓜、淮兌運。

並改四倉之支運者,俱令兌各附近水次。

其瓜、淮者於原耗外,益以腳米。

四倉故無耗者,准量給耗米。

又復在軍運。

尋復定兌運改兌之額:河、淮以南,以四百萬供京師;河、淮以北,八百萬供邊境。

別貯額外米於臨、德,曰「預備米」,以備漕米之撥補也。

先是,宣德間,定耗例,二米一他物,蓋仿洪武時附載土物之意,用以資君便民。

至成化為改兌法,則悉從本色,聽軍易用,然多滯不便。

世宗嘉靖七年,通惠河成,糧運從河入,省輕繼銀一十一萬,詔給軍三之一,並令三歲後,量減加耗以寬民。

初,弘治中,議定折耗銀曰輕繼,凡輕繼之銀官給之。

大抵米以備遠涉及顯加之耗,銀以備傭僦鋪墊之用。

要之,正米無缺而止。

正外諸羨,盡遍旗卒,官無利焉。

一時軍卒饒逸,漕運於斯為盛。

亡何,漕撫李蕙請繼余貯庫,聽來年缺者貸償之。

上可其奏,著為令。

嘉靖初,河漕總兵楊宏奏:「輕繼隨軍人,緩急有濟。

若貯漕庫,非法也。」

大學士費宏言:「衛軍終歲勤勞,給京軍幸有羨,宜與之。」

詔皆給軍,軍歡然。

久之,戶部言:「輕繼之費倉為甚,譬雀鼠之嚙,蟣虱之一吮一,雖禁不可止也。

上曰禁革,下曰扣除,不如其已。

請令運官備列倉費前規,聽官給領之。」

而給軍遂革。

至是,通惠河成,遂有是命。

八年,疏治清江浦復舊,乃由江入淮之道。

神宗萬曆七年,復築高堰。

隆慶中,高堰廢,淮水壞民田。

至是,議復築之。

起新莊至越城,長一萬八百七十餘丈。

堰成,淮水

復由清口會黃河入海,而黃浦不復沖決。

又以通濟閘一逼一近淮河,舊址坍損,改建於甘羅城北。

仍改浚河口斜向西南,使黃水不得直射。

因發折新莊閘,又改福興閘於壽州廠適中處所,其清江板閘照舊增修。

又議修復五壩,惟信字壩久廢不用;智、禮二壩加築,仍舊車盤船隻;仁、義二壩與清江閘相鄰,恐有沖浸,移築天妃閘內。

覆命官修揚州、高、寶運河,減水閘四座,加高閘石九座。

自是,寶應諸河堤岸相接。

九年,於淮安府城南運河之旁,自窯灣楊家澗歷武家墩,開新河一道,長四十五里,曰永濟河。

因置三閘,以避清江浦之險。

十一年,建清江浦外河石堤長二里,磯嘴七座。

又建西橋石堤

長九十八丈,以御淮河之沖。

又議淮由昭靈祠南黃河出口,歷羊山、內華山、梁山接境山,開河置閘,以避戚港之溜。

十二年,揚州高、寶運道石堤之東,傍堤開新河三十餘里,以

避槐角樓一帶之險,曰弘濟河。

谷應泰曰:堯都冀方,九州通貢,水陸分道,舟車遞興。

然皆方物筐篚,非秸至粟米,負重致遠也。

秦人輸粟入邊,十鍾而致一

石,蓋難之矣。

漢興,海陵之粟,號甲天下,而分封列侯,天子仰食,不過中原三輔。

唐郡縣天下,關中運道,龍門險峻,舟桴罕入。

歲值霖潦,車牛不給,天子至率百官就食東京。

奉天告圍,蔓菁採食,韓粟至,脫巾撤呼。

宋都汴京,運道四達,路置兌倉,號為轉運。

此劉晏遺規,非豐、熙創法也。

元建都北平,張萬戶以鹽盜出沒,習知海上險易,獻書海運,成山、直沽,無異安瀾。

明初海運,猶致百萬。

文皇遷鼎,屢勤宵旰。

海漕並進,水陸互輸。

漕制漸增,海運遂罷。

安危之勢易明,內外之形易判也。

夫蜀道千年,蠶叢不啟;臨海咫尺,台、宕猶遺。

自燕迄吳,逕四千里,俞江涉淮,天限之已。

然而平江築堤,考自張吳;丹徒王氣,鑿由孫氏。

黃池夫差之故跡,邗溝隋帝之遺規。

假勾吳之霸烈,為聖主之驅除;藉荒王之遊幸,啟千年之利涉。

至於渡淮而北,昭一陽一、獨山,滕、薛瀕湖;、沂、汶、泗,魯郊多水。

齊擅清濟,燕誇濁漳。

直沽至海,潞水俞燕。

古今人力,輸灌裁通。

遠近地形,蓄瀦本盛。

蓋東南舟楫,利盡人功;西北高平,險因天設。

莫不枝延蔓引,自成萬里之形;璧合珠連,已見百川之赴。

因而按圖求轍,度地施工。

所以因山壘石,計日成城,依井求泉,終朝獲汲者也。

稽其道裡之略,京口設閘。

而浙舟入江,謂之「浙漕」。

高郵築堤,而江舟入淮,謂之「江漕」。

入淮以後,謂之「出黃」。

初鑿呂梁洪,舟河行者五百十餘里。

繼開董家口,避河險者二百七十餘里。

河行至此,謂之「入口」。

南一陽一夏村,皆引諸湖。

既達濟寧,而湖漕入濟,謂之「湖漕」。

而進此皆會通河矣。

由天井閘至臨清三百八十餘里,而濟漕入衛,謂之「出口」,而會通河盡矣。

衛水順流,直抵天津,謂之「衛河」。

衛漕入潞,潞水之流,謂之「白漕」,白漕既入,逕抵通州矣。

若夫江、淮以南,陳功著;齊、魯以北,宋禮功多。

潘季馴之鑿開董口,朱衡之廬居夏村。

而天井一閘,南北之脊,地如建瓴。

從老人白瑛之請,出七十二泉之水。

南流達徐,北流達衛。

觀其神功,此亦秦皇驅石,鞭跡猶存;大禹鑿山,掌形宛在。

漕河之底績,古今之明德也與!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明史紀事本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