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卞彬傳:祖父卞嗣之,作中領軍。父親卡延之,二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卞彬傳

南史白話文

卞彬傳

卞彬字士蔚,濟一陰一冤句人。

祖父卞嗣之,作中領軍。

父親卡延之,二十歲作上虞縣令,剛強有骨氣。

會稽太守孟青像對待一般下屬縣令那樣節制他,時間長了他不能忍受,把官帽扔到地上說:「我之所以受你的氣,只是因為這頂帽子罷了,今天已經還給你了。

你靠著當世功臣門第,而傲視天下國士。」

拂衣而去。

卞彬高超有才華,但多與時世不合。

齊高帝輔政,袁粲、劉彥節、王蘊等人不附和他,而沈攸之又舉兵造反。

後來袁粲、王蘊雖然敗亡,沈攸之還在。

卞彬認為高帝不能成事,於是對他說:「最近聽到有民謠說『可憐可念一屍一著服,孝子不在日代哭,列管暫鳴死滅族』,您可聽說過嗎?」

當時王蘊正為父親服喪,和袁粲一起被殺,所以說是「一屍一著服」,「服」者,「衣」也。

「孝子不在日代哭」,為一個「褚」字。

卞彬認為沈攸之得志,褚彥回要失敗,所以說「哭」。

「列管」指姓蕭的。

高帝聽了很不高興,等卞彬退出後,高帝說:「這民謠是卞彬自己編造的。」

後來卞彬曾在東府城謁見高帝,高帝當時作齊王。

卞彬說:「殿下把東宮作王府,就把青溪作為鴻溝吧,鴻溝以東為齊,以西為宋。」

於是就誦《詩》一首:「誰謂宋遠,..予望之。」

這樣就大大逆了齊高帝的心意,因此被擱置了好幾年,不能作官。

於是他就模仿趙壹《窮鳥賦》作《枯魚賦》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後來作南康郡丞。

卞彬很一愛一飲酒,放一蕩不羈。

既然不能作官,就寫了《蚤虱》、《蝸蟲》、《蝦蟆》等賦,都明顯有所影射攻擊。

其《蚤虱賦序》中寫道:「我生活貧困,布衣十年不做新的,一件棉袍,一輩子就只靠它來度過寒暑,沒有替換的。

體弱多病,生活懶散,睡覺圍著破棉絮,還不願起來。

加上稟一性一懶惰,懶得收拾這張外皮,洗涮不勤,難得沐浴,四肢一毛一烘烘的,添了很多臭氣,所以葦席蓬鬆,紛亂處蚤虱成群。

渾身奇一癢難忍,皮肉無時不受熬煎,在身上抓撓捉掐,整天手都不閒著。

虱子們有諺語說,『早上出世晚上就能抱孫子』,像我這兒的虱子,沒有洗澡的顧慮,沒有死亡的憂愁,平安聚集在舊衣破褲之中,又不勤於捉捕,於是子子孫孫,繁衍三十五年了。」

所說的都有實指。

又作《禽一獸決錄》,評論禽一獸說:「羊的本一性一邪惡而凶狠,豬的本一性一卑劣而輕率,鵝的本一性一頑固而傲慢,狗的本一性一奸一邪而一愛一顯露。」

都是指斥權貴。

其中羊邪惡凶狠,說的是呂文顯;豬卑劣輕率,是說朱隆之;鵝頑固傲慢,是指潘敞;狗一奸一邪一愛一顯露,是指文度。

他就是如此奇特。

《蝦蟆俺》說:「掛青拖紫,名為蛤蟆。」

世人說比喻令僕。

其中又有:「蝌蚪惟惟,群浮..水,從早到晚,蠕一動如鬼。」

比方令史諮事。

他的文章在社會上流傳。

後來歷任尚書比部郎,安吉縣令,車騎記室。

卞彬生一性一好飲酒,用葫蘆瓢和木元子皮作酒具。

戴一頂帛冠,十二年都不換。

用大瓦壺作火籠,所用的器一具大都怪異與眾不同。

自稱叫卞田居,妻子叫傅蠶室。

有人問他:「你一點兒也不注意節一操一,官祿怎麼能升上去呢?」

卞彬回答:「如果擲五木子,擲十次都不發市,難道是擲得笨拙嗎?我喜歡擲,現在正是到了這個地步。」

後來作綏建太守,死在任上。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