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蕭會理傳:十一歲時,蕭會理成了孤兒,因此特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蕭會理傳

南史白話文

蕭會理傳

蕭會理字長才,從小聰明靈慧,喜一愛一文史。

十一歲時,蕭會理成了孤兒,因此特別受到梁武帝的一寵一愛一,給他的衣服、禮儀和品爵都和正王待遇相同。

十五歲時被任命湘州刺史,他總是相信他身邊的人所出的主意,行一事劉納因此而經常限制他的行動。

蕭會理心裡很不高興,他設法找到劉納收取賄賂的證據,將他拘禁起來送往建鄴。

劉納歎息著說:「我一見到天子,就會讓你們知道後果。」

蕭會理厚送給劉納錢糧,幾次派人前往安慰。

同時卻讓心腹到青草湖扮成強盜,將劉納全家百口人全部殺光。

後蕭會理累升而擔任都督、南兗州刺史。

太清元年(547),蕭會理總督眾軍北侵魏國,到彭城時,被魏軍打敗,退回本鎮。

太清二年,侯景包圍了京城,蕭會理領兵入京救援。

正值北徐州刺史封山侯蕭正表準備接應他的哥哥蕭正德,表面上聲稱前往救援,實際上準備偷襲廣陵。

蕭會理打敗了蕭正表,這才得以沿著道路進軍。

台城陷落以後,蕭會理回到本鎮。

侯景派遣前臨江太守董紹先帶著梁武帝親筆手書來召回蕭會理。

蕭會理的幕僚們說:「董紹先的書信哪裡是皇帝的本意!」都勸蕭會理拒絕接納。

蕭會理採納了典簽范子鸞的計謀,便說:「皇上年紀大了,受制於賊寇,如今既然有親筆信召我入朝,臣子之心,怎麼能夠違背呢?況且如今身居江北,功業也難以成就,不如親自前往京都,在天子身邊再作圖謀。」

於是接納了董紹先。

董紹先進城之後,用一桿黑旗指揮眾軍,將蕭會理單騎送回京都。

侯景讓蕭會理任司空兼尚書令。

蕭會理雖然在賊寇的控制之中,總是想著恢復朝廷的大計,他和西鄉侯蕭勸等人暗中佈置了許多心腹,交結壯士。

當時范一陽一人祖皓斬了董紹先,佔領廣陵城起義,打算以蕭會理作為內應。

祖皓失敗,供辭中提到蕭會理。

侯景假傳詔書免去蕭會理的官位,但仍讓他以白衣的身份擔任尚書令。

當年冬天,侯景前往晉熙,京都兵力虛弱,蕭會理又和柳敬禮以及北兗州司馬成欽謀議。

柳敬禮說:「要辦大事時必定要有資本,如今身邊沒有寸兵,怎麼能夠行動?」

蕭會理說:「湖熟有我的故友舊人三千多人,昨天前來告知,準備確定日期響應集合起來。

合計敵人的守軍也不過一千人,如果有大兵從外部進攻,我們在內部接應,直接拿下王偉,事情必定成功。

即使侯景知道後歸來,也無能為力了。」

柳敬禮說:「好!」當時京城的百姓都厭惡賊軍,很想為朝廷效命。

但建安侯蕭賁把這項計謀報告了王偉,王偉便把蕭會理和他的弟弟通理抓住必了起來。

當時有位錢塘人叫褚冕,是蕭會理的舊交,也被關押在京城監獄中,賊寇審問他有關事情的起因,拷打他數以千次之多,但他始終沒有說出。

蕭會理在隔壁聽到聲音,遠遠地說:「褚郎,你不就因為我而致於此嗎?但你一定不要說話。」

王偉殺了蕭會理等人,而褚冕到底不服罪,王偉便放了他。

蕭會理的弟弟通理字仲宣,任太子洗馬,受封為祈一陽一侯,到這時也同時遇害。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