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陳後主張貴妃傳:父兄以織席為業。後主做太子的時候,被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陳後主張貴妃傳

南史白話文

陳後主張貴妃傳

張貴妃名叫麗華,是兵家的女兒。

父兄以織席為業。

後主做太子的時候,被挑選入宮,當時龔貴妃為良娣,張貴妃年齡十歲,給她使喚。

後主一見就喜歡上了她,從而得到親幸,於是便懷了孕,生下太子深。

後主即位,封為貴妃。

一性一格聰明靈慧,很受一寵一愛一。

後主起初因為始興王之亂,受了傷,躺在承香殿。

當時諸姬都不得進入,只有張貴妃在身旁服侍。

柳太后仍住在柏梁殿,也就是皇后的正殿。

而沈皇后向來在後主那裡不曾得一寵一,不得服侍傷病,另外住在求賢殿。

至德二年(584),在光昭殿的前面建起了臨春、結綺、望仙三閣,高幾十丈,總共好幾十間。

其中的窗戶、壁帶、懸楣、欄檻之類,都用沉檀香做成,又用金玉裝飾,點綴上珠翠,外面加上珠簾。

裡面有寶一床一寶帳,那些穿用和玩賞一類的東西,它們的瑰麗都是近代以來所沒有的。

每當微風到來時,香氣能在幾里以外聞到,朝一陽一初照,光彩輝映後一庭。

它的下面用石頭聚壘成山,引水做池塘,種上奇樹,穿插一進花和藥草。

後主自己住在臨春閣,張貴妃住在結綺閣,龔、孔二貴嬪住在望仙閣,都有復道可以互相往來。

又有王、季二位美人,張、薛二位淑媛,袁昭儀、何婕妤、江修容等七人,都受到一寵一愛一,輪流到上面遊玩。

以通曉文學的宮人袁大捨等為女學士。

後主每次引來賓客,和貴妃等人游宴,就讓諸位貴人和女學士以及狎客共同寫作新詩,互相贈答。

挑選出其中特別艷麗的,作為曲調,配上新的樂曲。

選出的有容色的宮女數以千百計,讓她們練習好以後前去歌唱,分開樂部陸續進行,藉以互相取樂。

其中的曲子有《玉樹後一庭花》、《臨春樂》等。

其中大略說:「璧月夜夜滿,瓊樹朝朝新。」

大致宗旨,都是讚美張貴妃、孔貴嬪的容貌顏色。

張貴妃頭髮長七尺,濃一黑如漆,光亮可以照人。

特別聰明靈慧,富有神采,舉動閑雅華貴,容色端莊秀麗。

每當望觀瞟視,光彩在眼中流一溢,映照著左右眾人。

她曾在閣上妝飾得極為美麗,走近閣前的欄杆,從宮中遠遠望去,飄飄然好像是神仙一般。

她很有辯才,記憶力強,善於觀察皇上的臉色。

她很受宮女們的推重,後宮的人都很感戴她,爭著講她的好處。

她又一精一通祈禱技術,假借鬼道來迷惑後主。

在宮中設置了各種各樣的祭祀,聚集許多女巫,讓她們擊鼓跳舞。

當時後主對政事十分怠惰,百官的啟奏,都要通過太監蔡臨兒、李善度呈遞請示,後主倚著靠枕,讓張貴妃坐在膝上共同決定。

李、蔡所記不住的,張貴妃都寫成條款,無所遺漏。

因為參與訪察宮外的事務,社會上有一言一事,貴妃必定首先知道並且告訴給後主,由此更加受到特異的一寵一幸,冠絕後宮。

而後宮的家人,有不守法度,違背事理的,只要請求貴妃施恩,貴妃則讓李、蔡先把這件事上奏,而後再慢慢替他們說情。

大臣有不聽從的,就趁機誣陷他們,說了後主沒有不聽的。

於是張、孔的權力,熏灼四方,內外宗族,很多被任用,大臣與執政者,也都是隨風披一靡一。

太監和諂媚之徒,內外勾結,互相引薦,賄賂公行,賞罰無常,法紀全被搞亂了。

後來隋軍攻克了台城,貴妃與後主都藏到井裡,隋軍把他們搜了出來,晉王楊廣命令在青溪中橋把她殺死。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