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垣崇祖傳:父親垣詢之,驍勇有氣力。元兇劭弒殺皇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垣崇祖傳

南史白話文

垣崇祖傳

垣崇祖字敬遠,一字僧寶,是垣護之弟弟的兒子。

父親垣詢之,驍勇有氣力。

元兇劭弒殺皇上,他擔任輔國將軍張柬的副官。

當時張超之動手把皇上殺死,也是隸屬於張柬的一個領軍。

垣詢之打算把他殺掉,顧慮張柬不同意;張柬早有這種想法,又不知道垣詢之是否同意,互相觀察。

正巧張超之要前來商量事情,張柬臉色變化,垣詢之覺察到了,便共同定下計謀,派人召見張超之。

張超之心裡懷疑而沒到,另外住到了其他地方。

垣詢之不知道,逕直前往去殺他,在一床一上殺死了他的僕人,於是和張柬一起南逃。

當時孝武帝已經即位,讓他做了積射將軍。

梁山戰役,奮力作戰,中了流箭身亡,追贈為冀州刺史。

垣崇祖十四歲時,很有才幹謀略,伯父垣護之對自己宗族的人說:「這孩子必定會光大我們的族門!」後來跟隨徐州刺史薛安都入魏朝。

不久又派門宗佔據朐山歸宋朝,求往淮北立功,明帝讓他擔任北琅笽、蘭陵二郡太守,封為下邳子。

後來齊高帝鎮守淮一陰一,垣崇祖當時戍守朐山,接受他的統率,對他十分敬奉,高帝因為他的武勇,待他很好,垣崇祖對他的妹夫皇甫肅說:「這真是我的君主。」

於是秘密表白了自己的忠誠之節。

高帝的威名已經很大,宋明帝尤其忌恨,徵調他為黃門郎,謀劃害死高帝,垣崇祖獻計使他得以免禍,從此更加親信,參與密謀。

元徽末年,高帝懼怕遭禍,讓垣崇祖入魏朝。

垣崇祖便把家小托付給皇甫肅,帶著幾百人將要進入魏朝邊界,再聽以後的指示。

正趕上蒼梧王被廢黜,召垣崇祖回到京都。

齊高帝新登帝位,恐怕魏朝討伐,便以送劉昶作為緩和。

高帝認為軍隊的入侵必將是在壽春,非垣崇祖無人可以抗禦,便調他為豫州刺史、監豫司二州諸軍事,封為望蔡侯。

建元二年(480),魏朝派劉昶進攻壽春,垣崇祖便在城西北建立堤堰堵塞肥水,在堰北建起一座小城,派了幾千人守衛。

他對長史封延伯說:「敵人必定全力進攻小城,如果破開這道堤堰,放水一沖,比三峽還急,自然淹沒,豈不是出小力而獲大利?」

後來魏軍由西路聚集到堰南,分軍到東路,赤膊攻擊小城,垣崇祖戴著白紗帽,坐轎上城,親自轉動車前扶手。

下午半晌時,決開了小史埭,水勢奔騰而下,魏朝的攻城軍隊,淹死了一千餘人,大部隊退走。

起初,垣崇祖在淮一陰一見到了高帝,便自比韓信、白起,只有皇上獨自認可。

等戰敗魏軍的捷報送到,皇上對朝臣說:「崇祖總是自比韓、白,現在真是其人呀。」

晉陞他為都督。

垣崇祖聽說陳顯達、李安人都增加了軍事儀仗,便也上表請求鼓吹橫吹樂隊。

皇上的敕令說:「韓、白怎能不與眾異樣?」

給他配了樂隊一部。

垣崇祖擔心魏朝再攻淮北,上表請求遷徙下蔡戍到淮東。

當年冬天,魏朝果然要攻下蔡,等聽說內遷,於是揚言要平除故城。

眾人懷疑魏朝會在故城建立戍衛,垣崇祖說:「下蔡離軍鎮近在咫尺,魏人豈敢設置戍衛?實際是想要除掉此城。

我正怕他們不住地奔走,砍殺不盡哩!」魏軍果然挖掘下蔡城,垣崇祖把他們打得大敗。

武帝即位,他擔任五兵尚書,兼任驍騎將軍。

起初,豫章王十分得一寵一,武帝在東宮,垣崇祖不肯趨附。

等破了魏軍,詔令讓他回朝,和他共同密議,武帝對他懷疑,曲意加以禮待。

酒後對他說道:「世間傳言說,我已經敞開懷抱,從今往後,以富貴相贈。」

垣崇祖拜謝。

離去以後,高帝又派荀伯玉給他下令完成邊塞軍事任務,他接受了任務連夜出發,無法到東宮告別,武帝以為他是不盡誠心,便記在心裡。

永明元年(483),武帝下詔令說他與荀伯玉煽動邊亂,把他殺死。

舊友當中沒人敢去的,獨有前豫州主簿夏侯恭叔拿出家財為他出殯葬,當時的人把他比作欒布。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