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海南諸國傳:它們西邊和西域各國接壤。漢武帝元鼎年間,派伏波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海南諸國傳

南史白話文

海南諸國傳

海南諸國,大都在交州以南及西南大海的島上,離中國有的四五千里,遠的有二三萬里。

它們西邊和西域各國接壤。

漢武帝元鼎年間,派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發百越,設置日南郡。

其界外各國,自漢武帝以來都向中國朝貢。

後漢桓帝時,大秦、天竺都從這條道上派遣使者來進獻貢品。

到了東吳孫權時,派遣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和它們通使。

他們所經過和沿途聽到的則共有一百幾十個國家,於是就把這些國家載入傳記。

晉代通中國的使者大概很少,所以史官便沒有記載。

到了宋、齊及梁代,它們用中國的年歷,向朝廷進貢,常有海船到來。

如今摘取其風俗中有明顯的特點的列為《》。

林邑國

林邑國,本是漢朝日南郡象林縣,古越裳國的地界。

伏波將軍馬援開發南部邊境,設置此縣。

其地方縱橫大約六百里。

城離海一百二十里,離日南郡南部邊界四百多里,北接九德郡。

其南部邊界,沿道路有河流二百餘里,界外有西圖夷也稱王。

馬援在那裡栽了兩根銅柱,以標誌漢朝的國界。

林邑國有金山,石頭都是紅色,其中生金子。

金子夜間從石頭裡飛出來,樣子像螢火。

又出產王毒王冒、貝齒、古貝、沉木香。

古貝是一種樹的名子,花開時好像鵝絨,一抽一出它的絲可以紡成布,和麻布沒什麼兩樣。

亦能染成五色,織成花布。

沉木香,是土人把樹砍斷,放上幾年,樹幹朽爛而樹心不爛,放在水裡就會下沉,所以叫沉香,不沉不浮的叫棧香。

漢末大亂,功曹區連殺縣令,自立為王。

過了幾代,後來的王無子嗣,外甥范熊代立。

范熊死,兒子范逸繼位。

晉成帝鹹康三年(337),范逸死,一個叫文的奴僕篡位。

文本是日南郡西卷縣夷人頭領范幼的家奴,曾經在山澗裡放牛,抓到兩條魚,變成了鐵,用它來打刀,刀打成後,文對著石頭祝禱說:「如果能把石頭砍破,我就該作本國之王。」

於是揮刀斷石,竟像砍枯草一樣,文心裡感到奇異。

范幼曾派他到林邑經商,於是他在那兒教林邑王建宮室造兵車器械,王一寵一愛一信任他。

後來他在王子中間散佈讒言,結果王子們都逃奔到別國去了。

等到國王死後無嗣,文假說到鄰國去迎王子回來,把漿中下毒毒死了王子,脅迫國人立他為王。

當時交州刺史姜莊派他的親信韓戢、謝幼前後監管日南郡,二人都貪婪殘暴,各國都厭恨他們。

晉穆帝永和三年(347),朝廷派夏侯覽為太守,對它們欺壓刻剝更厲害。

林邑歷來沒什麼耕地,貪圖日南郡土地肥沃,常想奪為己有。

這時文趁著人們怨恨情緒,襲殺了夏侯覽,用他的一屍一體祭天。

林邑人留在日南郡三年,才回歸林邑。

交州刺史朱藩後來派督護劉雄駐防日南,文又把他消滅,進犯九德郡,殺害官吏百姓。

文派使者告訴朱藩,願以日南郡北境橫山為界,朱藩不答應。

文回到林邑,不久又屯兵日南。

文死後,兒子佛繼位,仍舊駐軍日南。

征西將軍桓溫派都護滕..、九真太守灌邃討伐他,追到林邑,佛才請求投降。

晉安帝隆安三年(399),佛的孫子須達又進犯日南、九德諸郡,沒有一年不來,殺傷了很多人,交州變得虛弱了。

須達死,兒子敵真繼位,其弟敵鎧帶著母親出逃。

敵真追悔自己不能容母親弟弟,就捨棄國家到天竺去了,把王位讓給自己的外甥。

國相臧駘一再勸說他也不聽。

他外甥為王后殺了臧駘,臧駘的兒子又攻殺了他,立敵鎧的同母異父弟文敵為王。

文敵又被扶南王的兒子當根純殺死。

大臣范諸農平定動亂,自立為王。

諸農死後,其子一陽一邁繼位。

一陽一邁還沒生下來時,他母親夢見生兒子,有人用金席給她鋪上,色彩光亮華麗。

夷人把金子的上品叫作一陽一邁,就像中國的紫磨,於是就把他起名叫一陽一邁。

宋永初二年(421),派使臣來朝貢,宋朝便冊封一陽一邁為林邑王。

一陽一邁死,兒子咄繼位,因仰慕自己的父親就也取名一陽一邁。

林邑國的風俗,把居住的房屋叫作干闌。

門戶都向北開。

把樹葉作為紙張書寫。

男一女都用橫幅木棉布纏在腰以下,叫作干漫,也叫都漫。

耳朵上穿洞掛小環,貴人穿皮鞋,貧賤人光腳走路。

自林邑、扶南以南各國都是這樣。

他們的王者披袈裟,上掛瓔珞,如佛像的衣飾一樣。

出門乘坐大象,吹螺號擊鼓,罩木棉布傘,用木棉布作旗幟。

國家不設刑法,有罪者用象踩死。

國內的高門大姓稱為婆羅門。

嫁娶必定要在八月,女的先向男的求婚,因為賤男貴女。

同姓之間相互結親。

讓婆羅門領著女婿去見媳婦,拉著手交付給她,祝禱說「吉利吉利」,就算是完婚。

死去的人在野地裡燒掉,叫作火葬。

寡一婦一個人過日子,一直到老都披散著頭髮。

國王信奉尼乾道,鑄造高大的金銀人像。

元嘉初年,一陽一邁侵犯日南、九德諸郡。

交州刺史杜弘文打算興兵討伐,聽說就要有繼任來替換他便作罷。

元嘉八年(431),又進犯九德郡,進入四會浦口。

交州刺史阮彌之派隊主相道生率兵去討伐,攻區栗城不下,就引兵退回。

十二年、十五年、十六年、十八年,一陽一邁都派使者來進貢,所貢物品粗劣不值錢,卻總是侵犯掠奪不止。

宋文帝惱恨他桀獒不馴,二十三年,派交州刺史檀和之、振武將軍宗愨討伐它。

和之派司馬蕭景憲為前鋒,一陽一邁聽說後害怕,打算獻出金子一萬斤、銀子十萬斤、銅三十萬斤,並歸還掠奪來的日南郡人口。

他的大臣毒僧達勸阻,於是,他就沒有這樣做。

於是派遣大帥范扶龍防守北界的區栗城。

景憲攻克城池。

乘勝拿下林邑國,一陽一邁父子都脫身逃走。

宋軍繳獲他們的珍異物品,都是叫不上名字的寶貝。

又把他們的金人熔化,得到黃金數十萬斤。

檀和之是高平金鄉人,檀憑之的兒子。

因功封雲杜縣子。

孝建三年(456),任南兗州刺史,因為酗酒,貪一污受賄,一奸一污女犯人,被免官並不准再任用。

後來病死,死前看見胡神作祟。

被追贈左將軍,謚為「襄子」。

宋孝武帝孝建二年(455),林邑國又派遣長史范龍跋出使朝貢,朝廷封龍跋為揚武將軍。

大明二年(458),林邑王范神成又遣長史范流拜表獻金銀器、香、布等東西。

明帝泰豫元年(472),又派使者進獻地方土產。

齊永明年間,範文贊屢次派使者朝貢。

梁天監九年(510),文讚的兒子天凱奉獻白猴,朝廷下詔加封持節、督沿海諸軍事、威南將軍、林邑王。

天凱死,兒子弼毳跋摩繼位,拜表朝貢。

普通七年(526),林邑王高戍勝鎧遣使臣貢獻地方物產,朝廷下詔封持節、督沿海諸軍事、綏南將軍、林邑王。

大通元年(527),又派使節進貢。

中大通二年(530),林邑王高戍律..羅跋摩派使臣朝貢,下詔封他為持節、督緣海諸軍事、綏南將軍、林邑王。

六年(534),又派使者貢獻地方物產。

廣州附近山中都是狸人獠人,種類繁多,從古至今屢屢侵犯地方,成為歷代的憂患。

宋孝武帝大明年間,合浦大帥陳檀歸順,被拜為龍驤將軍。

陳檀請官軍去征討那些沒有歸附者。

於是任命他為高興郡太守,派前朱提郡太守費沈、龍驤將軍武期南伐,並打通朱崖的道路,都未能成功。

他們私自一殺了陳檀回兵,費沈被下獄死去。

扶南國

扶南國,在日南郡之南,海西的大灣中,離日南大約七千里。

離林邑國西南三千餘里。

城離海五百里,有大江寬十里,從西向東流入大海。

其國面積方圓三千餘里,土地低下而平坦遼闊,氣候風俗大體和林邑相同。

出產金、銀、銅、錫、沉木香、象、犀牛、孔雀、五色鸚鵡。

它的南部邊界三千里外有頓遜國,在海灣上,方圓千里,城離海邊十里。

有五個王,都隸屬扶南國。

頓遜國東部邊界和交州商人通商。

西部邊界連接天竺、安息境外諸國,和它們往返交易。

它的市場東西方交匯,一天有萬餘人。

珍稀物品、寶貴貨物無所不有,又有酒樹像石榴樹,採下花汁放進甕裡,過幾天就成了酒。

頓遜外邊的大海島上,又有毗騫國,距扶南八千里,傳說它的王身高丈二,頸長三尺,從古至今不死,沒有人知道他的年齡。

王神明聖靈,國中人的善惡和將來的事,他都能知道,所以沒有人敢騙他。

南方叫它長頸國。

國民有房屋衣服,吃粳米。

人們的語言和扶南國小有差別。

有山產金子,金露在石頭外表,多得數不清。

國家的法令為,殺犯人後並在王面前吃他的肉。

國內不接納生意人,有去的也被殺了吃肉,所以商旅都不敢去。

王常住在樓上,不吃暈腥,不敬奉鬼神。

他的子孫生死和平常人一樣,只有王不會死。

扶南王屢次派使者和他書信來往。

他曾送給扶南王純金的五十個人的食具,形狀像圓盤,又像瓦甌,名叫多羅,能裝五升,又有形狀像碗的能裝一升。

王也能寫天竺文字,天竺書大約有三千字。

解說前世因緣,和佛經相似,都是論述善事的。

又據傳說扶南東部邊界就是大漲海,海中有大島,島上有諸薄一柄一,國東有馬五洲。

在漲海上再向東行千餘里,到自然大洲,上面有樹生長在火裡,洲附近的人剝下樹皮,織成布,作為手巾,和蕉麻一樣而顏色略為青黑。

如果稍有點髒了,就扔進火裡,就又乾淨了。

有的用來作燈芯,總也燒不完。

扶南國的風俗本是赤身一裸一體,文身披髮,不做衣服,以女人為王,號稱「柳葉」。

女王年輕健壯,和男子一樣。

扶南國南邊有激國,有個侍奉鬼神的人名混填。

他夢見神賞賜他一張弓,然後又乘坐商船駛入大海。

於是混填早上起來就到廟上去,在神樹下邊得到一張弓,便按照所夢乘船入海,就到了扶南國境外。

女王柳葉的民眾見有船來,想去劫奪。

混填就張弓射柳葉的船隻,穿透一側船幫,還射一到柳葉的侍者。

柳葉非常懼怕,率眾投降混填。

混填就教柳葉在布上挖個洞,從頭上罩下去,叫作貫頭,從此女王身一體才不再一裸一露。

於是混填就成為扶南國君主,娶柳葉為妻,生下兒子分別作了七個城邑的王。

後來的王混盤況用詐謀離間各城邑,讓它們互相猜疑斷絕來往,於是舉兵吞併了它們。

又選派子孫分居各處,號為小王。

盤況九十多歲才死,立中子盤盤為王,把國事交給大將范蔓。

盤盤作王三年而死,國人共同推舉范蔓為王。

范蔓勇健有謀略。

又用兵攻伐鄰國,這些國家便都臣服於他,范蔓自稱扶南大王。

於是造大船遠航漲海,滅掉國家十幾個,開闢土地五六千里。

接著該攻伐金鄰國時,范蔓得病,派太子金生代行。

范蔓姐姐的兒子旃於是篡位自立,派人去騙金生而殺了他。

范蔓死時還留下一個吃一奶一的孩子叫長,藏在民間,長長到二十歲,便結交國中壯士,襲殺了旃。

旃的大將范尋又攻殺長而代他為王。

在國內大興土木,修建觀閣遊玩享樂,從早到晚接待賓客三四次。

百姓用香蕉、甘蔗、烏龜、鳥類作禮品。

扶南的國法,不設監牢,有告狀的,就先戒齋三天,把斧子燒得通紅,讓告狀者捧著走七步。

又把金環、雞蛋扔進滾水裡,讓告狀者取出來,如果不誠實手當時就爛,有理的就不爛。

又在城溝中養鱷魚,門外圈猛獸。

有罪的人往往被喂猛獸和鱷魚,魚獸如果不吃就說明無罪,過三天就把他放出來。

鱷魚大的有三丈多長,形狀像中國的豬婆龍,有四條腿,嘴長六七尺,兩邊有牙齒利如刀劍,常吃魚,碰上鮪鹿和人也吃,蒼梧以南和外國都有。

東吳時,派中郎康泰、宣化從事朱應出使范尋的國家。

國人還是一裸一體,只有婦女穿著貫頭。

康泰、朱應對范尋說:「你們國家的確很好,但人都一裸一露著太叫人看不慣。」

范尋才開始令國中的男子圍上橫幅。

橫幅就是今天所說的干漫。

有錢人裁錦製作,窮人就用布。

晉武帝太康年間,范尋開始派使者朝貢。

穆帝昇平元年(357),國王竺旃檀奏稱獻馴象,朝廷下詔讓停下來說勞民傷財。

後來的王喬陳如本是天竺的婆羅門,有神告訴他要作扶南國王。

喬陳如心裡高興,南來見盤盤。

扶南人聽說後,全國欣喜擁戴,迎接他立為王。

又改變制度,用天竺的法規。

喬陳如死,後來的王是持繣..跋摩,宋文帝元嘉十一年(434)、十二年、十五年,上表貢獻地方物產。

齊永明年間,王喬陳如..邪跋摩派使臣朝貢。

梁天監二年(503),跋摩又派使者送珊瑚佛像,並獻地方物產。

朝廷下詔封他為安南將軍、扶南王。

扶南國人都醜陋,黑髮捲曲,所居住之處不打井,數十家共用一個水池打水。

習慣供奉天神,天神用銅鑄成,兩張臉的四隻手,四張臉的八隻手,手裡都拿著東西,有的是小孩,有的是鳥獸,有的是日月。

國王出入乘象,嬪妃侍從也是這樣。

王的坐一姿是偏蹲翹膝,左膝跪在地上,用一塊白棉布鋪在面前,在上邊擺上金盆香爐。

國內的風俗是,家中死了人就剃去鬚髮。

死者有四種葬法:水葬就扔進江裡,火葬就燒成灰燼,土葬就埋掉,鳥葬就扔在荒野中。

人的一性一情貪婪無禮義,男一女隨便追逐私奔。

天監十年(511)、十三年,跋摩屢次派使者朝貢,當年死去。

庶子留..跋摩殺了他的嫡出弟弟自立為王。

十六年,遣使者竺當抱老上表進貢。

十八年,又遣使者送天竺旃檀瑞像、婆羅樹葉,並獻火齊珠、郁金、蘇合等香料。

普通元年(520)、中大通二年(530)、大同元年(535),屢次派使者進獻地方物產。

五年,又派使者獻活犀牛。

又稱他們國內有佛的頭髮,長一丈二尺,朝廷派和尚釋雲寶隨來使去迎取。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