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張率傳:十二歲能寫文章,常常每天規定寫詩一篇,有時幾天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張率傳

南史白話文

張率傳

張率字士簡,一性一格寬厚文雅。

十二歲能寫文章,常常每天規定寫詩一篇,有時幾天不作,就加以追補,逐漸進而寫作賦頌,到了十六歲,過去的作品已有兩千餘首。

有個叫虞訥的見了以後加以詆毀,於是張率有一天把它們全部燒燬,重新作了一首詩拿給他看,托名是沈約所作。

虞訥於是句句稱讚,無字不佳。

張率說:「這是我的作品。」

虞訥慚愧地退走了。

當時陸少玄家裡有他父親的書一萬多卷,張率與陸少玄要好,於是互通書籍,全部讀完了他家的書。

齊朝建武三年(496),舉為秀才,任命為太子舍人,和同郡的陸翱、陸厥幼年的時候互相親一暱友好。

曾經同車到左衛將軍沈約那裡去,遇到任窗也在那裡。

沈對任說:「這兩位少年是後進秀才,都是南國的金子,您可以認識一下。」

由此與任窗成了朋友。

梁朝天監年間(502~519),擔任司徒謝紻的屬官,在文德待詔省值勤,詔令讓他抄錄乙部書,又讓他撰寫古代婦女的故事。

讓擅長書法的琅笽人王琛、吳郡人范懷約等抄寫給後宮。

張率請假東歸,談論者認為他是傲世,張率很害怕,於是寫了一篇《待詔賦》上奏,很受讚賞。

皇上手詔答覆說:「司馬相如一精一細而不敏捷,枚皋迅捷而不一精一美,卿可以說是在金馬門兼具了二人的優長。」

又曾經參加皇上的宴會作詩,武帝單獨賜張率一首詩說:「東南有才子,故能服官政,余雖慚古昔,得人今為盛。」

張率奏詩往返六首。

後來武帝在玉衡殿召見他,對他說:「卿在東南很有聲望,朕很早就聽說。

您說宰相應該是誰,不從天上掉下來,不從地下冒出來,卿是名家奇才,如果又肯留心禮法律令,便是這種人選。

秘書丞是天下最清雅的官,東南有名望的世族還沒有人擔任過,今天把它授給您,為卿立定名譽。」

很快就任命他做了秘書丞,掌管集書詔策。

天監四年的一天,在華光殿禊飲,這天河南國獻了一匹赤龍駒,能伏拜,善跳舞,詔令張率和到溉、周興嗣作賦,武帝以張率和周興嗣的作品為優秀。

這一年,張率因為父親去世而離職。

他父親在世時的藝一妓一有幾十人,其中善唱的一個非常漂亮,同鄉的儀曹郎顧王光之前來求婚,歌女不同意,於是出家為尼。

她曾因為齋醮在張率的家裡相會,顧王光之便寫匿名信說她與張率一奸一婬一。

南司把這事報告了皇帝,武帝一愛一惜他的才能,壓下了這件事,但是仍然引起了當時的議論。

服喪期滿,很長時間沒有任職。

天監七年(508),任命為中權建安王記室參軍,不久在壽光省值勤,負責修丙、丁部書抄。

逐步調任晉安王宣惠咨議參軍。

張率在府中十年,恩情禮遇很寬厚。

後來做揚州別駕。

張率雖然歷任多種職務,卻不曾留心簿籍。

到了做別駕時有事上奏,武帝看了奏章提出問題,他都不能對答,只是說:「情況都在奏章中。」

武帝很不高興。

後來又做了黃門侍郎。

出京擔任新安太守,遭到了生母的喪事而去世。

張率酷一愛一喝酒,不一愛一管事,對於家務尤其不在意。

在新安他曾經派家僮載米三千石回家,等運到家便損耗了一大半。

張率詢問原因,回答說:「雀鼠損耗。」

張率笑著說:「好雄壯的雀鼠!」終於也沒再追問。

他從幼年寫文章,《七略》和《藝文志》所載的詩賦,今天遺失原文的,都進行了補作。

他所著的《文衡》十五卷、文集四十卷流行在世間。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