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魚腹侯蕭子響傳:豫章王蕭嶷沒有兒子,撫養了蕭子響。後來蕭嶷又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魚腹侯蕭子響傳

南史白話文

魚腹侯蕭子響傳

魚腹侯蕭子響字雲音,是武帝的第四個兒子。

豫章王蕭嶷沒有兒子,撫養了蕭子響。

後來蕭嶷又有了兒子,上表留他為嫡子。

武帝即位,他擔任南彭城、臨淮二郡太守。

蕭子響勇氣力量過人,開弓有四斛的力量,多次於園池當中貼著馬背在竹樹下面奔馳,而身一體毫無損傷。

過繼給蕭嶷以後,車服與諸王不同,每當入朝則十分憤怒,拳打車壁,武帝知道後,讓他的車服與皇子相同。

永明六年(488),有關部門上奏蕭子響應該回歸本位,於是封為巴東郡王。

七年,擔任都督、荊州刺史。

直閣將軍董蠻粗一壯有力,蕭子響邀請他一路同行。

董蠻說:「殿下癲狂如雷,怎麼敢跟隨您呢?」

蕭子響笑著說:「您敢說出這樣的話,也又是一個奇癲。」

皇上聽到後很不高興,說:「人名叫蠻,又怎麼能夠蘊藉!」於是給他改名為仲舒。

對他說:「今天的仲舒,與從前的仲舒相比怎麼樣?」

回答說:「從前的仲舒,出自私人家中,今天的仲舒,降自天帝,由此說來,勝過從前的很遠了。」

皇上非常稱讚。

蕭子響少年時就好武,左右帶刀的武士六十人,都有膽力才幹,他多次在內齋殺牛設酒,和他們相聚取樂。

他讓人私做了錦袍絳襖,打算賞給蠻人交換器杖。

長史劉寅等聯名秘密上奏,皇上下令仔細檢查,劉寅等人很恐懼,想隱瞞起來。

蕭子響聽說台使來到,卻不見詔書,於是便召來劉寅和司馬席恭穆、咨議參軍江胒、殷曇粲、中兵參軍周彥、典簽吳修之、王賢宗、魏景深等一齊進來,在琴台下把他們全部斬首。

皇上聽說非常惱怒,派衛尉胡諧之、游擊將軍尹略、中書舍人茹法亮率領羽林三千人搜捕那小子。

詔令說「蕭子響如果束手投降,可以保全他的一性一命」。

胡諧之等人到了江津,在燕尾洲築城。

蕭子響穿著白色衣服登上城頭,頻頻地派遣信使和他們互相通話,說:「天下哪有兒子反叛的,本身並不作賊,只是有些粗疏罷了。

現在我便單獨乘船還朝,何必築城被捉呢?」

尹略獨自回答說:「誰和你這個反叛父親的人一塊說話!」蕭子響聽了只是流淚。

又送了牛幾十頭,酒二百斤,果饌三十車,尹略都給扔進了江水中。

蕭子響的膽力之士王沖天極其憤怒,便率領一黨一徒渡過沙洲攻破城壘殺死了尹略,而胡諧之、茹法亮單獨乘船逃掉了。

皇上又派丹一陽一尹蕭順之領兵繼續討伐,蕭子響噹天就率領著白衣隨從三十人,乘著舴艋小舟從中流開往京城。

起初,蕭順之即將出發,文惠太子一向忌妒蕭子響,秘密地安排他們不許蕭子響回京,讓他們進行完善處理。

蕭子響在見了蕭順之以後,打算自己申明情況,蕭順之不允許,就在射堂將他縊死。

經有關部門奏請,斷絕了蕭子響的屬籍,賜他為蛸氏。

蕭子響秘密地寫了好幾張信函,藏在妃子王氏的裙腰中,詳細地進行申辯,說:「輕舟還朝而不得,此中苦痛很深,只請加以哀憐,不要讓史書上寫下齊朝有反叛父親的兒子,父親有害死兒子的名聲。」

等蕭順之回來,皇上心裡非常責怪和生氣。

一百天的時候在華林為蕭子響作齋,皇上親自行香,對各個朝士皺著眉頭。

等看見了蕭順之,嗚咽了好長時間,左右的人無不流淚。

後來有一天出景一陽一山,看見有一隻猿猴跳躍悲鳴,他問後面的官員:「這個猿猴是什麼意思?」

回答說:「猿猴的孩子前日墮崖而死,它的母親找它找不見,所以這樣。」

皇上因而想起了蕭子響,感歎了很久,悲不自勝。

蕭順之慚愧懼怕,生了病,於是憂鬱而死。

這時豫章王蕭嶷上表說:「已故的平民蛸子響在事業上沒有建樹,淪落無為,一時洩憤,陷入凶德,身死草野,未作血祭。

只是伏罪受戮,迷途知返,回顧以往,令人傷心。

在下希望陛下大發慈悲,讓他歸葬祖墳,這樣不僅能讓他的骸鼻得到恩惠,而且也使天下人士歸向仁德。」

皇上沒有批准,把他貶為魚腹侯。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