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謝莊傳:謝莊,字希逸,七歲就能寫文章,長大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謝莊傳

南史白話文

謝莊傳

謝弘微的兒子叫謝莊。

謝莊,字希逸,七歲就能寫文章,長大後,為人明善,容儀俊美,宋文帝見他以後很感到奇異,對尚書僕射殷景仁、領軍將軍劉湛說:「藍田生玉,難道是虛說麼?」

後來他擔任隨王劉誕的後軍咨議,兼任記室。

他把《左傳》的經文和傳文分開,依隨封國來立篇目。

制了一塊一丈見方的木板,畫上山川土地,各有脈絡。

分開則州郡各不相同,合併則海內聯為一體。

元嘉二十七年(450),魏朝進攻彭城,派遣尚書李孝伯與鎮軍長史張暢談話,李孝伯問起了謝莊及王微,他的名聲竟傳播得如此遙遠。

二十九年,任命為太子中庶子。

當時南平王劉鑠進獻有紅色鸚鵡,詔令群臣寫賦。

太子左衛率袁淑的文才為當時之冠,作賦完畢交給謝莊看。

等到看見了謝莊寫的賦,慨歎說:「江東如果沒有我,您應當是獨自秀美,我如果沒有您,也會是一時的傑才。」

於是便把他的賦隱藏了起來。

元兇劭殺父自立後,他轉任司徒左長史。

孝武帝入京討伐,秘密地把檄書送給謝莊,讓他加以改正然後宣佈。

謝莊派了一個心腹學生具慶拿上書信秘密地到孝武帝那裡表達誠懇的心情。

孝武帝登基以後,任命他為侍中。

當時魏朝請求互通貿易,皇上詔令群臣廣泛議論。

謝莊認為拒絕他們而伺機行動,足可以表現強大。

驃騎竟陵王劉誕應管轄荊州,徵調丞相、荊州刺史、南郡王劉義宣入朝輔政,劉義宣堅決推辭不肯入朝,而劉誕便約定日期開船。

謝莊認為丞相既然沒有入朝的志願,而驃騎便有了出發的日期,好像是要一逼一迫似的。

於是就由孝武帝講明了劉誕出發的時日,劉義宣竟然還是不肯回京。

孝建元年(454),調他擔任左將軍。

謝莊有辯論的口才,孝武帝曾問顏延之說:「謝希逸的《月賦》怎麼樣?」

回答說:「美是美,只是謝莊僅僅知道『隔千里兮共明月』。」

孝武帝召見謝莊,把顏延之的答話告訴了他,謝莊應聲說道:「延之作《秋胡詩》,僅僅知道『生為久別離,沒為長不歸』。」

孝武帝拍掌高興了一整天。

又王玄謨問謝莊什麼是雙聲,什麼是疊韻。

回答說:「『玄護』為雙聲,『..郂』為疊韻。」

他就是如此地敏捷迅速。

當初,孝武帝曾賜給謝莊一口寶劍,謝莊把它給了豫州刺史魯爽。

後來魯爽叛變,孝武帝在一次宴會上問起了寶劍在什麼地方。

謝莊回答說:「過去我曾拿它與魯爽送別,私自代陛下作了命他自一殺的杜郵之賜。」

皇上聽了非常高興,當時的人把這當作見識深遠之言。

當時搜羅人材的路子十分狹窄,謝莊上表闡明求賢的意義說:「臣聽說功勳卓著的魏惠王,並非只是擁有可以光照十二乘車的珍珠,道德溫順的秦國客使藺相如,那單只是秘密保護了價值連城的和氏璧!隆盛與衰微的變化,成功與失敗的緣由,何曾不是興旺憑借獲得人才,破敗因為失去賢士?所以《楚書》上以善於任用賢人為寶貴,《虞典》上以採納遵從明哲為難能。

而舉賢任能的措施已經在中世廢毀,英才登上仕途的法律並未在當今聽到,如果一定要使根本豐盈,事業發達,保護民眾,挽救世俗,除非改革弊敗,怎能達到圓美?人才生於時代,往古當今哪有二致,賢士出自人間,亂世治世有何區別?一陽一氣上升至中央,英賢起自徐州沛縣,接受道符在白水,異才出於荊宛地區。

難道兩京就是智慧者的產地,鄉野就是愚蠢人的故居?實際上只是有沒有機遇、不被任用罷了。

現在大道光明而暢通,萬事等待有德的高人,而天下九服的曠遠,人間九流的艱難,權衡選拔,只靠吏部。

一人的觀察容易局限,天下的人才難以溯源,用容易局限的觀察,映照難以溯源的人才,要使國家沒有遺漏的賢達,民間沒有餘留的大器,難道可以做到嗎?從前公叔痤舉薦商鞅,管仲提升盜賊,趙惠文王並不是偏一愛一親生而疏遠嗣子,祁奚難道是諂媚仇人而庇護兒子?同類互相牽引,古代的經典已經提一供了典範,所有這些常識,以往的書籍已有明確的記載。

而且自古以來的舉薦任用,要明確賞罰,成子薦舉了三位賢人而自己成為魏國的輔臣,應侯任用了兩個士人而丟一了秦國的相位,臼季稱舉冀缺而酬贈封地,張勃提拔了陳湯而被剝奪了封爵,這些都是前代行一事的正確準則,也是後代君王的經常借鑒。

臣認為應該普遍命令大臣,各人舉薦自己所瞭解的賢才,把他們交給尚書依照情況來選用。

如果是任用後果然是個人才,舉薦的人可以接受賞賜,有不稱職的,就應該牽連懲治。

重者罷免,輕者降職。

被舉薦的本人,要加以禁止封閉,勒令不准做官,封閉年數的多少,要根據過失的大小議定。

若犯了死罪,那麼保舉者就要以刑法論處。

「又政治安定訴訟公平,沒有比親近民眾更為重要的,而親近民眾的關鍵,實在是要選好地方長官。

所以黃霸治理穎川累年,杜畿居官河東多載。

有的就地加以提拔,有的入朝提高官位。

現在官員擔任的職務,最好遵照六年的期限,前進一步說,可以顯出官員是不是懶惰,後退一步講,可以保持官員不過分一操一勞。

這樣,就可以做到上面沒有遺棄賢能,下面沒有荒謬官吏,考績風氣通暢,育賢之歌盛行。」

起初,文帝時代,限定年齡到三十歲可以擔任郡縣官職,六週年才選人替代,刺史有的要十年多。

到這時全都改換了,做官的人不拘年長年少,任職以三週年為期滿,宋朝的良好政治由此衰落了。

這年,封為吏部尚書。

謝莊平時多病,不願意在吏部任職,他寫信給大司馬江夏王劉義恭,自己敘說:「兩脅間有痞塊,大概是與生俱來的,一個月內發作,不少於兩三次。

每當疼痛到來時一逼一迫心臟,只剩一口氣像線一樣細。

這病已經患了幾年,於是成了痼疾。

危重疲睏,經常如同行一屍一。

眼睛患病五個月來又不再能夠夜坐,總是關著簾幕擋風。

晝夜糊糊塗塗,因此不能再朝拜諸王,慶賀弔唁親友。

下官我的小小生命,對於天下來說極為輕微,而在我自己則不能不重視。

我家祖輩都壽命不長,已故的高祖四十歲,曾祖三十三歲,已故的祖父四十七歲,下官我新年就三十五歲了。

加上疾病這樣重,還能再活多久?進入新的一年應當重申以前辭職的請求,因為死亡的威脅而求自保。

希望在與皇上陪坐說話時,得到恩賜批准我的請求。」

孝建三年(456),因為病多免去官職。

大明元年(457),重新起用為都官尚書。

皇上常常親自處理朝政,恐怕權力轉移到大臣手中,因為吏部尚書是官吏選拔的主管者,所以打算削弱它的權勢。

大明二年,詔令吏部尚書依據郎官分別設置,並且要審察刪減閒置部門。

又另外詔令江夏王劉義恭說:「吏部尚書歷來參與錄用、共同選拔人材,確是因為一個人的識見不易辨別協調,再加上與奪的威權不應該讓一個人專有的緣故。」

於是設置了吏部尚書二人,取消了五兵尚書。

謝莊和度支尚書顧覬之一起補了吏部的職位。

又調任左衛軍,加官為給事中。

當時河南獻了會跳舞的馬,詔令群臣各寫一篇賦,謝莊所寫的一首極美。

又讓謝莊作了一首《舞馬歌》,令樂府歌唱。

大明五年(461),又做了侍中,兼任前軍將軍。

當時孝武帝出行夜間回來,命令開門。

謝莊擔任守衛,認為木製的符信有可能虛假,必須有皇帝的墨詔才肯開門。

皇上後來就著一次宴會,從容地說:「一愛一卿是要傚法郅君章麼?」

回答說:「臣聽說巡遊狩獵有一定的限度,郊祭天地有一定的節制,遊獵無度,前人曾有明白的告誡。

陛下現在冒著灰塵露水,早晨去,晚上回,可能會有不法的歹徒,狂妄地生出詭詐計謀,臣因此需要看到陛下的神聖筆跡。」

大明六年,又擔任吏部尚書,兼做國子博士。

因為選拔公車令張奇的事件被免官,這個事件記在《顏師伯傳》中。

後來任命他為吳郡太守。

前廢帝登上了帝位,任命謝莊為金紫光祿大夫。

起初,孝武帝的一寵一姬殷貴妃去世,謝莊寫了一篇祭文,說她「贊軌堯門」,引用了漢昭帝的母親趙婕妤堯母門的典故,廢帝當時在東宮十分怨恨。

現在就派人去責問謝莊說:「您過去作《殷貴妃誄》,知不知道有東宮存在?」

將要把他殺死。

孫奉伯解勸廢帝說:「死亡是人所共同的,正好解脫了人生的痛苦,不足以使人困頓。

謝莊從小到大一直富貴,暫且把他囚禁在尚方獄中,使他知道了天下痛苦的厲害,然後再殺死他也不晚。」

廢帝說:「卿說得有理。」

把他關在了左尚方牢獄。

明帝平定動亂,謝莊得以放出,讓他自己寫一份赦免的詔令。

謝莊夜間走出官署大門坐下,要了酒喝起來,已經微微喝醉,傳詔的人停在那裡等著,詔書寫成了,其中的文詞非常一精一美。

後來他擔任尋一陽一王的師傅,加封為中書令、散騎常侍。

不久又加封為紫光祿大夫,賜給親信二十人。

死後,加謚號為憲子。

他所著的文章四百餘篇流行於世間。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