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檀道濟傳:少年時成為孤兒,守喪禮儀齊備,事奉哥哥姐姐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檀道濟傳

南史白話文

檀道濟傳

檀道濟,是高平金鄉縣人,世代居住在京口。

少年時成為孤兒,守喪禮儀齊備,事奉哥哥姐姐以謙和恭謹見稱。

宋武帝樹立義旗,道濟與兄長檀韶、檀祗等隨從平定京城,一同在武帝建武將軍府中參謀軍事。

逐漸陞遷為太尉參軍,被封為作唐縣男。

義熙十二年(416),武帝北伐,檀道濟為前鋒,所到之處望風降服。

徑直開進洛一陽一,一些人認為所抓獲的俘虜應該全部殺掉,以作為京城的一大壯觀。

檀道濟說:「討伐罪人,慰撫民眾,正在今天。」

把俘虜全部釋放送走。

由此中原人感戴歡一悅,歸附的人十分眾多。

長安平定後,任命他為琅笽內史。

宋武帝承受天命,由於他輔佐登基的功勞,改封為永修縣公,位居丹一陽一尹、護軍將軍。

武帝生病,給他配備了儀仗二十人。

後來出京擔任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

徐羨之等人謀劃廢立皇帝,婉言勸說檀道濟入朝,告訴他說將要廢黜廬陵王劉義真,檀道濟屢次述說不可以這樣做,到底沒有被採納。

即將廢黜皇帝的那天夜裡,檀道濟到了領軍府,在謝晦那裡住宿,謝晦惶恐喘一息不能入睡。

而檀道濟倒下便睡熟了,謝晦由此對他十分佩服。

文帝即位,配給他樂隊一部,晉封為武陵郡公。

他堅持推辭。

檀道濟平時與王弘要好,當時王弘受皇帝知遇正深,檀道濟更加拉攏攀附,經常連通徐羨之等人,王弘也非常依靠他。

皇帝將要誅殺徐羨之等人,召見檀道濟,想讓他率兵西討。

王華說:「不能這樣。」

皇上說:「道濟是跟從別人的,過去都不是他出的主意,慰撫而任用他,一定用不著擔心。」

檀道濟來到的第二天,皇上殺死了徐羨之、傅亮。

隨後派檀道濟和中領軍到彥之為前驅進行西伐,皇上向檀道濟詢問策略。

回答說:「我過去與謝晦一同隨從北征,入關的策略若是十條,謝晦所出的就要佔其中的九條。

他的才能謀略一精一明幹練,幾乎難以敵對;然而不曾孤軍決勝,打仗恐怕不是他的優長。

我熟悉謝晦的智謀,謝晦熟悉我的勇氣。

現在奉了皇上的命令外出征討,必定是不待列陣就把他捉住。」

當時謝晦本以為檀道濟會與徐羨之一同被殺,忽然聽說率軍殺來,於是不戰自潰。

事情平定後,改任他為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

元嘉八年(431),到彥之侵入魏國,已經平定了黃河以南,後來又喪失了它。

檀道濟擔任征討軍隊的總指揮,向北攻佔地盤,轉戰到了濟水上,魏軍強盛,於是攻克了滑台。

檀道濟當時與魏軍打了三十多仗,大多數戰勝,進軍到歷城,因為運輸物資用盡而返回。

當時投降魏國的人詳細說明糧食已經吃光,因此士卒憂慮恐懼,都沒有了堅強的鬥志。

檀道濟趁夜間喊報時辰,聚量沙土,用所餘下的少量米撒在上面。

到了早晨,魏軍認為儲備的糧食有餘,所以不再追趕,以為投降的人是胡說,斬首抵罪。

當時檀道濟兵少力弱,軍中十分恐懼。

檀道濟就命令軍士全都披掛盔甲,外穿白衣服,坐著車子慢慢地出去到外面走動。

魏軍恐怕有埋伏,不敢一逼一近,於是他便回來了。

檀道濟雖然沒有平定黃河以南地區,但是保全了軍隊安然返回,雄武的名聲大振。

魏軍對他十分害怕,畫他的像用來祛除惡鬼。

歸來以後,晉陞為司空,鎮守襄一陽一。

道濟立功於前朝,威名很大,左右的心腹都身經百戰,他的各個兒子又都很有才氣,因而朝廷對他心存畏懼和懷疑。

當時也有人這樣看他,說:「怎麼能知道他不是司馬仲達呢?」

宋文帝臥病多年,多次遇到危險,領軍劉湛貪圖執掌朝政,恐怕檀道濟有不同說法,又彭城王劉義康也害怕皇帝去世,檀道濟不再可以控制。

元嘉十二年(435),皇上病重,正遇上魏軍南伐,召檀道濟入朝。

他的妻子向氏說:「功勳高於世人,這是道家的忌諱,現在無事而相召見,該是災禍到了。」

等趕到那裡,皇上已經痊癒。

十三年春,即將派他返回原鎮,走到水邊還沒出發,有一群好似鷦鷯的鳥聚集在船上悲哀地鳴叫。

正遇上皇帝疾病發作,劉義康偽造詔書召檀道濟入宮,說是為他餞行,將他抓住交給廷尉,他和他的兒子給事黃門侍郎檀植、司徒從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混、征北主簿檀承伯、秘書郎中檀尊等八人一齊被殺。

當時的人們唱道:「可憐《白浮鳩》,枉殺檀江州。」

檀道濟死的那天,建鄴地震,有白一毛一生長。

又殺死了司空參軍薛肜、高進之,都是檀道濟的心腹。

檀道濟被捕之後,十分憤怒,氣勢極盛,目光如同火炬,頃刻間拿酒來喝了一斛。

然後脫一下頭巾扔在地下,說:「竟然毀掉你們的萬里長城!」魏國人聽了這個消息,都說「檀道濟已經死去,吳地的小輩們不值得再害怕了。」

從此連年南下攻伐,有飲馬長江的志向。

文帝問殷景仁說:「誰可以繼承道濟?」

回答說:「道濟是因為屢建戰功,所以才樹立起威名,其餘的人只是沒有被任用罷了。」

文帝說:「並不是這樣的,過去有李廣在朝中,匈奴不敢向南侵犯,而後繼者又有幾人呢?」

元嘉二十七年(450),魏軍到達瓜步,文帝登上石頭城遠望,臉色非常憂愁。

慨歎道:「如果有道濟在世,那會弄到這種地步!」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