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劉義慶傳:永初元年(420),襲封臨川王。元嘉時期(424~453)擔任丹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劉義慶傳

南史白話文

劉義慶傳

劉義慶幼年時就被武帝所聞知,十三歲時世襲封爵為南郡公。

永初元年(420),襲封臨川王。

元嘉時期(424~453)擔任丹一陽一尹。

當時有一個老百姓黃初的妻子趙氏殺死了兒子的媳婦,又遇到了赦免,應該迴避孫子的仇視。

劉義慶的意見認為「按照周朝的禮法,關係到父母的仇恨,要到海外避開,因為那是最大的冤仇,用道理無法消除。

至於親骨肉相殘殺,必須在法律之外尋求解決。

禮法上有對於過失的寬大,法律上無仇視祖輩的條文。

況且趙氏發生暴行,根本原因是在於酗酒,推論人心對照實況,事情完全是荒唐的。

怎能把荒唐的老祖母,等同於一般的大仇人,應該共戴一天、同處一地,不損害孝道。」

元嘉六年(429)擔任尚書左僕射。

八年,太白星侵犯了左執法星,劉義慶害怕會有災禍,請求到外地任職。

文帝下詔書對他進行開導,認為:「天象幽暗不明,左執法星曾經有過變化,可是王光祿至今平安無事。

正月初一日蝕,是天下最大的忌諱,晉孝武帝最先遇到這種異象。

他不過是一個庸碌的君主,仍是最終沒有什麼妨害。」

劉義慶堅持請求解除僕射之職,才最後批准了他。

元嘉九年(432),出朝擔任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加任都督。

荊州佔據著上游這一重要地位,物資兵甲占朝廷的一半,所以武帝的各位兒子普遍都在那裡任過職。

劉義慶因為是宗室的美才,所以特別授予了這一職務。

他一性一情謙虛,剛剛到任和最後離任而去,歡迎和歡送的財物一律不收。

元嘉十二年,普遍地讓朝內外的臣僚們舉薦人材,劉義慶上表推薦前臨沮縣令新野人庾實、前征奉朝請武陵人襲祈、無官人士南一陽一人師覺授。

劉義慶注意安一撫人心,州轄以內官長的雙親和老人沒有跟隨住在官捨中的,一年之中允許三次由官吏給家裡贈送東西。

在此以前,王弘治理江州也有這種規定。

劉義慶在荊州呆了八年,成為西部的一個安定地區。

他寫成了《徐州先賢傳》十卷上奏給朝廷。

又模仿班固的《典引》寫成了《典敘》,用以敘述當朝功德的美好。

後來改換任職地點到江州,又調任南兗州刺史,都兼任都督。

不久又在本職基礎上加封開府儀同三司。

他一性一情簡約樸素,很少特殊嗜好和欲一望,一愛一好文章義理,文章辭賦雖然不多,但是足可以作為宗室的表率。

他在歷次任職期間都沒有浮華一婬一逸的過失;只是晚年供養僧徒耗費頗大。

他少年時代就善於騎馬,長大以後,不再跨馬,招聚有才學的士人,不論遠近一定前來。

太尉袁淑文在當時最為傑出,義慶在江州時請他為衛軍咨議。

其他像吳郡的陸展、東海的何長瑜、鮑照等,都有美妙的辭章,他都引為輔佐官吏和國家大臣。

他所著的《世說》十卷,撰寫的《集林》二百卷,一起在世上流傳。

文帝每次給義慶寫信,常常都是用心斟酌。

劉義慶在廣陵生了病,而有白虹貫城,野獐進入府中,他心裡十分厭惡,便上書請求回京,文帝准許他解除州上的職務,以本官號還朝。

元嘉二十一年(444),在京城逝世,追贈為司空,謚號為康王。

他的兒子哀王劉曄承襲爵位,被元兇劭殺死。

劉曄的兒子劉綽又承襲爵位,升明三年(479)被殺,封地革除。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