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杜僧明傳:他形體矮小,卻很有膽量,善於騎射。梁朝大同年間(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杜僧明傳

南史白話文

杜僧明傳

杜僧明字弘照,是廣陵臨澤人。

他形體矮小,卻很有膽量,善於騎射。

梁朝大同年間(535~546),盧安興任新州刺史、南江督護,杜僧明和他的哥哥杜天合以及周文育一起被盧安興奏請朝廷,同往赴任。

杜僧明因為連續征討俚、獠人而立有戰功,被任命為新州助防。

杜天合也有才幹,同時參加征討。

盧安興死後,杜僧明又輔助他的兒子盧子雄。

當交州的豪強李賁造反時,驅逐刺史蕭諮,蕭諮逃到廣州。

朝廷派盧子雄和高州刺史孫礒征討李賁。

這時春草已經萌芽,瘴癘之氣正出現,盧子雄請求等到秋天再去討伐。

廣州刺史新渝侯蕭映不肯聽從,蕭諮又不斷催促,盧子雄等無可奈何,只得出發,當到達合浦時,士卒死去了十分之六七,部眾們都因為害怕而潰散了。

盧子雄沒有辦法管住他們,只得帶領剩下的人員退回。

蕭諮便報告朝廷說盧子雄、孫礒和叛賊相勾結,故意拖延時間,不肯進討。

梁武帝下詔書將他們賜死於廣州。

盧子雄的弟弟子略、子烈都是豪俠之士,家就在南江。

杜天合便和部眾們商議說:「盧公幾代人都十分厚待我們,如今見他們受冤枉而死卻不能替他們報仇,不是大丈夫。

我的弟弟僧明,能抵禦萬人,如果圍住州城,號召百姓,誰敢不聽從。

攻破城以後斬了這兩位王侯,然後等朝廷使者到達時,束手到廷尉那裡辯理,就是死了也勝於活在世上。

即使不能取勝,也就沒有可抱恨的了。」

眾人都慷慨地說:「這正是我們大家的心願啊!請您下令吧!」於是,便和周文育等率領眾人一起結盟,擁戴盧子雄的弟弟子略當主帥,以進攻刺史蕭映。

盧子略屯兵城南,杜天合駐紮在城北,杜僧明、周文育分別據守城東和城西,吏卒百姓們都響應,一天當中,聚眾幾萬人。

陳武帝當時在高要,聽說起事的消息,率領部眾來征討,大敗他們,殺了杜天合,活捉杜僧明和周文育等人,全部釋放了他們,並任命他們為一軍的主帥。

陳武帝征討交止和攻打元景仲時,杜僧明、周文育等人都立了戰功。

侯景之亂時,他們都跟著陳武帝入朝救援建鄴。

陳武帝在始興擊敗蘭裕時,杜僧明任先鋒,斬了蘭裕。

又和蔡路養在南野交戰,杜僧明戰馬受傷,陳武帝馳往救援,將自己所乘坐的馬匹給了杜僧明。

杜僧明騎上馬又繼續前進,連殺幾十人,並乘勢進擊,大敗蔡路養。

高州刺史李遷仕又佔領大皋,入侵贛石,以進一逼一陳武帝。

陳武帝派周文育當前軍,和杜僧明一起進攻李遷仕,將他打跑了。

李遷仕和寧都人劉孝尚合力準備襲擊南康,陳武帝又命令杜僧明和周文育等出兵迎敵,雙方連續交戰,相持一百多天,終於活捉了李遷仕,將他送交陳武帝。

當陳武帝攻下南康之後,留杜僧明駐軍西昌,總督安成、廬陵二郡軍事。

梁元帝承製朝政,任命杜僧明為新州刺史、封臨江縣子。

侯景派於慶等人進犯南江,陳武帝駐軍豫章,命令杜僧明為前軍,所戰告捷。

陳武帝表奏朝廷委任杜僧明為長史,仍隨軍東征。

軍隊進至蔡洲,杜僧明率領部下火燒敵軍的水門大艦。

侯景被討平之後,他被任命為南兗州刺史,晉封爵位為侯,仍兼領晉陵太守。

當荊州陷沒時,陳武帝派杜僧明率領吳明徹等人隨從侯王真西進救援,到江州時杜僧明病筆。

追贈為散騎常侍,謚號為威。

陳文帝即位後,又追贈開府儀同三司,配祭於陳武帝的祭廟中。

杜僧明的兒子杜晉繼承他。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