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王亮傳:他的父親王悠字昌達,在宋朝做官擔任太宰中郎,追贈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王亮傳

南史白話文

王亮傳

王亮字奉叔,是王瑩的堂弟。

他的父親王悠字昌達,在宋朝做官擔任太宰中郎,追贈為給事黃門侍郎。

王亮因為是名家弟子,宋朝末年選他與公主結婚,封為駙馬都尉。

曾擔任秘書丞。

齊朝的竟陵王蕭子良開了西邸,招攬俊才,作為士林館,讓工匠畫下他們的肖像,王亮也參與了。

他逐步調任晉陵太守,在職清廉公正,具有良好的政績。

當時有個晉陵令沈繨之,一性一格粗疏,好犯王亮的忌諱,王亮不能忍受,於是上表取代了他。

沈繨之很不高興,便到了他的衙門說:「下官因為犯了忌諱而被取代,不知道您的忌諱是什麼。

如果是攸字,應當是無腳尊旁犬(猷)?還是犬旁無腳尊(酋)?或者是有心的攸字?無心的攸字?請告訴我。」

王亮不穿鞋下一床一光著腳走路,沈繨之拍掌大笑而去。

建武末年,逐步陞遷為吏部尚書。

當時右僕射江纏主管朝政,提拔的人很多,為士人所歸心。

王亮自以為身在吏部,常常持不同意見。

開始王亮沒做吏部郎的時候,因為江纏是皇帝的內弟,所以深深地和他交好。

江纏為他擴大名譽,越發被皇帝所器重。

到了現在與江纏的感情淡薄,而江纏對他親一暱如初。

等江纏被殺以後,一群小人放棄天子命令,凡是任命官吏,都是由於內部一寵一幸,王亮不能阻止。

外面好像詳加審查,內部卻沒有明正的鑒別,所選用的人,都只是根據資歷,當時人們不認為他們有能力。

王亮後來擔任尚書左僕射。

等到東昏侯逞兇,王亮曲意取一悅,得以免禍。

梁武帝到了新林,朝內外的百官都去路上迎接,那些不能前往的也派人從小道去表示誠心,獨有王亮不派人去。

等東昏侯被殺,張稷便把王亮等人召集到太極殿前西面的鍾下聚坐,討論想立齊朝的湘東嗣王蕭寶緻為皇帝。

領軍蕭瑩說:「城已經關閉了很久,人的感情離散,征東將軍就在近處,何不前去咨詢?」

張稷又說:「夏桀有昏德,政權就轉移到殷朝。

現在實在就是微子離開殷、項伯歸附漢的時候。」

王亮沉默不語。

朝士陸續離座,於是就派國子博士范雲把東昏侯的頭送往石頭城,推舉王亮為首。

城市平定後,朝士都到了,惟獨王亮在後面,穿著裙子和布鞋來見武帝。

武帝對他說:「倒了卻不去扶它,那些大臣還有什麼用處?」

王亮說:「如果它可以扶起,明公您哪裡還會有今天的壯舉?」

於是哭著走了。

藩王的府邸開設,任命他為大司馬長史。

梁台建立,任命他為侍中、尚書令,他堅決推辭,於是做了侍中、中書監,兼尚書令。

等到梁武帝接受了禪讓,調任他為侍中、尚書令、中軍將軍,封為豫寧縣公。

天監二年(503),轉為左光祿大夫。

一次吉日朝會,王亮請病假不登殿,而在省台設宴,談笑自如。

幾天後,詔令讓公卿前去問候,王亮並沒有病色。

御史中丞樂靄上表指責王亮大不敬,論罪處死示眾。

結果下令削去他的爵位,廢為平民。

天監四年,武帝在華光殿舉行宴會,徵求正直的言論。

尚書左丞范縝站起來說:「司徒謝月出本來只有虛名,陛下卻這樣地提拔他;前尚書令王亮頗有政治才幹,而陛下卻那樣地拋棄他。

這是愚臣所不能理解的。」

武帝改變了臉色說:「您可以改變一個話題。」

范縝堅持不放,武帝很不高興。

御史中丞任窗於是上表說范縝亂加褒貶,請求免除范縝的官職。

下詔同意。

王亮於是閉門閒居灑掃,不和賓客往來。

遭遇了母親的喪事,守喪非常盡禮。

後來做了中書監,加官散騎常侍。

死後,謚號為煬子。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