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朱異傳:祖父朱昭之,因為學問通達在家鄉享有名望。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朱異傳

南史白話文

朱異傳

朱異字彥和,吳郡錢塘人。

祖父朱昭之,因為學問通達在家鄉享有名望。

叔父朱謙之字處光,以俠義剛烈知名。

謙之幾歲時候,生母去世,父親昭之把她臨時埋在田邊,被同族人朱幼方放火燒田時燒掉了。

謙之的同母姐姐偷偷告訴他,他雖然年幼,就能悲痛得像是守喪一樣,長大了也不婚娶。

齊永明年間,他親手殺了朱幼方,然後到官自首。

縣令申靈勖上奏朝廷,齊武帝讚許他的義氣,怕兩家互相報復,就派他跟隨曹武到西部去。

將要出發時,幼方的兒子朱懌在津一陽一門等候刺殺了謙之。

謙之的哥哥巽之,就是朱異的父親,又刺殺了朱懌。

有關部門官員把這情況上報,齊武帝說:「這些都是屬於大義之事,不可審訊。」

把兩家全部赦免。

吳興沈青聽說了歎息道:「弟弟死於孝,哥哥循於義,孝敬父母和友一愛一兄弟的氣節,會集到他們一家了。」

巽之字處林,有志氣節一操一,著《辯相論》。

小時候,顧歡見了覺得他與眾不同,把女兒嫁給他。

他在齊朝官作到吳平縣令。

朱異幾歲的時候,外祖父顧歡撫一摸一著他,對他爺爺朱昭之說:「這孩子不是一般材料,會光耀你的門庭。」

十幾歲時,喜歡聚眾賭一博,成為家鄉的禍害。

等長大後,卻改弦更張從師求學。

梁朝初年開設五經書館,朱異信服並就學於博士明山賓。

他生活貧困,靠給別人抄書維持生活,抄寫完了自己就誦讀起來。

他通讀了《五經》,尤其對《禮》、《易》鑽研得透徹。

還涉獵文學史學,兼通各種技藝,六博、圍棋、書畫、算術,都是他的專長。

二十歲時離開家鄉,到京都拜見尚書令沈約,沈約對他進行面試後,跟他開玩笑說:「你這麼年輕,怎麼這樣不廉潔呢?」

朱異疑惑不明其意,沈約於是說:「天下只有詩文、弈棋、書法這些本事,你一下全都拿走了,可以說是不廉潔啊。」

不久沈約上書說建康城應該設一個司法部門,等同中央的廷尉,皇帝下令交尚書省仔細研究,最後批准了這個建議。

按照舊制,年齡二十五歲才能作官,當時朱異剛二十一歲,朝廷特別下詔提拔他為揚州議曹從事史。

不久有詔令要尋求有特殊才能的人士,《五經》博士明山賓上表薦舉朱異,說他「年紀尚輕,卻已品德優良而老成持重,在人背後一人獨處時也沒有胡思亂想,還是行為端正如對賓客,器宇不凡,神采超拔。

好比萬丈金山,還未攀援到頂;就像千尋玉海,已能窺見幽深;又好比玉器才加雕琢,錦帶剛剛編織,是鐘磬只要觸一動便會鏗鏘作響,是鮮花只管採摘就會開放。

觀察他的誠信行為,不只是十家也難出一個,如果委他以重任,一定能是棟樑之材」。

武帝召見朱異,讓他講說《孝經》、《周易》的意義,聽後很滿意,對左右的人說:「朱異的確是奇異。」

後來見到明山賓又說:「你所薦舉的人很合適。」

於是召他到中書省值班,不久又兼太學博士。

那一年,武帝親自講解《孝經》,讓朱異誦讀。

又改任尚書儀曹郎,入宮兼中書通事舍人。

後來又被任為中書郎,當時是秋天,委任儀式剛開始,有蟬飛落到朱異帽子上,當時人們都說這是要加蟬珥裝飾陞官的兆頭。

後升任太子右衛率。

普通五年(524),梁朝大舉北侵,魏徐州刺史元法僧派使者來請求以全境歸降,武帝讓有關官員們討論他投降的真偽。

朱異說:「自從王師北伐,連戰連勝,徐州的地盤已經縮小,魏國人都願意歸順。

法僧也怕大禍臨頭,他的投降一定不是假的。」

武帝就派朱異去告知元法僧,並命令各路軍隊接應,受朱異指揮。

到徐州後,法僧聽從梁朝的意旨,如朱異所說的一樣。

朱異後升任散騎常侍。

朱異容貌魁梧,舉止有風度,雖然是讀書人出身,卻熟悉政治軍事方面的舊事。

自周捨死後,朱異代替他作中書舍人,掌管機要,國家的軍事計劃,地方官員任免,朝廷儀式與國家慶典,皇帝的詔書文告敕令,都歸他主持掌管。

經常是各地的報告,本部的文書,諮詢情況的,請求裁決的,滿滿地堆在面前,朱異一面考慮一面落筆,一面閱文一面批示,敏捷周嚴,筆一刻不停,頃刻之間,所有公務便處理完畢。

改任右衛將軍,上書請求在儀賢堂講解武帝的《老子義》,武帝批准了。

等到講授時,朝廷官員和社會上道俗聽眾有千餘人,成為一時盛況。

當時城西又開設士林館招攬學士,朱異與尚書左丞賀琛輪番去講述武帝的《禮記中庸義》。

皇太子又召朱異到玄圃講《易》。

大同八年(542),改加封侍中。

朱異博通多種技藝,圍棋水平上乘,但貪財受賄,欺下瞞上,看皇上眼色行一事,不肯推薦賢士貶黜壞人。

各地的贈送,從不拒絕,因此招致到處痛恨。

在東陂營造房舍,極其奢華,太一陽一西斜,就到那裡吃喝玩樂。

每到黃昏時,怕台門關了回不去,就帶上他的鹵簿從東陂的宅第到台城,讓鹵簿把城門鑰匙掌握。

後來權勢益盛,炙手可熱,家產和羊侃相當。

喜歡吃喝,極盡滋味聲色的享受,嘴裡不斷嫩鵝烤泥鰍,即使去上朝,跟隨的車裡也一定要帶上好吃的東西。

然而對於朝中的士族貴戚態度輕蔑傲慢,有人勸他不要這樣,朱異說:「我出身寒門,碰上機會才得到今天的地步。

這班貴人都仗恃他們死去的祖宗炫耀門第而輕視我,我要是對他們恭謙,他們就更瞧不起我,因此我就要先瞧不起他們。」

自從徐勉、周捨死後,掌權的外朝有何敬容,宮內有朱異。

敬容質樸謹慎不善文辭,以國家政務為己任;朱異富於文采聰敏博學,想方設法沽名釣譽。

二人行為不同而都受到一寵一幸。

朱異在內省十餘年,從未受過責備。

司農卿傅岐曾經對朱異說:「如今聖上把國家重任委託給先生,您怎麼可以什麼事都一味順從聖上的意思呢?近來聽說外邊很有些閒話啊。」

朱異回答說:「這正說明我不能違背皇上的意思來爭辯。

如今天子聖明,我怎麼能以道聽途說來干擾天子的視聽呢。」

太清二年(548),任中領軍,中書舍人的職務不變。

當初,梁武帝夢見中原全部平定,滿朝稱慶,非常高興,告訴朱異說:「我平時很少做夢,但一做夢就會應驗。」

朱異說:「這是天下一統的徵兆。」

等到侯景要求投降,武帝召集群臣上朝討論,尚書僕射謝舉等人認為不能答應。

武帝想接納侯景,但還決定不下來。

曾有一次早起來到武德閣,自言自語說:「我們國家好像金甌一樣,完整無缺,如此太平無事,如今輕易地增加土地,難道合乎情理嗎?萬一招致什麼麻煩,就後悔莫及了。」

朱異揣摸武帝的心思,回答說:「如今聖明治理天下,上合天意,北國的遺民百姓,誰不仰慕我朝?只是沒有機會,無法實現他們的心願。

如今侯景割據地盤占東魏的大半,從遠方來歸順我朝,如果不予接納,恐怕斷絕了後來人的希望。」

武帝很同意他的話,又想到以前的夢,於是就接納了侯景。

等到貞一陽一侯蕭淵明被東魏戰敗俘虜,武帝憂愁地說:「如今難道要學晉朝的榜樣了嗎?」

不久蕭淵明從東魏派人來轉達東魏丞相高澄要求講和的意思,武帝讓有關官員商議。

朱異又說以講和為適當,武帝聽從了他的意見。

當年六月,派遣建康令謝挺、通直郎徐陵出使北方與東魏和好。

當時侯景鎮守壽春,怕自己被梁朝出賣而感到疑懼,屢次上書梁武帝請求不要與魏講和,並寫信給朱異,送他黃金二百兩,又給制局監周石珍寫信,請他在朝廷上給自己說話。

朱異收下了他的贈金卻沒有阻止朝廷派使節和東魏議和,侯景於是造反。

當初,侯景醞釀造反時,合州刺史鄱一陽一王蕭范、司州刺史羊鴉仁都屢次有奏章上報,朱異認為侯景亡命投靠,孤單寄身梁朝,一定不會造反,就對蕭范派來報奏的信使說:「鄱一陽一王竟然不能容許國家有一位客人嗎!」把他們的奏章都壓住不上報。

等賊兵到了板橋,侯景派前壽州司馬徐思玉先來求見武帝,武帝召問他,思玉謊稱反對侯景,請迴避眾人再奏事。

武帝正要左右退出,舍人高善寶說:「思玉從賊軍方面來,真假難辨,怎能讓他一人獨自和皇上留在殿上呢。」

當時朱異在場陪坐,反駁說:「徐思玉難道是刺客嗎?說的也太離奇了吧。」

善寶說:「思玉已經把臨賀王引到故國去了,怎能輕信他。」

話沒說完,思玉果然掏出侯景的書信,朱異非常慚愧。

侯景遂即以討伐朱異和陸驗為名進一逼一建康。

等候景兵臨城下,又射上書信說:「朱異等人專斷朝政,作威作福,我被一奸一臣陷害,想殺害我。

陛下如果殺了朱異等人,我就勒馬北還。」

武帝問太子蕭綱說:「有這樣的事嗎?」

蕭綱回答說:「有。」

武帝召有關官員要殺朱異,蕭綱說:「侯景不過以殺朱異等人為借口罷了,今天殺朱異,救不了眼前的急難,只會被後世取笑。

等叛亂平定以後,再殺他也不晚。」

武帝就沒這樣做。

朱異正得勢時,滿朝官員無不對他又怕又恨,即使皇太子也對他心懷不滿。

到這時候城內人們全都怨恨朱異,皇太子作四言《愍亂詩》道:「憫彼坡田,歎此氛霧,信用一奸一佞,誤國前途。」

又作《圍城賦》,末尾有這樣的句子:「看那人高冠厚履,食列鼎乘肥馬。

登帝宮之丹墀,穿玉殿之金扉。

參政事與謀國策,處顯要作福作威。

因為他四郊到處營壘,因為他天下狼煙橫飛。

問豺狼是哪個?看毒蟲他是誰?」

都是指的朱異。

另外有一次武帝登南城樓觀察敵情,回頭問朱異說:「四郊這麼多營壘,是誰的罪過呢?」

朱異出了一身冷汗,不敢回答,因此既羞慚又生氣發病而死,享年六十七歲。

下詔追贈為尚書右僕射。

以前尚書官不用來贈人,朱異死後,武帝感到悲痛惋惜,這才商議追贈的事,左右有和朱異關係好的,就進言說:「朱異生平的願望,是想作執法官。」

武帝因為這是他的夙願,才特地贈予他。

朱異攬大權三十多年,善於迎一合武帝的心思,所以特別受到一寵一幸重用,歷任官階從員外常侍到侍中,四任官職皆佩珥貂,從右衛率到領軍,四個職位都有鹵簿供使喚,這是近代從來沒過的。

朱異和他幾個兒子的房宅從潮溝一直排列到青溪,裡邊有台觀池塘等遊樂設施,每到閒暇時就和賓客在其中遊玩。

各地送的禮物,堆得滿滿的,朱異生一性一吝嗇,從來不肯分送給別人。

廚房裡的珍饈菜餚多得經常腐爛,每月要扔掉十幾車,可是即使他的兒子們和姬妾們也都不肯給一點兒。

他撰寫有《禮》、《易》講疏和儀注文集百餘篇。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