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西南夷傳:中天竺國,在大月支東南數千里,方圓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西南夷傳

南史白話文

西南夷傳

中天竺國

中天竺國,在大月支東南數千里,方圓三萬里,又名身毒。

漢代張騫出使大夏,見到邛竹杖、蜀布,大夏人說是在身毒買的,就是天竺。

從月支、高附以西,南到西海,東到盤越,排列著幾十個國家,每國都有王,國名雖不同,但都屬身毒。

漢朝時受月支管轄。

其風習為定居農耕,與月支相同。

但地方低濕暑熱,人民害怕打仗,比月支軟弱。

天竺臨大江,江名新陶,源出崑崙山。

分為五江,總名叫恆水。

江水甜美,下邊有真鹽,顏色正白如水晶。

當地出產犀牛、象、貂鼠、玳瑁、火齊、金銀銅鐵、金縷織的金氈、細密白疊、好裘、誄登一毛一。

火齊狀如雲母,色如紫金,有光澤,揭開薄如蟬翼,迭起來像一層層薄紗。

向西方和大秦、安息在海上貿易。

國內多大秦珍貴物品,有珊瑚、琥珀、金碧、珠璣、琅王干、郁金、蘇合。

蘇合是合各種香汁煎成,不是自然生成的一種物品。

又有人說大秦人采蘇合,先搾出它的汁作成香膏,而把渣滓賣給各國商人,所以輾轉來到中國的蘇合就不太香。

郁金只產於..賓國,花色正黃而細一嫩,和蓮花裡面包著蓮蓬的那層相似。

..賓人拿它供奉佛寺,過些天乾枯了就扔掉,商人就把它轉賣到別國去。

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王安敦派使者從日南郡外來進獻,這是大秦與漢代惟一的一次外交往來。

大秦商人往往到扶南、日南、交趾,西南部境外各國人卻少有到大秦的。

孫權黃武五年(226),有大秦商人叫秦論的來到交趾,太守吳邈派人送去見孫權。

孫權詢問秦論大秦風土習俗,秦論都一一作答。

當時諸葛恪征伐丹一陽一,俘獲黝、歙矮人。

秦論見了說:「大秦少見這種人。」

孫權用男一女各十人,並派官吏會稽人劉鹹送秦論,劉鹹在路上死去,秦論便自己回國去了。

漢和帝時,天竺曾幾次派使者來進獻,後來因西域反叛就斷絕了交往。

到桓帝延熹三年、四年,頻繁從日南郡境內來進獻,魏晉兩朝斷絕不再來往。

只有三國吳時扶南王范旃派親信蘇勿到天竺出使,蘇勿從扶南投拘利口岸出發,沿著海灣正西北方向駛入,歷經海灣邊數國,大約一年多到達天竺江口,逆水行七千里才到了天竺。

天竺王驚奇道:「海濱極為遙遠,還會有人到這裡來嗎?」

就讓他在國內參觀,並派陳、宋等二人用四匹月支馬報謝范旃。

蘇勿他們走了四年才回到扶南。

當時吳國派中郎康泰出使扶南,見到陳、宋等人,詢問天竺國風土民情,回答說:「天竺以佛教興國。」

人民豐足,土地把沃,國王號茂論。

國都中到處水流環繞縱橫,最後都注入大江。

國王的宮殿全都雕鏤彩飾,十分華麗;街巷集市,房屋樓台,熱鬧非凡,到處鐘鼓音樂,人們服飾香一艷華麗,水陸交通發達,商賈雲集,各種玩物珍寶,可以隨一心一所一欲地享用。

左右有嘉維、捨衛、葉波等十六個大國,離天竺有的二三千里,都尊奉天竺,認為它在天地的中心。

梁天監初年,天竺王屈多派遣長史竺羅達上表獻琉璃唾壺、雜香、古貝等物品。

師子國

師子國,是在天竺旁邊的一個國家。

那地方溫和舒適,沒有冬夏的分別。

五穀無論什麼時候種都可以,不論時節。

國內從前沒有人,只有鬼神和龍居住。

各國商人來和它們作生意,鬼神不見蹤影,只是拿出珍寶,顯示其價錢,商人按價拿取。

各國人聽說這塊地方安樂,因此競相前往,很多人定居了下來,於是成為大國。

晉義熙初年,開始派使者進獻玉像,走了十年才來到。

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潔潤,形狀工藝很特殊,恐怕不是人工製成。

這座像歷經晉、宋,放在瓦官寺內。

在此之前有征士戴安道造了五座佛像,另有顧長康的《維摩畫圖》,世人並此稱為三絕。

到齊東昏侯時毀了玉像,先截去手臂,後又毀了身軀,為他的一愛一妾潘貴妃作釵釧用。

宋元嘉五年(428),師子國王剎利摩訶派使者上表朝貢。

十二年,又派使者來朝貢。

梁大通元年(527),後來的國王迦葉伽羅訶黎邪派使者奉表朝貢。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