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王茂傳:祖父王深,在北朝任中郎司馬。父親王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王茂傳

南史白話文

王茂傳

王茂字休連,又字茂先,太原祁縣人。

祖父王深,在北朝任中郎司馬。

父親王天生,宋末任列將,攻殺司徒袁粲,憑功勞歷任郡守,封上黃縣男。

王茂幾歲時,就被祖父王深認為與眾不同,曾經說:「這是我家的千里駒,將來光耀門庭的一定是這孩子。」

長大後,好讀兵書,但只通其大意。

一性一情孤僻不一愛一交遊,身長八尺,皮膚白皙儀表堂堂。

齊武帝未登基時曾見到他,感歎說:「王茂先年少時就如此卓然出眾,日後必然位至三公。」

後來任尚書郎,多年不得遷轉。

他看出齊朝將亡,請求擔任邊地的職務。

過了很久,派任雍州長史、襄一陽一太守。

梁武帝把他視為左膀右臂,事無大小都徵詢他的意見。

有人進讒言說王茂要謀反,武帝不信。

後來讒言多了,武帝派人去查看他的盔甲兵器,都已經結了蛛網,於是就殺了進讒言的人。

有人傳說王茂和武帝有矛盾,武帝的心腹都勸武帝除了他。

而王茂從小就有驍勇之名,武帝又一愛一惜他的人才幹,說:「將要舉大事,卻先害健將,這不是上策。」

於是派心腹鄭紹叔去探望他。

遇上他正躺在一床一上,就問他病情,王茂說:「我的病已好了。」

紹叔說:「京城裡殺人越來越凶,蕭使君家門遭難,如今正打算舉義兵,長史怎麼還躺在這裡呢?」

王茂於是推枕起身,馬上穿上衣服隨紹叔去見蕭衍,武帝大喜,下一床一相迎,於是結為兄弟,武帝對他推心置腹,得到他的盡力報效。

武帝蕭衍發雍州兵馬,派王茂為先鋒。

打下郢州、魯山後,隨武帝東下為前軍先鋒。

駐軍秣陵,東昏侯派大將王珍國屯兵朱雀門,號稱二十萬。

雙方交戰時,武帝軍隊頂不住向後退卻,這時王茂下馬揮單刀奮勇向前,他的外甥韋欣慶勇力絕人,手執鐵矛與他並肩而進,因此大敗齊軍。

王茂功列第一,主要靠了欣慶之力。

平定了建康城,武帝任命王茂為護軍將軍,又改任侍中、領軍將軍。

當時東昏侯妃潘玉兒美貌無比,武帝想自己留下來,問王茂,王茂說:「亡齊的就是這東西,留下來恐怕讓外人非議。」

武帝就沒有收留她。

軍官田安奏請給自己作配偶,玉兒哭道:「以前受君主恩遇,如今怎麼能匹配給下人。

我只有一死了之,決不再受辱。」

她被勒死以後,光潔美艷一如生前。

用車把她的一屍一體拉出去時,將校們居然都按捺不住,做出許多猥褻行為。

武帝把東昏侯的余妃賜給王茂,其容貌僅次於潘玉兒。

孫文明作亂在神獸門縱火時,王茂率領其部下趕去,被盜賊用箭亂射,王茂躍馬前進,群盜返身逃跑。

王茂因為不能防止一奸一盜作亂,自己上表請求解除職務,下詔不准所請,以示優待,並加封鎮軍將軍,封望蔡縣公。

當年,江州刺史陳伯之背叛朝廷,王茂出京作江州刺史,南下討伐陳伯之。

伯之投奔魏國。

當時九江剛經歷了戰亂,王茂重視農耕,減輕勞役,百姓得以安居。

天監四年(505),魏國進攻漢中,王茂受命到西部禦敵,魏國於是退兵。

王茂歷任侍中,中衛將軍,太子詹事,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丹一陽一尹。

當時天下太平無事,武帝正重視修治文學,王茂心裡很不痛快,陪武帝飲宴喝醉後,每每溢於言表,武帝也都寬容並不責備。

又進位為司空。

王茂一性一情寬厚,作官雖沒有什麼好聲譽,也還能讓吏民安穩過日子。

他舉止行為方正,自己獨處一室也是衣冠端正,即使他身邊的僕妾也沒有見過他露出懶散的樣子。

王茂儀表很美,鬚眉如畫,為眾人所景仰。

改任驃騎將軍、開府同三司之儀、江州刺史。

在州任上不受賄,監獄裡沒有滯而未決的囚犯,他家中陳設和穿戴用具,像個讀書人的樣子。

死在江州任上。

武帝深感悲痛惋惜,下詔追贈太尉,謚忠烈公。

起初,王茂因為是元勳,武帝賜給他鐘磬樂器,王茂在江州時,夢見鐘磬在架子上無緣無故自己掉了下來,心裡很忌諱這事。

等醒後,命奏樂,隊伍排好後,鐘磬在架上果然無緣無故吊繩都斷開掉落在地。

王茂對長史江詮說:「這樂器,是天子賞賜給臣下的,樂曲已經演奏到頭了,能沒有憂患嗎?」

不久就病死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