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張暢傳:張..少年時期就很有一操一行,曾做晉朝琅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張暢傳

南史白話文

張暢傳

張暢字少微,是張邵的哥哥張..的兒子。

張..少年時期就很有一操一行,曾做晉朝琅笽王國的郎中令。

跟隨琅笽王到過洛一陽一。

回到京城,宋武帝封了藥酒一甕交給張..,讓他秘密地加入荓毒,他接受了命令,在路上自飲而死。

張暢少年時候與堂兄張敷、張演、張鏡齊名,是後起之秀。

最初出門做官是擔任太守徐佩之的主簿,徐佩之被處死,張暢便馳馬前往奔喪,穿上喪服盡哀,被談論者所稱讚。

他的弟弟張牧曾經被瘋狗咬傷,醫生說應該吃蛤蟆,張牧感到很為難。

張暢含笑先嘗,張牧因此才吃了,傷口也就好了。

逐步陞遷為太子中庶子。

孝武帝鎮守彭城,張暢做安北長史、沛郡太守。

元嘉二十七年(450),魏太武帝南征,太尉江夏王劉義恭統率各路軍隊前往鎮守彭城。

太武帝親自率領大軍,離彭城幾十里。

彭城兵力雖然很多,而軍隊糧食不足,劉義恭想放棄彭城南歸,計議了一整天也沒有拿定主意。

當時歷城兵少糧多,安北中兵參軍沈慶之的意見想以車營作為函箱陣,一精一兵作為外翼,保護二王和妃媛直奔歷城,分出部分城中的兵配合護軍將軍蕭思話留守。

太尉長史何勖不同意,他想全部出動奔向郁洲,從海道還京。

兩種意見沒有決定下來,再次召集眾官員謀劃。

張暢說:「如果歷城、郁洲有可以前往的道理,下官怎敢不高聲讚揚?現在城內缺乏食物,百姓都有逃走的情緒,只應該關門上鎖嚴密防守,想逃走的不要允許。

如果一旦動腳,則必然各自逃散,想到達目的地,怎麼可能?現在軍中糧食雖少,每天還沒有斷絕,怎麼能丟棄萬全之計,而去走危險的道路!如果這個計策一定要採用,下官請求以脖子上的血污染您的馬跡。」

孝武帝聽到了張暢的建議,對劉義恭說:「張長史的話不可違背。」

劉義恭才停止了。

魏太武帝到達以後,便登上了城南的亞父塚,在戲馬台上建起了氈屋。

在這以前隊中主將蒯應被俘虜,當天下午後半晌,太武帝遣送蒯應到小市門致意,求甘蔗和酒。

孝武帝派人送酒二壺、甘蔗一百棵;求駱駝。

第二天,太武帝自己登上戲馬台,又派遣使者到了小市門請求與孝武帝相見,派人送上駱駝並且贈送一些雜物,讓在南門接受。

張暢在城牆上與魏朝的尚書李孝伯說話。

李孝伯問:「您姓什麼?」

回答說:「姓張。」

李孝伯說:「張長史!」張暢說:「您怎麼認識我?」

李孝伯說:「您的聲名遠揚,足以使我知道。」

於是談了很長時間。

城內有個叫具思的曾經在魏國呆過,劉義恭讓他辨認,知道是李孝伯,於是便開門接受了饋贈的物品。

太武帝又求酒和甘橘,張暢宣讀了孝武帝的意旨,又搞到了螺杯和雜粽,都是南方所珍視的。

太武帝又讓李孝伯傳話說:「魏君主有詔令要借一副博具。」

張暢說:「博具我會給你們上報找來,『有詔令』的話,只能用在你們國家,怎麼能在這裡使用?」

李孝伯說:「鄰國的君,怎麼不可以對鄰國的臣稱為詔令?」

張暢說:「您用的這個稱呼,尚且不可以用於華夏,何況是在高貴的諸王,怎能單說鄰國的君主呢?」

李孝伯說:「魏主說太尉、鎮軍已經好久沒見南方的來信,非常鬱悶,如果想要寄信,一定會代為護送。」

張暢說:「這邊小路很多,不再以此煩勞魏主。」

李孝伯說:「我也知道有水路,似乎被白賊所阻斷。」

張暢說:「是不是因為您穿著白衣服,所以稱為白賊呢?」

李孝伯大笑著說:「今天的白賊無異於過去的黃巾、赤眉。」

張暢說:「黃巾、赤眉似乎並不在江南。」

李孝伯說:「也沒有離開青州、徐州一帶。」

張暢說:「現在青州、徐州實在是有賊,但卻不是白賊罷了。」

又求博具,不久就送給了他。

太武帝又派人送來了氈和九種鹽以及胡豉,說「這幾種鹽各有特點:白鹽是魏主吃的;黑鹽治療腹脹氣悶,細細地刮取六銖,用酒服下;胡鹽治療眼疼;柔鹽不作食用,治療馬脊背上的創傷;赤鹽、駁鹽、馬齒鹽四種,都不能食用。

胡豉也很好吃。」

又求黃甘,並且說「魏主致意太尉、安北將軍,為何不派人到我們這邊來?彼此的感情雖然不能完全相通,但是總要見見我是小是大,知道我是老是少,觀看我為人如何。

如果諸位官佐不能派遣,也可以派個小僮前來。」

張暢又宣讀旨意並且回答說:「魏主的形貌才力,很久以來就由往來的使者描述過,李尚書親自奉行使命,不怕彼此不能盡意。

所以不再派遣信使。」

又說:「魏主很遺憾先前所送的馬很不稱意,安北將軍如果需要大馬,一定再給送去;如果需要蜀地的馬,也有很優良的。」

張暢說:「安北將軍不缺乏良馬,送馬原是對方的意思,不是這邊的請求。」

劉義恭又贈送炬燭十支,孝武帝也送錦一疋,又說:「知道還需要黃甘,的確不是吝惜它,但是一定無法滿足你們一軍的需求。

原先送給魏主的,不應該現在就缺乏了,所以不再重送。」

太武帝又求甘蔗、安石榴,張暢說:「石榴出自鄴下,也不是應當那邊所缺乏的。」

李孝伯說:「您所在的南方十分富庶,為什麼卻穿草鞋?連您都穿這,那將士們又該怎樣了呢?」

張暢說:「富庶的話,實在很慚愧,但是以我的少才,受命統率大軍,戰陣之間,不容許身著便服。」

太武帝又派人向二王借箜篌、琵琶、箏、笛等樂器和棋子。

李孝伯的辭辯也是北國的美才,張暢隨機應答,談吐如流,音韻清雅,風儀華潤。

李孝伯和左右的人一起相視歎息。

當時魏國聲稱要出襄一陽一,所以讓張暢擔任南譙王劉義宣司空長史、南郡太守。

元嘉三十年(453),元兇劭殺死皇上舉行叛逆,劉義宣發表訃告的時候,就立即起兵。

張暢為元佐,位居眾僚之首,哀容淒惋,感動眾人。

舉行哀悼結束後,改換服裝身穿黃褲褶,走出射堂選人。

音容姿態,無不矚目,見到的人都願意為他盡命。

事情平定後,徵調為吏部尚書,封為夷道縣侯。

劉義宣後來有了異圖,蔡超等人重視張暢的人望,勸劉義宣把他留下。

於是便辭去了南蠻校尉職務,把它授給張暢,又加官為冠軍將軍,兼丞相長史。

張暢派僕人荀僧寶進京,通過顏竣說明劉義宣準備尋釁起事的情況。

荀僧寶帶有私貨,停在巴陵沒有及時趕到。

正趕上劉義宣起兵,道路斷絕,荀僧寶於是便無法離開。

劉義宣即將叛亂,派他所一寵一愛一的人翟靈寶去告訴張暢,張暢說絕對沒有這樣的道理,表示以死來保衛皇上。

翟靈寶知道張暢不肯回心,勸劉義宣把他殺死示眾,靠丞相司馬竺超人說情才得脫免。

又晉陞他的封號為撫軍將軍,另立軍部,以收攬人望。

張暢雖然簽署了檄文,但是飲酒常醉,不認得文書。

隨劉義宣東下。

在梁山戰敗,他從亂兵當中自己返回,被軍人所搶劫,衣服都被剝光。

遇到右將軍王玄謨乘車出營,張暢已經得到了破衣服,於是便擠上了王玄謨的車。

王玄謨心裡很不高興,諸將領請求把他殺掉,隊主張興世進行營救才使他得免一死。

捉住他押送進京,交付給廷尉,不久被寬恕。

起用為都官尚書,轉任侍中,代替兒子張淹兼任太子右衛率。

孝武帝宴請朝廷賢士,張暢也在座。

何偃乘著酒醉說:「張暢果然是奇才,夥同劉義宣作賊,也能沒罪,沒有才怎麼能到這種地位?」

張暢嚴厲地說:「太初的時候,誰洗的黃..?」

孝武帝說:「為什麼要互相挖苦?」

起初,元兇劭作亂的時候,何偃的父親何尚之是元兇劭的司空,朝廷的義軍到了新林,僕役都逃走了,何尚之父子和婢妾一起擦洗黃..,所以張暢譏諷他。

孝建二年(455),他出京擔任會稽太守。

死後,謚號為宣。

張暢喜一愛一弟弟的兒子張輯,臨終遺命,與張輯合墳,談論的人對此加以非議。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