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王曇首傳:幼年就有自己平素的好尚,兄弟分財物,王曇首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王曇首傳

南史白話文

王曇首傳

王曇首,是太保王弘的弟弟。

幼年就有自己平素的好尚,兄弟分財物,王曇首只要圖書。

後來被任用為琅笽王大司馬的下屬官員,跟隨府公修復了洛一陽一陵園。

和堂弟王球一齊到了宋武帝那裡,武帝說:「你們都是富貴世家,竟然能屈志從軍。」

王曇首答道:「既然參加了神武之師,自然會使懦夫立志。」

當時謝晦在坐,說:「仁者果然有勇。」

武帝很高興。

等到了彭城,在戲馬台舉行盛大集會,共同賦詩,王曇首文章先成。

武帝問王弘說:「您的弟弟比您怎麼樣?」

回答說:「如果只像我一樣,家門的希望何處寄托?」

武帝大笑。

王曇首有才智,喜怒不表現在臉上,閨門內十分和諧。

他手中不拿金玉,婦女也不能用這些東西作為裝飾和玩物。

除了俸祿和賞賜,一分一毫也不要別人的。

他擔任文帝的鎮西長史,武帝對文帝說:「曇首是宰相之才,你可以常常向他咨詢。」

等文帝被迎準備入京繼承皇位,議論的人都表示懷疑,王曇首與到彥之、堂兄王華都鼓勵皇上登基,皇上還沒答應。

王曇首堅持請求,並且論說天降的祥瑞與人事相符。

皇上才行動,率領府州文武統兵自衛,台省所派的百官和兵眾不得接近部隊。

中兵參軍朱容子抱著刀站在平時所乘車子的門外,一連幾十天都不解一衣帶。

即位以後,對王曇首說:「如果不是有宋昌的獨到遠見,就不會走到今天的地步。」

於是以王曇首為侍中,兼任驍騎將軍,容子為右軍將軍。

處死徐羨之等以及平定謝晦,都是王曇首和王華的力量。

元嘉四年(427),皇帝的車駕出北堂,讓在三更已盡的時候,開廣莫門。

南台說:「必須有白獸幡、銀字..。」

不肯開門。

尚書左丞羊玄保奏表請求罷免御史中丞傅隆以下的官員。

王曇首說:「既沒有手敕,又沒有幡..,雖然言稱皇上聖旨,無異於名片。

元嘉元年、二年,雖然有兩次開門的先例,這乃是以前辦事違章。

現在依據舊的規章,並不算是不合禮法。

他們不請白獸幡、銀字..,以致開門不及時,這是由於尚書相承的過失,也應該加以糾正。」

皇上特地沒加追問,又重新訂立了條例。

王曇首調任太子詹事,侍中職務依舊不變。

自從謝晦平定以後,皇上打算加封王曇首等人,正好舉行宴會,舉酒相勸,於是用手拍著御一床一說:「這個座位如果不是一愛一卿兄弟,就沒有今天了。」

便拿出詔書讓他們看。

王曇首說:「怎麼可以藉著國家的災禍,作為自身的幸運?陛下雖然偏一愛一為臣,可怎麼應付正直的史官呢?」

加封的事於是作罷。

當時王弘擔任錄尚書事,又為揚州刺史。

王曇首被皇上所親近信賴,兼任兩宮的職務。

彭城王劉義康與王弘共同為錄尚書事,心裡不樂意,又想得到揚州。

以王曇首為中樞,分了他的職權,更加不高興。

王曇首堅持請求到吳郡任職,文帝說:「難道有想建成大廈卻捨棄棟樑的麼?您的賢兄屢次稱說有病,堅持辭去揚州的職務,將來如果批准,這裡除了您還能讓誰來擔任?」

當時王弘久病,屢次要退位,沒有答應。

劉義康對賓客說:「王公久病不起,國家難道可以臥一床一管理?」

王曇首勸王弘減少府中兵力的一半,分配給劉義康,劉義康才高興了。

元嘉七年(430),王曇首去世,時年三十七歲。

文帝親臨探病,十分悲痛,歎息道:「王詹事得病不能挽救,這是國家的衰運。」

中書舍人周赳在身旁伺候,說:「王家將要衰落,賢者首先去世。」

皇上說:「這直接就是我家的衰落啊!」追贈光祿大夫。

元嘉九年,因為曾參與了處死徐羨之的謀劃,追封豫寧縣侯,謚號為「文」。

孝武帝即位,讓他配享文帝廟庭。

他的兒子王僧綽承襲爵位。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