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王僧虔傳:父親王曇首,和兄弟一同把子孫集合在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王僧虔傳

南史白話文

王僧虔傳

王僧虔,金紫光祿大夫王僧綽的弟弟。

父親王曇首,和兄弟一同把子孫集合在一起,任憑他們遊戲歡樂。

王僧達跳到地上作小老虎。

當時王僧虔連續下棋十二盤,既不墜一落,也不重作。

王僧綽采蠟燭珠做成鳳凰,王僧達奪過來把它打壞,也並不惋惜。

伯父王弘歎息說:「僧達俊爽,當不亞於別人,然而使我家破亡的,終究也是這孩子。

僧虔一定會成為三公,僧綽當會以名聲受到讚美。」

有人說王僧虔采燭珠做成鳳凰,王弘稱他為長者。

王僧虔二十歲時,很擅長隸書,宋文帝見到了他書寫的素扇讚歎說:「不僅僅是筆跡超過子敬,而且典雅的風度也在他以上。」

他當了太子舍人,退避沉默,很少交際。

他和袁淑、謝莊要好,袁淑常常為他慨歎說:「您文情鴻麗,學養深厚,卻掩藏光輝,使人不能窺見,即使是魏一陽一元的射箭,王汝南的騎馬,也無法超過。」

調任司徒左西屬。

他的哥哥王僧綽被宋朝的元兇劭所殺害,親友們都勸他逃走,王僧虔哭著說:「我哥哥以忠貞報效國家,對我十分慈一愛一,現在的事情,只是苦於不能株連到我罷了。

如果同歸於九泉之下,倒像是飛昇成仙了。」

孝武帝初年出京為武陵太守,帶去了各個兒子、侄子,哥哥的兒子王儉中途得病,王僧虔為他廢寢忘食,同行的賓客對他進行慰問開導。

王僧虔說:「從前馬援處在子侄之間,情意一樣深厚沒有區別。

鄧攸對於弟弟的兒子,更超過自己的親生,我實在也懷著同樣的心情,的確不異於古人。

亡兄的後代,不能疏忽,如果這個孩子不能救治,就應當回舟辭職。」

還朝後擔任中書郎,又調任太子中庶子。

孝武帝想獨佔書法的名聲,王僧虔不敢顯露痕跡,大明時期(457~464)常常使用拙筆書寫,因此受到寬容。

後來擔任御史中丞兼驍騎將軍。

世家大族向來大多不做御史,王氏的分枝住在烏衣巷的,官位稍有減弱。

王僧虔做了這個官,便說:「這裡是烏衣諸郎的坐處,我也試著當一當。」

泰始年間(465~471),做吳興太守。

開始王獻之擅長書法,為吳興郡長官,後來王僧虔工於書法,又為郡守,談論者都很稱讚。

調任會稽太守。

中書舍人阮佃夫家在東部,請假回家,賓客勸王僧虔前往拜訪,因為阮佃夫官居要位,受到一寵一幸,應該好好以禮接待。

王僧虔說:「我立身一向有自己的原則,哪能曲意奉迎這些人?他如果看我不順眼,我便拂衣而去。」

阮佃夫說給宋明帝,便讓御史中丞孫..上表彈劾王僧虔,因而免官。

不久以平民兼任侍中。

元徽時期(473~477),任吏部尚書,不久做了散騎常侍,調轉為右僕射。

升明二年(478),做尚書令。

曾經用飛白書法題寫尚書省的牆壁說:「圓行方止,是事物的固有一性一質,不停地修飾就會過度,不停地升高就會恐懼,不停地奔馳就會跌倒,不停地牽引就會超過,所以應該盡快地離開它們。」

當時的人們很歎賞,把它比為《座右銘》。

他哥哥的兒子王儉每次見他,他就用從前的優秀言行、忠貞知足的道理勉勵他。

他一愛一好文史,懂得音律,因為朝廷禮樂,大多不合正典,社會上競作新聲。

當時齊高帝輔政,王僧虔上表請求校正聲樂,高帝就讓侍中蕭惠基調正清商音律。

齊朝接受天命,他調任侍中、丹一陽一尹。

郡縣監獄中相承有用湯藥殺死囚犯的辦法,王僧虔上書說:「湯藥本來是治病的,卻用來進行冤枉殺人的暴行。

如果罪行一定重大,自有正規的刑罰,如果是需要迅速除去惡人,則應該首先啟奏,難道有死生大命而在下面暗自處置的?」

皇上採納了他的意見而制止了這種現象。

文惠太子鎮守雍州,有個盜賊掘開了一座古墓,相傳是楚王塚,大獲寶物:玉鞋、玉屏風、竹簡書、青絲綸。

竹簡寬幾分,長二尺,皮節都像新的一樣。

有人得到了十幾片拿給王僧虔看,他說是蝌蚪文的《考工記》,是《周官》所缺失的部分。

高帝平時擅長書法,酷一愛一不已,和王僧虔賭賽書法後,對他說:「誰是第一?」

回答說:「臣的書法第一,陛下的書法也是第一。」

高帝笑著說:「卿可以說是善於為自己謀劃。」

有的說是高帝問:「我的書法與卿比怎麼樣?」

回答說:「臣的正書第一,草書第二;陛下草書第二,而正書第三。

臣沒有第三,陛下沒有第一。」

高帝大笑著說:「卿善於言辭,然而天下有道,孔丘不參與改變它。」

高帝把古人筆跡十一卷拿給他看,向他求擅長書法的人名。

王僧虔得到了人間現有書卷中所沒有的:吳大皇帝、景帝、歸命侯書法,桓玄書法,以及丞相王導、領軍王洽、中書令王珉、張芝、索靖、衛伯儒、張翼十一卷,上奏給高帝。

又獻上羊欣所撰寫的《能書人名》一卷。

調他擔任湘州刺史,侍中職務依舊不變。

他一性一格清廉儉約,不謀求財產,百姓得以平安。

武帝即位,他因為得了風疾,打算請求解職,結果調任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王僧虔年少時,許多人相從聚會,賓客中有人給他相面說:「王僧虔年齡最大,做官要做到公,其餘的人趕不上。」

等有了這次授官,王僧虔對哥哥的兒子王儉說:「你在朝中擔當重要職務,行動應當有高級官員的禮儀,我如果又授給這樣的職務,一門當中有兩個台官,實在感到可怕。」

於是堅持推辭,皇上寬容地答應了。

賓客詢問其中的原因,王僧虔說:「我的榮譽和地位已經過分,卻無以報答國家,哪能容許再接受更高的爵位,讓別人去說閒話呢?」

王儉當了宰相以後,建起了一座長梁齋,規格稍微有些超過,王僧虔看了很不高興,竟不肯進入齋門。

王儉當天就把它拆毀了。

永明三年(485)去世,當時年齡六十歲。

追贈為司空,侍中職務依舊。

謚號為簡穆。

王僧虔很懂得星文,有一天夜裡坐著,看見豫章的分野一定會事故,當時王僧虔的兒子王慈做豫章內史,擔心會有公事;很快王僧虔就去世了,他丟下郡務就去奔喪了。

當時有個前將軍叫陳天福,因為討伐唐宇之在錢塘掠奪百姓財物而被處死。

在此之前,陳天福臨行的時候,讓家裡的人預先挖好墳墓,還沒到東部,又寫信催促趕快挖成。

墓成而他就犯了罪,於是埋葬了。

又宋朝的光祿大夫劉鎮之年齡三十歲左右,病危,已經辦好了喪事用具;很快病又痊癒了,因為準備了棺材而得以長壽,九十多才死,這副棺材才用上。

由此說來,天道是不容易瞭解的。

王僧虔論書法說:「宋文帝的書法,自己說可與王子敬相比。

當時的評論者說:『天然勝過羊欣,功夫少於羊欣』。

平南將軍王訥,是右軍的叔叔,過了江,在右軍以前以他的書法為最高。

已故的曾祖領軍的書法,右軍說:『弟弟的書法不比我差。

』改變古人的規制,現在惟有王右軍。

領軍不是這樣,至今還是傚法鍾繇、張芝。

已故的曾祖中書令的書法,王子敬說:『弟弟的書法如同騎騾子,疾速奔馳總想跑到駿馬驊騮的前面。

』征西將軍庾翼書法,少年時候與右軍齊名,右軍後來提高,庾翼還不服氣。

在荊州給京城人寫信說:『小兒們看不起家雞,都學逸少的書法,等我過去一定要和他比試一下。

』張翼,王右軍自己書寫了奏表,晉穆帝讓張翼題寫答覆,右軍當時沒有分辨,久後才醒悟,說『小人幾乎要亂真』。

張芝、索靖、韋誕、鍾會、二衛,都是在前代得名,無法辨別它們的優劣,只是看到他們筆力令人驚異罷了。

張澄當時也引人注意。

郗..的章草亞於右軍。

郗嘉賓的草書亞於二王,緊湊秀媚超過他的父親。

桓玄自稱是右軍風格,評論者把他比作孔琳之。

謝安也寫進能書者的名錄,也很自重,為王子敬書寫嵇康的詩。

羊欣的書法當時也很被看重,他受了王子敬的親自傳授。

行書尤其擅長,正楷卻不出名。

孔琳之的書法,天然放縱,極有筆力,而規矩恐怕比羊欣差些。

丘道護和羊欣都是當面受到王子敬的教誨,所以應當就在羊欣的後面。

范曄和蕭思話共同以羊欣為師,後來小有背叛,失了舊的步法,只是還小有些意思罷了。

蕭思話書法,是羊欣的影子,風一流好尚,當是並沒有減弱。

謝綜的書法,他舅舅說緊湊有力。

還可以欣賞,遺憾的是缺少些嫵媚。

謝靈運書法不同一般,遇到他順手的時候,也可以入流。

賀道力書法亞於丘道護。

庾昕學習右軍,也很想亂真。」

王僧虔曾經自己書寫辭讓尚書令的奏表,文辭既雅致,筆跡又清麗,當時的人把它比作王子敬的《崇賢》。

吳郡的顧寶先卓越多奇趣,自以為技能高妙,王僧虔便書寫了飛白拿給他看。

顧寶先說:「下官現在被飛白折服了。」

王僧虔著有《書賦》,王儉為他作註解和序文十分一精一細。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