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何點傳:等他長大,為家禍而傷感,要斷絕婚姻和仕途,祖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何點傳

南史白話文

何點傳

何點字子晰,十一歲時,為父母居喪,幾乎到了毀滅身一體的地步。

等他長大,為家禍而傷感,要斷絕婚姻和仕途,祖父何尚之強行為他娶了琅笽的王氏。

媒禮結束後,即將親自迎娶,何點屢次哭泣,請求堅持本來的志向,於是作罷。

何點眼明眉秀,容貌方正文雅,真率素淡,十分美好,不以門戶高貴自誇。

博通群書,善於談論。

他家本來素為世族,親戚婚姻多是貴官。

何點雖然沒有進入城府做官,但是一性一格隨便,好親近人物。

遨遊人間,不插簪不繫帶,因為人才地位都很高,沒有什麼人讓他受委屈,他面對公卿展腳倚坐,高談闊論,而對下層人士卻很敬重。

有時他乘著柴車,穿著草鞋,隨心漫遊,酒醉而歸。

所以世人評論以何點為孝隱士,他弟弟何胤為小隱士,很多士大夫都仰慕和追隨他們。

當時的人們讚揚和重視他的博通,稱他為「遊俠處士」。

他的哥哥何求也隱居在武丘山。

何求去世,何點只吃蔬菜不飲酒,持續了三年,腰帶減細了一半。

宋朝的泰始末年,徵調他為太子洗馬。

齊朝初年,多次徵調他為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都沒有就任。

他與陳郡的謝..、吳國的張融、會稽的孔德璋是親密的知己。

何點家門世代信佛,堂弟何遁讓他住在東籬門的園子中,孔德璋為他築了一所房子。

園子中有卞忠貞的墓,何點在墓旁種了花草,每次飲酒必定要舉酒祭奠他。

招聚名人好友,後來取名德桑門,賦詩詠唱,悠遊自得。

起初,褚彥回、王儉做宰相,何點對別人說:「我作《齊書》已經完成,贊論中說:『彥回本是世家大族,王儉也是國家一精一華,他們不是依賴舅氏,哪裡顧上考慮國家!』」王儉聽說了,想等候何點,知道無法見到,才停下了。

豫章王蕭嶷乘車去見何點,何點從後門離開了。

司徒竟陵王蕭子良聽到後,說:「豫章王尚且望塵不及,我應當遠望山岫消除這種想法了。」

後來何點在法一輪寺,蕭子良前往見他,何點頭戴隱士的方巾登席,蕭子良歡欣不止,贈給何點嵇叔夜酒杯、徐景山酒槍。

何點少年時候曾經患過渴痢病,多年不愈。

後來在吳中石佛寺建壇講經,在講經的地方白天小睡,夢見有一個道人,形貌不凡,送給他一捧藥丸,夢中把它吃了,從此病就好了,當時的人認為這是由於他的美好德行感動了神人。

他一性一格通脫一愛一好施捨,遠近的人給他贈送財物,他一概不推辭,隨後就又散發出去。

他曾經路過朱雀門街,有一個人從車後偷盜何點的衣物,他看見了卻不吱聲,旁人把盜賊捉住交給了他,何點卻把衣服送給了盜賊。

盜賊不敢接受,何點要讓人向有關部門告發,盜賊非常害怕,這才接受了。

何點對人物很有鑒別能力,他識別獎勵提拔過許多人。

吳興的丘遲還在幼童的時候,何點就發現了他;濟一陽一的江淹還在貧寒的時候,何點就稱讚過他,結果和他說的完全一樣。

他的哀樂超過常人。

他曾在走路的時候遇到送葬的人,慨歎說:「這痛哭人的心情,怎麼可以想像呢!」於是悲痛得不能自制。

年老時候又娶了魯國孔嗣的女兒,孔嗣也是一個隱士,何點雖然結了婚,也不與妻子相見,另外築了一處房子讓她住,人們都不知道他是什麼意思。

吳國的張融少年的時候被免官,而作詩有很高妙的句子,何點答詩說:「昔聞東都日,不在簡書前。」

雖然是開玩笑的話,而張融心中一直怨恨了很久。

等何點後來又結了婚,張融便寫詩贈給何點說:「惜哉何居士,薄暮遘荒一婬一。」

何點也很怨恨。

永元時期(499~501),崔慧景圍城,人們都沒有柴燒,何點便把園子中的樹全部砍掉送給親友和鄉鄰。

崔慧景喜歡佛理,先前嚮往結交何點,何點不理他。

到了現在便一逼一召何點,何點把裙子撕一開作為褲子,到了他的軍中,終日談佛,而不談及軍事。

他談話的情況就是這樣。

崔慧景平定以後,東昏侯大怒,要把他殺掉。

王瑩很替他害怕,求蕭暢出個主意。

蕭暢對茹法珍說:「何點如果不引一誘敵人共同講佛,情況就未必可以估量了,由此而言,便應該得到封賞。」

東昏侯才罷休了。

梁武帝與何點有舊交,登基以後,寫了手詔敘說舊情,賜給他鹿皮巾等物品,並且要召見他。

何點以方巾粗衣的穿戴被引入了華林園,武帝贈他詩酒,像從前一樣以禮相待,並下詔書征他為侍中。

他竟敢違逆武帝,說:「還想讓我老頭子來做大臣!」辭病不起。

武帝又下詔書詳加資助,全部送到他的住處,每天所需要的費用,由太官另外供給。

天監二年(503)去世,詔令贈給一等棺材一具,喪事所需要的花費,由太監經管。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